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从主观层面来说,是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过去和展望未来,这种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景时能够学以致用;从个人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自己的积极品质和才能,这些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产生深远的持久的影响;群体层面是通过打造良好的课堂和班级风气,让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安全健康的。这群体环境包括了教室课堂氛围、学校环境,也可以延伸至学生的家庭,多方面环境的塑造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资源。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分析

(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同时教师教育也是以学生为对象。心理健康课需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与人本主义颇有渊源的积极心理学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在这种情境中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而心理健康课程正可以给学生这样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上,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也让学生自己明白内在存在的克服困难能量,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存在的障碍,利用这种积极的潜能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使成长有所滞留。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就使心理健康脱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的方式和中心,不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强大资源。但是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还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存在着,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为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达率提高了,也可以防止一些突发的意外的事件,但是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都受到影响。所以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

(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中一方面就是研究个体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获得的感悟与收获,包括人类的快乐、幸福、美好等等,强调人应该对待生活是感恩的,是充满希望与幸福的,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具有这种感悟的人会以“积极”为主要目的,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特点是以目的明确、计划详细、可行性强的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需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与收获,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一些道理或精神上的成长。同时,活动场景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在某些生活情景下的行为反应,这样就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进行对比,并可以把这种行为反应应用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认真领悟、专心体验和技能的操作训练。

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体验不断的积累,能够加深内在的强化,慢慢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这更注重内在感悟,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不应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某些知识,而应当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通过体验获得的感受会比通过记忆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更长久,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课堂授课内容和氛围都是积极的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该是正面的案例多一些,虽然一些心理问题的事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和应对这方面问题,但是负面案例的介绍强化了学生内在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应在情绪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内在良好品质的发展和心理能量的强大。以积极为主旋律,用丰富健康的内容与合理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乐观,富有希望的。在活动中的体验也是积极正向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宗旨。

(四)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社会活动的外部表现,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影响下,以积极体验为中介,由外而内,转为个体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是个体内化社会活动的结果。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第三方面也重视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在课程内部,通过课程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内在潜能的发现与发挥,还需着力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包括课堂,学校乃至家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从影响学生开始,带动了学校家庭的全面发展,由点到面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好的环境又给学生以强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走出心理课堂之外,学生也能继续保持在课堂上这样积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物理教学应用

一、前言

二、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虽然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是和传统的心理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其主要对生活中的幸福感、力量以及美德等积极的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提倡对个体或社会的问题做出的解释,能够使得个体或者社会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通俗地理解,积极心理学也即是鼓励人们在面对逆境的时候,通过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逆境,从而在工作和学习中将自己的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并提升自身的创造性与适应性,继而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教学目标。在传统的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往往都是将重点放在了对教学结果的认知上,而并没有对教学过程引起必要的重视。而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负面情绪,使其对教学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甚至还能够放大或者增强积极情感的作用,从而有效提升中职物理的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出现了学习障碍或者认知困难的时候,教师才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实际上这是一种被动调整的模式。要知道,在中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情感变化是一直伴随着教学过程的,而良好的情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下,引导着学生朝政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教学评价。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往往只是一考了之,这样的教学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强调对负面情绪的修正,而忽视对积极情感的培养。然而,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学习过程往往是理性与感性、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交融。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是一条腿走路,而应是修正负面情绪与培养积极情感并驾齐驱。

三、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以及教学评价阶段是三个主要的阶段,而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在这些教学阶段中进行应用。

首先,在教学准备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引导他们充分发扬自身的优点,积极面对自身的不足,以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而且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还应该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兼顾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积极、融洽的教学环境;

第三,在教学评价阶段,应该注重如下要点,一是要采用积极的解释方法进行归因,二是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全面了解学习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情况,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满意地面对过去、幸福地享受现在以及乐观地憧憬未来。”

总之,在教学准备阶段实施积极心理学之后,预期能够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肯定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2)对完成学习目标充满信心;

3)对教师和同学信任,积极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

在教学实施阶段中实施积极心理学之中,预期能够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注意力集中,虚心好学;

2)师生关系融洽,情感互动顺畅;

3)享受学习的过程,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在教学评价阶段实施积极心理学之后,预期能够达到如下几个目标:

1)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提升自我效能感;

3)培养出健康积极的人格。

四、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化的中职教育中,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进行全面综合教育是关键所在,而教师利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继而形成“知学、乐学、好学”的良好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季晓冬.刍议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06:60.

[2]江银燕.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9:74.

