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姻制度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婚姻制度,1,,第一节古代婚姻观念,《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夫礼始于冠,本于婚”。,,,,,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3,,第一节古代婚姻观念,,一,、婚姻的概念,,,1.古代关于“婚姻”的词义学解释:,,,夫妻称谓;,《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礼记·经解》“婿曰婚,妻曰姻。”,,,指嫁娶仪式,;,《诗经·郑风》:“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

3、命的实施,以维护宗法社会的秩序。,媒婆,7,,二、嫁娶有媒,,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而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8,,三、同姓不婚,,西周即推行同姓不婚政策,以保证宗法等级关系和权力继承归属的明晰以及优生;唐代所谓的“同姓”指同一高祖的后代,即同姓共宗;明、清法律也严禁同宗婚配,对同姓不同宗者则予允许。,,,“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唐律:“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为同宗高祖父母服丧),以上,以奸论。”,9,,四、可纳媵妾,,历代婚姻政策既推行父系家长制下的一夫一妻制,又允许男子“一夫多妻”,因此一夫一妻只是针对女子的婚姻规范,对少

4、数男子而言,实行的是以一夫一妻为名义、以纳妾为表现的多偶制。,,一夫多妻写照,10,,,,,《明会典》:“庶人四十岁以上无子者,许娶一妾。”,四、可纳媵妾,11,,第,三,节古代婚礼程序与离婚制度,一、婚姻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婚姻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一般认为,六礼创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成为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模式,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而且曾远播到朝鲜、日本等国。,12,,哭嫁,,佳期临近,待嫁的新娘必须哭唱,哭唱父母养育之恩,哭唱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哭唱自己往昔生活的历.“不哭不发,越哭越发”。不哭,就会受到人们的非议。,13,,迎亲,迎亲

5、场景一,14,,迎亲,迎亲场景二,15,,拜堂,,新娘到了新郎家,双双举行拜堂仪式。先拜天地,复拜祖宗和男方父母尊长,尔后夫妻交拜。如图正在拜祖宗。,16,,合卺,,进入洞房后,新娘新郎交杯饮酒,寓意婚后生活和睦一体,相亲相爱。,17,,一、婚姻六礼,,六礼实为婚仪的三个阶段,即相亲(纳采、问名)、定亲(纳吉、纳征)、成亲(请期、亲迎)。,,聘娶婚的婚礼程序,基本遵循古之六礼。尽管岁月推移,但其中的某些基本因子依然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18,,十里红妆,,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

6、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19,,十里红妆,1朱漆泥金雕花三屏风式镜台,高68、宽47、深17厘米。台面呈扇面形,有三小抽屉。台上立三泥金镂雕花卉、仙鹤纹屏风,夔龙纹坐角牙子。龙纹搭脑,中屏两搭脑间饰宝珠纹。台面和屏风内框髹黑漆。此款镜台很少见,造型与明黄花梨五屏风镜台非常类似,但装饰风格更显华贵。,,20,,十里红妆,2宁波雕花拔步床,又名千工床。长212、宽120、踏步深60、高228

7、厘米。此床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挂落、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廊庑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橱一只,上置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右边放马桶箱一只。反半部是卧床本体,有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床三面围有扩装式的雕刻及彩绘屏风。这种踏步式架子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21,,十里红妆,3朱漆带门围六柱架子床,,长213、宽113、高220厘米。床身案形设计,腿足缩进安装,用插肩榫与床面连接。床身这种设计,可追溯到内蒙解放营子辽墓、大同金阎德源墓、襄汾明墓出土的栏杆床,江南明清床塌罕见这种造型。床身正面束腰,卷草纹腿及牙板,线条流畅有力;背面光素,

8、直腿。正面设浮雕人物纹门围及素面挂檐,挂檐下有镂雕牙板及人物吉子。其余三面无挂檐。通体髹朱,色泽深沉。,22,,十里红妆,4朱漆靠背椅,,俗称洗脚椅,一侧座面下有小抽屉,以盛放袜子或剪成等修脚工具。桥梁式搭脑,搭脑两端与后腿交角处,有云头牙子相托,背板三段体做法,上部中部嵌浅浮雕花卉和人物花板,下部是蝙蝠纹镂雕,座面下束腰,正面两腿间饰透雕卷草纹牙条,牙子及花板均朱黑相间并髹金。色彩艳丽,饰而不繁。,,23,,十里红妆,5朱漆三斗房前桌,,长100、宽58、高89厘米。此桌通体髹朱漆,外形似平头案,因其有抽屉之故,且放在卧房的窗前,俗称房前桌。束腰,直腿,马蹄足,左右两腿间有设罗锅帐。

