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的定义优选九篇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女性形象的定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新疆日报》新闻图片女性形象刻板印象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塑造的。”①西蒙·波伏娃一语道破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女性发展的决定作用。1978年,在美国传播学者塔奇曼与其他人合著的《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这本书当中,正式地将女性媒介形象当做传播学问题来研究。媒介作为社会文化因素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女性角色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传播学家李普曼在他的著作《舆论学》中,提出“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含义用确定性和稳定性来代替其意义上不确定不稳定,由于种种原因,对事物形成一种简单的理解习惯。刻板印象是由偏见引起的,同时会加深这种偏见。在性别问题和种族问题上,刻板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我们的社会中,自古以来对女性就有一些偏见,例如柔弱、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就是由这种偏见所导致的,并且由于这些看法使这种偏见在人们的意识中更加根深蒂固,以至于某些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仍然无法根除和改变这些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新疆日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党报,是反映党的政策精神的主要载体,对新疆妇女的情况报道很多,其中涉及妇女婚姻家庭、社会劳动、参政议政、文化教育、就业创业等多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再现女性形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2012年《新疆日报》图片中女性形象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探讨以下问题:《新疆日报》的议题设置中是否存在女性类型化;如果存在,这些类型化的女性形象分为哪几类。

年龄:分为少年儿童(18岁以下)、青年(18-35岁)、中年(36-60岁)、老年(60岁以上)、不详五类。

城乡:分为城市、农村、不详三类。

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生、不详五类。

职业:分为表演者、弱势群体(病人、残疾人、低保户、孤儿、孤寡老人、特殊乘客、)福利院工作者、公交司机、环卫工人、村官、家庭角色、教师、农民、人大代表、社区人员、务工人员、学生、运动员、展示者、政协委员十六类。

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不详等六类。

品性:分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敬业自信不断进取、热心慈爱温柔细腻、理智独立勇敢果断、接受帮助感恩满足、不详六类。

通过对《新疆日报》新闻图片中的女性的民族成分的量化统计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其中汉族女性所占比例较少,而少数民族女性所占比例较多,其中以维吾尔族女性最为突出。进一步分析维吾尔族女性的职业情况我们发现,在《新疆日报》图片新闻中出现的维族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病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其次为舞台表演者。可见《新疆日报》图片新闻中出现的维吾尔族女性已经产生了类型化印象。

经过对《新疆日报》新闻图片中女性形象的品行的量化统计分析我们得出,《新疆日报》图片新闻中女性形象以展示温柔慈爱的女性特质的比例最高,而与之相对的富有理智独立的男性特质的女性形象则比前者少近二分之一。我们可以看出,《新疆日报》图片新闻中的女性形象以展现女性特质为主。其次占比例较高的女性品性则是接受帮助富于感恩之情的女性形象。进一步分析此品性的女性形象的民族构成,我们发现,接受帮助富于感恩之情的女性形象当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女性比例为将近1:1,而事实上,全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为2: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新疆日报》图片新闻的女性中,少数民族接受帮助的比例远高于汉族。也就是说,《新疆日报》图片新闻中少数民族女性接受帮助富于感恩的比例更高。接受帮助富于感恩之情的女性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中老年女性。在这里,接受帮助的中老年女性就成了一种类型化女性形象。

经过上述统计与分析,在这里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结论:

1、《新疆日报》图片新闻中存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上述从数据分析了女性形象在《新疆日报》新闻图片中的呈现。我们可以验证《新疆日报》对女性形象的类型化呈现是真实存在的。

2、表现方式

首先,《新疆日报》图片新闻中的女性形象的年龄比例、城乡人口比例、民族成分比例并没有真实反映全区实际人口结构。

从年龄比例上来讲,《新疆日报》集中报道了青年女性和老年女性,忽略报道了女性儿童和少年女性。其中,从青年女性的职业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疆日报》图片新闻中的青年女性以表演者形象出现的比例是最高的。青年女性受舞台下的观众、节目现场的摄像师、报纸出版前编辑和报纸前的受众的四重挑选和“凝视”,青年女性在舞台上表演节目已经成了《新疆日报》反映女性形象的一个刻板印象。

