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妻四妾”指的是什么,很多人理解错了,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氏族时期

有时不同部落之间也会进行通婚,这在避免近亲繁殖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当一个部落中的男性去到邻近的部落捕猎时,如果看上对方的女性,通常也可以直接将其带回自己的山洞,其他人不会有太多质疑。

这种无序的通婚关系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直到晚期旧石器时代,人类才开始有了族群概念和规范的婚姻关系。考古发现表明,在晚期旧石器时代的一些葬址中,男性和女性会成对埋葬,这可能反映他们开始形成较为固定的伴侣关系。

所以,在非常久远的年代,婚姻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远古时期的通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生活的简单和原始。

二、氏族时期,出现限制

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中国的氏族组织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按年龄和辈分进行区分,不再是无序的通婚。在氏族内部,同一辈分的男女可以自由结合,不同辈分则难以通婚。

以商代为例,人们把社会分为老、壮、少三类年龄段,这成为限制通婚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老年男不可以娶少年女,因为有违伦理。但老年女嫁少年男则较为常见,这在保障氏族延续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在一些较大的氏族里,族人数目众多。一群之男可以为一群之女的丈夫,反之亦然。所以婚姻关系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有的男子可能同时有好几个“妻子”,而寡居的女子也可以嫁给几兄弟。

不过氏族内部已经禁止了近亲结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兄弟姐妹不可以通婚,否则会被驱逐出氏族。违反这个禁令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亵渎神明、导致天灾的行为。

虽然婚姻关系还不太稳定,但氏族社会毕竟确立了一定程度的伦理规范,不再是原始时期的无序杂交。这为后世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周代崛起,父母之命

周朝时期,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成为社会婚姻的重要准则。青年男女要顺从父母安排,与具备相当身份的对方联姻。像李园那样,孝顺父母,听从父母之命娶妻的,受到社会的称许。

这一时期,人们也开始重视占卜,认为姻缘命中注定。许多门当户对的婚事都会通过卜卦来确定,然后再举行正式的聘礼。男方要把占卜的结果纳吉给女方,彼此确认这桩婚事的吉利。

这种重视占卜也成为限制通婚的一个方面。比如,周敬王曾想要迎娶自己的女儿周姬。可是大臣靳尚通过卜卦得知,周姬必将致周室之亡。于是周敬王只能放弃这门同姓的婚事。这显示占卜在限制同姓通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实在周代,真正奠定一夫一妻思想基础的,还是来自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弟子中的模范人物,如顏回、冉伯牛等都严格践行一夫一妻的伦理规范。这为后世定立标准夫妻关系提供了榜样。

四、秦汉时期,多妾现象

秦汉时期,一夫一妻制在形式上得到落实,但多妾现象也日益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上层统治阶级,他们既有正式妻子,又可以纳妾。正妻的地位高人一等,妾只是丈夫的附庸。

以汉初功臣张良为例,他有一位正妻,同时又有好几个妾室。正妻常常为他处理家务和教导子女,颇得张良倚重。而那些妾只能服侍张良起居,没有参与家务和教子的权力。

另一位汉朝开国功臣萧何,据说他一生共有六位正妻,但最后只有一位贾姬真正得到认可。贾姬管理萧何的家务,深得萧何宠爱。其他妻子最终都沦为妾室,这在当时也引发过争议。

富裕阶层纳妾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可以从寒门或贫苦家庭中选妾,看中貌美的就可以直接收为妾室。这类妾的出身卑微,只能永远居于正妻之下。

但对于大多数庶民百姓来说,一夫一妻已经非常不易了,更遑论去纳妾。他们的生活拮据,往往为了打口饭都觉得吃力,哪里还有精力去养几个妾室

五、三妻四妾成为通俗说法

“三妻四妾”的说法出现在汉代,原本只是一种通俗的夸张说法,并不准确反映当时的婚姻制度。它通过数目的夸张,来描绘上层男子可以拥有多个妻妾的生活状态。

“三妻”并不意味可以正式娶三个妻子。不论富贵人家再如何富有,正妻也只能有一位。“三妻”只是比喻妻子众多之意。“四妾”也没有严格的数量规定,只是比喻男子可以纳多数妾侍奉。

这样的说法通过口口相传,逐渐被民众当成是古代婚姻制度的写照。实际上它严重夸大了古代男子拥有妻妾的数量。但由于这种说法简单易懂,通俗易传,所以成为古代婚姻的一个误读。

六、封建社会,妻妾等级分明

到了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框架基本定型。正妻与妾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天壤之别。正妻要服从丈夫,教育子女,处理家务,维护家业。

妾的身份则低人一等,她要侍奉丈夫起居,听命于正妻。有的正妻还会派妾去为自己生育子嗣,成为代孕工具。所以妾完全是正妻的附属,没有任何独立地位。

这种妻主妾从的婚姻格局,在当时的典型封建家庭十分常见。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贾宝玉的元妻林黛玉地位最高,其他几个妾只能居于次席。妻妾间的矛盾也最终导致了贾家的败落。

