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指出,“支持工业(产业)园区、用人单位等利用自有土地或设施新建、改扩建托育服务设施,普惠托位要向社会开放提供”。推动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提供托育服务,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鼓励企业参与提供托育服务意义重大
(一)拓宽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的重要渠道
最近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再次明确强调“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对国家和全社会而言,通过企业等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可以在缓解公共财政支出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普惠性托育服务的供给渠道,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扩大的托育服务需求。
(二)改善企业文化和工作效率的积极做法
对企业而言,为员工提供托育服务,不仅能有效解决员工托育问题,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降低女性员工生育后离职的概率,避免企业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的浪费;而且有助于改善劳动关系,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建立包容性的企业文化,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重要场域,是聚集托育需求的重要场所;企业是经济生产的主要场所,是解决托育需求的重要场所,为员工提供托育服务可以有效减少社会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之间的矛盾。托育服务的短缺可能会导致企业更高的离职率和旷工率,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效率。
2004年,一项针对美国305家企业的调查发现,因子女照料导致员工缺席的问题,大约给企业带来每名员工每年610美元的损失。可见,企业若能提供方便、可及、优质的托儿设施,将有助于降低此类损失,进而稳定企业的运作与生产能力。众多国内外成功案例也表明,企业提供托儿设施,不仅能成为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减少企业在招聘、培训方面的支出,还能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和留任率,增强员工归属感和企业的向心力。
(三)减轻养育压力和促进家庭和谐的有效途径
企业参与提供托育服务是促进“工作-家庭”平衡、建设“家庭友好型”组织的重要举措,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对员工及其家庭而言,企业提供托育服务具有多重积极作用。第一,企业参与办托可以有效解决“入托难、入托贵”等问题。就近入托可以实现“带着孩子上下班”,全方位减轻员工家庭养育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避免女性因生育导致职业间断。第二,企业参与办托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和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企业办托不仅可以方便员工在工作空闲时看望孩子,增进亲子关系,还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对婴幼儿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三,企业参与办托可以减轻隔代照料负担和改善老年生活质量。就近入托给原本需要承担照料幼儿职责的老人减了负,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幼有所育”的同时实现“老有所乐”。
从世界范围看,企业为其员工子女提供托育服务也有不少成熟的做法。谷歌、微软、高盛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21世纪初就开始在其全球许多办公室设立了儿童中心,为其员工子女提供照护服务。企业参与提供托育服务在中国也并非全新举措,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举办的托儿所一度长期占据着托育服务的主体地位,1989年中国由国家和企业提供的幼儿托育服务机构曾占到90%以上。自1995年国家提出主辅分离、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政策后,大部分企办园被剥离、转让甚至停办。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否要鼓励企事业单位重新参与到托育服务中来,在国家层面仍缺乏明晰的政策导向。
(一)持续投入成本高,经营压力较大
投入成本高和运营压力大是企业参与提供托育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当前各地对企业参与提供托育服务的鼓励和支持方式单一,难以有效激发企业服务积极性。多数地区对企业提供托育服务的支持方式往往仅限于经济补助,且补贴力度小,难以对企业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武汉实地调研中多数企业建议政府提供更多实质性支持政策。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往往还会采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托育服务,例如,法国、韩国等都对举办托儿所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与一次性建设成本相比,托育机构需要承担持续运营成本是企业面临的痛点,包括场地租赁、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和维护、师资人力成本、饮食和其他运营费用等,这些无疑都会持续地增加企业支出。根据被调研企业反映,因托育机构的建设标准与师资配比标准要求均高于幼儿园,且婴幼儿班额也比幼儿园班额人数低,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设备和人力,经营压力增大。一些中小型企业可能会因为场地受限、运营成本大等问题无力承担。即便是那些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也可能由于担心能否长期吸引足够生源,能否形成规模效应和“成本-效益”平衡,缺乏投资意愿。而且,国家在政策层面普遍要求企业等用人单位按照“普惠性、福利性”的原则向本单位职工子女提供托育服务,仅允许其收取较少费用或完全免费,这就意味着需要企业来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托育费用,对于营利性质的企业而言,恐难激发其积极性。
(二)缺乏专业规范的业务指导
而且,与学前教育类似,托育服务的专业性也很强,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婴幼儿的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而一般企业往往缺乏专业基础、师资力量、方式方法,也无明确的课程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托育机构准入和监管方式单一,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有的政策涉及的设置标准、管理要求对所有企业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而言,实际落实存在困难。因此,要企业自主提供专业的托育服务仍有很大的挑战。
(三)安全和质量的风险预期较高
(四)社会舆论环境复杂
(一)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
(二)选择适当、有效的托育服务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95%以上的企业主体是中小企业,真正能够独立举办托育机构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对于没有条件或者不愿意自办托育机构的企事业单位,可通过为职工发放托育补贴或补助、与托育服务优质第三方进行合作购买托位等方式,解决职工托育需求问题,既保证托育服务质量,也减轻企业负担。
(三)营造更加友好的政策环境
(四)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助服务机制
良好的信任基础是企业参与提供托育服务的重要优势。与一般性托育服务机构相比,企业办托的服务范围主要是本单位职工,职工群体内部的同质性有助于提升服务提供者和接受之间的彼此信任,同时部分有条件的职工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托育服务里面去,实现家园共育,提高企业内部融合度。
(作者:佘宇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郝志荣系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研究员,史毅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