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突破——关于凉山彝族族际通婚的探讨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摘要]上个世纪50年代完成的民主改革,结束了在凉山延续千年的奴隶制度。但与原有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以“民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等为核心内容的旧有婚姻制度仍然主宰着凉山彝族的婚姻生活,且得到习惯法的严格保护。直至改革开放,凉山彝族旧有婚姻制度才被打破,族际婚姻不断增加和扩展。本文主要讨论凉山彝族婚姻制度之“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突破、演变及其影响。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凉山彝族;族际通婚;探讨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共776万人。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上个世纪40年代末,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四川泸州、宜宾地区的彝族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封建社会,聚居在凉山地区的彝族社会发育程度则落后于这些地区,还基本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奴隶制社会形态。其婚姻形态也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与其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制度,核心内容是民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以及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凉山民主改革完成,旧的社会制度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旧有婚姻制度也受到了挑战。其时,在城镇一些追求进步的彝族青年已冲破了传统的婚姻限制,但人数不多,并主要表现在同一民族不同等级之间的婚姻。改革开放以后,凉山也进入了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轨道,打开山门的凉山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机。伴随着日益扩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交流,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凉山彝族旧有婚姻的障碍被打破,族际婚姻家庭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主要讨论新中国成立后,凉山彝族婚姻制度之“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情况的发展、演变及影响。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凉山彝族旧有“民族内婚”制度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历史上的中央王朝长期奉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以及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的封闭性,使得凉山彝区长期以来与周边其他民族缺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有力交往。加以不断衍生的民族矛盾、冲突,更造成彼此的歧视与隔阂,尤其是与汉族的关系极度紧张。紧张的民族关系,民族间的信任危机,以及不同的政治、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构筑了民族间通婚的壁垒。凉山彝族以严格的习惯法作为维护其婚姻制度的强有力的保证。民族内婚作为旧有婚姻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样受到习惯法的严格保护。彝族言语:“黄牛是黄牛,水牛是水牛”就是对这种婚制的反映。任何胆敢越雷池者,必将受到习惯法的严厉惩处。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时期曾经出现个别突破“民族内婚”限制的事例,但最后多以悲剧而告终。民国时期,甘洛县土司(兹莫)岭维翰,时执掌斯补土司印。后与汉族女子通婚遭到亲戚家门的强烈反对而招致杀身之祸,1927年正当其变卖田产准备与妻一起逃走时,被族人捉住,“夫妻两人一同被勒死”[2]。又据西南民族大学马林英教授的调查,雷波籍彝族李XX娶汉族女子为妻;岭维翰家百姓吉克XX(女)嫁与汉族为妻;还有孙子伍各和曲木藏尧等也分别娶有汉、藏女子为妻。这些与异族通婚的彝族男女,都因触犯禁忌或被处死,或被家支开除,或远走他乡[3]。习惯法用强势的手段维系着凉山彝族婚姻制度的尊严,无论何人都不得触犯。如上述例子中的岭维翰,虽出生兹莫世家,身为斯补土司,血统高贵;李XX时任国民党24军中校参谋、区长等职。即使他们身处上层社会也不例外,没有逃脱或赐死、或开除家支的命运。而逃到汉区夫家生活的吉克XX至今再未返回过家乡。习惯法彰显出在祖制面前的威严,维护着民族内婚制度不可逾越的权威。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国时期凉山尽管出现了个别彝族与异族通婚的案例,但由于这些“叛逆”行为很快遭到习惯法的惩处和整个彝族社会的唾弃,不仅没有开启族际通婚的大门,反而成为警示人们必须严格遵守婚姻制度的反面教材。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凉山彝族婚姻制度的变革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民主改革是率先冲破旧有婚姻壁垒的标志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主改革后,一部分分属于不同等级追求进步的彝族青年不顾家庭的阻扰,率先冲破旧有婚姻壁垒。但这类婚姻基本局限在同一民族不同等级之间,少有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此后,凉山彝区先后进行了三次“婚改”,其主要内容是围绕贯彻《婚姻法》,倡导婚姻自主、反对包办买卖婚,以及对妇女权益的保护等。由于三次婚改对凉山传统婚姻制度的冲击并不大,少数冲破婚姻壁垒的案例未能改变人们的传统习惯,个别的甚至引发家族之间的矛盾。凉山产生旧婚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虽然不存在了,但社会制度的变更,并不意味着传统婚姻观念也随之改变,也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完全改变。因此,尽管民主改革率先打破了等级内婚的障碍,但因为这种婚姻多发生在城镇公职人员之间,所以,对更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并没有撼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也不会改变他们在生活中仍严格沿袭传统的婚姻制度。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改革开放引发民族内婚制度的渐变,开启了族际婚姻的大门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族际通婚人群巨大,且发展速度迅猛。就全国彝族而言,这一比例也在19%以上,除汉族外,还与其他47个少数民族都有通婚关系。通婚关系排在第一位的是汉族。对凉山彝族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发展趋势,但不同于其他彝区的是族际通婚在凉山以外的彝区早有发生,且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凉山彝族则在改革开放以前仍恪守民族内婚的制度。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深入贯彻,彝族地区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一方面,外地人大量进入凉山,另一方面,许多彝族人也走出山门,到外地求学、工作、经商等,各民族之间频繁交流,相互了解,平等相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超越了民族的界限,传统婚姻的壁垒得以破除。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以峨边彝族自治县为例,该县彝族源出美姑、甘洛等彝族聚居的腹心区域,在婚姻上也一直遵从传统,与这些地方的许多彝族家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婚姻登记机关反映,该县异族通婚情况是近10多年才出现,并且呈上升趋势。笔者查看了连续8个月共739对新人的婚姻登记档案,其中,汉族同族婚姻583对,占78.89%;彝族同族婚姻75对,占10.14%;族际通婚82对,占10.96%。族际通婚中,彝族与汉族的78对,汉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4对。这组数据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在这个彝族聚居的地方,彝汉通婚的人数超过了彝族同族通婚的人数,其比例达到10.55%。