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拣麦穗》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拣麦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风格独特的美文,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有着重要作用。尽管是新课标下的教学,也不能架空文本盲目拓展探究,首先还得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在解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散文的美首先在于意境美、情感美。本文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所以教学设计把感悟作品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作为重点。当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

散文的美还在于语言的美,而语言的美与情感的美又是紧密相联的,所以教学设计中把鉴赏语言也作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品味语言来升华感情,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4.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思路: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导语:

b.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字词积累:

a.字音:拣麦穗(suì)磕(kē)碰戏谑(xuè)害臊(sào)山坳(ào)蹒跚(pánshān)

b.b.词义:戏谑:开玩笑;步履:步行,步伐;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约莫:推测,估计。企望:期盼,盼望。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思考讨论: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1.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2.“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梦想破灭;我: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

3.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赏析全文.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讲解: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B.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C.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A.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第三部分第7段和第9段)

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②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B.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体会感情: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请两个朗读较好学生读。

提问: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六.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大家已感受到文中弥漫的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下面请大家共同来品味这两部分的语言,看看能否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感受?(四人一组交流讨论,然后谈谈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我也找了三处,让我们来共同品味。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学生读,然后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2.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学生读,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4.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七.小结: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

1、学习和体味作品的复杂思想感情、丰富的象征意义。

2、探讨爱的真谛和农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探究等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体味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1、探讨爱的真谛。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分扮三个嘉宾角色:作者张洁、“她”(作者张洁姑娘时的同伴)、“我”(姑娘时的作者)。

2、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张洁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研读《拣麦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艺术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写所议、所思所想、所悲所悯、所爱所忧。除此之外,还应广泛阅读同题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读作家作品和爱的真谛。

4、在现场直播前还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选择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与问题提出者一起详细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几天将问题通知嘉宾、观众,以使大家对问题有较充分的准备,开阔解题思路,理解问题实质;根据《拣麦穗》的内容,制作电脑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多媒体展示: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北岛《触电》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一位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每个拣麦穗的少年,都依恋着田野和早期的岁月。因为那里不仅有艰难困苦,也有歌声欢笑;不仅有心的春播,也有爱的秋收;不仅有单纯、稚嫩,也有思索、审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艺术人生”栏目走去《拣麦穗》。

二、现场直播:

1、节目主持人闪亮登场,宣布节目主题(放映幻灯片),逐一介绍到场嘉宾。

2、放映电脑课件。

3、由作者张洁介绍《拣麦穗》的创作经历和创作意图,要点如下:

4、嘉宾与观众互动:

(1)观众向嘉宾提问。(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到困惑,通过搜集整理进行对话。)

A、作品种的“她”与“我”在美梦破灭之后各持怎样的态度?(请“她”、“我”回答)

提示:搜寻信息,可从作品中找出依据。

作品中的“她”梦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断之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用一种原始的勇气与无知的韧性去接受残酷的现实。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爱自己的卖灶糖的老汉死去的消息之后,“哭得很伤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伤悼之余,还有对爱的渴望和珍惜。

B、“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提示:“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C、你认为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主持人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观众与嘉宾互动交流

提示: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

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观众或嘉宾可谈谈请大家谈谈曾经感受到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

D、观众问:我总觉得作品有点像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蕴含着某种命运,您认为文中的细节“大红柿子”,它是不是有特别的意思?

嘉宾答:的确如此。文中两次写到了“小火柿子”,同样是红得透亮,但因为前后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不知老汉死去之前,“我”只觉得小火柿子是风刮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压不下的,顽强的生命个体让人感到世间或许还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爱的颂歌。但事实是即使小火柿子没有让人摘下来,难道它自己不会老去吗?当老到掉在地上时,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这是《拣麦穗》又成了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我”没有给你们明确的答案,但委婉地告诉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似的烟荷包。

E、观众问:张老师(学生),这么说,您在作品中对“我”在卖灶糖的老汉死去之后的人生选择未作明确的表态。可物换星移,几十年后的今天,您内心深处该有我们确切的答案吗?

