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3.03北京
编者按
泰德·罗伯特·格尔在其代表作《人们为什么造反》一书中曾提出相对剥夺感理论,格尔认为相对剥夺感不是指个人与他人相比较导致的心理不平衡,而是指社会供给与个人预期的差距,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探讨社会革命爆发的心理基础。随着当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各国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合法执行者,通过各种政策补贴以减少阶级差距推动社会平等,但是这些福利举措是否真的可以提高民众的支持率?本文通过对巴基斯坦政府出台的“贝纳齐尔收入支助方案”进行数据分析及实地实验调查,认为相对剥夺感导致了在福利政策中非受益者的政治支持率的减少幅度远大于受益者所带来的政治支持率的提高幅度,由此可见,公民的相对剥夺感不但会引发“挫折-反抗机制”,也会使本可以提高政治支持率的福利措施起到相反作用。
作者介绍
KatrinaKosec,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
CeciliaHyunjungMo,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KatrinaKosec,CeciliaHyunjungMo,DoesRelativeDeprivationConditiontheEffectsofSocialProtectionProgramsonPoliticalSupportExperimentalEvidencefromPakistan,AmericanJournalofPoliticalScience,Vol.0,No.0,January2023,Pp.1–18.
期刊介绍
摘要
公民对相对社会经济地位的感知是否会影响其对政治领导人和政府的支持率?本文通过研究巴基斯坦国家无条件现金转移计划,即“贝纳齐尔收入支助方案”(BISP),来讨论这一问题。本文将使用断点回归设计模型(RegressionDiscontinuityDesign)对BISP的行政数据及实地实验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最终发现,相对剥夺感会影响公民对社会福利措施的反应。当公民不感到相对贫困时,现金转移计划并不会影响个人对政治制度和领导人的支持率;然而当公民出现相对剥夺感时,现金转移计划的受益者/会提高政治满意度,而非受益者则会增加对政治的不满。此外,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计划的非受益者政治支持减少幅度大于受益者政治支持增加幅度,这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所导致的政治后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介绍
在过去30年里,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显著,近3年的COVID-19疫情更加剧了这一状况。这种经济增长减速不但对国家本身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着民众对不平等的感知,这种与人们预期不符的挫折感最终会影响到公民对本国政府的支持与信心。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越来越多的通过社会保障项目进行再分配来解决当前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包括现金转移计划。通过进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些项目可能会影响公民对政府的态度,然而,我们对于公民相对剥夺感与社会保障和政治支持之间的关系却知之甚少。
政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表明公民会根据相对福利感知情况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即公民会对过去国家福利情况进行比较。与此同时,来自行为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众多理论文献也表明,相对福利因素在塑造公民政治态度方面很重要,例如公平理论、相对剥夺理论以及社会比较理论。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保障项目对政治满意度和支持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具有多样性。多项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计划会增加公众对政策制定者的支持率;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政府福利项目并不总能转化为政治支持率。
关于公民对自身相对经济地位的感知本文将通过断点回归设计模型和巴基斯坦实地实验调查相结合,研究相对剥夺感对社会保障措施中个人对政治制度和领导人支持率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说,本文评估了巴基斯坦国家无条件现金转移计划“贝纳齐尔收入支助方案”(BISP)中公民对政治领导人和国家机构支持率和信心的影响。
本文进一步论证了相对剥夺感不但会导致民众对当前政治制度产生不满和反抗,也会影响民众对政府进行再分配过程中推行的社会保障项目的反应。通过具体实验数据,本文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公民有选择性地支持他们的政治领导人以及社保项目。
二、理论框架