[3]严叶飞.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4,42:141-14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生;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周娟娟(1984-),女,湖北监利人,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罗燕红(1965-),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广东广州510095)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简单、生硬,过分强化学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2.评价标准单一,忽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且途径不全面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成长的烦恼,如人格发展、意志力培养、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的培养等。因此,需要得到一些外界心理教育方面的指导,而很多中职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学咨询人员,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或者把心理咨询等同于一般的学生行为规范管理。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管理

1.转变观点,树立积极的意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2.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需要在活动中完成,因此,把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引入中职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学课程。选择以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幸福能力观”为课程主题,同时配套相应的心理训练课,如体验交往的快乐,做情绪的主人等,以巩固积极心理教育学科课程所学的有关知识,把心理知识通过运用变成个体的心理品质。

(2)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在平时的团委学生会活动、班级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论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素质。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的因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培养他们积极的品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教学内容积极向上。积极心理学注重对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的体现“积极”。尽可能迎合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积极吸引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积极向上的力量,充满信心,过着快乐而又意义的生活。

4.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学生进行管理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说明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发展的总体设计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影响者。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环境可以改变人。这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首先,班主任要制定积极向上的规章制度。其次,班主任要优化班级管理方式,不应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而要改变评价策略,使不同学习层次上的学生都能超越自我,不断进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班主任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用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

5.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对学生进行管理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注重学生公共品质的培养。学生群体品质的形成,不仅受到学校同伴的影响,也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形成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要充分考虑到家庭、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尽最大的努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并合理吸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总之,学校要尽可能地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的因素来完善积极心理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以有效开发,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文书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

(6).

[3]金巧兰.论积极心理学在职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4]杨变云.积极心理教育:中学心理教育的重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摘要]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以积极的生命情感、积极的生命品质、积极的生命关系、积极的生命意义为核心内容,旨在帮助职校生实现知识技能掌握与人生幸福追求的双赢。建构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树立积极生命教育的现念,开设校本化的生命教育模块课程,在职校生活中嵌入积极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努力提升职校教师的积极生命素养,拓展积极生命教育的网络平台。

[

关键词]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学

[作者简介]郝永贞(1982-),男,山西寿阳人,江苏理工学院院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育与生命教育;崔景贵(1968-),男,江苏海安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江苏常州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职校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研究”(课题批准号:BJA1300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江苏理工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资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这一国家教育战略层面的规定使得生命教育由“要不要开展”的理论阶段逐渐转向“如何开展”的实践探索阶段。近年来,生命教育在江苏、上海、湖北、辽宁、黑龙江、云南等地得到积极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困境,需要从全新的积极视角重新认识和建构职校生生命教育。

一、消极倾向:职校生生命教育实践的现实困境

(一)功利化的教育目的使职校生生命教育停留在乌托邦状态

受“何以为生”的功利化教育观念影响,职业教育工作者虽然知道生命教育对职校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但出于现实的考量,他们还是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因为学业、技能、就业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长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显性因素。虽然近年来职校生自杀、校园暴力、吸毒、厌学等现象屡见不鲜,但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强化教育管理,上述现象就能避免,生命教育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这种功利化的心态和侥幸心理忽视了职校生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诉求,使生命教育很难在职业学校推广。

(二)问题化的教育模式使职校生生命教育沦为工具性教育

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大多源于应对青少年自杀、伤害他人及对异类生命的伤害等危机事件。这种取向的生命教育模式主要指向生命自身的安全和他人生命的安全,把保护生命、尊重生命作为教育的重点,试图通过开展安全教育、预防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矫正青少年存在的各种生命问题,达到帮助青少年保护生命、珍惜生命的目的。不过,一些职业院校采取的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矫正教育模式,使得生命教育停留在珍惜生命、预防自杀的消极层面,大多仅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而忽视了生命教育更为重要的激扬生命,使人活得有尊严、有价值的使命,使生命教育成为失去内在价值的工具性教育。

(三)同质化的教育内容使职校生生命教育有名无实

国内生命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不够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职校简单移植套用中学生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职校生生命教育。虽然不同教育对象的生命教育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职校生明确的职业定向性使其具有特定的心理和生命特征。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职校生会更多地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等人生课题,在考虑未来发展及人生抉择时更具现实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他们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老师的管教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在情绪情感方面,不少职校生存在比较突出的自卑心理,容易给自己贴上“失败者”“淘汰者”“低能儿”“边缘人”的标签。职校生这些特有的心理和生命诉求,需要生命教育给予深切的回应与观照,而同质化的教育内容遮蔽了职校生独有的生命诉求。

二、积极范式:职校生生命教育的科学建构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职校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寻找其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的积极力量和品质的研究,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和积极因素。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是立足于职校生生命的基本诉求,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充分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激发职校生的积极生命体验,挖掘、培养职校生的积极生命品质,建构积极的生命关系,追寻积极的生命意义,以实现知识技能掌握与人生幸福追求双赢的教育。