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婚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展的态势。峨边彝族与美姑、甘洛两地的许多彝族家支是“俄撒”关系。“俄撒”相当于汉语的“亲家”,但其意更广,“不仅指两个联姻的家庭互为亲家,而且也指世代联姻的两个家族(姓)之间互为亲家的关系”[4]。一直以来,两地“俄撒”遵从彝族婚姻习惯,相互通婚,往来频繁,婚姻圈大多限于三县范围。即使今天,在彝族同族婚姻中,也较好地保留着这个传统。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峨边县勒乌乡祖玛村,村长告诉我们,该村有5个女孩子嫁到外地汉区,她们现在的生活比在当地好多了。村里一些女孩都很羡慕她们。由于与彝族姑娘结婚,汉族男子付给女方家庭的礼金大多数倍于彝家,所以,村里也有人讥讽这些女孩子的家长是图别人的钱财,坏了规矩。但也有一些人对此持宽容态度。村长就告诉我们,人都希望过上好日子,只要这些女孩子真正得到幸福,不管嫁给什么民族都一样。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凉山彝族“族际通婚”的积极意义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族际通婚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相当的比例,其基础是“文化同化程度较高,民族间没有语言障碍,宗教上互不冲突或至少能彼此容忍;成员相互之间有很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彼此间没有整体性的偏见与歧视;所在群体与家庭对于族际通婚不反对甚至持比较积极的态度”[6]。北京大学马戎教授认为,当两个族群集团之间的通婚率达到10%以上时,可以判断这两个族群之间的融合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关系也比较和睦[7]。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56个民族间通婚比例上升很快,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目前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和谐。彝族也与全国一样,族际通婚率达到19%以上,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排在第37位。对峨边的调查显示,这个比例也在10%以上。因此,我们相信随着民族交往的进一步深入,人口流动速度和规模的增大,社会整合趋势的加强,凉山彝族群众的婚姻观念也将进一步开放,由过去“重血统、重家支”逐步转移到“重个人、重实惠”,革除了传统婚姻制度中落后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弊端,自主婚姻,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探讨凉山彝族传统婚姻制度之“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族际通婚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凉山彝族婚姻制度的这些转变,打破了传统婚姻的禁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对促进凉山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考文献: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李晓霞.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J].人口研究,2004.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岭光电.忆往昔———一个彝族土司的自述[J].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5]马林英.对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考察.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马戎.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C].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王宗萍.高度集中的婚姻挤压最令人担忧[J].人口研究,2003.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表本文时,作者张朴、李豫浔为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qZw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HE END
1.从贾府娶媳标准的变化透视婚姻对家族兴衰的影响期刊摘要:《红楼梦》中的贾府作为封建家族的典型代表,其娶媳标准的变化反映了家族发展的轨迹.本文聚焦贾府婚姻网络的层面,以娶媳的婚姻视角切入,从《红楼梦》文本中梳理贾府缔结婚姻的标准,分析婚姻对家族兴衰的影响,为理解封建家族的兴衰提供新的视角. 在线出版日期: 2024-12-06 (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KBJBD20242024120600001587
2.传统与现代婚姻观念之间的调适及社会影响——以凉山彝族婚姻观念【摘要】婚姻作为构建社会关系的机制,直接影响到社会良性发展问题。彝族人的婚姻关系也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彝族婚姻观念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择偶标准由民族、等级和家族势力为首选向经济、相貌和个人能力等为首选转变;择偶目的由生育向生活幸福转变;婚姻礼金观念由传统礼俗交换向现代商业交换的转变。https://ccrs.ccnu.edu.cn/List/H5Details.aspx?tid=5599
3.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精选8篇)关键词:清廉指数,监督,信息公开,透明化,媒体,公众,观念 参考文献 [1]高煜辰.关于反腐败制度的国内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0). 篇4: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纪录片 制作观念高科技大型纪录片 我国的纪录片在经过了“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让主体自己说话”的真实电影模式之后,在新世纪高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57pjwch.html
4.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摘要:时代变迁, 男女青年婚恋观念发生了变化。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青年的婚恋观念, 展现出当下中国青年婚恋观念及其出现的问题, 并总结了几条应对策略。 关键词:婚恋观念,当代青年,中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中西婚姻价值观差异.2011.http://wenku.baidu.com/view/80a2eb43be1e650e52ea99a1.html.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
5.从宗法制与古代法的关系所想到的古今婚姻制度(四)确立的婚姻家庭观念的新境界。新婚姻法增加了“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等规定,确立了离婚时过错方损害赔偿原则,这些新规定确立了新时期婚姻家庭观念的新境界,树立了男女平等、以人为本的婚姻家庭观念。 【参考文献】: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75.html
6.民国才女的境遇和婚姻观念所以,历史绕不过她们…… 参考文献: [1]《曾经风流》王志勇,团结出版社,2009年。 [2] 《觉醒:民国“新女性”婚姻家庭观之嬗变——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对城市女性的调查展开》 邓红 刘海霞,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32期 [3] 《民国奇女子》陈家萍https://www.jianshu.com/p/0e112a0008c2
7.与婚姻家庭法的传统和现代化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家庭医药杂志 婚姻家庭法论文 文献综述法 家庭理财论文 家庭杂志投稿 家庭杂志 结论:婚姻家庭法的传统和现代化探析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婚姻家庭法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婚姻家庭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http://10www.anydaily.com/fabiaolunwen/2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