另一个被《新疆日报》图片新闻集中报道的是老年女性形象。通过分析老年女性的职业状况,我们可以发现,所报道的老年女性绝大多数为孤寡老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

从民族比例上来讲,《新疆日报》扩大了维吾尔族女性所占的比例,通过进一步分析维吾尔族女性的职业特点我们可以看出,所突出报道的维吾尔族女性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化女性形象: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弱势群体和舞台歌舞表演者。也就是说,《新疆日报》已经形成了维吾尔族女性的三种刻板印象。

在人格品性上来讲,首先女性形象被扁平化,尤其以温柔慈爱富于女性特质的女性最为突出,而与之相对的果断理智的富于男性特质的女性形象仅占前者的二分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疆日报》所报道的女性形象仍旧以报道富于温柔慈爱的担任家庭角色如“母亲”等身份的女性形象为主,这使得《新疆日报》中的女性缺乏立体丰满形象。当被塑造成正面人格时,一般是孝顺、顾家等女性典型“贤妻良母”类固定形象,符合大众的心理认知。

《新疆日报》图片新闻所反映的接受帮助而富于感恩之情是女性形象的第二大女性品性。再看充满感恩之情的女性当中,少数民族女性所占比例被提高。从年龄比例上看,接受帮助而充满感恩之情的女性绝大多数都是以中老年女性来承担。也就是说,接受帮助而感恩的中老年女性是《新疆日报》图片新闻所报道的另一个女性刻板印象。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疆日报》图片新闻中女性形象存在以下几个女性刻板印象:弱势群体中的老年女性,维吾尔族女性人大政协代表,青年维吾尔族女性弱势群体,维吾尔族女性歌舞表演者,温柔慈爱的女性,中老年接受帮助而感恩的女性。这些类型化的女性媒介形象并不能真正代表现实中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这也印证了波伏娃的那句“女性是被塑造的”。这些类型化的女性形象便是被塑造出来的,是新闻工作者思维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真实呈现,并通过新闻强化了女性在受众心中的这种刻板印象。在这种情况下,传者与受众互动的结果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不断的强化。长此以往,对女性生存状态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自身素质,避免落入对女性刻板印象的思维定势中,消除性别歧视,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在新闻报道中对女性的误读现象,使女性媒介形象从边缘走向主流。

参考文献

①西蒙娜·德·波夫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526

②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小说《爱玛》自诞生之日起就激发了全世界读者对女性意识觉醒的探讨。而1997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玛》通过对主人公爱玛反传统性格的塑造,彰显了女性在家庭、爱情婚姻中主体意识的觉醒,让观众随着爱玛的成长慢慢体会女性的华美蜕变。本文从电影中爱玛的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婚姻爱情观角度入手,在探讨其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分析其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关键词]

《爱玛》;女性意识;觉醒;局限性

作为奥斯汀最具女性意识的小说,《爱玛》自1815年问世就以叛逆的女性形象和独特的女情观引发了全世界对于女性解放的重新认识。1997年由迪尔穆德·劳伦斯执导的电影《爱玛》,虽然不像传统爱情电影那么浪漫温暖,但是却以爱玛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将奥斯汀原著中与众不同的女性意识完美地展示给观众。

一、电影《爱玛》概述

1997年,由迪尔穆德·劳伦斯执导的电影《爱玛》,以极具古典气质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世界影坛,并被公认为最接近奥斯汀原著的电影版本。电影《爱玛》以英国18世纪富家小姐爱玛为故事核心,讲述其独特的女性成长过程。影片中主人公爱玛开朗热情、美丽聪明,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富足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爱玛孤芳自赏,甚至目中无人的性格。爱玛在影片中具有明显的缺点,自己不喜欢拉郎配的婚姻却总是给人做媒,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很多笑话。在电影中,爱玛认为下层社会的孤女哈丽艾特形单影只,就主动帮助她寻找适合的配偶。哈丽艾特这个温柔顺从的女孩一次次无奈地接受爱玛的安排,与地方官艾特利先生经历了数次滑稽的失败相亲。最终在不断安排相亲的过程中,爱玛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点,改正了错误并和哈丽艾特一起找到真正爱的人。1997版电影《爱玛》虽然具有明显的英国18世纪古典主义的艺术气质,但是却通过爱玛在影片中一段段自命不凡的荒诞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一位背离了传统美德及传统观念的女性,也让观众通过她的蜕变感受到女性的成长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二、电影《爱玛》中蕴含的女性意识