1.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是生命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是源于生命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促进生命成长和发展方面共同的追求——幸福和丰盈的人生,在这一共同目标下,生命教育涵盖了更广的内容,而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更有效的实现路径。

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是其他取向生命教育的有益补充。积极心理学取向并不排斥健康、伦理、社会、生死等取向的生命教育内容。当下,职校生确实存在着生命意识淡薄、生命观念扭曲、生命意义虚无等问题,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的教育。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从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生命品质培养、积极生命关系建构等方面人手,更能激发职校生的积极力量,满足职校生的心理需求和生命诉求。

3.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是一种既教人“何以为生”,又教人“为何而生”的双赢教育。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表明,积极情绪能产生更为全面的注意力、更加积极的思维,积极生命品质的培养和自身突出优势的发挥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成就感、意义感、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意义感反过来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双赢的教育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优势,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甚至可能带来职业学校精神面貌的彻底改变。

(二)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更强调从积极的视角对学生进行积极力量的培养与挖掘。

1.积极的生命情感教育。积极的情感是个体在内外事物的影响之下而感受到快乐的、积极向上的情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促使个体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使认知更全面、准确,特别是能产生一些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这些思想和行为也更容易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积极情绪可以扩展并建构人的智力、社会和身体资源,积极情绪的累积可以成为人们抵抗挫折与不幸的心理资本。面对职校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严重缺乏,积极的生命情感教育迫在眉睫,这也是生命教育最有效的切入点。

2.积极的生命品质教育。人性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有助于人类深刻地理解自己。长期以来,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职业学校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忽视了积极生命品质的培养与发现。积极心理学家用科学的方法归纳出各种不同文化都推崇的6种美德:智慧与知识、仁爱、正义、勇气、节制、精神卓越,并提出了拥有上述美德需要具备的创造性、勇敢、感恩等24种积极生命品质。这些积极生命品质的建构可以通过有效的教育来增强,但更为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积极品质,并在每天的生活中发挥这些品质。

4.积极的生命意义教育。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以价值、意义和目标作为归宿。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积极心理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可以实现高远目的和生命意义的可靠之路一那就是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学大师塞利格曼指出,幸福不在遥远的未来,幸福不只是愉悦,幸福来自每一天应用你的突出优势(积极的生命品质),并将优势用于增长知识、力量和美德,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盈蓬勃。积极的生命意义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真正含义,进而拥有乐观幸福的人生。

(三)职校生积极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教育理念,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教育实践。它更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全方位的过程、全员化的投入来改善职校生的生命状态,激发职校生的生命活力,提升职校生的生命质量。

2.开设校本化的积极生命教育模块课程。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需要专门化的课程来实施与支撑。根据积极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可开设积极情绪、积极品质、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等专题模块课程。这些课程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进行改造和改组,变成校本化的生命专题课程。例如,可通过每晚临睡前写下当天的三件好事、感恩、宽恕等练习,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通过寻找和运用自身突出优势练习,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通过沉浸体验练习,引导学生发挥优势专注地做事情,体验成功后的满足感;通过积极主动回应练习,培养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对不好的事情进行反驳,培养学生乐观的解释风格,形成乐观的人格;等等。这些模块课程都可以借鉴和运用积极心理学经过反复验证的各种量表,通过前后测验让学生感受积极的生命力量。

4.提升职校教师的积极生命素养。不管是开设生命教育专门课程,还是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积极生命教育,都需要教师掌握积极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教师自身的情绪、状态以及教学方法都能够影响学生们的整体学习氛围。因此,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力量,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积极生命素养。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教育要求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去发现学生积极的品质及优势。同时,也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认知风格,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学生和家庭,进而增强自身的积极能量。

研究证实,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更有可能拥有积极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品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职校生生命教育,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教育支持与合作体系,来推动积极生命教育范式的科学建构与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校生心理教育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

[3](美)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4]孟维杰,马甜语.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0(11).

[5]郝永贞.90后职校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与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1(9).

[6]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本文将对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并居于中心地位的问题加以探讨,弄清这几个问题的是非得失以及其如何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最终效果。这几个问题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以及其科学观。正是在这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上,超个人心理学都有所突破和贡献的,然而同时,为了将其所主张的思想推向极致,超个人心理学在这几个方面都犯了严重的错误,从而导致其理论上的根本错误。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

