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关键词:家庭价值观;不同;根源;表现;启示
1.1《饮食男女》简述
故事的主人公朱先生是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但妻子去世后他便要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女儿们的逐渐成熟,想法时常会与朱先生起冲突。每周日的晚饭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但每次聚餐时,都充满了意外。第一次是家倩宣布她买了房子想要搬出去住,第二次是家倩的买房投资失败,第三次是家宁宣布她怀孕了,要搬出去和男友一起住,第四次是家珍宣布和刚交往的男友结婚,最后一次是朱先生宣布和女儿的同学结婚。几乎每次家宴都象征着一位家庭成员要脱离这个大家庭。
1.2BackWhenWeWereGrownups简述
此篇小说是关于53岁的主人公Rebecca突然觉得对现有生活不满想要做改变而努力的故事。Rebecca20岁时嫁给大她十三岁半的Joe。结婚6年后,Joe在一场交通事故里丧生。二十多年来,Rebecca肩负起家庭的重担,独自抚养三个继女以和自己的女儿,Rebecca为这个家庭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然而她认为子女们根本不珍惜她做出的牺牲。所以她时常思考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首先她想在感情上拾回过去的美好。其次,她想继续写完在大学里未完成的论文。经过两方面的尝试,她发现自己真正的生活就是在自己的家庭里。
2.中美家庭观念不同的根源
2.1历史制度
中国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占有统治地位。中国历代王朝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封建王朝长期延续的“保甲制度”致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民族心态。于是中国家庭大多是成员众多的扩展型家庭。然而,美国最初作为一个被殖民的国家,清教徒给美国带去了重商主义,实利主义。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之前,垦荒,放牧和家庭手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活动。如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长途跋涉使他们远离家庭,久而久之,由父母和孩子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美国的家庭模式。
2.2文化
3.中美家庭观念不同的表现
3.1对婚姻的看法
中国过去对婚姻的看法十分保守。现代中国的年轻男女们拥有了婚姻自由,由于受到美国以及欧洲外向婚姻观的影响,如今中国人面对婚姻十分自主,会主动追求婚姻的幸福。但封建婚姻观仍潜在地影响人们的观念。例如在《饮食男女》中,30岁的家珍仍未嫁人,梁伯母说她会在家陪朱先生一辈子。并对小女儿家宁说,20岁了该找对象了,别像她姐姐那样耽误了。然而未婚女性在美国是断不会受到这般言语待遇的。美国人将婚姻自由贯彻的十分彻底,他们认为婚姻自由不仅仅是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利,还有是否结婚的权利。在BackWhenWeWereGrownups中,Nono35岁才进入婚姻殿堂,书中却完全没有出现过她家人催促她嫁人的只言片语。
3.2对孝道的看法
在中国,人们把“孝”视为人伦之首,中国的宗法制度赋予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权威。中国人有“养儿防老”的说话,即孝不仅包括顺从长辈,还包括赡养父母。例如在《饮食男女》中,当家倩问姐姐家珍,她是否想永远困在家中,家珍却答,这里是家,是爸的全部。然而在美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基础上。如在BackWhenWeWereGrownups里Rebecca并非是受到子女的照顾,反而是帮助女儿在家的餐饮事业。
3.3对教育的看法
中国家庭教育大多是强制式教育。如在《饮食男女》里,朱先生觉得为厨师这一职业不能成为女儿的未来。美国家庭教育却更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如在BackWhenWeWereGrownups里,Rebecca的大女儿Biddy从事的工作就是家倩梦寐以求的厨师职业。由此可见中美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别。
4.总结
中国人认为家是人伦之始,有家才有国。由于历史上农本文化求整体求大局,宗法制的长期存在以及孔子儒家重“礼”,“和”的思想,扩展家庭是中国人生活的重心所在。而美国,由于早先西欧殖民者带来的重商主义、个人主义打下的深刻烙印和自由的联邦制度,美国人并不时刻将家庭放在首位。本文通过《饮食男女》和BackWhenWeWereGrownups两部作品中的实例分析中美婚姻观念,孝道观念,教育观念的不同,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别显得更加直观、具体。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思想传统文化差异
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水中的活水。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学记》开宗明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教育早已被摆在了立国的重要的位置。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我也看到人们同样地天生彼此有差别,而由于训练便获得很大长进;由此可见,人都一样,天生聪敏的人跟天生拙笨的人一样,谁想在某一门技艺上成为一个值得赞美的人,谁就必须学习和钻研这门技艺。”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也认为人天生有区别,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得到改进,人人都必须受教育,从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
西方教育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没有真正实施过“家天下”的封建帝王体系。而中国从三代开始政治上就实行法制和封建专制统治,其教育必须更丰富地表现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性和伦理性内容。中西方教育在具体方法上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西方国家则更注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
综观中西各名家的教育思想,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中西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教育思想差异,而且应该深入思考,客观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孰是孰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沈瑞云.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3.
