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郭铁军教授,从业半个世纪来都在与家长、孩子打交道,五十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此次访谈,郭铁军教授对青少年“早恋”现象进行了全面解读,如题所言,只有科学对待青少年“早恋”问题,才能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异性孩子之间建立阳光下的友谊关系,帮助广大父母与孩子成为阳光下的好朋友!

1.何为早恋?青春恋的由来?

“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男方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周岁,女方不得早于20周岁。也就是说结婚有法定年龄,但是,国家并没有规定谈恋爱的法定年龄。那么恋爱是在结婚前发生的,什么时候谈恋爱算早呢?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如果有恋爱意识,有亲昵行为,称为“早”。13~15岁(初中)、15~18(高中),这两个阶段出现的恋爱现象、亲昵行为,叫“恋”,不称“早”。所以,小学称为“早”,中学称为“恋”。

早恋,从文字上来说,就是比正常早了,那就是不对的、不正常的、不应该发生的,带有负性的、消极的评价。所以,在现代心理学专业领域中,我们不称为“早恋”,而称之为“青春恋”,这是一种青春期的体验式恋爱。之所以说青春恋是一种体验式恋爱,是因为青春时期的恋爱是青涩的、懵懂的、不成熟的,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学习”恋爱,而不是真正的恋爱。

2.为什么会发生青春恋?

目前有统计数据表明:初中生38%公开表达爱慕,高中生(包括高中生的职业阶段)59%,婚前性行为30~35%。青春恋的发生有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多种方面的原因:

1、青春期提前: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丰富,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WHO(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十岁进入青春期,而在我国,九岁即开始进入青春期。

2、青春期性意识更开放:网络社会,信息无孔不入,有关性的信息对孩子是一个强烈刺激,极大地促进了孩子内在的生理发育、意识觉醒。

3、青春期性冲动增强:营养与意识的共同作用,使得青春期的孩子受到性冲动的强烈驱使。

4、青春恋的从众化:同学都谈恋爱,你不谈,那就是你不行。这种风尚形成了从众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自我保护,不跟风就落伍,落伍就被人看不起。从众行为使恋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据统计,34%的小学生和58%的初中生有过倾慕对象,并向对方进行了表达。

5、青春期性教育滞后:根据调查统计,92.5%的学生认为自己遇到过性问题,86.7%的孩子首先向父母求助,但只有2.6%的家长给予了孩子满意的答复。父母与学校在对孩子性教育方面的羞涩态度和回避行为,反而给性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

6、社会文化体系的变化给青春恋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空间:中国夫妻50年代不敢离婚,70年代禁止婚前性行为,发展到现在,婚前性行为是被认可、广泛接受的,甚至认为没有婚前性行为是不可思议的。

7、家庭因素。出现青春恋现象的青少年主要来自于两种类型的家庭:

1)结构缺失家庭:主要是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双亲缺失家庭。这样的孩子长期缺少父爱、母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很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当他们一旦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窈窕淑女”,就会产生强烈的好感、依附感。

2)教育失当家庭:主要是有不端行为家庭、不和睦家庭、过于苛刻的家庭或过于溺爱的家庭。这样的家庭要么父母行为不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要么家庭不和睦,孩子很难感受到家庭温暖;要么家长要求过于苛刻,视男女交往如大敌,处处严防死守,结果反而事与愿违;要么过于溺爱,孩子永远长不大,喜欢依附他人。

3.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反对青春恋?

父母对青春恋如临大敌,无非是基于两方面的担心:第一,学业的下降和失败;第二,风险性性行为。

通常,父母认为恋爱一定会影响成绩,而孩子却有自己的委屈:“要是恋爱时我们相互都变得更好了呢?”所以,如果能够父母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正向引导孩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恋爱中的中学生,如果能正确处理这份情感,把这份情感激发的动力用在学业和成长上,其作用是无比强大的,关键在于父母要做到恰当的引导。

我们有一个案例。一个高三的学霸女孩,与一个成绩比自己略弱一些的男孩相互爱慕。女孩的妈妈与女孩进行了促膝长谈:“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爱吗?你知道爱的本质是什么吗?爱的本质是让对方更好。如果只是索取,让自己高兴,这不叫爱,这叫自私。如果你可以让那个男孩子像你一样考北大、清华,你这爱得有水平,你能做到吗?”一语点醒梦中人,女儿当即表示:“我会努力,我能做到!”;男孩也表示:“我可以,我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赶上你!”。于是两人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成绩突飞猛进,后来双双考上北大。这是一个把爱的动力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典型案例,如果父母能够智慧地引导孩子进行动力转化,孩子更成长、更优秀,爸爸妈妈你们还会一味打压吗?