超个人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生的意义或价值,并认为对人生意义的研究、探讨是心理学无可逃避的责任。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生的意义并认为心理学应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例如,马斯洛就曾多次批评过传统心理学的“脱离价值、价值中立的科学模式”,认为心理学如不涉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就不会为培养真正健康的人格(成员)发挥作用[1](p171)。超个人心理学坚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一主张,并加以。这种发展使人本主义心理学所理解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变得更为广大、永恒和崇高。正如李安德在其《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多亏人本心理学的努力才把价值与意义重新引进心理学研究范围,超个人心理学不仅肯定这一发展趋势,还把价值与意义放在人类生活的中心地位。此外,超个人心理学特别强调超越个人兴趣的价值与意义,并且打破传统的忌讳,研究终极的价值与意义[2](p204)。

超个人心理学实现自己的这一主张的第一步是对当前流行的个人主义的自我观念与相应的价值观念的批判,认为社会上的许多问题都是由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所引起的。李安德特别认真地列举了前后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七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对流行的个人主义价值和意义观点的严厉批评。这七位心理学家包括有:詹姆斯、墨菲、斯密斯、阿尔波特、罗杰斯、马斯洛和堪拜尔(Campbell)。这些人大都批判了从个人主义来理解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错误和危害,主张从超脱个体的更广阔的范围来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虽然这些人并非都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同道者和支持者[2](p319-324)。

应该说,到这一步为止,超个人心理学家们的主张、立论都是正确的和无可厚非的。但在其努力的下一步即如何扩展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上却发生了重大的问题。

从其具体讲,所谓人生意义不外是指人的生活活动所造成的结果和,一般说是指其积极方面的影响而言的。从此就可以分析出所谓意义的成分或构成要件。其中除了这种结果和影响本身以外,还有两个方面的要件,即这一影响的始发者或制造者以及这一影响的承受者和评价者。由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因此,影响和意义的发生常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但它却不以有这种意义的制造的目的者为限,因为无此目的的活动依然有其意义存在。意义的存在还依赖于这种影响的承受与评价者的存在。影响而无其承受者不成其为意义,其理极明。而如果没有评价者,没有对这种影响的觉察、审视和评价,也不会成其为意义。因为对于没有觉察、评价能力的东西来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影响,但却是谈不上意义的。另外,还需要指出,上述的影响虽属客观存在之物,但随其制造者与承受者及其间关系的变化,它的作用也会有极大的不同。

超个人心理学的倡导者们就是从这种思路出发来行事的。超个人心理学者提出要求人类“从小我归向大我”。他们认为,除了我们通常所体验到的自我之外,还有一个超乎个体之上的高层的我。它也可以被称之为“大我”、“宇宙我”或“普遍我”,它是我们自己以外的存在的“全体”。这种“宇宙我”或“大我”与我们的个体自我同样具有有意识的性质,具有个体我所具有的那些优美的品性,只不过它具有更为广大、根本和原初的性质。两者相比,个体之我不过只是它在意识之中的残缺不全的倒影,个体我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在它的指令或感召之下发生和实现的[2](p317-318)。经过这样的一番提升工夫,个体之我也就成了这种具有意识性的宇宙大我的一部分,个体我对影响和意义的创造行为与承受评价等,都成了这种无所不包的永存的大我的意志和愿望的表现,因而人生的意义也就可以提升到无限宽广、永恒和至高神圣的境界了。

这种作法是有效的,但也给超个人心理学带来损失,使之受到理所应得的责难。因为,作为与宇宙同在的超人类的精神的、意识的本体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这种主张的提出是与整个科学发展所积累的事实相冲突的。同时,这种主张也使超个人心理学沦入与宗教为伴的境地。虽然超个人心理学家不断申言自己与宗教的区别,强调相信来世和再生的只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但是这种辩解只能是徒劳的。因为,承认一个超越整个人类之上的有意识的本体(如詹姆斯所称为的宇宙意识流)的存在,这个有意识的本体不是宗教中的神又是什么?教人们相信一个超自然的、永恒的有意识的力量的存在及其对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支配作用,其社会作用与一般的宗教宣传有什么差别?因此,对某些超个人心理学家来说,即使他们不公开宣扬宗教中的人格神的作用,也不能使他们摆脱其为宗教的亲密伙伴的尴尬局面。这样,为了提升人生意义的广阔性、永恒性和神圣性,而不得不放弃对其现实性上的要求。

在当代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中,弗兰克尔要算是最重视对人生意义的研究了。因此,他的名字和言论也就极常为超个人心理学的有关的著作所引用。但是,弗兰克尔与超个人心理学之间是有同又有异。弗兰克尔与超个人心理学家同样重视人生意义的研究并将它置于自己心理学理论的中心位置上,这一点使人们有理由把他们同样地称为意义心理学家;但是,他们关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说明却有根本的不同。弗兰克尔也将影响和意义的承受者从其创制者的个人加以扩延,但他所扩及的只是他人、个人所属的人群以至全人类为止,并未扩展到一个超人类、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在人的有意义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在依据方面,他也只是达到了人类本身所普遍具有的“意义意志”,并未提到其背后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宇宙精神实体。而如果一切都还停留在“全人类”本身,就不可能有超个人心理的被推出并加以宣扬和推崇,因为作为整体的“全人类”是不能离开人类的个体存在的,完全没有必要和可能引申出超个人,超出个体的脑,身体和心理的[3](p18、20-21、220)。从这些看来,弗兰克尔并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超个人心理学家,而频频地引用弗兰克尔,也终将无助于超个人心理学摆脱其理论上的真正困境。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