(一)“不完美”的女性性格

(二)主导的女性地位

(三)平等的婚恋观

三、电影《爱玛》中女性意识的局限性

四、结语

电影《爱玛》塑造了一个不完美的女性形象,可是在这种颠覆传统完美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彰显着女性逐渐觉醒的意识。不完美的爱玛虽然背叛了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甚至还有点让人厌恶,但是却喊出了女性心底需要自由、自立、平等的声音,完美地展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及对女性主体的探索。总之,电影《爱玛》借助爱情这个浪漫的故事外壳,以女性的成长讲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让观众随着爱玛的成长慢慢体会女性的华美蜕变。

[参考文献]

[1]王敏.化茧为蝶———从女性成长视角看电影版《爱玛》[J].文教资料,2014(24).

[2]王耀敏.从电影《爱玛》看主人公形象的独特魅力[J].电影文献,2011(21).

[3]步雅云.略论《爱玛》的女性成长主题[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03).

(一)用白皙、无斑、没有皱纹等来定义女性的美丽,歪曲女性美

(二)偷换概念:靓丽的外表=自信成功的人生

郭小姐:“我皮肤很黑,夏天的时候甚至比男生还黑,又很容易晒黑,而白得很慢,所以我都不敢白天出门,不管我怎么防晒都会晒黑,这一直困扰了我很久。用了×××以后,才一个月,白了好多,他们都以为我去做了激光美白。”

谢女士:“之前我的皮肤粗糙无光泽,斑点很多,看上去就像接近50岁的老妈妈。老公不愿意跟我一起出门,说是怕人误会。没有想到×××真正帮我实现美白的愿望,斑点不见了,皮肤变得水嫩白皙,弹性也恢复了。现在老公出门还让我挽着他,生怕我走丢了”

(三)迎合男性审美

(一)受传媒消费主义的影响

“所谓传媒消费主义,即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为强调物的符号意义及为营造‘消费社会’的氛围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及相应的社会实践”。③传媒消费主义注重传播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西方消费主义所追求的体面的消费,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传播给大众,并让大众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这样的消费文化在消费者中造成的是盲目的消费,无节制的浪费,最终导致的是社会资源的流失,与此同时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而传媒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男性。对于男性消费者来说,在购买产品的时候较之女性消费者更为理性。换而言之,女性消费者更易受各种高昂的消费品和奢侈品的吸引。此外,女性在传统消费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据美国一项女性营销调查显示,家庭花销的80%由女性决定,所有购买的83%由女性完成。2002年,二分之一的个人电脑由女性购买,10辆汽车中有9辆的销售受到女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女性在这个消费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二)受社会审美观念的影响

①王郁芳,《传媒中女性歧视的伦理反思》[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年,(6):37-39

③赵津晶、黄艳、罗峰,《消费主义对我国大众传媒的影响》[J].《新闻前哨》,2008年,(9):84-86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

1971年,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革命方兴未艾,新的女性主义已经精神蓄势待发。这一年知名女性品牌Chanel的创始人科科·夏奈尔离世,但她对于女性应该“内外兼美”的理念却得以传承和发扬。一位来自麦肯集团的年仅23岁的女撰稿人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了“女性从此不再沉默,不再遵从男性设定的美学标准”的宣言。

女性主义对女性的定义中,特别强调女性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存在。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自我意愿,反对将女性“他者化”。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经济日渐独立,社会地位也较显著提升。著名荷兰时尚杂志TheGentlewoman杂志主编PennyMartin在创刊号时提出了“谁才是现代女性?”的问题,开启了对现代女性形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将女性的形象美与商品(服务)等同,暗示会带给受众某种利益和好处。很多化妆品都选择了著名的女明星作代言人,让她们以优雅的气质和无可挑剔的面容来展现产品的优质,吸引消费者的眼光。

男性话语下的女性形象

1.要改变对女性的刻板成见,首先要打破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当然,更重要的是提高决策层对社会性别的认知,从而赢得他们在方针政策上的支持。