(学生可根据开篇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可推测):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如果在二者之中择取其一,那么会选择后者。因为当一个人“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地去爱和被爱的时候,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又有什么不值得?

(2)嘉宾向观众提问。(嘉宾的问题,其实是在师生对话中得以启示,通过问题的设计,再让学生进行新的,更高一层的对话)

作品中的“我对”卖灶糖的老汉由怜悯到牵挂、依恋再到伤悼、怀想,这一情感发展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观众可以多元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A、“我”的感情变化,都说明了“我”对爱的渴望、专注,并为了“爱”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急切地期待,执著地追求。

B、两个异性的个体之间彼此关爱,相互依恋,朴素地爱着,真诚地恋着,无论贵贱,无论长少,这就是爱的真谛。

C、这一老一少之间确有那么一丝悠长之关爱、一丝从容之温情,但由于爱的物质条件相差悬殊,最后只能是以卖灶糖的老汉的死去而告终。这样的憧憬经不起风雨的吹打,这样的爱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难怪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可是,它(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是的,“我”的幻想“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三、播放音乐。

主持人总结:拣麦穗这种人类行为有一种古老的意味,使人想起原始人类,想起古代诗篇。他们知道,唐代的人,汉代的人,甚至更久远朝代的人都这样在田野上走过,寻觅过、希望过、沉思过、孤独过、爱恋过,也怨恨过,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走过去,走到今天,走到我们这一代,今后的人们还要在田野上走下去,直到永恒……

布置作业:

1、张洁的长篇纪实作品《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已改编成一部电影。倘若有人要把《拣麦穗》搬上银幕,你会如何导演?把这篇作品改写成一部剧本,并为该剧谱写一首主题歌。

2、阅读张洁的散文,比较分析张洁的创作风格。

资料集萃: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

教学思路: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评价任务: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语入: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使人要让世界充满爱。我们通过品味她的作品《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指导:

1、字词积累:

字音:拣麦穗(suì)磕(kē)碰戏谑(xuè)害臊(sào)山坳(ào)蹒跚(pánshān)

词义:戏谑:开玩笑;步履:步行,步伐;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约莫:推测,估计。企望:期盼,盼望。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思考讨论:

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①.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梦想破灭;我: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

③.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暗线

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精讲精练:.

2、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⑴.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⑵.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⑶.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3、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4.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

⑴.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⑵.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⑶.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五、拓展提高:

提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师总结: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

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这样的感情基调的。

3.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八.小结教师总结:

这篇记事散文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其实张洁的作品长于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许多小说意境含蓄深沉,文笔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幅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对话作者:知人论世,延伸阅读

1.点击链接——张洁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的心理……”她的作品“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

2.小结

“我手写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们的心中,爱,是不能忘记的(板书)

五、布置作业

1.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要求:(1)写成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课外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附:板书设计

姑娘: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的梦——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爱,是不能忘记的”)