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其关于意识的理论。意识理论同样是其整个理论的支柱,但与其关于人生意义理论的作用有异。如果说后者主要的只是为其整个理论提出的缘起的话,前者的作用则在于为其理论提供某些重要的例证和依据。

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反对还原主义为号召而建立其意识理论的。因此,反对还原主义的有关理论阐述及其中的是非得失也无不在其有关意识的理论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思想教育;运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的探索

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

彭海霞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导向有共同的逻辑,发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提,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支撑,培育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目的。

2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王贺认为,可以采用树立积极教育理念、增加情感体验、完善积极人格、营造积极组织系统等方式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励骅在研究中提到,要通过确立适当的发展目标、加强综合训练、培养意志力等帮助学生树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认知,形成乐观人生态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通过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赏识学生、积极暗示、提供榜样等,保持学生的自尊,维护他们的自信,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念;通过培养学生自我决定能力,促使学生独立发展。郑祥专则提出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采用宏观认知结构重建策略,帮助大学生淡化人生境遇,增强挫折耐受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3在思想教育工作各个具体领域的教育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的效果

1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变了高校思想教育“消极应对”学生的“问题处理”模式

2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善了高校思想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同时也是教育的客体,承接着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不再仅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优秀、积极的品质等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积极心理学改善了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相长。

3积极心理学理论拓展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涵和途径

传统的教育方式过分强调形式,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业教育和学术发展割裂开来,不但造成了思想教育活动缺乏载体,还使得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发展、社会性发展缺乏“心理推动力”。蕴涵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思想教育活动都是致力于开发那些激励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我发展。

三、对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的思考

1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对传统加以继承

虽然在心理疾病治疗和预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对传统病理学视角下的心理疾病治疗工作的颠覆,但是将其运用到思想教育中,并不表示要对传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否定。诸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指导、情感疏导、危机干预等教育内容不会因为新理念的引人而改变,改变的仅是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和形式而已。再如思想教育中实践的观念、制度建设的观念、系统的观念等都可以与积极心理学理论相融合。全面放弃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内容和方法,不但不能发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甚至连基本的教育工作都难以开展。可见,积极心理学理念在观念上突破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局限,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拓展和深化,但两者绝对不是冲突的。

2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把握好尺度

3在高校思想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需要进行本土化实践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个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产生愉快的情绪。本文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归因、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分析了造成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兴趣低下的原因并给出若干建议。

1.1认知心理学的指导意义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看作是个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认知心理学分别从学生是怎样学习和教师是怎样教学两个方面,分析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独特的有价值的观点。

针对本文提到的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的问题,可以运用下面一些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1.2.1动机与学习兴趣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它有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因素构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动机的支配,这种动机就是学习动机。

1.2.2归因和习得性无力感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维纳将成就任务时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维纳的二维归因理论认为,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倾向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或不努力,进而提示自己下次应该更加努力取得成功;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英语学习差或学习没兴趣的学生,如果考试没考好,倾向于把原因归为任务太难和自己的能力不足,进而产生无力感,认为自己怎么做都不会成功,也就对英语学习更不感兴趣了。

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分析学生兴趣低下的原因:缺乏学习的内驱力;消极归因和习得性无力感后,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

2.1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情感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要处处摆老师的架子,不要过分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还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去,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语言要纯正,书法要规范,板书设计要合理醒目。

其次,教师应该用爱心去抚慰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发挥爱的力量去感化后进生。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成就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增强成就感。

2.2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教师还要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使每一位学生无论优秀与否,都能感觉到老师的信任与支持,使他们在积极、肯定和自信中努力学习。

2.3合理利用多媒体这一创新型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跃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最理想的课堂环境,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道法自然祸福相依冥想婴儿

然而,通观《道德经》全文并未出现幸福二字,那么积极心理学又是如何将道德经要义贯穿进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泰勒的著作《幸福的方法》看看古今对幸福的共识。