2.政府、传媒和媒体从业人员三方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传媒领域社会性别意识的主流化。

关键词:《穿普拉达的魔鬼》;时尚剧情;女性形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女性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欲望与追求,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穿普拉达的魔鬼》一片从独特的视角塑造了3种不同的女性形象,这3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囊括了现实中的多数女人,具有现代社会的特色,反映了社会真实的现象,它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题材,值得探究一番。

(一)影视作品中对女强人形象的扭曲塑造

扭曲女强人的现象发人深思。它意味着编剧对女强人的精神生活和挑战性缺乏理解和认同。

当编导固执地沿用传统好女人的标准、沿用单一生活方式的模式来看待独身女性,容易陷入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将单身女性与心理变态划等号。当以家庭为依托来认识女性的价值,单身的女强人就显得不正常了。二是夸大精神变态的后果,强化人们的反感和排斥心理。也许,对家庭妇女的美化与对职业女性的扭曲,并不是出于编剧的自觉。在这种不自觉的女性形象的描写中,分明渗透着根深蒂固的男权价值判断:最好的女人是持家的忘我的女人,不注重家的发展而自我发展的就不是好女人。非人的文化和传统性别意识几乎同时侵蚀着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

2.女性主义对时尚的认识

第二次浪潮女性主义普遍认为,时尚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美的定义,是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因此是对女性的一种施暴的形式。第二次浪潮女性主义者戈莉尔(Greer)把女人穿的高跟鞋、擦的指甲油、带的各种首饰,比喻成把女人当成性对象的东西,女人都是时尚的牺牲品。

威尔逊指出,第二次浪潮女性主义对时尚批评过于简单。因为有些人把“自然”这种概念同“真实”的概念相混淆,认为只有处于自然状态的人才是女性主义者崇尚的有真正自我的人。

二、三种女性形象与标准

《穿普拉达的魔鬼》由戴维弗兰克执导,影片华美时尚,女主人公们的频繁换装使得整部剧就像一个连环SHOW,非常的吸引人的眼球。本片讲述的是就读新闻系的女生韦安迪克丝最大的愿望就是到《纽约客鹤》当编辑,毕业后这个乡下姑娘误打误撞地得到了许多女生梦寐以求的工作――在纽约最著名的时尚杂志《Runway》担任主编助理。主编米兰,人称女魔头,以拥有最敏锐的时尚触觉和然最恶毒的损人利嘴闻名时尚界。安迪成了米兰折磨的对像,每天没日没夜怕地干活,稍有差池马上被骂得狗血淋头。安迪是出浑身解数才在米兰达的手下顺利“活了过来”,在工作中她渐渐发现这个表面富丽堂多皇的时宫尚界充满着外人难以发现的丑陋,一切的不理顺利让初出茅庐的安迪感到灰心失望。当时尚界向她在招手的时候,这个哲满新闻理想的姑毅然选择放弃工作,坚持自己的理想与原则。

(一)女强人形象

本部影片塑造了Miranda这个女强人形象,她担任《Runway》的主编,有着出色的工作能力,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由于她的努力工作,使她赢得了《Runway》主编的职位,并成为时尚界风向标人物。但是,她对待下属比较苛刻与严厉,这是时尚界公认的事实。也由于繁忙的工作,使得她的家庭生活不太顺利,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和另一次濒临失败的婚姻。

影片中,由于Miranda是一位女强人,她是父权社会中“反权威”的形象代表,所以她注定不为父权社会所接受。尽管她有着出色的工作能力、骄人的业绩,可是由于她是女性,她就会饱受父权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待遇:如她的严格作风、个人生活等等会沦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二)“时尚致死”女性形象

本片开头所展示的时尚美女即是本片塑造的另一类女性形象,以艾米丽为代表,她盲目的追逐时尚、注重外在美,但她们常常会忽略内在美、忽略内心真实的感受。她变成“时尚致死”的女性,为了时尚流行趋势,她几乎会做任何事情。她会拼命减肥与节食来展示完美的身材,她会追逐名牌服饰、鞋子与包包,紧追时尚脚步。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类女性所追逐的目标基本是相同的即瘦、美容、流行、名牌、服饰等等,她们的目标既定性反映了她们是社会物化的产物,是社会对女性形象的物化,使她们产生了一致的目标,反映了父权社会对女性形象的物化。这类女性形象对时尚过分的追逐与热爱,过分的重视外在,反映了父权社会对女性形象的物化、对女性形象的控制。