由于政府推行的社会保障项目会以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因此,当本文在评估个人在此类项目的相对剥夺感时设定了三种假设前提。首先,假设社保项目信息是不受约束的,即每个人都知道大型社保计划的存在;其次,假设穷人普遍支持这些项目,并且不认为项目实施会导致腐败;最后,假设只要公民符合条件,政府就会提供相应援助。
另外,本文根据经济状况将政府社会保障项目中的适用人群分为了两个群体(1)由于贫穷和相对贫困(这一潜在条件可能降低政治满意度)而成为目标的受益群体(可能会由于这一项目提高对其政治领导人和制度的支持率);(2)项目的非受益群体(这一潜在条件可能会降低政治满意度),该群体也比较贫困并感知到相对被剥夺感,他们认为在其他人得到帮助的情况下,自身被政治领导人和体制忽视了。
下方图1,根据前景理论,假设了不同参考点对人们判断的影响,其中v(x)代表了价值函数,R代表了个体在没有接受国家援助情况下的经济状况,v(-b)代表了感觉相对较差的非受益者可能认为自己在政府援助方面遭受了损失,v(b)则与之相反。
图1
三、实例分析
巴基斯坦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项目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2008年7月巴基斯坦联邦政府启动了首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障计划,即“贝纳齐尔收入支助方案”(BISP)。自2007年以来巴基斯坦人均GDP不断下降,在BISP计划启动时,巴基斯坦正处于食品、燃料和金融危机之中,BISP的既定目标是通过向贫困妇女提供现金转移,消除极端贫困,增强妇女赋权,实现初等教育普及。该项目的捐助者包括英国国际发展部和世界银行,直到今天,BISP计划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条件现金转移项目之一。
下方表1,对BISP计划的受益者的经济情况和政治态度进行了数据化的统计。
表1
四、实证策略
(1)数据与衡量指标
本文的政治态度衡量指标是通过7个关于个人对政府支持的问题进行统计的,这7个问题从不同维度衡量了个体对特定政府政权支持情况和对政治的态度。
(2)断点回归设计
为了评估BISP计划的因果效应,本文采用了断点回归设计模型,由于BISP计划需要依赖于财富评分阈值来确个体是否符合项目要求,而接受BISP援助是家庭的财富分数是非连续函数,因此可以通过比较边缘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和边缘符合条件的家庭,来评估该计划的具体效果。
(3)实地实验调查
为了研究个体感知相对贫困对BISP计划的调节作用,本文对所有家庭进行了实验调查。调查者会询问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收入属于五个收入等级中哪个等级,并根据受访者实际数据对收入等级进行调整,使一半受访者划分为自我感知贫困线以下,另一半受访者则没有特定感知。
下方图2,为分为两组的相对贫困收入等级选择分布数据。
图2
五、结果
(1)BISP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下方表2,表明了BISP计划增加了家庭支出,对贫困家庭的经济福利有着明显的改善,但是对于政治支持率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表2
(1)相对贫困感知对BISP的影响
下方表3和图3,表明对相对贫困感知较明显的群体,在得到BISP计划援助后政治支持率有了提升。
表3
图3
下方表4和表5,表明BISP计划外的具有相对贫困感知的非受益者,可能会产生不满并导致其政治支持率的大幅下降。
表4
表5
根据以上数据,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对相对贫困的感知会减缓接受BISP计划家庭对政府支持率的提高。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非受益家庭在感到相对贫穷时会对政府不满程度大幅增加,而不是受益家庭在感到相对贫穷时对政府变得更满意。
六、结论
本文证明,当公众的相对贫困感知不突出时,BISP计划在首次启动后的1-4年中对公民的政治支持率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当民众对相对贫困感知明显时,计划受益者比非受益者拥有更高的政治支持率。因此,在社保项目实施过程中个人对相对剥夺的感知情况是政治支持率的重要调节因素。相对贫困的感知会同时影响受益人和非受益人对政府的支持程度,但这种变化在非受益人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他们来说,在相对贫困的情况下得不到任何援助,会极大的降低其对政府的支持程度。当该群体接受到政府援助时,相对贫困的感知会适度地提高受益者对政府的支持率,并且增加其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感知。
但是本文对巴基斯坦贫困群体的调查范围具有局限性,并且忽略了BISP计划的外部效应,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该进一步探讨该现象的理论基础是否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从国家治理实践角度,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到接受政府援助群体比没有接受援助群体表达出更多的亲政府情绪,并且发现社会保障计划的积极影响可能不是明确的好消息,因为这种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非受益者对政府的支持率的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