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的模样了。”
——马克思《薪酬、劳动力与资本》
“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无论何时,无论是自愿还是他人强加,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有意无意地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比较后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各种负面的情绪体验,这种痛苦的感受可以用相对剥夺理论(RelativeDeprivationTheory)来解释。
理论的提出
美国学者S.A.斯托弗(S.A.Stouffer)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士兵的心理状况时发现,虽然美国陆军的航空兵往往比军事警察拥有更高、更快的晋升机会,但调研显示他们反而会更多地体验到沮丧和挫败的感觉。据此,他推测,在陆军航空兵中,由于晋升速度快、机会多,士兵会更容易注意到自己身边得到晋升的同事或朋友,假如与他们相比自己没有获得晋升或速度较慢,就会产生相应的负面情绪,这就是相对剥夺感的雏形。
1949年Stouffer提出了相对剥夺感(RelativeDeprivation)来解释这一心理过程,他认为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状态,此种心态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将自己的命运与那些既和自己的地位相近,又不完全等同于自己的人或群体作反向的比较,或者说人们把所对比的对象变成了自己的潜在对手[1]。由于这种剥夺体验不是与某一绝对的或永恒的标准相比,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因而这种剥夺是相对的,所以即使某一个体或群体本身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如果这种改善的程度低于其他参照对象的改善程度,同样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简言之,相对剥夺理论是指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参照物相比较,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而这种相对受剥夺的感觉会进一步引发愤怒、怨恨或不满等消极情绪体验。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相对剥夺感的形成需要具备四个条件[2]:
(1)进行认知上的比较;
(2)进行认知评价,看自己或者自己所处群体是否处于不利地位;
(3)认为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是不公平的;
(4)产生抵触感。
相对剥夺感的类型
相对剥夺感的核心心理过程是社会比较,根据社会比较中参照对象所处的层次,相对剥夺感可以划分为个人相对剥夺感(individualrelativedeprivation,IRD)和群体相对剥夺感(grouprelativedeprivation,GRD)两种类型[3]。
个人相对剥夺感产生于对个体自身与其他个体进行的比较,或者将自身当前的实际状态与过去或将来的某种状态进行比较。
群体相对剥夺感则是由于个体将自身所在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或者将所在群体当前的状态与该群体过去或将来的状态进行比较。
此外,个体对价值预期(valueexpectation)和价值能力(valuecapability)的比较也会诱发相对剥夺感。价值能力指人们认为他们能够获得或保有的一般价值地位,而价值预期则指人们认为他们应当获得的一般价值地位,当个体的价值能力未能达到预期时,心理上的落差就会促使他们产生不平衡感,进而产生相对剥夺的情绪体验。
相对剥夺感有何影响
个体层面的相对剥夺感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以及外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相对剥夺感高的个体更容易遭受心理健康障碍(焦虑、不满意感、抑郁甚至自杀倾向)[4]。
从个体行为来看,个体层面的相对剥夺感可能引发越轨(偏差)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偷窃行为、反生产工作行为等)、逃避(退缩)行为(如吸烟、酗酒、药物使用、赌博、社会隔离等)[2]。但与此同时,相对剥夺也被证明能够激发个体的竞争意识和参与动机,因而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促使个体表现出积极的成就行为(如参加自我提升活动、兼职活动、学业努力等)。
群体层面的相对剥夺感一方面会影响个体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自尊,同时也会影响群体层面的内在群际态度(intergroupattitudes)以及外在集群行为(collectiveaction)。
群际态度指个体对内群体及其成员或外群体及其成员的评价倾向性,研究表明,群体相对剥夺感水平越高,感受到的群际不公平感也越强烈,其对内群体的态度倾向就越积极,对外群体的态度倾向就越消极[5]。
集群行为指的是群体成员参与为改善群体现状的行动,以往大量研究表明,较高水平的群体相对剥夺感会导致较高水平的群体抗议行为、政治暴力活动等集群行为。此外,相对剥夺感还会增加弱势群体的群体攻击性和破坏性群际竞争行为[6]。
相对剥夺感的影响因素
从个人层面而言,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个性特征均会影响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如果个体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其价值能力和价值期待也会相应较高,但如果价值期待提高的幅度高于价值能力提高的幅度,个体就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此外,人格特质也会影响个体的相对剥夺感水平,如内—外控型人格特质,内控型(self-blame)的人往往将事情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因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较低;相反,外控型(fate-blame)的人往往将事情的成败归因于他人或外部环境,因而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7]。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程序公正和参照群体等社会环境变量会显著影响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比如研究表明,那些社会地位较低且政治影响力较弱的工薪阶层往往会感受到更为强烈的群体相对剥夺和个体相对剥夺;个体在比较中所参照对象的优势地位越高,个体的相对剥夺水平也会越高[8]。
相对剥夺感影响网络集群攻击行为:一个有调节的双路径模型[9]
宋明华刘燊朱转祝阳君韩尚锋张林
摘要:以59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群体相对剥夺与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的关系,检验以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为中介变量的双路径模型及群体认同在双路径模型中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群体相对剥夺显著正向预测网络集群攻击行为;(2)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在群体相对剥夺与网络集群攻击行为之间有中介作用;(3)群体认同在群体相对剥夺通过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影响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的双路径模型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群体相对剥夺;网络集群攻击行为;群体愤怒;群体效能;群体认同
参考文献
[1]李俊.相对剥夺理论的价值论视角[J].学海,2005,(04):175-178.
[2]Smith,H..,Pettigrew,T.f.,Pippin,G.M,&Bialosiewicz,s.(2012).Relativedeprivation:Atheoreticalandmetaanalyticreview.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16(3),203-232.
[3]Geschwender,J.A.,&Runciman,W.(1966).Relativedeprivationandsocialjustice:astudyofattitudestosocialinequalityintwentieth-centuryEngland.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32,132.
[4]Eilbner,C.E.(2000).Income,relativedeprivation,andmortality:Evidencefromindividual-leveldata.Unpublishedmanuscript
[5]Tripathi,R.,&Srivastava,R.1981).Relativedeprivationandintergroupattitudes.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1(3),313-318.
[6]熊猛,叶一舵.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03):438-453.
[7]Crosby,F.(1976).Amodelofegoisticalrelativedeprivation.PsychologicalReview,83,85-113.
[8]Tropp,L.R.,&Wright,S.C.(1999).Ingroupidentificationandrelativedeprivation:anexaminationacrossmultiplesocialcomparisons.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9,707-724.
[9]宋明华,刘燊,朱转,等.相对剥夺感影响网络集群攻击行为:一个有调节的双路径模型[J].心理科学,2018,41(06):1436-1442.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