[3]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中国哲学合法性先秦儒家思想
“哲学”一词最早出自于古希腊,其拉丁语为philosophia,即“philo”(喜爱)和“Sophia”(智慧),其含义是爱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0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但在西方特别欧洲,“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其实,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本来不能成为问题,在西方许多哲学著作中,如1687年巴黎就已经出版了《孔子与中国哲学》,1716年莱布尼茨出版了《关于中国哲学的信》,黑格尔也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一书中列有“中国哲学”一节,尽管他极力贬低中国哲学。由于近代西方的强盛和兴起,西方文化中心论主导了学者的心灵和思维,他们提出中国哲学尤其是古典哲学不具有体系的合法性的局限性思想。
一、哲学的“合法性”的首要问题在于弄清哲学的确切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那么,基于如此之定义和研究内容,中国哲学的正宗地位和真实合法性就是可以肯定而确切的,先秦儒家思想也以包含此内容证实了中国哲学的合法地位。
二、先秦儒家思想简述
(一)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宇宙论
人立于世,世界万事万物与人发生着各种联系关系。人类产生发展之过程中,便面临着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任务。众多思想家也试图从各方面来揭示洪荒宇宙之真实面目,先秦诸子百家也多有探索,儒家思想对此有着众多的思考和探寻。
《易传》关于宇宙论之基本概念是太极和阴阳。《系辞上、下》多有记载。《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阐述了宇宙之根本,万事万物之发生发展过程。以宇宙变化之大历程有所始,是为太极。太极几至极无以复加之义,指最高无上之本始。由太极而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由两仪生四象,四象即是四时;由四象生八卦,八卦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也就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是自然中八项最显著的事物;[4]是世界万事万物构成最基本要素。
孔子亦言天道,对宇宙之奥秘试图探索。《论语·阳货》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就是说四时之行,百物之生,皆由于天意,天是一切之主宰。《论语·子罕》曰“天之将丧斯文夜,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八佾》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所谓天,认为此苍苍之天即生成一切、统治一切之最高主宰。一切皆此天之所生,此天对于一切有主宰控制之力。孔子的天之观念,可以说是由上帝之天到自然之天过渡。[5]孔子可谓是中国宇宙论的先驱前导。
孟子也对天进行言道。《孟子·万章》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明与之。天与之者,浮浮然命之乎?曰否。天不眼,以行与事示之而已也。”又曰:“莫之为而为之着天下也。莫之致而圣之者命也。”认为非人力之所能为者,便是由天决定。同时孟子还认为,天是人性之本命,天是万物之本原。
荀子论天之处甚多,并在儒家中最为特殊。他重的是“天人相分”,“明于天人之分,则谓至人矣”。在“天人之分”理论的基础上,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天是自然之天,能被人所用。《荀子·天论》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的思想确实超出常人,从自然的角度对于“天”的深刻认识,确实是难得可贵的。
在当时,儒家思想的宇宙论已经丰富,尽管当时还未系统,但诸先哲在研究人生之过程已经充分思考到宇宙万事万物之奥秘、人与自然之关系,乃为后来的宇宙论的发展提供了先驱之导向。
(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生论
孔子其人生思想核心在于“仁”,其基本思想就是人与人相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离人伦日用。从个人方面讲,着重讲个人修养,建立理想人格。推崇的是“忠恕”之道,推行的是“仁者爱人”的理想,遵循的是“克己复礼”的原则,讲究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于人”,遵从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追求的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目标。可以说孔子的人生论思想最具体系,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为深远。
孟子重内省,讲人的心、性。孟子主张性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说人性本有四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致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提出了人性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从而解决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孟子重“养吾浩然之气”,其核心是“仁义”等道德观念,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重精神修养,重人的主动精神。“尽其心者,知起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对人生论的思想突出了人的文化特性、社会特性。强调的是人伦、人性、人文。