一、关于幸福的定义――幸福至上,道法自然

老子核心理论是“道”,所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即天地万物都有他遵循的规律,万事万物包括人均应顺应自身情况遵循规律地发展,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不妄为)。在《老子》五十一章又再次强调:“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命而常自然。”可见,老子非常重视“道”、“德”对于生命的本质意义,世间万物无不尊崇“道”重“德”,其中没有任何外在的强加与干预,一切自然而然。作为人个体来说,遵循道表示遵循规律,不轻信,不盲从,不妄为。

泰勒教授认为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因为没有任何人或国家或事物能剥夺人享受幸福的权利,享受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要求。如果将幸福视作人生的最高追求,必须为更幸福遵循道,并建立良好的习惯。如每周运动3次、每天早上冥想15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等。每次建立新习惯不要太多,在一个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增加新的习惯。而老子的道的本质即揭示了万事万物遵循规律的问题,人遵循生活规律也是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生活、作息、学习、工作习惯,对建立或提高幸福感至关重要,以达到自我和谐,甚至“天人合一”。

二、协调现在与未来――祸福相倚,自助助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这里所说的福并不是人的幸福感,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福。祸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道理说明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本质,不必苛求福,对祸不要太在意,如后世范文正公范仲淹所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产生正常的欲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贪欲却是祸害的根源。无数故事道理验证了老子的观点,贪欲造成了人的堕落、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人对自然的破坏甚至国家间的战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三章)道家认为有比较就有争执与烦恼,提高幸福感的方法是不去比较。金钱、名望都会变化,幸福与不幸的关系是辩证的,是互为基础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泰勒教授认为:幸福,在路上。人们应该为自己的幸福负责,而不是他人。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付出努力,而不是将个人的幸福托付他人。可设定幸福目标,包括事业或生活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行动计划。成立自己的幸福董事会――成员是那些关心你和你的幸福,并对你的幸福有重要影响的人。幸福面前人人平等,改变对工作或学习的偏见,活到老,学到老,主动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快乐和优势。幸福还包括美满的婚姻――无条件的爱与被爱。学会释放爱的能量,培养爱人的能力。要体会爱,找到爱,表达爱,加固爱自己和关爱他人――消除自爱与爱他的边界,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它与其他物质性的事物不同,它不会因为给了别人而自己就失去,而会因为传递了幸福,幸福扩大了,正能量更强了,人的内部更加和谐统一了。

三、幸福的冥想――活出真意,复归于婴儿

道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19章)。冥想可以使人清空大脑,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儿”状态。这也是老子追求的最高境界――赤子境界。这样世人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纷扰,活出本我、真我、大我来,活出质朴仁厚、豁达超然来。冥想状态容易让人达到“复归于婴儿”状态,无妄念,不妄为,达到自由自在的无我状态,对身心合一、身体健康极为有好处。

人是一台精密运转的仪器,身心合一方能周行不怠,冥想清空大脑,感受身体,达到身心合一的至高境界,甚至学习的涌流状态(无杂念,全然投入当下的工作或学习)。大脑思维运作高效,判断力精准。学会冥想可以放慢生活的脚步,学会活在当下。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以)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德)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英)理查德怀斯曼.正能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5]朱翠英,付在汉,胡义秋.道家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理论的审视[J].船山学刊,2012(2).

关键词:压力管理;生理机制;心理机制

一、压力管理的概念

压力是个中性词,但人们往往给它赋予了太多的贬义色彩,总是把它与绩效不佳、职业枯竭、身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逃避行为、工作满意度下降等一些消极的行为联系起来,这源于过度压力的症状是明显的,是负面的,而忽略了适度压力的积极作用。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这就需要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压力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的负面效应最小化,而最大化的发挥其正面效应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压力管理是将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的压力调节到适宜的水平而不是将压力完全消除掉,如果生活或工作中没有了压力,那么也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

二、压力管理的生理学机制

汉斯薛利认为,机体具有保持体内平衡的内驱力,当压力源威胁到体内的动态平衡状态时,机体会自动作出反应来维持平衡,但机体作出反应的能源物质是有限的,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机体就会失去应对持续压力的能力。

从薛利的理论的三个阶段来看,机体对压力自有其免疫的功能,即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应对压力的存在,但毕竟机体对压力的应对是有限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需借助外界的手段来缓解或消除压力对个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最佳的时机就是在警告阶段就采取行动是对个体最小的伤害,而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机体发给我们的信号,等想采取行动的时候,往往已经发展到了第二阶段,更有甚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正如过劳死或心理崩溃导致的自杀。所以压力管理应宜早。

三、压力管理的心理学机制

1.归因理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位称之为归因。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该理论解释了归因的维度以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内因外因、稳定与不稳定是人们在进行归因时所考虑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人们如何归因会影响今后的成就行为。

韦纳于1982年又提出了归因的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失败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在韦纳看来,这是三个维度经常并存,可控性这一维度有时本身也可发生变化。