THE END
1.周国平散文《婚姻与爱情》我一直认为,结婚和独身各有利弊,而只要相爱,无论结不结婚都是好的。我不认为婚姻能够保证爱情的稳固,但我也不认为婚姻会导致爱情的死亡。一个爱情的生命取决于它有什么的质量和活力,事实上与婚姻无关。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绝婚姻的形式了。 https://www.jianshu.com/p/46957cfe11d2
2.婚姻优秀散文(精选15篇)篇8:关于爱情与婚姻散文:瓷婚 忙忙碌碌中走过这许多年,别问什么爱情,什么地位。寒来暑往,经过恁多的风风雨雨,所剩下的也就是这份浓浓的依恋了。 说到依恋,以前还真没发现,现如今四十多岁了,反倒是觉得越来越离不开对方了。 以前,杏的老公在外打工,经常好几个月不回家。现在,他在家附近的找了个临时工作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f4147lr.html
3.关于婚姻生活的散文关于婚姻生活的散文篇1:婚姻生活,从容处之 结婚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一个人走累了想找个人依靠?因为一个人孤单太久想找个人作伴?因为人生总要结婚生子,完成这一世的任务?我们总是随波逐流,忘了自己的内心。 婚姻,难道不是因为两个人相爱而走到一起,不想错过与他(她)朝夕相处的每一寸光阴,只想与他(她)共http://wenxue.xuexila.com/sanwen/28478.html
4.李杰与秀霞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散文)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星辰,温暖而明亮,引领着我们相信爱情的力量与美好。李杰与秀霞的婚姻生活,便是这样一段令人艳羡的佳话,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日常,更是关于理解、尊重、支持与共同成长的深刻诠释。 《初遇:缘分的奇妙安排》 https://www.meipian.cn/56gywjgs
5.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散文(共4页).docx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经典散文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很贴切的去形容婚姻,他把婚姻比作一座城,说到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却想逃出来。我想只有真正踏入围城,才会了解其中的各样滋味吧! 人常说,没有爱情的人生,生命就像丢失了一些卖力转动的齿轮,少了生机。没有婚姻,人生便是残缺的吧!那么有了爱https://www.taodocs.com/p-525405753.html
6.关于婚姻的文章美文故事婚姻不乏浪漫(2015-07-28) 感悟爱情婚姻 点击:42149 评论:14 爱情是花,婚姻是果, 爱情美丽,婚姻实惠。 不是所有的花都会结果,但所有的果一定曾经是花。 爱情是一本书,翻的不用心,你不幸福。翻的太用心,你会痛苦。 婚姻是一幅画,观看的距离太近,太远,幸福指数都不高,只有站在适当的距离,才能看到你要的http://www.duwenzhang.com/huati/hunyin/index1.html
7.“水果”牌严虹:我是一个写故事的人日记集敏感与钝感于一身。寄于文、游于艺、耽于梦。著有小说、散文集《说吧,我是你的情人》、《听说爱情回来过》、《让灵魂摇滚》、《织千千个网》、《爱情网事》、《网姐日记》、《赤足跳舞的精灵》、《与影子的恋爱》、《米兰的春天》、《古朵与米兰》等。最近出版《方力钧——100个人口述实录方力钧的艺术历程https://m.douban.com/note/707147927/
8.头条文章茨维塔耶娃(МаринаИвановнаЦветаева,1892年10月8日-1941年8月31日),全名玛琳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出生于莫斯科,俄罗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剧作家。她的诗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877162766532907
9.尼采:快乐的知识(上)这本语录式的小书涉及的问题颇多,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本能、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宗教、社会发展……等等,是否可以说,尼采思想的精髓大体上已包罗在这部奇书里了。 现将书中沙及约问题择其要者介绍于后: 尼采力主保存个体本能和人的自由意志,指出群体本能意识、道德和宗教无不以否定个体本性和自我https://blog.csdn.net/a497785609/article/details/25076869
10.关于爱情的散文6篇(全文)关于爱情的散文 第1篇 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只能给予平凡的爱情,只愿找到同样平凡的另一半,共同度过平凡的一生。 我从不掩饰身上的普通,想象着爱情的模样,等待着缘分的到来。因为我坚信总会有那么一个人能够欣赏这样的我,只是这个人现在还没有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18f7jhs.html
11.梁爱琴爱情,轻巧得沉重——读严歌苓《母亲和小鱼》有感严歌苓的小说《母亲和小鱼》讲述了一个波澜不惊的爱情小故事,见怪不怪,很平常,可谓写得轻巧,但是看着让人沉重,或者说爱情是轻巧的,婚姻是沉重的,亦或婚姻是轻巧的,爱情是沉重的;女人是轻巧的,男人是沉重的,亦或男人是轻巧的,女人是沉重的……其实轻巧的从来是世事和时间,而沉重的是情感和记忆,轻巧的是肉体和http://m.xnwenxue.com/h-nd-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