《易传》在解释乾坤二卦时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赞扬“刚健中正”之道,鼓励人发扬自强不息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强调人们既要有刚健的“德行恒易,以知险”,又要柔顺的“德行恒简,以知阻”。《易传》倡导的这种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气质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主张性恶论,“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于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而在人者,谓之伪。”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思想,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礼治体系,主张通过“化性起伪”的过程来使人向善,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人的价值地位,肯定了人的自我发展可能性。
先秦儒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对人生论的看法,尽管在一些基本命题产生过不同看法,乃至出现过一些对立。但总的说来,先秦儒家在人性问题、人文关怀和道德本位问题以及人生修养问题皆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也深远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
(三)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知识论
先秦儒家最注重人生,尤其是人性、人伦、人文、人道。但论人论天都在求知之中,“闻道之方”也即是“致知之方”。先秦儒家皆论及致知之道,寻求“教化之路”,亦多谈知识论。
孔子极重教育,其致知方法之核心是“一以贯之”,而亦颇注重“博学之文”。可以说,一以贯之是第一原则,博学于文是第二原则。《论语》一书多次谈到求真知之方法和态度:“盖有不知而作之着,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绝曰: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子罕》)孔子讲正名,重视近的名词之间的区别,注重使名实相应,使名符于实,实符于名。“必也正名乎!”、“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
荀子的知识论是中国文化的辉煌一页,其反映论和认知方法以及逻辑思想极其系统。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正名》)明确指出,人对于外界的不同事物的认识,都起始于人的各种感官所有的不同的感觉(“缘天官”),“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荀子·正名》)并认为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使“心”保持“虚壹而静”,要“解蔽”。荀子认为,“名闻而实喻,名之同也。”(《荀子·正名》)注重名实相符,着重研究了判断和推理的性质和作用。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荀子·正名》)荀子还指出当时逻辑谬误:“惑于用名以乱名”、“惑于用实而乱名”、“惑于用名以乱实”、“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之惑者也。”(《荀子·正名》)
《易传》和《大学》亦有关于求知方法的思想。《易传》的方法,以仰观俯察为初步,以穷神知化为至极;由现象的观察来获得事物之规律,从而探知万物之秘密。[7]“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彖上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上》)“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也!”(《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系辞上》)
周秦之际的儒家所作之《大学》,颇注重致知,《大学》认为“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所谓致知在格物,在于求知必须与物之接触,必须实际去考察物体,方才能获得真知。[8]
先秦时期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儒家诸子的思想开始形成了有系统的思想体系。在整个先秦儒家思想中,注重探讨人生论问题,重的是人性伦理,寻的是人生价值。但在宇宙论和知识论也充分展示其体系的一面,可以说,先秦儒家思想为以后二千多年里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示了方向。先秦儒家思想所包含的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内容极其丰富,完全体现了哲学所在。
三、先秦儒家思想说明了中国哲学存在的真实确切性
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如果依据科学研究来确立哲学体系的标准,依据科学的体系来核实中国哲学的“合法”与否,则是非常荒谬的,荒谬之处在于没有充分理解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更不知道哲学的价值所在;拿着西方的近代所谓的“方法”来说中国哲学“不合法”是极其错误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对中国哲学的特征、精神、内容以及地位进行充分了解。