9、面板下有云纹牙头。,,24,,十里红妆,6朱漆云龙纹提梁提桶,高45厘米,桶身鼓腹,颈部起两道弦纹。提梁浅浮雕一对反向龙首和一蝙蝠,髹黑漆,灵芝云纹为地,刀法圆润,线条流畅,有雕漆的效果。这类提桶是宁绍较常见的木制容器,常用来盛放糕点、米粉、干果、杂粮之类。,25,,十里红妆,7朱漆雕花直扛箱,长110、宽62、高110厘米。通体朱髹,盒子上垂直墨书"京兆公共号"、"乾隆四十三年"款。外承力架由长方形的底板和垂直立柱等组成,内承长方形盒子四层。底板四周饰雕栏,立柱与雕栏间有镂雕夔龙坐角牙子。两组立柱间饰浮雕云双龙纹、双狮纹、双鹿纹、双猴纹、双麒麟纹花板共六块。所有立柱的顶端均饰覆

10、仰莲纹。扛箱是婚庆仪仗队中盛放食物或衣服鞋履、金银细软等小件物品用。,26,,十里红妆,8朱漆红橱,宽110、高182、厚65厘米。此类朱漆大柜在宁绍,特别宁波象山一带颇为流行,俗称红橱。正面髹朱漆,通体光素,正面呈一平面,仅门枢起阳线,线条纤细而挺拔。此柜纹饰简单含蓄,门上的金属面页、吊牌及门鼻,造工精细,有很高的装饰效果。此柜设计别出心裁,无论造型和装饰都予人简单、透美、大方的感觉,是最具明式家具遗韵,也是宁绍红妆家具中最杰出的品种之一。,27,,十里红妆,9朱地黑漆起地浮雕龙凤戏珠纹木酒埕,高40厘米。小口、短颈,鼓腹丰肩,平盖,盖面薄浮雕团状双鱼。朱漆为地,通体起地浮雕龙凤

11、戏珠及灵芝云纹,胫部饰回纹一周,纹饰髹黑漆,底子平整利落。构图饱满,线条流畅,雕饰华丽,雕法狂放独物,极具装饰效果。盛酒的容器,民间极少见。,28,,十里红妆,10朱漆高甩小提桶,高37厘米。通体光素髹朱漆,桶体圆球形,下有圈足,上接流线状细圆提梁,似高高甩起的细绳。造型圆润而空灵,简约而委婉,线条变化富有韵律感,质朴中透着高雅,漾有文气息,具有明式家具的遗韵。这种小提桶是宁绍一带最常见的小木器,田间送饭,走亲访友送干果点心,都少不了它。,29,,二、“七出”与“三不去”,,夫权至上的古代社会,婚姻关系的解除主要出于男方的意志,因此离婚称为“出妻”或“休妻”,被弃之妻称为“弃妇”。,30

12、,,二、“七出”与“三不去”,,1.丈夫弃妻的七条理由叫“七出”(“七去”、“七弃”),包括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多口舌、窃盗。,,,,31,,二、“七出”与“三不去”,,《孔子家语·本命》:“七出者,不顺父母,出;无子,出;淫辟,出;嫉妒,出;恶疾,出;多口舌,出;窃盗,出。不顺父母者,谓其逆德也;无子者,谓其绝世也;谣僻者,谓其乱族也;嫉妒者,谓其乱家也;恶疾者,谓其不可供粢盛(即操办祭品)也;多口舌者,谓其离亲也;窃盗者,谓其反义也。”,32,,二、“七出”与“三不去”,,2.“三不去”意谓妻子因娘家无人,没有归处不能去;和丈夫共同守过公婆丧事的妻子不能去;娶时男方贫贱,后来

13、富贵,不能去。,,,《孔子家语·本命》:“三不去者:谓有所取无所归,与共更三年之丧,先贫贱后富贵。凡此,圣人所以顺男女之际,重婚姻之始也。”,,33,,,3.古代离婚制度的几个特征:,,尚无现代意义上的协议离婚,离与合取决于丈夫意志;,,“七出”的基本点是维护夫权与宗法家长制;,,离婚可以第三方的意志为转移,即通过男方家长的干预,强制当事人解除婚姻关系;,,“三不去”从道德主义出发,对离婚有所限制,这是对已婚妇女仅有的保护。,二、“七出”与“三不去”,34,,三、贞节和改嫁,,1.贞节观的含义:,,治好家内,以敬顺为德;,,夫死不嫁,从一而终;,,不淫乱;,,处女贞。,,历史上对妇女改嫁的限止,经历了从宽容到严格限止的过程。,35,,,2.贞节观要求女性婚前不与任何异性同居,保持“童贞”;婚后只与丈夫同居,保持“妇贞”;夫死不再嫁,保持“从一之贞”。单方面要求妇女注重操行,守身如玉,表现出明显的不平等。贞节观束缚下的古代妇女,已被剥夺了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三、贞节和改嫁,36,,谢谢,37,,

