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样例十一篇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作为完整的社会个体,需要具有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校内与教职员工,同学间的交往关系和校外与社会成员、群体间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85%靠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爱与归属的需要,纳入其需要层次理论并放在重要位置,突显的便是人际交往与和谐的关系。2008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做了1500份问卷调查,显示出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亚洲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识(30%)+人脉(70%)”中,人际关系(即人脉)也占了7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现状

3.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等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另外,应试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2)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3)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视度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总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时代性,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将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采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对策[EB/OL].(2008-12-22).百度网.

[2]陈龙图.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

[4]安洪鹏.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调查[J].法制与社会,2009,3.

[5]莫兴文.浅谈人际关系的建立[J].科技信息,2007,11.

[6]钟维悦.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J].中国商界,2010,7.

[7]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

[8]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机械出版社,2004.

[9]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

[10]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4,4.

[11]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

[12]卜长莉.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4]王宏维.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和谐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3,6.

[15]张林英,姜雪丽.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前言

2.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分析调查所得资料,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人际交往目标不成熟。在回答“你交往的第一动机是什么”时,有57.6%人回答是为了“获取信息”,有20.1%人回答是为了“拉关系”、“办事方便”,只有22.3%人回答是为了“思想交流,获得友谊”。可见大学生出于真正交朋友的目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大学生和他人交往都是为了获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3)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善于和人交往吗”的问题时,74.5%人回答自己不是很善于交往,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示怀疑,15.2%人回答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问题,能与人和谐相处,和周围人关系融洽;而只有10.3%人回答自己很善于交往,认为自己是交际的人才,和什么人都有话题谈。在回答“你是否会主动和不熟悉但见得多的人打招呼”时,只有29.3%人回答“会”,有57.2%人回答“可能会”、“看情况”;另外13.5%人回答自己从没有想过和他们打招呼。

(4)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在回答“和他人沟通时你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吗”时,有65.3%的人回答不能,有16.5%的人选择因为害羞而不能完全表达(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18.2%的学生回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回答“你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是”的问题时,有超过2/3的同学回答是自己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往技巧”比例高达40.4%。“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不知道该不该表达自己的想法”占15.3%,还有就是“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回答“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后,你会言归于好吗”的问题时,有28.7%的同学回答“从不”、“很少”,40.1%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这样”只有31.2%的学生选择“常常这样”。

(5)与异往困难。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观并不是很健康,又由于自卑、羞怯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变得困难。缺乏异性知己,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道怎么与异性相处。在回答“你为什么会在大学谈恋爱”的问题时,经过权重的分析,发现前几位的分别是“随大流”、“寂寞”、“感受恋爱的乐趣”、“获得生理满足”、“寻找人生伴侣”、“寻找学习动力”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另外在回答“和异性相处时,你会?”时,有45.7%的人会觉得非常不自然,而有6.9%的学生选择从不与她们进行交往。

3.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和家庭的和谐程度[1]。小孩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因此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小孩,他们从小就模仿其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直接投影到他们以后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从家庭结构上来讲,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家庭成员越多的大学生更善于人际交往,而单亲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交往困难。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小生活在温暖,和谐家庭的学生,会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观念,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2)学校因素。除了家庭,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深远,学生在升学的高压力下,埋头苦读,平时就忽视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2]。此外,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高校学习相对宽松,自由支配度大,学生平时都是以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困难,如果与同寝室的人关系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和理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更注重物质利益的交换,情感的交流慢慢淡化。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社会风气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变得功利化[3]。

(4)自身因素。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大障碍。包括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4]。要改变这些不积极的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要通力合作才行。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达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性将是未来的重大挑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任道重远。

4.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访谈各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行为。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自我我中心,人际交往观念存在严重偏差。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倡君子之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真诚的交往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5]。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摆脱自我为中心,要考虑双方共同的价值利益,是双方都能获得满足。人际交往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即人们都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能获得不少于他们所付出的回报[6],在人际交往中要克服功力主义,自我主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大学生只有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明确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找准自己理想中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的水平,才能发现差异,知道自己改进的方向。古人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说得也是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贬低自己,也不高看自己。