从韦纳的归因理论可以看出,压力的产生很多时候来自于个体的归因,如同样面对完成得不理想的工作任务,如果把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能力导致的,则个体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把原因归结于不确定的环境导致的,相对的个体体验到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同理,同样面对升迁,有的人会感觉很开心,觉得那是上级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自己工作努力的结果,而有的人会忧心忡忡,考虑自己能否胜任,会感到很大的压力。之所以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个体的归因。所以,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归因。

从门槛效应中可以给我们很多压力管理的启示,有时候压力的产生往往也和个人或组织不合理的目标设置有关,超出个人暂时能力范围内而又无法达到的过大的目标,肯定会使自信心受挫,而且也会影响工作绩效等,所以,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当像登门槛一样,一步一个台阶,通过小目标的完成来实现最终大目标的实现,通过提升自信心来缓解压力。

3.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Effect)”或“期待效应”。最早源于希腊神话。但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的暗示有利于压力的化解,而消极的暗示会加深压力的程度,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积极的暗示。

B=f(PE)

其中,B:Behavior行为;P:Person个人;E:Environment环境;f:function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认为,压力是“动力场”的产品,所有的个体或组织都处在一个充满动力和阻力(如压力)的场中,这些力量会阻碍或推动个体的行为,以维持动力场的平衡,但如果缺乏这种限制力就会使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根据勒温的理论,我们在进行压力管理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维持一种压力的平衡,如果没有压力,个体会感到极度枯燥,没有目标,会产生没有压力的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压力管理就是把压力调整到适宜的水平。同时,个体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对于压力的管理不仅仅是个人,还应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对他人的影响。

[1][英]瓦莱丽J.萨瑟兰,卡里L.库珀.战略压力管理――组织的方法:第1版[M].徐海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2][英]斯蒂芬皮尔比姆,马乔里科布纳基.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第1版[M].廉晓红,贺靖文,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双困生”心理救助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PsychologicalAidofPositivePsychologyto"double-poorStudent"ofCollege

ZHANGJieping,LIUWei,YEXueliang

(DepartmentofHumanitiesSocialSciences,LuzhouMedicalCollege,Luzhou,Sichuan646000)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higheducationinthe21thcentury,thenumberofcollegestudentsisincreasingyearbyyear.Atthesametime,thecollegestudentsinfinancialdifficultiesaregraduallyincreased,evenproducingacertainpercentageof"economicpoverty"and"psychologicalpoverty"ofthe"doubletrappedstudents".Thispaperanalyzedtheoriginofthe"doublepoorstudents"andtooksomesuggestionforthesereasons.Itisanunavoidableissuethatweprovideapsychologicalenvironmentforthesedual-poorstudents'healthygrowth.Positivepsychologypromotespositivehumannaturetheory,mainlystudyingthepeople'spositivepower,thegoodsideandthevirtue,exploringandcultivatingthestudents'positivementalquality.Itisaninstructivemeaningforthepsychologicalassistanceof"doule-poorstudents".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double-poorstudent"ofcollege;psychologicalassistance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21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双困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一种弱势群体,其身心发展是否良好,不仅关系个人今后的人生发展,还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因此,对帮助他们完善健全人格刻不容缓。

1“双困生”与贫困生的区别

2“双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是指经济上的困难,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贫困就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而更主要是驾驭和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较低。“双困生”所要面临的社会关系不仅包括对物质资源的调动和利用,而且包括对信息技术、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把握。当一个人因这一套关系失衡而导致他无法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就已经沦为“双困”状态。高校“双困生”的贫困应包括以下四种情况。①

2.1经济十分困难

2.2学业面临挑战

2.3心理压力颇大

心理学认为,自尊与自卑都是个体的一种心理体验。自尊感体现的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自卑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否定和贬低。“双困生”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排除外在种种诱惑,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进入到大学学习,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和认可。但是人的自我价值感具有不稳定性,它会随外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特别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双困生”来说,自我价值感难免会发生某些变化。一些“双困生”的自尊感会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产生动摇,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一种体验,进而否定自己,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久而久之,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个体的发展。

2.4社会技能欠缺

3“双困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3.1自卑心理

3.2封闭心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友爱是维持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②但相当一部分“双困生”由于经济的原因,不能融入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异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尽量少参加集体活动,对老师和同学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渐渐地,他们在同学们的眼中总显得沉默、孤僻和封闭。

3.3焦虑心理

3.4掩饰心理

“有些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视自己的经济贫困,担心因为贫困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自己真实的经济状况不符合,甚至完全相反。”③平时尽管囊中羞涩,但衣着打扮、生活质量、学习用具等却特别讲究;在同学聚会时借钱也要摆阔绰。

