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过程中,顾晓敏向记者讲述了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人口、性别、教育等问题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她以性别比失衡问题举例说,目前存在的天价彩礼、丈母娘经济,都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有一定关系,而且这个问题不仅仅体现在个体所承受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上,还对政府的公共政策等提出了诸多挑战。
除了人口与经济发展这个课题,她还将科研领域拓宽到中国的农村教育与医疗卫生问题。她与其他三位学者合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的论文,就从另一个视角考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涌入农村对当地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顾晓敏介绍说,这篇论文选题的视角比较新颖,政府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衷是什么?这些知识青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知青下乡后在农村做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该论文基于大量的微观数据实证考察了中国“上山下乡”运动期间知识青年对农村儿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青对农村教育状况的改变,探寻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大规模积累及其对后续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顾老师与本科毕业生合照
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和一份对科研的热情,顾晓敏潜心遨游在科学研究的海洋中,科学研究为她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成果,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踮起脚尖努力走出舒适圈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走在这条被普遍认为是充满艰辛和坎坷的道路上,顾晓敏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实事求是和专注的学术态度——研究分析必须客观、贴近现实,文献综述必须认真、梳理充分,处理数据时必须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去。她笑着说在做学术研究时,自己会有一点点强迫症和完美主义,“尽管这样会慢一些,但我觉得坐冷板凳可能是每个学者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发表在AmericanEconomicReview期刊上的论文截图
这篇论文几乎陪伴了顾晓敏的整个博士生涯,也是她不断学习和积累科研能力的过程。她十分感谢团队三位老师带领自己叩开了科研的大门,教导自己科研的思维和逻辑,提升自己学术能力,并让自己享受做学术的过程。
顾晓敏谈到,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后,导师经常会跟她和同门聊到要抬高自己的天花板,她颇受启发并努力践行。将成就留在身后,不断跳出舒适圈,勇于向高处进发,这是顾晓敏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她坦言道,当今学术界的前沿问题和计量方法发展很快,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不能依仗自己在某一领域有了一定积累就产生惰性,常学常新才是正确的学术态度。不要让自己被过去的研究所束缚,要尝试去做些需要自己踮起脚尖才能够得到的研究,这会使自己成长更快,走得更远。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科研人
顾老师讲课照片
在谈到对今后科研工作的目标和规划时,顾晓敏表示,会持续在发展经济学领域深耕细作,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在选题方面会更加聚焦医疗健康、人口老龄化等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希望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落地。同时,顾晓敏近两年在积极推进一些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争取能够有更多代表性成果,为上经贸大贡献一份力量。
“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顾晓敏对学术的执着和对科研的追求可以说已扎根于她的灵魂深处。正如她所说:“科研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单单是一份工作。”希望她在接下来的科研旅途中再创佳绩、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