参考文献:

[1]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3)

[2]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8):108-110

[3]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4]赵崇莲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

[5]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黄少华,魏淑娟.论网络交往理论[D].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8-11

[8]周福华.“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武汉区X高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网络也日益成为新兴的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约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提升83.4%,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同时指出,大学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网人群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最高的,约97.4%的大学生都使用手机来上网。以上数据显示,手机的使用己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其个人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经过紧张的学习后他们需要为自己减压,此时人际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经过人际交往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友情,可以融入集体的生活中,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从而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的影响

年龄在18―24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都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也容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好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都会给其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疏导和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其个人的积极发展。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彼此,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问卷的构成及设计目的

(2)问卷设计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手机对其的影响和大学生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同时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进一步发挥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分析

(1)数据收集本次问卷主要采取现实随机发放的途径,在兰州财经大学和平校区图书馆进行。共发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样本特征整理分析样本后发现,受访者年级、性别比例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对整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样本特征具体如下图:

图1受访者所在年级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显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使用的几种重要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如下:

1、消除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情感维系

2、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境

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发育特征,他们对于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够充分,实践过程中更是缺乏经验,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困境。问卷数据显示,56.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交流是为了避免尴尬。正处于人际交往困境的双方,对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产生排斥时,以手机为媒介的间接交往在此时是化解近距离人际交往困境的最佳选择。是维护彼此尊严,增进彼此了解,解决交往矛盾,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好方法。

(三)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出现严重的伪亲密性、人情淡漠化现象

2、手机依赖成瘾,忽视甚至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享受到了手机所带来的便捷后,有的人几乎一天24小时和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厕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机相伴,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更是常见。有上述行为的同学被称为“校园低头族”。手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确实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机同时也集娱乐、游戏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与手机的粘性。

3、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在手机的便捷与多媒体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动的人际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四)培养大学生自身素质,减少手机的使用

[1]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国际新闻界.2006.7.

[3]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4]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5]李旦.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和隐忧[J].2011.23.

[6]刘瑜,王欢.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27.

美国着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由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一语道破了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忽视了这方面,尤其是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何以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心理激励的角度,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渴望友谊、渴求交往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他们全面成长成才。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着较大心理困惑。

(一)人际交往的认知不足

在人际交往时,交际双方必须要有良好的认知和认同,必须要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已有的经验、价值观念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在文娱活动方面又没多少特长,这使得他们内心不免产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始终与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怀着戒备心理,对他人的言行也过于敏感,生怕别人贬低自己。由于这些顾虑,使得贫困大学生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底气不足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交换的不仅是物质的,也包括信息、情感、地位等。由于贫困大学生因物质条件有限,在人际交往时,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理,都会出现底气不足的心理困惑。具体体现在:

第一,自卑心理,因家庭经济拮据,在生活水平上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在人际交往中,也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导致他们处于人际交往的半封闭状态,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交往。第二,焦虑心理,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和家庭问题的时候特别敏感,他们渴望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但又担心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内心与实际行动产生冲突导致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从而与他人产生情绪对立致使人际关系产生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足

一个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技巧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时,贫困大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状态,总是等着别人来接近自己,这种守株待兔的惰性心理,阻碍了他们进一步与人交往。其次,由于戒备心理较强,贫困大学生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敞开心扉的告诉他人,这无形中拉开了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距离,使自己处于一种孤立状态。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羞怯、封闭、猜疑等不良心理,导致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导致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

(一)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与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已成为社会的价值中心,甚至人的感情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商品化,人际交往也难免受到这些经济因素的渗透,这种负面的导向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在人际交往时也表现出更看重物质利益的倾向。另外,社会中一些善意的资助由于实施不当或扭曲,使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上感觉资助更像施舍,这就不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间接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交往心理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贫困大学生更是如此。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因此对自己未来期望值较高,一旦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贫困大学生容易存在人格缺陷和抑郁心理。

(三)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固然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无关系,但个人因素则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因。