当然,也有个别女子通过巧取幸得皇帝宠幸成为妃嫔。她们中的顶级人物可以加封为皇后。但一个朝代里,皇后只能有一位,其余妃嫔还是要对皇后垂礼三分。这也体现了主妻纵妾的等级观念。

THE END
1.婚姻3婚姻禁忌 4形式 5年龄 6婚俗 7纪念日 8法学名词 概念 个人需求 9如何化解危机 10婚姻关系 11定义 12中国古代婚姻 13未来婚姻趋势 14婚姻发展史 15婚姻的名言 16登记制度 17词条图册 1介绍编辑 婚姻(3)婚姻,由两个人一起生活而组成的合法结合或契约。 婚姻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双方财富、心理和生理的结合;从本https://baike.sogou.com/v155210.htm
2.从宗法制与古代法的关系所想到的古今婚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渗透在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方方面面,其中古代的婚姻制度就深深打上了宗法制的烙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婚姻法彻底废除了宗法制下的婚姻观,确立了文明进步的婚姻家庭观念的新境界。 一、宗法制的概念及特征 宗法制是指以父系血缘集团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制度,其发展分为上古时期的宗族制度和中古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75.html
3.课程行为规范、风俗、文明、传统和人文精神,通过讲解、访谈、讨论、测试等方式向学习者介绍“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和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中国的主要朝代年代,“一带一路”倡议,古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习惯,现代交通文明,经贸合作,文化冲突,交际技巧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等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354c969906eace048cc741
4.中国传统文化婚姻(全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婚姻 第十四讲中国婚姻文化 第十四讲 中国婚姻文化(2学时) 一、中国古代婚姻演变 人类婚姻形态的演变:群婚 血缘婚 抢亲婚 族外婚 对偶婚 一夫一妻制 1.原始群婚阶段 “男女群居杂处无二别。” (《淮南子?本经训》) “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列子?汤问》) “昔太古无尝君矣https://www.99xueshu.com/w/tm8qbmqquzz4.html
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500题版).docxPAGE PAGE 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500题版) 一、单选题 1.中国的甘蔗种植和糖的提炼方法是古代由()传入的。 A、波斯 B、马来西亚 C、越南 D、印度 答案:D 2.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技术。 A、著书 B、版筑 C、预震 D、刻铸 答案:B 3.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中,丧服是居丧的衣服制度。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424/6242050211004140.shtm
6.范依畴:中国古代的“和离”不是完全自由的两愿离婚李宜琛先生在《婚姻法与婚姻问题》一书中说:“在中国古代法律之中,可以说很早就承认了两愿离婚制度。”{4}(P.132)董家遵先生在《中国古代婚姻史论丛》中说:“在古代,夫方的离婚权虽占优势,但妇方亦非绝对没有离婚的权利。”{5}(P.170)他所言女方离婚的权利,大概就是指两愿离婚。陈鹏先生在他的《中国婚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1560
7.古代婚姻的意义"因此,在古代中国,天子与后的婚姻具有垂范天下的意义。《昏义》说:"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在儒家的经典中,治理天下,说到底是治理男女民众,因此天子与后有一种自然分工,《昏义》说:"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https://m.douban.com/note/788097803/
8.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吸收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将人类的家庭婚姻变迁与人类社会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就其发展轨迹作了精要地概括:“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以上述论述为参照,中国古代婚姻的变迁可以划分为https://www.360doc.cn/article/276037_335880895.html
9.古代结婚的冷知识,您知道几个?《礼记》中的记载就指出了“婚姻大事”的重要性:“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也就是说,结婚是关乎宗族的大事。 看到古代用“昏礼”指代“婚礼”,不少网友戏谑地解释,女子发了昏才结婚。这个解释太过“网络化”。其实,在最初,“昏礼”说的是一个时间概念。根据阴阳五行https://m.btime.com/item/43dq232l28v8be9f2elt8pv1db8
10.唐代婚姻制度的研究综述金眉的《论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的精神与意义》,文章指出古代中国的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具有宗法性、世俗性和礼仪性,男女被分别赋予阴与阳的属性,由阴阳主从而达致和谐的法则成为婚姻家庭制度的内在特质。 在中国,儒家将人们追求生命不朽的努力纳入礼教的轨道,通过婚姻来实现传宗接代的目标,实现生的永恒。与佛教放弃https://www.eltemall.com/zhuantifanwen/guizhangzhidu/19126.html
11.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上)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系列,1949年)根据商晚期康丁后已传位于长子,提出宗法在殷代已萌芽。先秦宗族研究的专著,有刘节编著《中国古代宗族移植史论》(正中书局1948年版)一书,论述了宗族的涵义,世与代、图腾层创观等问题。http://iolaw.cssn.cn/jdfls/200407/t20040730_45919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