3.5依赖心理

有些“双困生”缺乏自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依赖性很强,总是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发放补助上,并在心理上十分坦然地接受这些补助,认为补助是应该的。一旦补助的名额不是自己,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公平”的感觉。他们没有把经济贫困当作磨练自己的一种优势,而是把它看作得到补助的一种资本,缺乏解决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它主张以人的善端、道德、健康、爱等积极力量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也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④积极心理学的最大追求是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

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是对人性的尊重和赞扬,它揭示了人身上存在着的优于其他生命形式的外显或潜在的积极品质,而这种积极品质的存续和发扬光大将是个人和社会的福音。⑤

5积极心理学对“双困生”心理救助的作用

5.1扭转社会对“双困生”的消极认识

一些关于“双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调查,其基本结论是“双困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并认为,“双困生”由于经济原因而导致长期精神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群体自尊程度低,普遍有不安全感、依赖感。也有人指出,因为贫困,“双困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包袱”,同时还存在着不少突出的矛盾及潜在的隐性问题。这些分析,给“双困生”群体涂抹上一层浓厚的消极色彩。许多研究流露了这样一种心理预设,“双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贫困造成的。如果的确如此,那么“双困生”心理问题的最终消除,依赖于其经济地位的改变。显然,这里存在归因错误。家庭经济条件低下,对人的发展的确可能造成某些阻碍,但是这些外部条件不能决定个人成长。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人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促进自身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THE END
1.目前,人们大都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主张,将概念的目前,人们大都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主张,将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的过程分为以下阶段( )。A.概念的形成B.抽象C.概念的界定D.演绎E.选择测量指标F.编制综合指标https://www.xilvedu.cn/cqi7ryx2.html
2.March2012davidzgt由于斯宾塞的巨大理论建树与思想贡献,英国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欧洲其他一些名牌大学均授予他博士学位,同时,他还被聘为欧洲和美国一些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通讯院士,德国不授予他普鲁士勋章。 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社会学思想家,我们不得不关注其在社会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斯宾塞同教权主义的斗争,以及他坚持客观地https://davidzgt.wordpress.com/2012/03/
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B.列强侵略阻碍城市化进程 C.近代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D.通商口岸被欧美列强控制单https://www.shangxueba.cn/hangye/ad3gm4lb.html
4.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精选十篇)怎么样生存?身为弱者的艺术家,必须要很周详地思考这件事情。 现在艺术的根据地在欧美,因为社会上的弱者无法马上改变现实,所以必须先知道目前当地的方针。 十二年前我在美国的时候,常常在地下铁的车站里看到老鼠,胖老鼠会踢开小老鼠以独占食物;我所看到的艺术根据地实际的状况也是这样。只有胖老鼠才能生存下来的冷酷社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mm5aa6r.html
5.报道,美国科学家称,对生活模拟深空环境下的老鼠进行研根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称,对生活模拟深空环境下的老鼠进行研究表明,辐射似乎改变了实验鼠海马体(主要负责长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中神经元的工作方式,以及海马和皮层神经通路上的神经脉冲。将人类送上火星可能会给宇航员带来认知和记忆问题,使他们无法很好地应对意外情况。以下哪项为真时https://www.shuashuati.com/ti/00b8fe32d5a4400ab9421591e37e4eab.html
6.老鼠乌托邦实验。。一座食物充足的乌托邦。。。生活着一群老鼠老鼠乌托邦是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实验。。。把一群老鼠放进一个没有天敌的立方体空间。。。每天投喂食物和水。。保证它们生活舒适。。。一开始老鼠爆发性繁殖。。。但它们最终却走向了种群灭亡。。。 虽然现在的共识是这个实验不能预言人类社会。。但我觉得的确预言了一些人类社会的现象。。。 逛其他组看到一个很有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5143645/
7.美国20位最聪明青年科学家揭晓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家 1999年,艾米·韦戈斯获得了免疫学博士学位,与此同时,她接到了美国国家骨髓捐赠项目登记处的电话。多年前,韦戈斯志愿捐献了骨髓,现在有人需要这些骨髓。韦戈斯受这件事的启发,开发研究骨髓干细胞,并将成体干细胞作为自己博士后的研究课题。今天,35岁的韦戈斯已成为成体干细胞(生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08-11/2008112592444.htm
8.联考经管类素材整理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http://www.huoyunjn.com/gengxinxinxi/1/33704239.htm
9.经典励志故事200篇(梦想成就人生)作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的土地上到处是一片废墟。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带着几名随从人员到实地察看。他们看了许多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尔后,波普诺就向随从人员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看,像这样的民族还能够振兴起来吗?”“难说,”随从人员随口答道。 https://www.cnblogs.com/jmsjh/articles/7389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