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其最先是起源于西方国家,之后传入我国。主要方式是将受训者带到特定的环境当中,通过参与专门设计的课程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考验,帮助参训者提高其心理素质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受训者能够发现自己平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并通过拓展训练进行改进,拓展训练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也顺应了当前大学教育的发展潮流和趋向,故而受到很多大学的欢迎,纷纷引进了拓展训练的课程。

人际交往是我们立足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活动,大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面对的是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难免有所不适应,对大学生人交往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往往更加开朗、乐观,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助力作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除了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实验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该校学生120名,其中68名为男生,52名为女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

2.2.3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更好地看出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这次研究中向受调查的学生发放了120份的调查问卷,收回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本次问卷主要是根据郑日昌教授主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来进行测量,分别在参与拓展训练之前和进行拓展训练之后来进行前后两次的测评。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参与拓展训练之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情况如下,人际交往中困扰比较少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56.7%,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有37人,占总人数的30.8%,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12.5%。而在拓展训练之后,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降到21人,占总人数的17.5%,人际交往中困扰程度比较严重的人数下降到9人,占总人数的7.5%,人际交往中困扰比较少的人数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有90人,占总人数的75%。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首先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经过一个学期的拓展训练之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人数下降了5%,感觉人际交往比较困难的人数下降了13.3%,通过拓展训练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提高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首先,拓展训练使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了正确的认识,很多大学生从高中生学到大学后面对巨大的环境落差,没有适应大学的人际交往环境,不能够正确认识大学中的人际交往,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感觉到困扰,通过拓展训练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适应,再加上长期的相处,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很多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很难是因为他们一直囿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内,不愿意迈出自己的舒适空间,大学生活自主性比较强,因此部分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少,联系减少就更容易产生隔阂,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通过脱战巡来你能够使广大学生迈出自己的小空间,拥抱广阔的社会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拓展训练的活动使他们和同学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交往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再次,当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同學之间没有多少接触和相处的机会,当前大学的授课方式并不是按照班级的形式来组织,学生与同学之间的接触和联系都比较少,学校也没有创造这种机会,这就导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之间相互的联系增多,同学之间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再一起相处,能够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2建议

其次,当前高校应当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其在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影响。很多高校认为拓展训练只是体育训练的另一种,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拓展训练只不过是把体育课搬到了野外去上,是一项既浪费资金有没有什么效果的项目,不值得进行推广,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严重的问题,拓展训练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校和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来,培养学生乐观、坚毅的个性和的体魄,既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又有利于学生乐观心态的培养,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在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

5结语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拓展训练的重视,一是要正确认识拓展训练的作用,尤其是其在人际交往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丰富扩展训练中的活动;三是要加强对拓展训练的宣传,使学生认识到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发挥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研究背景

2参与式教学设计

2.11~2学时

2.1.1将全班同学分组,8~10人一组,选出小组长,大家一起为小组起名字,确定本小组的口号。小组内部成员通过团体心理训练的小练习快速熟悉彼此。(课后要对所有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

2.1.2理论讲授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人性的特点,人际交往究竟难在哪里。

2.1.3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或者怀疑过的人际矛盾事件,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小组长负责组织,现场分工,保证每个组员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教师要给班级同学现场示范心理情景剧的表演模式,所有小组课后自行排练,下节课全班展示。对于无法通过心理剧展示的问题,请学生为教师留言,网上解答。

2.23~4学时

2.2.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心理情景剧。教师要现场讲解应该如何处理该矛盾(付出与回报)。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2.2理论讲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法宝之一,微笑和赞扬。

2.2.3作业,搭讪陌生异性,目的是认识彼此,找到共同话题。搭讪过后写出整个过程及自己的感受。下节课展现整个搭讪过程,学生可以邀请搭讪对象来到下次课的课堂,也可以找本组成员代替表演。

2.35~6学时

2.3.1表演搭讪过程,心理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使其熟练应用微笑与赞扬,以及如何应对尴尬等情况。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2.3.2理论讲授,人际交往技巧,法宝之二,自嘲(示弱)。对于如何自嘲或示弱,心理教师要与学生搭档进行示范教学,示范要注意,尽量使用学生语言,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课后练习的效率。