所以说,中国哲学的存在是毫无可疑之处,先秦儒家思想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深的体系展现了哲学存在的一切可能,包容了人类智慧的所有精神。如果要分析所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比西方哲学更“合法”,更是哲学。
参考文献
[1]《价值的历程》赵馥洁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3]《卷·中国哲学史大纲》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4]《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
[5]《中国人学思想史》李中华主编北京出版社。
[6]《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商务印书馆。
[7]《西方哲学史》梯利著伍德补商务印书馆。
[8]《简明哲学通论》孙正聿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9]《先秦儒学》钱逊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10]《中华文学名著百部之论语·孟子·周易·荀子·礼记卷》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注释: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页
[2]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6页
[3]刘梦溪:《卷·中国哲学史大纲》河北教育出版社第5页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第46页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8页
[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第402-403页
关键词:孔子;音乐实践;音乐理论;音乐文献整理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乐记》、《论语》来看,孔子是很重视音乐的,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孔子的音乐实践
2孔子的音乐理论
2.1“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2.2“思无邪”、“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
如前所述,尽善尽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因此,它成为一切艺术的审美理想。就音乐艺术而言,音乐的内容是以人的情感体验方式存在的,《礼记乐本篇》中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那么,对于音乐的内容情感孔子又有怎样的体会呢?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另外《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思无邪”、“乐而不,哀而不伤”是孔子的审美准则,所谓“无邪”是对诗、乐的意蕴内涵与思想情感而言。孔子要求个人之“思”应合乎礼,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说法,同时也要求音乐之“思”合于礼,止于礼,“思无邪”就是以礼约思、非礼勿思。孔子意识到音乐是应随着情感运动而发展,并非像动物那样是自然性的简单发泄。人对任何事情应该是有节制、有理性的自律。因此,孔子用“乐而不,哀而不伤”来规定音乐中情感的表达需有节制,既不能太过也要有无不及。这种主张实际上是“中庸”之道在音乐审美思想中的体现。
2.3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3孔子对音乐文献的整理
4结语
儒家孔子的思想理论经过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体系,即为后世一直所推崇的儒家学说。儒家学说虽然在后世的发展中与其他派别的学说交相辉映、各放其彩,但始终处于学术及思想理论的正统地位。两千多年来,孔子倡导的和谐、友爱、克己、为人、团结、凝聚等的群体主义伦理道德,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巨大影响,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也正是因此,孔子已被国际学术界尊称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这份荣誉与他的历史贡献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儒家学说中经孔子一生努力挖掘整理的一套较完备的音乐理论体系,也随着整个儒家学说一起传承了下来。
笔者从自身学习音乐理论、音乐实践的经历而言,也总能感受到孔子的音乐实践、音乐理论和对音乐文献的整理在整个中国音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有人曾说中国的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当时被作为偶像崇拜的孔子也跟着去了。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虽然关于他一生音乐活动的记载和思想、观点只是片段语录性质的,甚至有些东西是经过后人发展而形成的。但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启示,却是深远的、不可估价的。所以,我们把孔子称之为我国音乐史上的一位伟人,是当之无愧的。我们研究孔子的音乐贡献,就是要不忘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历史,不忘中华音乐那绵长悠远的血脉!