本片中,艾米丽虽然努力工作并一直怀揣着巴黎梦与名牌梦,但Miranda最终选择了安迪与她共同飞往巴黎,随后的车祸使她的命运急速改变。由此可见,本片并不认同这类女性形象。但本片末尾艾米丽返回工作岗位正常工作,她不改时尚本性,可见本片也并不排斥这类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虽不属于传统的好女人形象,但是她却满足父权社会下女性形象。以父权社会的观点于标准来评判这类女性形象是符合父权社会男性由于女性,女性是客体的法则,所以本片对与这类女性形象既不支持也不否定。

(三)自觉的女性形象

电影中的女主角安迪是一位有着自觉意识的女性形象,她很明确自己的目标即成为一名记者。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她选择了当Miranda的助手的工作。起初她很明白自己的目标,也并不想为时尚而改变些什么。但渐渐地她有些迷失自我,她开始过于重视外在而忽略了内在,最后当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目标相违背时,她毅然决绝的选择了放弃那份工作,追寻自己的梦想。

恩格斯曾说过“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在这里,“向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就是女权主义内涵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争取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通过破除自身精神上的侄桔,做到自信、自尊、自立、自强,从而实现内心世界的解放,这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是更为成熟的女权主义。女性意识的觉醒,强调一个“自觉性”。

安迪即是一位自觉的女性形象,她自觉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当她发现她的努力不会达成目标反而会让她丧失原则时,她毅然选择了离开,并继续追逐她的记者梦。安迪对梦想的追逐反映了其自觉性与自觉意识。同时,安迪曾在片中说道“IfMirandawereaman,nobodywouldnoticeanythingabouther,excepthowgreatsheisatherjob.”,这句话即表明她认为社会对女性不公平,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安迪意识到了父权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观看本片对安迪命运的安排可知本片似乎推崇男女平等。但在影片中有这样的一幕即安迪利用新买的内衣男友内特,而影片中并没有男性女性的画面,此时的安迪扮演性别操纵与虐待的角色。虽然她意识到了父权社会的男女不平等,但是她也难逃父权社会中既定的女性形象。

三、认同的女性形象与价值标准

本片中出现过三种女性形象,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探讨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安迪是本片推崇的女性形象。本片中认同的女性形象是重视内在美的自觉的女性形象,安迪即是片中所认同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在影片的开头,安迪即表明立场:不喜欢时尚、希望成为一名记者、重视内在美而不是外在美。安迪拥有一个记者梦,并自觉地追求这个梦想,为此她不得不忍受为Miranda的刁难与刻薄。在她忙于应付工作时,她也在慢慢地堕落、慢慢的丧失原则、慢慢的远离梦想。在巴黎,Miranda的所作所为和Miranda的一番话使她彻底清醒,她认识到自己不适合时尚圈,也认识到她在远离她的梦想。影片的最后,安迪返璞归真。她不再注重高跟鞋、减肥、包包等外在美,而是回归到对内在美的重视,对梦想自觉的追求。

[关键词]美丽;形象;定义;多元化

全球女性殷切要求媒体有所改变,对所谓美丽形象重新定义。一切不该只停留于外表的吸引力,媒体必须将女性各种不同的形态(年龄、外型与尺寸),多元化勾勒并全面投射于世人眼中,解构重建“真正的美丽”。

许多团体对此的共同反应是,在媒体和大众文化中表现健美的女性形体是适当的。

消费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它正在摧毁人类的平衡基础。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意识到了我们所面临的危险。用他的话来说: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现代的经济观念相对于过去来讲完全是脱胎换骨。除了必要的物质需求以外,现代人给经济消费赋予了更宽泛的概念和范围,并且藉此规定了更多的需要。当代男性的性别转换其实也正是适应了经济上的这一变化。以往,女性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是处在“被男性消费”的地位,最明显的表象就是大众传媒中抛头露面的大都是一些比较吸引人的女性形象,因为在以往的消费观念中,被冠以女性形象会获得利益上的双赢。但现代的经济变化却消除了这种差异。让波德里亚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到了现代消费观念的“男性范例”,他认为男性及女性与真实的男人及女人的关系是相对任意的,男人同样存在着消费价值,并且“支配着消费”。