2.3.3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练习,每位组员都要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对自己进行自嘲,其他成员配合。下节课展现自嘲过程。

2.47~8学时

2.4.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自嘲过程,教师要在其表演过程中及时指导并给予当事人鼓励,其他小组要为表演的小组现场打分。

3研究过程与方法

3.1被试

随机选取在校大一学生380名,男女各半。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在班级的教室团体施测,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2份,剔除废卷7份,最终有效问卷36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在选取有效的365个学生被试中,选择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得分处于低分段的146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3人,一组为实验组,使用参与式教学,另一组为控制组,使用普通式教学,学习内容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

3.2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包含了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等12个因子,信度为0.837。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该问卷由28题组成,包括影响力、情绪控制、开放性、包容度、冲突化解、乐群性、友谊表达、异性关系处理、交往风度及语言表达10个小维度。通过对10个小维度的进一步因素分析,又可为4个大维度,即人际结交能力、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表达能力和人际理解能力。该问卷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725~0.946之间,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876。平均得分在2分以下的为交往能力差,得分在2~3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差,得分在3~4分的为交往能力较好,得分在4~5分的为交往能力好。

3.3研究方法

大学生被试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课程共8学时,一周一次2学时课程,课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的调查,再利用spss软件比较实验组(参与式教学)与控制组(普通式教学)的结果差异。

3.4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Excel2004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结果

4.1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间对比

对两组成员在授课前和结束后进行前测与后测,现将两组统计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

结果表明,授课前,实验组与控制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授课后,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且差异显著。

4.2实验组与控制组前后测组内对比

为进一步了解成员的差异是否由授课内容导致,现对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式进行前后测组内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结果可知,实验组人际交往四个维度成绩在授课前后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授课前后分数虽有提高,但各维度分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5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授课前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组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前兩组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于同一水平。随后实验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而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授课后两组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方法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被试在人际交往四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在人际交往四个维度上并未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式教学有助于调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有效促进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这与其他研究者(如:王月琴、李海燕等)关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其次,在课程进行中采用心理剧的方式进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心理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处理办法,使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能够真真正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门有价值的课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参与式教学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方案的制定是根据学生实际的需求,除了教授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还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共性发展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1]郭俊汝范成博.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1)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显然,此种定义没有解释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2]。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从而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3]。

(2)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适应。人际交往是一种主动的、活动的过程,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4]。“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且在相对平衡的过程中,又相互促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5]。人际适应是“个体在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时。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去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相应的,人际适应不良的产生是由于个体无法根据变化的社会环境主动地应对变化了的人际关系”[6]。

2.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1)研究内容。人际关系的思想、观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真正对人际关系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对人际关系的系统试验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人们生产活动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调节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7]

(2)研究方法,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始于实验法,即霍桑实验。实验法的最大缺点是人为控制性,难以真正考察到人的心理状况,实验结果推广度不大,研究者继梅奥之后主要是进行理论建构,有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以及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建构为人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人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1.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焦虑与困惑有以下几种。

(1)交往与学业发展的平衡、学习与发展智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这种观念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观念中常常不自觉地把交往与学业发展对立起来,担心过多的交往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学业的发展,因而缺乏处理人际交往与关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竞争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大学生一方面在青年人所特有的理想情怀的导引下渴望着纯洁的友谊与情感,另一方面又面对着由于无法避免的竞争而深恐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复杂程度。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与交往处理过程中踌躇不前。

(3)交往伤害与自我保护等。在人际关系中,交往者的身份、背景、动机,以及交往目的都必然会渗透到交往的过程之中而影响人际交往的结果,并对交往者的心理带来重大的影响。这种日益复杂并极有可能造成交往者情感损伤的人际交往,会使大学生在交往与自我保护之间产生一定的焦虑与困惑。

三、研究结果

1.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2.专业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3.年级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年级这个维度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大一学生在人际调控方面占优势,大二学生在人际知觉因子上得分最高,大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强,总体上看大二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顶端。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走出来,可以说没有任何人际交往经验,自然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欠缺,但对于本调查“大一学生在人际调控方面占优势”的原因还有待深入探讨。大二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且大多数在大一、大二这两学年参加了不少活动,结交了许多同学朋友,亲身体会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必须有宽容之心,因此在人际知觉方面有了较好的发展;另外大三、大四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平时活动减少,因此大二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段。大四学生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技巧有了经验上的积累,另外随着身心的发展,在处理人际矛盾方面更加成熟,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1]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364-367.

