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它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的反应、沟通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

3、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1、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2、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诠释:行为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等

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流行、阶层、阶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1875年德国学者谢夫勒提出。

1908年,美国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

英国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

霍兰德(1976):

一、哲学思辩阶段(启蒙期)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焦点为对人性的争论:

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受生物遗传制约,但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或者本能决定,社会源于人的自然本性。

16世纪马基雅维利和17世纪霍布斯:人性恶。

18世纪康德、卢梭:人性“善”。

人性的属性

生物性:偏于恶;

社会性:善恶交错;

精神性:偏于善。

人性的原欲与原恶

1、人性的原欲:(1)食欲;(2)性欲;(3)知欲

2、人性的原恶:(1)任性;(2)懒惰;(3)嫉妒

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几大影响理论与人物:

(1)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生物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本性。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一是拉扎鲁斯等人主编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出版(1859);

二是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提出社会心理学这一术语(1875);

三是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之父的冯特,出版了《民族心理学》(1900--1920)。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塔尔德在《模仿律》(1890)中,提出用模仿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1895)中主张社会不能还原为个体,群体并非个体之和。

列朋的《群众心理学》(1895)是法国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顶峰。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提出求食、拒绝、创新、逃避、斗争、性与繁衍、母爱、亲合、控制、服从、创造与建设等十二种本能,认为从这些本能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三、实证分析阶段

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人物:特里普里特和莫德是这一时期的先驱,奥尔伯特是实验的代表,墨菲夫妇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有:

瑟斯顿(1928)、李克特(1932)在态度测量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谢里夫(1935)通过游动效应研究群体的社会规范,发现群体特有的,并为其成员认

同的行为方式就是社会规范,它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

莫里诺于1934年发展了社会测量法,1937年又创办《社会测量学:人际关系》杂志,使人际关系进入了可测量时代。

勒温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及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

自然观察与参与观察(特点)

2、调查法:

访谈(取得成功的条件)

问卷(优点)

3、档案法(以内容分析为基本方法)

4、产品分析法

5、实验法

6、心理测验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特斯)

1、社会学习理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早);霍尔、斯金纳(新).

2、班杜拉、沃尔特斯提出社会学习论

3、基本观点与学习机制:社会行为通过学习获得:联想(联结)、强化(正、负)、模仿

4、观察学习。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或对已有行为加以修正。

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和缩小代价,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之一,

霍曼斯提出五个普遍性命题:

1.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

奖赏越多,重复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4.剥夺与满足命题。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5.侵犯与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反之,如果个体行为得到、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处罚,他可能会高兴,就会赞同该行为。

三、符号互动论(詹姆斯和米德)

(一)人物

1、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2、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

3、符号互动论分为两派,一是芝加哥学派(布鲁默、库利、米德、杜威等);另一是艾奥瓦学派(库恩、威因斯坦等)。

THE END
1.“一夫一妻制”将会消失?专家:这三种婚恋模式,将席卷全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就已经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对一夫一妻形成了稳固的认知。 然而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年轻人择偶和结婚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婚姻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E3MDEyMg==&mid=2247609035&idx=1&sn=8fa0b49e02e6630825e31b1c965a5c7e&chksm=fc2c6b4202e75b0afa5c4f43b74fd8f45ece34ed16eabddfd80a8526b173aeb1793e54a7f858&scene=27
2.婚姻观研究用什么理论婚姻观研究可运用多种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具体如下:1.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化功能、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不同文化背景下婚姻与家庭的差异等问题。2.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家从认知、发展、人格、社会行为等角度,对婚姻与家庭的形成、发展、维系等方面进行探讨。3. https://wen.baidu.com/question/466306022611339765.html
3.大学生婚姻观念(精选6篇)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007g1c9.html
4.国外婚姻价值观研究7篇(全文)以牛津、剑桥等闻名于世的英国高校,在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高度重视伦理道德课、宗教教育课,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另外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道德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机构大多得到官方资助,可见英国政府对于公民的价值观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mgds7ci.html
5.马克思婚姻观研究学位马克思婚姻观是马克思对于婚姻与爱情的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婚姻与爱情问题上的集中呈现。马克思婚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探讨了婚姻问题,并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身的婚姻理论。研究马克思婚姻观的目的在于为我国建构和谐家庭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Y3401078
6.恩格斯婚姻家庭观研究科研之友随着中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婚姻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深刻变化,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探究恩格斯婚姻家庭观的重要内容对解决现实婚姻家庭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唯物史观是恩格斯婚姻家庭观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巴霍芬、麦克伦南、摩尔根和马克思的婚姻家庭理论为恩格斯婚姻家庭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https://www.scholarmate.com/S/9oNJSN
7.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观及当代价值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对美好家庭生活的需要,突出表现为物质主义婚姻观大肆盛行、家暴现象不断增加、离婚率不断上升等,家庭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稳定。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观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对我们解决当前婚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5d7abb62cca9171fbaae522e.html?q=C/N&uorg=999999
8.代际传播视域下的两代人婚姻观研究——对“催婚”与“恐婚”现象的传播运用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范式对两代中国人婚姻观的代际传播路径进行研究,会发现成长于前喻文化环境的70后父母秉持着前喻习得式传统婚姻观念“催婚”,希望子女可以在规训中继承长辈的生命历程时间轴。而成长于并喻文化环境的90后子女却在同代人互动中完成了婚姻观念的自我审视与认知构建,变得“恐婚”。面对婚姻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YWCB202203006.htm
9.论恩格斯家庭观及其现代启示生产力已经发生巨变,但是对应的生产关系、恋爱关系、婚姻关系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步,家庭问题仍然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客观存在着,因此,这就需要一种科学的家庭婚姻观来指导我国家庭的持续发展。研究恩格斯的家庭观,一定是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家庭问题寻找理论支撑,通过恩格斯家庭观的理论学习,使其与中国实际情况充分https://www.fx361.com/page/2021/1204/9159695.shtml
10.今日财经期刊佳作关注:中国人口再生产的“现代性”困境资本逻辑造成的相对过剩人口,现代性的生存焦虑,儿童消费主义导致日益沉重的生育压力,享乐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现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对中国人口再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为了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伟大复兴,中国需要:加强人口发展的战略研究,重建人口学理论;节制资本,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建构科学的人口价值理念https://special.chaoxing.com/special/screen/tocard/173608933?courseId=90690442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是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修订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本书充分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工作部署。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教材 。 目录 绪论 珍惜大学生http://www.nopss.gov.cn/GB/221341/221356/14626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