人类学家海伦费希曾经预言:女人将是2l世纪的“第一性”。在日常的生活消费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习惯性地享受男的了。只是因为女人的消费行为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情感特征,她们内心世界的不断变换导致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很明显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产生情绪化的和被诱导的非理性消费。一些有前瞻眼光的商家抓住了女人“凭感觉消费”的弱点,纷纷派出帅哥上阵,结局当然是屡战屡胜。

在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中,认识和把握“度”(适当的比例、关系、结构)的范畴也是非常重要的。“度”是随着事物内部矛盾运动不断变化着的,“度”的改变也会导致事物在量或质的层次上的变化。儒家思想的“中庸”反对“过”或“不及”,“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真谛。《吕氏春秋》中提到了“适”,“和出于适”实际也就是“美出于适”。

柏拉图也曾讲过:“过度可以扰乱心智,正如过度痛感一样”。这些思想无疑包含着真理,对艺术设计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成败得失往往是取决于对设计对象的内容或形式上所作的微小变动之间。

二、艺术设计是充满矛盾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形象反映,其中体现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形式法则中的构成安排等,都是对立的矛盾关系。

设计师不是把这些差异面引向对立的两极,而是寻找其中的联系,去利用它、化解它,使矛盾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求新”、“求奇”是艺术和设计的本质特点之一,在设计中往往利用事物矛盾的相反相成规律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

一件设计作品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复杂的,多元的信息要围绕着主导信息有序的排列组合,否则信息杂乱无章必会导致设计主体传达的模糊。在当今这个非物质倾向愈加明显的社会中,人们在消费设计带来实用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消费设计所传达出来的象征、感觉、气质、信仰等符号意义,设计的文化价值愈加突出了。

随着商品经济在全球的飞速发展,设计开始服务于资本的增值,成了促销的工具,大量的生产和消费极大地浪费了地球有限的资源。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商业性、浮夸性的设计误导着大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设计的商业价值被无限制的夸大,而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却被压抑或掩盖了,因而造成了设计目标和文化价值的偏离,设计的价值迷失了。

这是一个不断从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的不中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者浑然一体,不仅传递知识,诱感,而且由于互相作用,多样组合,还进一步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情感。

正如卡西尔所说:“我们的审美直觉比起我们的普通感官知觉来更为多样化并且属于一个更为复杂的层次。在感官知觉中,我们总是满足于认识我们周围事物的一些共同不变的特征。审美经验则是无可比拟地丰富。它孕育着在不同感觉经验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无限的可能性。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这些可能形成了现实性;它们被显露出来并且有了明确的形态。展示事物各个方面的这种不可穷尽性就是艺术的最大特征之一和最强的魅力。

人体美是自然美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人体比动物的躯体更美,是任何动物的美都无法比拟的,人体美是最能使人赏心悦目的主体,因而也是人类最高的审美享受。

[论文关键词]美丽;形象;定义;多元化

消费成为当今社会的风尚,它正在摧毁人类的平衡基础。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意识到了我们所面临的危险。用他的话来说: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现代的经济观念相对于过去来讲完全是脱胎换骨。除了必要的物质需求以外,现代人给经济消费赋予了更宽泛的概念和范围,并且藉此规定了更多的需要。当代男性的性别转换其实也正是适应了经济上的这一变化。以往,女性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是处在“被男性消费”的地位,最明显的表象就是大众传媒中抛头露面的大都是一些比较吸引人的女性形象,因为在以往的消费观念中,被冠以女性形象会获得利益上的双赢。但现代的经济变化却消除了这种差异。让·波德里亚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中提到了现代消费观念的“男性范例”,他认为男性及女性与真实的男人及女人的关系是相对任意的,男人同样存在着消费价值,并且“支配着消费”。

人类学家海伦·费希曾经预言:女人将是2l世纪的“第一性”。在日常的生活消费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习惯性地享受男的了。只是因为女人的消费行为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情感特征,她们内心世界的不断变换导致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很明显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产生情绪化的和被诱导的非理性消费。一些有前瞻眼光的商家抓住了女人“凭感觉消费”的弱点,纷纷派出帅哥上阵,结局当然是屡战屡胜。