[2]郝唯貌.人际交往与现代人才素质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97-99.

[3]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4]张亚宁.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4.

[5]冯正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发展创新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护理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护理学知识结构也相应地由生物科学扩大到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社会要求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熟练的护理专业实践技能,还要具备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大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既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高我校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大学生,共120名,均参与了学校或学院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由13道题目组成,经过专家修改和认证,符合问卷信度和效度要求。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后以无记名方式返回问卷调查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6份,有效率96.7%。有效问卷调查表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1。表1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是81.9%、77.5%和73.3%;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分别是8.6%和6.1%。

2.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2。表2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毅力与勇气、严谨与恒心、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6.2%、78.5%和86.2%。

3.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3。表3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5.5%、76.7%和78.4%;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为4.3%。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大学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标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和存在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的科研活动目标,要注意纠正学生容易忽视的偏向性,适当增加某些指标和加大其权重,使得科研活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本研究观察到,本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科研活动在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尚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大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点,需要调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协同解决。

总之,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大学生科研活动方案,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确保顺利达到大学生科研活动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护理,2004,(10):1-2.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话语、诺言及书信或口头陈述的可信任程度的概括化期望。彭泗清的研究证明:一般将人际信任划分为:对他人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人人品的信任,其中对他人能力的信任指相信某人有足够的才能办好一件事,对他人人品的信任主要指对人品的信任。孤独感,社会学家强调指一种非客观的心理感受,是主观意义上的一种心理感受,普遍发现它是困扰现代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1]。韦斯(1973)指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特别指个体感到缺少令他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即现有的人际交往水平与对渴望中的人际交往的差距。同时将孤独感分为两类:社会孤独感和情绪孤独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共280名,共发放问卷280卷,回收问卷260卷,有效问卷数241卷,有效回收率为92.69%。

1.2方法

1.3统计分析

对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p

2.结果

2.1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孤独感得分的描述统计情况

由表1可知,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总分的得分范围为44分~97分,平均分为73.44,低于理论平均数75分。其殊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17分~53分,平均得分为34.89,普通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19分~53分,平均得分为38.56。孤独感总体水平,有11.20%(总分在低于40分)的学生在正常范围内,有86.72%(总分在40分~60分)的学生属于中度孤独,有2.07%(总分高于60分)的学生属于高度孤独。

2.2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年级差异分析(表2)

由表2可知,各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均值在普通人际信任、特殊人际信任这两个因子上存在差异,孤独感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表1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描述性统计(M±SD)

表2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差异比较(M±SD)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平均得分是73.44,低于理论平均数75分,表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偏低,这个结论和庞彤彤等人的结果一致。郑信军[3]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和孤独感进行研究,结果是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这表明人际信任度低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有中度孤独,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孤独感偏高,孤独感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4]。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时代,然而电子产品的发达并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足不出户但是不能离开手机电脑,缺少沟通交流是他们孤独感偏高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级人际信任差异显著。因为不同年级面对不同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所以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学生的信任度最高。大一新生刚刚从单纯的中学时代过渡而来,思想上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中学,所以他们的人际信任相比其他两个年级而言是最高的。不同年级,孤独感有显著性差异。从总体得分看,大二学生的孤独感最强烈,其次是大三学生。现实情况下,大二、大三学生学习压力相当大,经过一两年的深入接触和交往,他们不再像大一刚来以宿舍为集体出行一样,而是分别形成不同的小集体,游离于小集体之外的学生会有孤独感体验。

