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1
一、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1
二、悲剧成因之知识分子的文化心里……………………………………………………………2
三、悲剧成因之爱情婚姻观念……………………………………………………………………3
四、悲剧成因之社会生存环境……………………………………………………………………4
五、悲剧成因之中国传统文化成就的人格………………………………………………………6
注释…………………………………………………………………………………………………7
参考文献……………………………………………………………………………………………7
[论文摘要]:方鸿渐——钱钟书先生在其代表作《围城》中极其用心塑造的文学人物形象。其情感围城和事业围城使之成为那个特定年代文化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受过西方先进思想的教育,自诩是脱胎换骨的一代,但心理、思想中双残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加之动荡的时局,使得他们在面对情感、事业时表现的并不像他们自身想象的沉稳、干练,相反是在矛盾中逐渐趋身沉默、虚幻甚至是堕落。并且在这样的悲剧中走完自己的一生。方鸿渐悲剧人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有其自身的文化心理和爱情婚姻观念;客观上有社会生存环境和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文化价值与人物心理为主线,从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爱情婚姻观念、社会生存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成就的人格等方面入手探讨方鸿渐悲剧人生成因。
[关键词]:方鸿渐;悲剧人生;成因
浅探方鸿渐悲剧人生的成因
钱钟书是我国20世纪一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1】。本文从分析《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入手,探讨其悲剧人生的成因。
一、方鸿渐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会有其自身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在中西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碰撞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观念的局限性。而正是因为客观、主观因素局限,方鸿渐的人生无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事业方面都注定是在一个又一个“围城”里不断进进出出的悲剧人生。让我们走进方鸿渐的人生,简述一下他的情感围城与事业围城。
1.情感围城
2.事业围城
纵观方鸿渐坎坷的一生,他的人生无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都是几经波折之后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本人认为探讨造成方鸿渐悲剧命运的成因应从社会生存环境、爱情婚姻观念、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中国传统文化成就的人格四个方面入手。
二、悲剧成因之社会生存环境
人的性质中包括自然性和社会性。这就决定了人只能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社会。对方鸿渐所处的社会生存环境,作者一开始就作了介绍:战争已起,开战后第六天日本飞机第一次来投弹,炸坍了火车站,大家才认识到战争真正打上来了,就有搬家到乡下避难的人。面对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的情况,方鸿渐离开富庶的家来到上海,在岳父的点金银行供职,在点金银行工作的薪水虽然不菲,而且吃住都不必贴一个钱,但与以前养尊处优的生活相比还是差了很多。以后在三闾大学教书,上海小报馆当资料室主任,方鸿渐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使其不得不发出“国难时期,万事节约”的感慨。这非但没能刺激方鸿渐的积极进取之心,反而束缚了他,使其徒生感叹。
方鸿渐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竞利和斗势,口头讲道德,说仁义的是为了宣传。然而,谁要认真讲道德,不被视为傻子,便是认为会吃亏”的时代,而且败坏道德,是获取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的捷径。如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苏文纨在抗战时期,不惜利用情人关系走私物品,大发国难财。而方鸿渐“撤了慌了还要讲良心”的正直的道德坚守,与社会生存环境相矛盾,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是“老实人吃得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一箭双雕的兼备了,”悲剧也就无法避免地产生了。
三、悲剧成因之爱情婚姻观念
此外,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几千年传统文化里,女性一直都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对于女性来说,男性是她们终生的依赖甚至是她们的幸福所在。苏文纨、孙柔嘉等在女性必须依赖于男性,没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传统文化里,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她们传统的婚姻观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矫正。法国著名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这样说过:”女人不是生就成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够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是整个文明。”正是那些在现在看来是畸形的表现形象是一种文明,苏文纨,孙柔嘉等人的婚姻观念都会带有着保守性。
从方鸿渐的爱情婚姻历程来看是,“想携唐晓芙共进‘围城’而不得。拒绝苏文纨想逃避‘围城’然遭报复,最后不自觉与孙柔嘉共筑‘围城’”。这个悲剧可以说是因袭了传统婚姻观念所决定的。苏文纨在方鸿渐向她表明自己爱的是唐晓芙时,受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自然会极不大方的向其表妹讲方鸿渐的风流韵事。孙柔嘉因深谙传统婚姻法则而梦想成真与方鸿渐结婚。方鸿渐保守的爱情婚姻观念与唐晓芙的爱情观念在总体上是“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再加上他的怯懦的性格是不可能有真正结果的。此外,方鸿渐的怯懦性格也决定了他明知自己不爱苏文纨,孙柔嘉却无能为力地与之将爱情进行到底,甚至与之结婚。婚姻正如法国一句谚语说的那样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里人想出来,城外人想进来。方鸿渐因自身观念的保守性和怯懦的性格带来的无力抗争,注定了他只能在爱情婚姻的“围城”里进出逃亡,始终寻觅不到自己真正的情感归宿。
四、悲剧成因之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方鸿渐是作者诠释中西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比较而塑造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他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文化使他有着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愿望和冲动。这一复杂的文化氛围形成了方鸿渐“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性”【4】方鸿渐因自身存在固有的性格弱点和文化心理的复杂性,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找不到出路,从而注定了他在中西新旧文化价值中不能选择其中一种来作为,只能放任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文化价值在自己身上同时作祟,任其调和且冲突着。文化是一种埋藏在人的意识中的积淀物,在一点外部的条件的刺激作用下便会化作一股强大的心理力量,指引着人们去追求自己所欲求的东西。方鸿渐没有认识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的价值差别,从而选择其中一种加以坚守或取长补短,其文化心理是复杂的,这样方鸿渐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围城中掩蔽自己的价值欲求,从而走完悲剧的一生。
五、悲剧成因之中国传统文化成就的人格
在围城众多人物中方鸿渐算得上是一个要脸的人,他坚守的道德使他对自己不光彩的事无法释怀,对李梅亭、顾尔谦等人的“可耻的堕落”而感到厌恶。然而方鸿渐从小就过着衣食住行有人打理的养尊处优的生活,这养成了他不懂人情世故的致命的性格弱点。那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要想实现自己的欲求必须要建立必要的人情关系网,否则处处会受到他人的打压、排挤。方鸿渐因要脸坚守的道德与社会普遍因面子坚守的道德在实质上格格不入,自然也就无法逃避,以妻子如衣的精神胜利法,对悲剧的命运进行自我安慰。
由此,方鸿渐是中国三四十年代在中西文化交融影响下的知识分子典型代表,他的矛盾性和悲剧人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阶层的生存与精神状态。然而,导致方鸿渐遭受悲剧命运的原因不仅在于社会环境,更在于他自身的原因。
注释:①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②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3页
③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5页
④解志熙.病态文明的病态产儿——论‘围城人’方鸿渐.中国文学研究年鉴.第320页
⑤黄克剑,林少敏.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
【1】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钱钟书.围城.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3】张丽华.解读方鸿渐的尴尬人生.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
【5】李莘.在悲剧的背后——论《围城》的文化与人生底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月刊.199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