艺术设计是充满矛盾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形象反映,其中体现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形式法则中的构成安排等,都是对立的矛盾关系。设计师不是把这些差异面引向对立的两极,而是寻找其中的联系,去利用它、化解它,使矛盾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求新”、“求奇”是艺术和设计的本质特点之一,在设计中往往利用事物矛盾的相反相成规律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

THE END
1.“一夫一妻制”将会消失?专家:这三种婚恋模式,将席卷全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就已经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对一夫一妻形成了稳固的认知。 然而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年轻人择偶和结婚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婚姻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E3MDEyMg==&mid=2247609035&idx=1&sn=8fa0b49e02e6630825e31b1c965a5c7e&chksm=fc2c6b4202e75b0afa5c4f43b74fd8f45ece34ed16eabddfd80a8526b173aeb1793e54a7f858&scene=27
2.婚姻观研究用什么理论婚姻观研究可运用多种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具体如下:1.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化功能、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不同文化背景下婚姻与家庭的差异等问题。2.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家从认知、发展、人格、社会行为等角度,对婚姻与家庭的形成、发展、维系等方面进行探讨。3. https://wen.baidu.com/question/466306022611339765.html
3.大学生婚姻观念(精选6篇)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007g1c9.html
4.国外婚姻价值观研究7篇(全文)以牛津、剑桥等闻名于世的英国高校,在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高度重视伦理道德课、宗教教育课,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另外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道德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机构大多得到官方资助,可见英国政府对于公民的价值观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mgds7ci.html
5.马克思婚姻观研究学位马克思婚姻观是马克思对于婚姻与爱情的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婚姻与爱情问题上的集中呈现。马克思婚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探讨了婚姻问题,并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身的婚姻理论。研究马克思婚姻观的目的在于为我国建构和谐家庭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Y3401078
6.恩格斯婚姻家庭观研究科研之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婚姻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深刻变化,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探究恩格斯婚姻家庭观的重要内容对解决现实婚姻家庭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唯物史观是恩格斯婚姻家庭观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巴霍芬、麦克伦南、摩尔根和马克思的婚姻家庭理论为恩格斯婚姻家庭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https://www.scholarmate.com/S/9oNJSN
7.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观及当代价值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对美好家庭生活的需要,突出表现为物质主义婚姻观大肆盛行、家暴现象不断增加、离婚率不断上升等,家庭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稳定。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观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对我们解决当前婚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d7abb62cca9171fbaae522e.html?q=C/N&uorg=999999
8.代际传播视域下的两代人婚姻观研究——对“催婚”与“恐婚”现象的传播运用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范式对两代中国人婚姻观的代际传播路径进行研究,会发现成长于前喻文化环境的70后父母秉持着前喻习得式传统婚姻观念“催婚”,希望子女可以在规训中继承长辈的生命历程时间轴。而成长于并喻文化环境的90后子女却在同代人互动中完成了婚姻观念的自我审视与认知构建,变得“恐婚”。面对婚姻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YWCB202203006.htm
9.论恩格斯家庭观及其现代启示生产力已经发生巨变,但是对应的生产关系、恋爱关系、婚姻关系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步,家庭问题仍然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客观存在着,因此,这就需要一种科学的家庭婚姻观来指导我国家庭的持续发展。研究恩格斯的家庭观,一定是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家庭问题寻找理论支撑,通过恩格斯家庭观的理论学习,使其与中国实际情况充分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204/9159695.shtml
10.今日财经期刊佳作关注:中国人口再生产的“现代性”困境资本逻辑造成的相对过剩人口,现代性的生存焦虑,儿童消费主义导致日益沉重的生育压力,享乐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现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对中国人口再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为了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伟大复兴,中国需要:加强人口发展的战略研究,重建人口学理论;节制资本,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建构科学的人口价值理念https://special.chaoxing.com/special/screen/tocard/173608933?courseId=90690442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是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修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本书充分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工作部署。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教材 。 目录 绪论 珍惜大学生http://www.nopss.gov.cn/GB/221341/221356/14626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