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政策如何影响未婚青年结婚意愿——基于上海的考察
撰文丨沈洋王森浒
沈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王森浒,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助理教授。
[摘要]初婚年龄推迟、结婚率下降已成为我国主要城市的普遍现象。高昂的房价被认为是阻碍结婚意愿和结婚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计划行为理论、政策工具理论的启示下,住房政策工具可分为推动供给型住房政策工具和拉动需求型住房政策工具。推动供给型住房政策工具包括兴建保障性产权住房,并以市场价一半的价格出售给新婚青年;拉动需求型住房政策工具包括降低首付款比例,同时由政府提供部分免息贷款。研究发现,提供保障性住房政策和住房经济补贴政策均可显著提升未婚青年的结婚意愿,其中后者对于提升结婚意愿更为显著。
[关键词]结婚意愿住房政策计划行为理论政策工具理论问卷实验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已有文献对于都市青年的住房困境、住房与婚姻推迟现象的关联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国内针对青年的支持性住房政策出现较晚,对于政策的有效性还缺乏评估;二是目前有关住房和生育意愿的研究集中在对于房价和结婚率的分析上,对于住房和青年结婚意愿的关联研究较少,缺少从住房政策和个体感知出发的实证研究。本文运用访谈法和虚拟问卷实验法探析何种住房政策能够有效提升未婚青年的结婚意愿,对已有文献进行补充。
三、理论基础与假设
四、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1.偏好“买房结婚”的原因分析。基于访谈,拥有稳定的、可负担的产权房是未婚青年结婚的前提条件。有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解决好婚房问题的话不会结婚(4号)。也有受访者提到无法拥有产权房会导致婚姻推迟。笔者访谈到的两对情侣(2号和15号;4号和16号)都抱持先买房再结婚的观点,并且一致认为由于在上海没有婚房,推迟了他们的结婚计划。所有受访者在比较了租房结婚和买房结婚这两个选择时,都偏好买房结婚,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受传统社会规范的影响,不管是男性受访者还是女性受访者,都认为住房对于婚姻至关重要。“我打算先买房再结婚,因为从传统观念来讲的话,我觉得房子是基础,是婚姻的'根’。如果房子没有定下来,我可能会让结婚计划往后推后一些。”(1号)可见,产权房偏好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
第二,租房结婚会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有未婚青年为了避免社会压力,而倾向于买房结婚。例如有受访者表示,父母希望她和男友先准备好婚房再结婚(16号)。有受访者表示,她的朋友因为租房结婚而遇到了压力:“因为本身他们那个圈子也是家境比较好的人,所以就是会讨论他们是不是租房结婚……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社会阶层面的压力。”(5号)
第四,没有产权房影响子女受教育的权利。3号受访者提到了子女入学的学区问题,这反映了公民权利与产权房的捆绑。在子女受教育权方面,没有产权房意味着婚后孩子无法享受对口的公立基础教育,这在其他访谈中也得到了回应:“我坚定要先买房,因为说到底在中国租售是不同权的,教育是一方面,你的社会保障又是另外一方面,比如说看病,比如说户籍,中国的户籍制度就注定了你的租售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同权。”(4号)
第五,有受访者提到了伴侣共同购房会加强两个家庭经济和情感的联结,使得婚姻更加稳固,而这是租房结婚无法带来的。“买房结婚可以更稳定一点,不仅是感情,还包括两个家庭感觉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之后可能会两个人一起奋斗去还贷。如果是先结婚再考虑房子的话,不确定未来会有什么变化。”(6号)
虽然国家在近期出台了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希望以此来解决大城市青年的住房问题,但这很可能无法提升未婚青年的结婚意愿,未婚青年依旧希望“买房结婚”。因为“买房结婚”具有“租房结婚”没有的实际功能以及象征意义。基于访谈,笔者发现由于没有婚房带来的婚姻推迟现象比较普遍,这凸显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二)实验法研究设计
为确保样本多样性,本文运用“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针对25—44岁在上海的未婚青年发放问卷,共收回600份问卷。经检验,有效样本为505份。问卷通过随机化分配确保实验随机性,且限制用户仅能填写1次。预调研后,笔者调整了材料和题项。为确保样本代表性,引入概率权重,使关键变量分布与2020年上海人口普查数据相近。在问卷中,笔者首先询问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户籍、经济社会地位等信息。其目的在于筛选适合此项研究的受访者,并且通过让受访者回答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为之后阅读更复杂的材料做好准备。接下来,笔者会向每位受访者随机展示三份虚拟住房政策材料中的一份。在受访者阅读完材料之后,笔者要求受访者假设所看到的材料如果是真实的,并询问他们一系列关于如何规划未来家庭生活的问题,包括结婚意愿。本文的核心自变量为住房政策的干预,因变量为未婚青年的结婚意愿。在呈现了干预情景之后,对于因变量未婚青年结婚意愿的测量用“您计划在近三年内结婚吗”题目测量,选项为“一定会”“可能会”“不确定”“可能不会”“一定不会”。
五、实证分析
六、结论
(感谢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校外培训监管科王怡对本文的贡献)
注释
向上滑动阅读注释
[1]刘学良、吴璟等:《人口冲击、婚姻和住房市场》,《南开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
[2]DouglasH.Wrenn,YiJunjianandZhangBo,“HousePricesandMarriageEntryinChina”,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vol.74,no.1,2019.