[1]黄海.在校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论文,2011(10):21.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必由之路。但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教育、利益竞争、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问题,更严重的表现为对人际关系不适应,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也更为复杂。因此,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的人际关系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

(一)不敢交往

因为贫困导致贫困学生过分的自卑和害羞,是其在交往中极大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对于其他非贫困生的交往存在恐惧心理,使其与周围的人无法沟通交流,逐渐拉大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

(二)不愿交往

经济贫困的学生一般具有自卑和清高的性格,面对形形的人们,他们大多选择自我封闭,隔绝与外界的交往,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对他人的接触产生抗拒,逐渐形成不愿合群的性格。虽然有些贫困大学生试着与他人交往,但在交往失败后产生了心理的不自信,进而更加严重的影响其交往的愿望,而后就不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三)不善交往

贫困学生们从小生活在人际交往较为封闭的环境里,他们大多数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礼仪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丰富,在交谈中态度过于生硬,缺乏应用的交往技巧以及艺术性,很难融入到大学以及社会人际交往圈里。

(四)不懂交往

贫困学生们不明白人际交往是需要主动,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被人,希望别人主动与其交往。交往的范围狭窄和方式的单一,大多数贫困学生们只与自己的好友与亲人交往。平时的人际积累与不断扩张自己的人际圈也是必要的。

二、产生高校贫困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的原因

(一)家庭成长环境

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其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网络、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对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交际经验有着很大的影响。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封闭,因此很少的交往活动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父母不赞同其与别人交往而自己的人际交往受到限制;有些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擅于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学校交往环境

如今的大学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个个身怀绝技和特长,而贫困大学生大多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各种限制因素,没有对培养并训练各种特长。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与家境优越的同学有着巨大的差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掩盖了他们唯一的优势----学习方面,这样更使他们好像游离于大学人际交往边际之外,觉得很难融入到周围人际圈中,而强烈自尊心又让他们选择了逃避,甚至很少开口说话,人际交往活动极少,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育一味重视学生专用知识,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中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际交往。当前,许多大学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仅仅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只是装饰门面。

(三)社会交往氛围

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学校园也出现了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现象。因为家庭经济的不同差别,贫困学生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富裕学生群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冲突。贫困学生因思想不成熟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的认识,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这样极易导致仇富心态,以冷漠对人,严重影响社会认同感,难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自身性格心理影响

贫困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导致大多数人的性格内向孤僻,拒绝与人交往,这样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部分贫困大学生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在面临利益得失关键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有时还会牺牲他人合法的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被他人瞧不起,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建立。

三、如何改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认知,客服交往障碍

1、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白人际交往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业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特殊和重要,懂得如何从原先简单的人际关系向新的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观念的过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摆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要不断改变那种对人际交往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更应该时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2、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交往顺利。影响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心理状况的。为确保交往顺利进行,必须要客服交往中许多的障碍,其间必须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贫困学生们面对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是,要把自己放在合理的平常人位置,保持内心平静,切莫嫉妒猜疑。当自己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和伤害时,冷静并心平气和的与之交流沟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家都知道,情绪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极大的。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勇敢的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重视情绪状态的影响。意气用事、唯唯诺诺、情绪波动频繁等情绪状态都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

(二)完善自身素质,增强交往能力

2、加强自身修养。贫困大学生应自尊、自重、自强来加强自身修养。自尊是就是表现个人尊重自己而不容他人侮辱的一种道德情感。在与人交往中,重视与他人的沟通、理解,细心留意他人举止,把更深和更高层次的交流作为自身修养的重要部分,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重,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看法,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在与人交往中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自强就是必须树立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获得成功的思想,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时应自我鼓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竞争但不嫉妒。只有这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是贫困大学生摆脱人际交往困难的怪圈。

3、丰富社交知识,学会交往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交知识,谈话时注意态度诚恳,谈话注意技巧和适度、措词文雅。充分语言积极的身体言语以及善于倾听,多使用咱们的语言,避免妄加指责,要善于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与人交往要宽容,不能讲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计较他人过失。交往是应主动积极、热情,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恰好的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我认为在增强贫困大学生交往技巧的问题上,高校要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与活动,鼓励他们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学会交往技巧。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断改善人际交往质量。