THE END
1.婚姻3婚姻禁忌 4形式 5年龄 6婚俗 7纪念日 8法学名词 概念 个人需求 9如何化解危机 10婚姻关系 11定义 12中国古代婚姻 13未来婚姻趋势 14婚姻发展史 15婚姻的名言 16登记制度 17词条图册 1介绍编辑 婚姻(3)婚姻,由两个人一起生活而组成的合法结合或契约。 婚姻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双方财富、心理和生理的结合;从本https://baike.sogou.com/v155210.htm
2.从宗法制与古代法的关系所想到的古今婚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渗透在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方方面面,其中古代的婚姻制度就深深打上了宗法制的烙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婚姻法彻底废除了宗法制下的婚姻观,确立了文明进步的婚姻家庭观念的新境界。 一、宗法制的概念及特征 宗法制是指以父系血缘集团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制度,其发展分为上古时期的宗族制度和中古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75.html
3.课程行为规范、风俗、文明、传统和人文精神,通过讲解、访谈、讨论、测试等方式向学习者介绍“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和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中国的主要朝代年代,“一带一路”倡议,古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习惯,现代交通文明,经贸合作,文化冲突,交际技巧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等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354c969906eace048cc741
4.中国传统文化婚姻(全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婚姻 第十四讲中国婚姻文化 第十四讲 中国婚姻文化(2学时) 一、中国古代婚姻演变 人类婚姻形态的演变:群婚 血缘婚 抢亲婚 族外婚 对偶婚 一夫一妻制 1.原始群婚阶段 “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淮南子?本经训》) “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列子?汤问》) “昔太古无尝君矣https://www.99xueshu.com/w/tm8qbmqquzz4.html
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500题版).docxPAGE PAGE 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500题版) 一、单选题 1.中国的甘蔗种植和糖的提炼方法是古代由()传入的。 A、波斯 B、马来西亚 C、越南 D、印度 答案:D 2.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技术。 A、著书 B、版筑 C、预震 D、刻铸 答案:B 3.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中,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24/6242050211004140.shtm
6.范依畴:中国古代的“和离”不是完全自由的两愿离婚李宜琛先生在《婚姻法与婚姻问题》一书中说:“在中国古代法律之中,可以说很早就承认了两愿离婚制度。”{4}(P.132)董家遵先生在《中国古代婚姻史论丛》中说:“在古代,夫方的离婚权虽占优势,但妇方亦非绝对没有离婚的权利。”{5}(P.170)他所言女方离婚的权利,大概就是指两愿离婚。陈鹏先生在他的《中国婚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1560
7.古代婚姻的意义"因此,在古代中国,天子与后的婚姻具有垂范天下的意义。《昏义》说:"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在儒家的经典中,治理天下,说到底是治理男女民众,因此天子与后有一种自然分工,《昏义》说:"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https://m.douban.com/note/788097803/
8.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吸收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的家庭婚姻变迁与人类社会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就其发展轨迹作了精要地概括:“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以上述论述为参照,中国古代婚姻的变迁可以划分为https://www.360doc.cn/article/276037_335880895.html
9.古代结婚的冷知识,您知道几个?《礼记》中的记载就指出了“婚姻大事”的重要性:“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也就是说,结婚是关乎宗族的大事。 看到古代用“昏礼”指代“婚礼”,不少网友戏谑地解释,女子发了昏才结婚。这个解释太过“网络化”。其实,在最初,“昏礼”说的是一个时间概念。根据阴阳五行https://m.btime.com/item/43dq232l28v8be9f2elt8pv1db8
10.唐代婚姻制度的研究综述金眉的《论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的精神与意义》,文章指出古代中国的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具有宗法性、世俗性和礼仪性,男女被分别赋予阴与阳的属性,由阴阳主从而达致和谐的法则成为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在特质。 在中国,儒家将人们追求生命不朽的努力纳入礼教的轨道,通过婚姻来实现传宗接代的目标,实现生的永恒。与佛教放弃https://www.eltemall.com/zhuantifanwen/guizhangzhidu/19126.html
11.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上)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系列,1949年)根据商晚期康丁后已传位于长子,提出宗法在殷代已萌芽。先秦宗族研究的专著,有刘节编著《中国古代宗族移植史论》(正中书局1948年版)一书,论述了宗族的涵义,世与代、图腾层创观等问题。http://iolaw.cssn.cn/jdfls/200407/t20040730_45919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