[3]李月、张许颖:《婚姻推迟、婚内生育率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基于对总和生育率分解的研究》,《人口学刊》2021年第4期。
7_1083.html,2020年5月14日。
210528/e8176e44ed824bd8b9a1698526b777ed.html,2021年5月28日。
77.html,2019年12月9日。
[7]张海东、杨城晨:《住房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基于北京、上海、广州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5期。
[8]徐菊芬、胡月等:《新就业大学生的住房供需现状及特征研究——基于南京市的调研》,《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第10期。
[9]卞文志:《中央再出新政:鼓励发展购租并举市场和住房投资》,《上海房地》2016年第7期。
[10]王晓明:《什么是今天中国的“住房问题”》,《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9期。
[11]GavinW.Jones,ZhangYanxiaandPamelaChiaPeiZhi,“UnderstandingHighLevelsofSinglehoodinSingapore”,JournalofComparativeFamilyStudies,vol.43,no.5,2013.
[12]PeteAlcockandMargaretMay,SocialPolicyinBritain,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2014,pp.150-161.
[13]HassanF.GholipourandMohammadRezaFarzanegan,“MarriageCrisisandHousingCosts:EmpiricalEvidencefromProvincesofIran”,JournalofPoliceModeling,vol.37,no.1,2015.
[14]DouglasH.Wrenn,YiJunjianandZhangBo,“HousePricesandMarriageEntryinChina”,RegionalScienceandUrbanEconomics,vol.74,no.1,2019.
[15]ChenMengandYuFangfang,“AHomeofOne’sOwnGenderedHomeownershipinUrbanChina”,ChinaReview.no.2,2020.
[16]于维洋、周薇:《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婚姻稳定性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22期。
[17]李丽慧、韩冰雪:《高房价对城市家庭结构的影响》,《许昌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18]陈丽霞:《社会性别视角下夫妻同供房贷与女性地位改善》,《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9]CatherineM.NicholsandDavidJ.Serener,“FamilyDecisionMakingandTourismBehaviorandAttitudes”,JournalofTravelResearch,vol.26,no.4,1988.
[20]RoyRothwellandWalterZegveld,ReindusdalizationandTechnology,LogmanGroupLimited,1985,pp.83-104.
[21]HeesupHan,Li-TzangJaneHsuandChwenSheu,“Applicationof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toGreenHotelChoice:TestingtheEffectofEnvironmentalFriendlyActivities”,TourismManagement,vol.31,no.3,2010.
[22]GaryS.Becker,“ATheoryofMarriage:PartI”,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1,no.4,1973.
[23]GavinW.Jones,“LateMarriageandLowFertilityinSingapore:TheLimitsofPolicy”,TheJapaneseJournalofPopulation,no.3,2012.
[24]TeoYouyenn,“ShapingtheSingaporeFamily,ProducingtheStateandSociety”,EconomyandSociety,vol.39,no.3,2010.
[27]MervynHorgan,“HousingStigmatization:AGeneralTheory”,SocialInclusion,vol.8,no.1,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