(三)、完善家庭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个性培养、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起基础和先导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因家庭成员间是特殊的人际交往圈,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子女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巧移默化的作用,多以父母必须注重自己行为的示范作用,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子女与人为善、开朗活泼、宽容大方和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贫困大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四)发挥高校作用,优化校园环境

1、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高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应采取点面结合,组织心理专家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给予完整指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整,帮助树立信心,完善自我个性,战胜自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贫困学生通过学习使自己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环境,提高自我心理健康能力。这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贫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

2、大力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舆论环境。高校应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形成抵制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这样才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感受到学校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障碍,贫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以及能力。面对贫困,他们应正视现实,善待自身的“富有,应以自己自强、自重、自尊的优良品格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克服自己种种心理障碍,大胆、大方和宽容的心去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二、建议

(一)引导学生悦纳自我,提升其自尊水平提升大学生的自尊水平,首先应该引导其积极地看待自我,评价自我。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是自尊的基础与核心,悦纳自我就是在正确评价基础上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其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象,提高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自我价值,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成功与失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评价。此外,教师应创设机会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多方面展示自我,通过成功经验的累积,使大学生逐渐建立对自己能力的稳固信心,从而提高自身自尊水平。

THE END
1.爱情测试首页世纪佳缘交友网爱情专家为您精心准备的爱情缘分测试、爱情心理测试,量身定制专属你的幸福提案! 2.2亿会员,让缘分千万里挑一!https://www.jiayuan.com/paper/
2.免费恋爱观测试在线工具网(zxgj.cn)职业性格测评,可参考:MBTI 职业性格测试(免费版)、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免费版)、九型人格测试(免费版)、大五人格测试(免费版)、艾森克人格测试(免费版)、disc个性测试、个人优势能力测评。 心理疾病检测,可参考:SCL-90量表,精神疾病检测,可以参考:mmpi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关于人格障碍检测,可参考:PDQ-4+量表。https://www.zxgj.cn/g/lianaiguan
3.AI手相,八字姻缘,缘定终身,八字算命,塔罗牌,周易占卜,姓名测试欢迎光临微算算命网!本站是网上算命最准的网站,主要测算项目有生辰八字算命,姓名测试,在线算命,周易算命,免费算命,AI相面,AI手相,八字姻缘,缘定终身,八字算命,塔罗牌,周易占卜,姓名测试打分,算命,占卜,算命网,算卦,算命大全在线抽签,姓名算命,起名网免费测名,在线算命,周易http://15.154.akui.net/
4.超准!快来测一测!!你附近有多少人符合你的理想型现霍邱心动相亲推出的 附近理想型测试 上线了!!!注意!敲黑板!!划重点啦!!!现在让我们一起测http://www.hq0564.com/thread-1098142-1-1.html
5.缘分测试测试你的另一半测测你的另一半婚姻配对已经有心仪的对象了,她很符合我的预期,和老师给出的结果很匹配,希望我们能修成正果。 哈哈哈我和我老公就是一对欢喜冤家,吵吵闹闹的但是感情特好。说的很准。 已经有心仪的对象了,她很符合我的预期,和老师给出的结果很匹配,希望我们能修成正果。 好开心,和我理想中的伴侣很相似,希望我快快找到他,开启我们的https://cs.454410.com/qdlife/mzzdc/
6.测试君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考察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智商水平,从而揭示你内心深处隐藏的城府有多深。 开始测 霍兰德SDS职业兴趣测试 10.6w #高考# 结束,强烈推荐 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The Self-Directed Search,简称SDS)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 J.霍兰德(HOLLAND)编制。在几十年间经过一百多次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形成http://www.qucejun.com/
