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变迁和观念变革最灵敏的感应器之一,透过一个个家庭的变化,便能感知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小婚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转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大,中国婚姻家庭的形态、生活方式及人们的婚恋观也在变化。让我们通过这一个个感应器,去感受砥砺前行的40年。
01
择偶观
从门当户对到三观匹配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青年男女没有自由婚恋的权利,必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现代的中国,包办婚姻被废除,但是,“门当户对”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消除。
比如,20世纪80年代,城镇青年中85.7%以上的人都要求结婚对象是城镇户口,这是当时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现,更是对经济物质条件的切实考虑。当时程乃珊的小说《蓝屋》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镇青年对拥有大宗遗产或海外汇款收入的“蓝屋青年”的强烈向往。
这是城镇青年择偶观念物质化、硬件化的社会映射。
当然,社会的“大数定律”中不乏“新新人类”。
在1981年,北京大学的一项民意测验中,一个女研究生说:“夫妻之间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和事业上的共同追求。”这在当时可谓是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新眼光,他们摆脱了物质化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预示了中国后来改革发展过程中青年择偶的变迁方向。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择偶观逐渐由原来的外在物质条件转变为内在的、潜在的发展条件。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通过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3200名已婚男女的入户访问调查发现,调查对象最重视的标准是健康、老实可靠、性格相投和温柔体贴。
如今的人们在择偶上越来越重视婚姻的内在价值,如“情投意合”和“有思想、有文化、会持家”,尤其重视个人的品行、个性、能力及学识等,而相对忽视家庭、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
当专家调查1997年1月至2001年2月的家庭类杂志上刊登的1328则征婚启事后,发现人们择偶时最看重的已经是内在修养、年龄、体貌等。内在因素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成为择偶标准的第一因子。
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情感、品质与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学历较高的择偶者越来越倾向于“三观一致”,他们更重视对方的才学品德,两人的共同兴趣爱好,将爱情和心灵的契合作为择偶的最高标准。同时,婚前两人要经过恋爱,充分了解之后再进入婚姻的殿堂。这些都是青年人婚恋观念走向成熟的表现。
随着中国近现代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陈旧的婚恋观逐渐被开化的国人抛弃,文明的、进步的婚恋观进一步完善。
02
生育观
从传宗接代到生育自主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相信“人多力量大”,所以鼓励生育。这种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刚刚经历过巨大的劫难,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都需要人口的支持。然而人口在经过了“补偿性生育高峰”之后,呈现失控状的增长,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1978年,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中央下发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而如今,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育龄人群基本享有了生育自主的权利,同时不再把生育作为婚姻的唯一目的。人们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要生孩子,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权利决定生几个。
当然,现在仍有女性依然受到落后愚昧生育文化的裹挟而不由自主。比如2016年的纪录片《生门》中的夏锦菊,在手术台上命悬一线,心脏停跳两次,是因为主治医生想摘除她的子宫、最大限度地保证她的生命安全,而她却想保住自己的子宫。后来医生为了救命,经家属签字同意切除了子宫,她才得以平安。
近年的新闻中依旧有女性因为愚昧的生育文化而失去宝贵的生命。
有因为身体或其他原因,选择了不生育的夫妻;有选择生一个,精心培养的夫妻;也有选择生二胎,让两个孩子相互陪伴的夫妻……即使不生育或者生了女儿,也越来越少会被指责为“不能传宗接代”或被辱骂为“要绝后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观念觉醒的同时,也学会了理解和尊重他人在生育上的自由选择。
03
离婚观
从畏惧离婚到离婚自由
2018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从1987年至2017年,中国离婚数量从58.1万对增长到437.4万对,增长了6.53倍;离婚率由0.55‰上涨至3.2‰。
31年里,除了1998年、1999年和2002年外,其余年份的离婚率均比前一年有所增长,并从2003年起连续15年上涨。网友们纷纷感慨数据惊人。虽然离婚率高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影响社会和家庭的稳定、使未婚者对婚姻失去信心等,但是,它也是人们享有婚姻自由以及越来越重视婚姻质量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人们对离婚的看法慢慢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全盘否定,到后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就曾在北京市区和郊区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5.5%的男性和67.8%的女性不同意“离婚丢人”的看法,多数人认为:“夫妻感情不和,用离婚来结束婚姻是正常的事情”。
带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畏惧离婚到离婚自由,人们的选择权和自由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当然,这背后也不乏一些不良现象,比如闪婚闪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假离婚等。所以,在张扬个性和自由的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负责。