[1]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西医结合
作为“准医务人员”,医学生在完成医学教育之后,即将走上岗位,进入社会,亲身实地面对病患,面对诸多的社会敏感问题。而在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医学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观、职业价值观、义利观,明确应秉承的医德理念,熟悉应遵守的医德规范。而这些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生的职业教育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涉及课程为《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学》,学时为35学时左右。课程安排多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其中《医学伦理学》为主干课程。
二、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涵
1.医乃仁术为核心的价值观
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命题。最初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随后,医乃仁术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共识。在许多医学著作中,多有提及。如杨泉的《物理论》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1]意为医生,如没有仁爱之心,则就不可托付于他。而在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更首次提出了医乃仁术的提法:“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仁术。”[2]医乃仁术的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即一个“仁”字。而在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念中,仁始终列在首位。医乃仁术的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德对于医学目的和本质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德主张医德与医术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仁是术的前提,而术是中性的。即医德是医术的前提,依靠医术来实现其宗旨和归宿,而医术是中性的,衡量医术的善恶标准是医德。
2.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3.普同一等的医患观
普同一等的医患观首先是博爱,泛爱众,对待患者不应贵贱有别。如《后汉书方术列传》“仁爱不矜,虽贫贱斯养,必尽其心力。”[5]其次,一视同仁。治疗患者不应贵贱有别。治疗原则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而不应尽遣珍贵药材。如《肘后备急方》“周甘唐阮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6]在行医过程中,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学会换位思考。“我之有疾,望医之救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利则利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斯畏心生”以及“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7]
4.大医精诚的职业观
大医精诚,精即医术精通。孙思邈认为疾病的内在病因和外在症状千差万别,有时病因相同而体现不同的症状,有时相同的症状又有不同的病因。所以在具体的诊疗中,一定要通过诊脉来具体判断,然而病人有个体差异,诊脉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道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能明了。所以,孙思邈提出,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的研究医学资料,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而不能道听途说,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自以为掌握医学,如果那样,就是害了自己。“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4]大医精诚。诚在于诚心救人,重义轻利。孙思邈认为品德医术俱佳的医生行医,必定排除私心杂念,安定神志,对患者怀着同情慈悲之心,决心拯救大众的疾病之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4]不论患者贵贱,长幼,疏亲,智愚,都应一视同仁,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推己及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4]行医不应以谋利为前提,而应秉承解除患者痛苦的思想。“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4]。
5.审慎行医的诊疗观
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医学属于经验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都要凭借行医者的经验。而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加上病人的个体差异,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十分强调谨慎行医。孙思邈在
三、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特点和局限性
首先,从“医乃仁术”的核心命题可看出,中国传统医德强调医学与医术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主张精良的医术来自于高尚的医德,两者密不可分。主张先有德后为医,正己为先,正物为后。
其次,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从个体医疗实践出发,多见于医家的医学著作中。从医德与医术的关系,到修养医德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行医规范。这些具体的医德理念来自于具体的医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第三,中国传统医德理念重视医生职业道德的自律和修养。强调医生应在不断的医学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医德理念,强调自爱、自省、慎独。
最后,中国传统医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美德规范性。如同儒家思想中近君子、远小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医德以“大医”为行为准则,主张大医精诚。
四、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丰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现有课程相结合,起到古为今用、优势互补的作用。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主干课程为医学伦理学,主要内容为功利论,人权论,公益论。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而中国传统医德理念来自于具体的医学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具体到医德的自我修养,从医的行为规范,对今后医疗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上,中国传统医德理念更利于医学生理解、接受。中国传统医德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已经融入到我们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文化的传承一定是建立在心理认同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也因此更利于医学生理解其内涵,接受其思想,进而将中国传统医德理念融入其职业观,职业道德中去。
第三,在医学人文方面,更有利于医学生加强人道主义精神。现代医学依赖医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医学人文。而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强调人格追求和人文关怀,强调行医要有恻隐之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这些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医德理念将有助于增加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第四,在职业观方面,更有利于医学生树立仁心仁术、重义轻利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也面临着经营体制的转换,在保持原有公益性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市场收益,节约运营成本。由此而带来的医疗行业追逐利益,医德意识淡漠,医患矛盾增加等问题。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倡导重义轻利,主张医学实践的动机和目的不应为追逐名利,而是通过医学实践起到自身道德修养,进而改善生活境界。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灌输中国传统医德关于义利的理念,可使医学生在进入工作以前,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平衡义利的关系。
五、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建议
第一,建立以医学人文为基础,职业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在原有开设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学》的基础上,增设《中外医学史》、《中国传统医德简述》等选修课程;第二,在医学生实习阶段,结合具体医学实践,加强中国传统医德理念的灌输。最后在校园文化方面,开办《中医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介绍中医医德、中医文化、中医名医。
可以预见,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实施“中西医结合”,可以对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加强促进作用。进而在医疗行业医德医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影响。
[1]物理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12册[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3:15.
[2]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04-213.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
[4]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1-2.
[5]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1040-1041.
[6]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