7.职业选择倾向范文12篇(全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Holland将人格特质与工作环境相匹配,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Holland理论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1991年,Gati针对Holland的正六边形模型中有关相邻职业群距离相等这一假设的局限性,提出了三层次模型。两年后,Prediger在Ho11and六边形模型的基础上加上人和物维度、数据和观念维度,使职业的类型和性质有机地结合https://www.99xueshu.com/w/ikeyw1vs6w12.html
8.手机测血压App排行榜华为手机手机测血压app推荐【开放社区分享心情广结测友】兴趣交友,精准匹配,和自己喜欢的测友一起交流分享;话题丰富,多个领域知识专业达人解析投射的心理世界; 【星座分析心理测试个人报告】必备的专业星座分析工具,多维度认识自己;专业涵盖100万+条食物的热量及营养素数据,以中国食物为主,方便实用 -控制热量摄入,便捷记录、专业分析,https://www.diandian.com/phb/1736/2-1.html
9.辅警心理测试题及答案20240421094230.pdf辅警心理测试题及答案.pdf,辅警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编号:bc58f71468d6d465d200ca8d9c800422 辅警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一、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 。请根据题 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421/7140163002006100.shtm
10.解放军生活杂志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用心呈现军营精彩"的定位;坚持让普通的战士上《解放军生活》杂志的封面,专门针对战士遇到的问题开设了《心理导航》《法制视窗》,开设了《兵眼观察》栏目,让战士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开展讨论……以"移动编辑部"的形式深入部队生活,增开了《边海防纪事》栏目,送文化到基层活动为数万名基层官兵http://jfsh.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4&st=11
11.2022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通知公告学校紧紧围绕“幼儿高师”的办学定位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落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师范教育,通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网络直播课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立志服务基层、服https://www.hnyesf.com/html/899/2022-01-07/content-8042.html
12.对于心理测验描述不正确的是()。液体与固体相接触时,当接触角为()时,液体完全润湿固体,当接触角() 时,液体完全不润湿固体。 A. 0°;180° B. 180°;0° C. 钝角;锐角 D. 锐角;钝角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发动机冷却后,装上全部附件在磨合台架进行热磨合和() A. 测验 B. 试验 C. 检验 D. 测试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https://www.shuashuati.com/ti/d4bcdbad336940c88abda2feb112469a.html?fm=bd222b0a2f88f686f9a17ea5bc0912f5ca
13.科学咨询·教育科研杂志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本文根据中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中学生通用技术课产生心理抵触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与对策帮助改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的心理抵触,提高教学质量。 “互联网+”背景下专科学生网络学习调查分析 关键词:网络学习 调查分析 越来越多学生开始使用互联https://www.youfabiao.com/kxzx/201627/
14.www.juntengtech.cn/newxr74941922/www.juntengtech.cn/newxr/!# 但海底捞想做大茶饮生意,已经没有悬念。不久前,海底捞在全国启动水吧改造,基于火锅店的档口形式,推出"海底捞茶水铺",据称单品销量破90万杯。上一个做的比较成功的同行是呷哺呷哺,推出了茶米茶品牌,融合到呷哺、凑凑等旗下品牌门店。此番聘请张俊杰,不排除把茶饮单拎出来做的可能。!,/ http://www.juntengtech.cn/newxr74941922/www.juntengtech.cn/newxr74941922/91841020.shtml
15.关于剧情涉及到的一些心理学相关背景:解离性障碍和心理创伤症候群(关于剧情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背景,阅读感可能长且枯燥,且有很多很多剧透,慎入!)这个剧是一个关于解离性障碍患者的患病感受,体验,其病因等和心理创伤相关的心理悬疑剧(偏解析,非惊悚)。它不是表现破案推理调查技术类型的悬疑剧,不是穿越剧,不是平行世界科幻剧,更不是职场剧。全剧用视听语言解析呈现女主林晨曦因心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733238
16.开题报告基于SpringBoot的高校心理教育辅导设计与实现随着这些年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线心理健康辅导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特别关注,他们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有关的心理指导课程,还有着目前世界上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MMPI(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EPQ(艾森克人格问卷),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https://blog.csdn.net/2301_77588073/article/details/13569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