04
性别角色
从男主外女主内到男女平等
1981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生效;
1995年,“男女平等”正式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施行,规定了对女职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实施,其中包括“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
……
如今,适龄女童基本能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提高;2015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的42.9%,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发挥出自己“半边天”的作用和影响力。科学家屠呦呦、企业家董明珠、宇航员刘洋……学术界、商界甚至在浩瀚的太空都能看到中国女性的身影。而她们也给无数正在成长的女性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相应的,人们的意识也在发生改变。如今更多的人认同男女应根据各自所长来分配角色,越来越多的男性变身全职爸爸便是证明,男女定位不再是一成不变。
近年来大火的亲子综艺《爸爸去哪儿》,推崇的就是爸爸带娃的理念,从中可以看到父亲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新一代的男性也越来越重视对家庭、对子女的陪伴和照顾。以前女儿不是继承人,如今权利义务相等,很多老人主动立遗嘱给女儿一份遗产,有数据显示,胡润女富豪榜30%属于继承财富。
在男女平等的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仍存在家庭主妇的劳动不被认可、女性就业受到隐形歧视、社会对两性有性别刻板印象等问题。但随着社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必将拥有一个性别更加平等的社会,也将享受性别更加平等的家庭生活。
05
家庭结构
从大家庭到核心家庭
中国的80后、90后认为天经地义的“一家三口”的家庭结构,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甚至可以说很“年轻”。
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结构特点从几个成语便可窥见一二,“儿孙满堂”“四世同堂”“多子多福”“儿孙绕膝”……越是在乡间邻里中有威严、有声望的大家族,家庭内的代数、人数就越多,人丁是否兴旺是衡量一个家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而老辈父母、已婚兄弟、未婚兄弟、孙子孙女同住一家的“扩展家庭”十分常见,也是改革开放前占比较大的家庭结构形态。
中国的家庭结构,以改革开放初期为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模式从“扩展家庭”向“核心家庭”过渡,即从人多复杂、多代同堂、涵盖众多直系和旁系亲属的大家庭迅速向人少且简单的小家庭转变。简单且直系的家庭代际关系越来越成为现代家庭的普遍模式。
我们要看到它的弊端:
但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
作为连接个体和社会的纽带,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细胞既会对社会形态产生影响,亦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06
家庭形态
从相互缠结到独立流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1995年前后,中国再次加速城镇化进程,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在以前,由于社会是以农业为主,所以人们“安土重迁”,没有外出的欲望和能力。而随着农业水平的提高,社会逐渐城市化和工业化之后,人口的流动程度就越来越高了。
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读书或工作。他们在大城市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现年36岁的周文文来自江西农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结婚。他没有能力接父母和配偶父母同住,只能每年春节回家看看。
艳芬同村,还有不少因父母均外出务工而不得不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家中的老人带着孩子度日,钱有外面的儿子儿媳按时打过来,但是老人和孩子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得不到妥善的照料。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授尚晓援曾说:“中国1/5到1/4的儿童都是和父母分开的。给孩子在城里上学、就医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是给未来的人力资本做投资,使这些孩子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更高的素质,能够造福社会。”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中提到,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71万人。这是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连续第二年下降,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使得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落户转化为新市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既能享受到丰富而优质的资源,又能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和家人聚居还是独立流动。
07
改革开放40年来,婚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婚姻从制度化走向个人化。婚姻从提供性生活、养育后代,一个负责赚钱,一个负责照顾家庭的分工合作,逐渐走向了强调个人成长、自我感受、精神陪伴,人们想要从婚姻中获取的东西在不断变得丰富。我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但也有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看待这些新问题时,我们既要看到它的正面意义,也要看到它的负面意义。
#女朋友一定要哄吗#
最近,微博上有个热搜话题,问:吵架的时候,男生一定要哄女生吗?作为过来人,小婚家倒是更好奇这件事发生在婚姻里会如何。那么,问题来了:在婚姻里,如果夫妻俩吵架了,你(不论男女)会主动去找对方和好吗?会和不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呢?快来投票和留言告诉小婚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