包括:

1)乳房的发育、月经、遗精、性梦等等。帮助孩子认识到这是成长的表现,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正常的阶段,无需烦恼、无需恐惧。

2)关系是基础。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有安全感,这样当孩子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困惑的事情,才可以放心大胆地跟爸爸妈妈诉说,相信爸爸妈妈会跟自己一起去面对、处理。

3)帮助孩子认识两性交往礼仪:有人喜欢你是好事啊,你也可以喜欢别人。要充分尊重别人爱的权利和拒绝的权利。引导孩子思考怎么喜欢,为什么喜欢,喜欢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怎么去做,哪些行为对你们是有益的,哪些不利的。在孩子9岁前,父母要不失时机地完成前期性教育,才能让孩子在真的发生青春恋之后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

4.青春恋的意义

青春恋之所以替代了以往“早恋”的称呼,就是因为青春恋是中性词,没有“早恋”的负性的否定的意义。青春恋有它美好的一面,每个人对于初恋的记忆都是非常美好的。青春恋的孩子们,虽然他们很青涩,但是他们一本正经地在恋爱,这对他们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

青春恋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出现人格上的异变。已有案例表明,青春恋被干涉打压之后,有些人成年以后就窝窝囊囊、缩头缩脚,再无出息可言;有些人会沦为“双面人”,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开朗、大方,与人相处毫不费力,在现实生活中却拘谨木讷,不敢与异性交流,甚至惧怕异性。所以,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通过与异性交往培养出来的能力和自信,是人生的其他任何一个阶段都无法替代的。在青春恋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的家长过于粗暴,就可能把孩子美好的东西变成一场噩梦,由此导致的负面作用会在孩子步入大学、社会后会才逐渐体现出来,造成孩子终生的创伤,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千万尊重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第一次尝试,这是孩子激发孩子内在积极力量的非常重要的阶段,处理得当,孩子的人格成长会突飞猛进,从而为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人格基础。人生的第一次,永远是最珍贵的。

5.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的青春恋

作为家长,自然希望孩子不要发生青春恋,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恋爱了,说明孩子是正常的,只有生理、心理都发育正常,才有追求异性、被异性认可的需求。当家长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或者听到风声,比如班主任告状、其他家长通风报信等等,先不要慌、不要忙,确定孩子是不是真的在恋爱,对孩子、对父母都很重要。恋,有两个标准:第一,一对一地亲密交往,不是一对多;第二,有牵手、拥抱、抚摸等亲昵行为。如果两个孩子只是在一起念书、互相游戏、结伴看电影等等,并没有亲昵行为,这就还没到“恋”的水平,不能按照“青春恋”来处理,否则可能会引起孩子会感到被冤枉,引发孩子的激烈反抗。

如果经过多方面的观察,确定孩子真的“恋上”了,那么我们的父母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智慧的、正面的、科学的引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事实上很多的青春恋都是无果而终的,如果父母在处理青春恋的问题上过于激进,反而会给孩子未来的人生打下一个负面的伏笔。对不同阶段的孩子,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父母没有能力阻止孩子青春恋,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有冲动、有欲望,也有能力,当TA遇到心仪的对象时,基于本能、本性而产生的情感是无法压抑的,如果父母暴力干涉,其结果是压抑得越深,爆发的能量越大。所以,父母唯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件事处理得更好,学习做一个做智慧的父母!

6.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个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倾听者,能够充分尊重和理解自己。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个掌握知识和技巧的指导者,善于引导和解惑。

青春恋是孩子在身心特殊阶段的正常需求,但是需要家长的合理引导,要想孩子听教育、听指导、听引导,就要让孩子的心安静下来、稳定下来。如何稳定?首先要肯定青春恋是合理的,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正常的,父母可接受的,并且爸爸妈妈是愿意与自己共同度过这个阶段的。要让孩子遵循父母的正确引导,走上正常的、正确的方向,促进成长,其关键在于:

2)充分听取孩子的诉说。认真、诚恳、真诚地聆听孩子讲述整个过程、感受以及对未来的计划。可以问孩子:“你准备怎么办?”,“你是以结婚为目的吗”(100%的青春恋都没想过结婚),“那你想通过这个获得什么呢?总得有些收获吧”……慢慢引导孩子的正向思考,得出“可以更好啊,成绩更好啊,在学校表现更好啊,两人互相支持啊。”等等积极的答案。如果孩子说“我还没想过”,那么父母需要真诚地表明态度:“好的,没关系,你慢慢思考,关于这件事情,从现在开始,你随时都可以跟我交流”。对孩子千万不要说教:“你要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不要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瞅准机会,见机行事,不强行教育、不强行指导、不强迫孩子。

7.与孩子谈“性”的必要性和方法

对三年级以上的孩子直至高三毕业生,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学会与异性打交道,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正常的异性交往有利于孩子成长,帮他们获得友爱的、愉快的、健康的、幸福的感觉。但是鼓励交往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鼓励交往。

