原标题: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投诉统计分析出炉(引题)
新冠保险套路、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被点名(主题)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任震宇
2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涉疫类消费纠纷和经营者关停跑路类投诉明显增多;大额商品、在线服务领域新老问题交织,困扰广大消费者。新冠保险套路多、智能电视套娃式收费等侵权问题被中消协点名。
图一:投诉性质比例
据了解,去年全国各级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151912件,解决915752件,解决率79.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7767亿元。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18032件,加倍赔偿金额453万元,共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149万人次。
根据投诉性质,售后服务问题占所有投诉的33.73%,合同问题占26.56%,质量问题占19.81%,价格问题占4.54%,虚假宣传问题占3.87%,安全问题占2.78%,假冒问题占1.30%,人格尊严问题占0.90%,计量问题占0.69%,其他问题占5.82%。与2021年相比,售后服务问题投诉比重上升较大,合同与虚假宣传问题投诉比重有所下降,其他类投诉变化幅度较小。
根据2022年商品大类投诉数据,家用电子电器类、日用商品类、食品类、服装鞋帽类和交通工具类投诉量居前五位。与2021年相比,日用商品类投诉比重上升1.99%。根据2022年服务大类投诉数据,生活社会服务类、互联网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服务与电信服务居于服务类投诉量前五位。与2021年相比,电信服务投诉量比重上升1.13%,教育培训服务投诉比重下降1.71%。
【热点一】涉疫类投诉激增
【热点二】“关停”类纠纷消费者受损较大
商家关停消费者权益受损。2022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消费需求下降明显,部分行业关停倒闭现象增多,消费者权益因此受损。有的连锁商超亏损严重,供货乏力,擅自限制已发预付卡使用范围;一些电商平台由于经营模式不佳和资金链断裂等原因滑向破产边缘或陷入生存危机,对消费者订单既不发货也不退款,扣留消费者预付资金;有的还频繁变更注册地址、异地经营逃避监管。有些健身房、电影院、教培机构等线下店铺因经营不善倒闭或蓄意卷钱跑路,消费者预付资金“打水漂”。
图二:服务细分领域投诉前十位
【热点三】“住用行”商品纠纷难解
房地产“痼疾难除”。商品房消费领域的问题尽管经过多年整顿,但依然“痼疾难除”。部分开发商在合同约定交房日到来时,楼盘尚未全部完工且不具备交付条件情况下,为逃避违约责任强行交房。开发商捆绑销售地下仓储或车位;或以不妥协则不交付钥匙为要挟,强迫业主接受其指定的中介机构代办房屋产权证或代缴契税,并从中收取中介费。有的精装修房配套家电产品交房时已过或快过“三包”期,开发商拒绝承担“三包”责任。交房时实测房屋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开发商要求消费者补差价引纠纷。
图三:商品大类投诉情况
【热点四】线上服务侵权多样
网络购物新老问题交织。部分电商平台在双11期间开展促销时,承诺活动期间最低价但活动未结束时却又有更低价,消费者申请保价被拒。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小程序监管力度弱等漏洞,通过无第三方资金托管销售模式或诱导私信交易进行经营,发生纠纷售后失联。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个人社交账号,以自制官方店铺头像,诱导消费者与之交易,部分老年消费者支付费用后发现上当受骗。有的电商网购平台对外推出平台特卖店,发生纠纷后,又以平台特卖店为电商网购平台内嵌入的小平台,问题店铺为小平台内的商家为由逃避自身责任。国内平台“国际购”业务售后渠道不畅,平台以“国际购”经营者在海外注册不适用中国法律为由拒绝协调售后,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