第二,多人交往,不要形成一对一模式。

第三,公开交往,不要两人独处与密闭空间。

第四,适度交往,行为不过线(比如两人一起看色情片)。

8.郭铁军老师语录:

第一,如果已经发生了早恋,是否对学业产生影响,不在于这份感情本身,而在于:

1)父母对这件事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2)处理得当之后,是否有能力指导孩子在恋爱事件中进一步成长。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去反对、制止,孩子就会逆反,会更加强烈地表现自己的意志,学业必然受到影响。

第二,青春期的孩子性激素大量分泌,性冲动最强,力量比任何时候都强大。

9岁前的前期性教育非常重要,青春期的性教育更是不可掉以轻心,父母要不失时机、智慧地引导孩子,普及性知识,帮助孩子有效进行自我保护。

第三,如果孩子发生了青春恋,爸爸妈妈就要抓住这个机会、

这是难得的机遇,促进孩子的人格更为成熟,让孩子在两性交往中成长,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本质需求,比如尊重、责任,什么是爱,爱人爱什么,是只追求生理性的享受,还是要追求精神的富足,等等。如果没有发生,就顺其自然,不要去有意促成这个事情发生。

上海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咨询热线:021-52525225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冠生园路231号509室

THE END
1.如果来访者自杀,咨询师是否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心理咨询全部 如果是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选择自杀,这个情况发生后,心理咨询师会怎么样?法律上通常会怎么处理? 如何衡量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有不当操作? 是因为咨询师开导的话语不当,导致咨询者想不开,法律会如何操作? 如果是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选择自杀,这个情况发生后,心理咨询师会怎么样?法律上通常会https://m.xinli001.com/qa/100707539
2.焦虑症患者之后,激怒我的人被我打了怎么办2024-11-28 13:45 综合咨询 法律解答 投诉通道 处于抑郁症状态下实施的暴力行为,无疑属于违法范畴。若暴力行为对受害者产生了轻伤乃至重度伤害等严重后果,施暴方将被判定为故意伤害罪,并面临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严厉制裁。对于那些在无法辨识或无法控制自身行为的情况下引发危害结果的精神病患者,经过法定https://www.66law.cn/case/28453326.aspx
3.论:传统精神分析心理咨询中的潜在伤害与教练技术的积极运用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精神分析心理医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把来访者当作病人可能造成的二度心理伤害,并阐述如何运用教练技术信任和支持来访者以促进其更快地恢复心理健康。通过对传统精神分析和教练技术的特点分析,揭示两者在对待来访者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强调教练技术在现代心理咨询中的积极意义。 https://www.douban.com/note/868139924/
4.警惕!“以爱之名”的情感操控国内热点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也被称作“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在审判实践中,精神暴力除了经常性谩骂、恐吓之外,还有经常性侮辱、诽谤、威胁、骚扰等。 https://baisha.hnzhengfa.gov.cn/news/guoneiredian/show-4019.html
5.我是一个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昨天有个人无缘无故来说我跟吵起来导致我现鉴于您目前的精神状况,建议您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采取过激的行为。可以通过与亲友倾诉、寻求专业心理https://china.findlaw.cn/ask/lawyer_66057571.html
6.心理咨询师被来访者攻击了会怎么样?作为一名咨询师,辅修了散打和健身,攻击力和物防的加点都点好了,但是咨询伦理当中也说到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优先,不能做出伤害服务对象的行为,因此,有些咨询师会把物防、闪避点的多一些,当面对物理攻击的时候,咨询师的防御力高于咨客,闪避率高于咨客的命中率就可以了。 https://www.jianshu.com/p/a5ac4774b601
7.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考试二级真题详解【解析】F·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心理学取向,如同心理学家在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中将人的心理分为内隐的意识和外显的行为一样。他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35.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此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 )。 https://special.chaoxing.com/special/screen/tocard/95366512?courseId=95366000
8.瞭望东方:“心病”来了,“心药”在哪媒体集萃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职业大典中甚至还没有出现“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类型。 当时还是教师的林紫看到,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并因难以被家长和老师理解而深受伤害。 “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一些行为,往往被家长或老师理解为故意跟大人作对,或者被归类为道德品质问题。”林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http://www.sdmm.org.cn/bencandy.php?fid=43&id=4493
9.治心病别越权!心理咨询师只能“聊”不准“疗”一个私密的房间内,心理咨询师放上舒缓的音乐,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这样的画面常常出现在电视剧和电影中。但你可知道,心理咨询师并不需要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他们是不允许治疗心理疾病的,只能为健康人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而且去年9月份,国家已经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考试。 https://www.qzwb.com/gb/content/2018-01/16/content_5763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