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我国涉外婚姻变化从改善生活到追求情感山东频道

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民政局近日联手对上海的涉外婚姻状况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了婚姻观念的巨大变化——

沪上人家寻常事

调查显示,在上海,如今每100对新婚夫妇中平均有3对是涉外婚姻,在中国各省区市中名列第一。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间,在上海登记的涉外婚姻超过2.1万对,平均每年3000对。这个数字比1980年增加了7倍多。

“每个工作日我们平均要为13对中外联姻的新人颁发结婚证书,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上海市民政局婚姻管理处处长周吉祥说。

在上海,涉外婚姻中的“那一半”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有四成的境外新郎或新娘来自日本,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则分别为13%和5%。

在涉外婚姻增多的同时,上海市民也在用日益宽容的态度看待跨越不同种族和文化的联姻。

几年前,上海市民姚庭来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高鼻子的美国人时,心中多少有些异样的感觉。而眼下,用半生不熟的英语与“洋女婿”丹尼尔聊天,给不到半岁的混血小外孙换“尿不湿”,成了他最开心的事。

“尽管我们和丹尼尔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有很多不同,但还是能找到很多彼此感兴趣的话题,”姚庭来说。他和妻子对这位“洋女婿”很满意。为了更方便沟通,老夫妇俩开始利用闲暇补习英语。

事实上,上海涉外婚姻中以往那种“结婚后就出国”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涉外婚姻当事人选择在上海工作和定居。

折射城市沧桑巨变

调查显示,1980年以来,上海涉外婚姻呈现出曲折上升的态势,从1980年的396对上升到2002年的2690对。

上海民政局法规处处长周少云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涉外婚姻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上海人发现与世隔绝多年后上海落后了,有些女性就想通过外嫁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

这一时期的上海涉外婚姻男女年龄差异大,知识层次差异大,语言不畅通,大部分接触二三次就结婚了,缺乏感情基础,导致以后出现了许多婚姻危机。

1985年以后,外资大量涌入上海,来上海工作的境外人员不断增加,上海人与境外人员的接触、交流、了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直接引发了1989年以后上海涉外婚姻的大幅增长。

引人注目的是,在2001年创下3422对的历史最高纪录后,上海涉外婚姻在2002年大幅下降到2690对。

华师大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说:“造成这一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上海人的婚姻观念更加趋向理性,只盯着钱的涉外婚姻少了;二是现在上海人出境更方便了,选择去境外婚姻登记的上海人增多了。”

上海婚姻问题专家俞建说:“对现在的上海人来说,与什么地方的人结婚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是不是适合我,双方能否互敬互爱,彼此带来幸福。这种婚姻心理变化,也正是20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给中国人婚姻观念的巨大转变。”

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人常用“千里姻缘一线牵”来形容异地婚姻的难能可贵。但在上海的涉外婚姻中,夫妻双方的家乡远隔“万里”早已不足为奇。调查显示,上海人已经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联姻。

上海市民政局婚姻登记管理处副处长林克武说:“这种变化说明,上海涉外婚姻的通婚半径不断扩大,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

他认为,上海涉外婚姻通婚范围的不断扩大,得益于20多年来上海人对外交往机会的增多和文化认同程度的提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上海人涉外婚姻的首选是外籍华人、华侨和港澳台人士。因为双方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没有语言障碍。

九十年代以后,日本成为上海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中也以日本人人数最多,因此上海人和日本人的通婚大量增加。最近7年来,与日本人的联姻占到上海涉外婚姻总数的40%。

2002年,上海人的涉外婚姻中有1/4是和欧美人的联姻。

上海婚姻问题专家杨鸿燕分析说,欧美国家虽然与上海距离遥远,但近几年来在沪的投资和工作的人员不断增多,上海与西方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思想文化交流机会也比较多,再加上上海汇集了众多高素质的年轻人,因而使这类联姻不断增多。(文/潘清陆斌季明)

THE END
1.从80后到00后: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的代际差异与社会影响—新京报众所周知,新世代年轻人对婚恋的态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他们将婚姻视为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在当今社会,年轻人对于婚姻和生育的谨慎态度已不是新鲜话题,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是经常被提及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研发现,影响年轻人婚恋观念的多重因素,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到微观的新闻报道,都可能在年轻人心中激起波澜。不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22410572129645.html
2.现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试婚幸福女性在婚姻中逐渐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和生活方式。 五、现代婚姻观念变迁的反思 尽管现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我们也应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现代婚姻观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虽然尊重了个体的选择,但也可能导致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增加。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PK01AR0528IIGF.html
3.当代社会中的婚恋文化和婚姻观念变化.docx当代社会中的婚恋文化和婚姻观念变化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婚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探讨当代社会中婚恋文化和婚姻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一、婚恋文化的变化1.结婚年龄推迟以前,结婚年龄普遍较早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2571500.html
4.历年离婚率数据揭示中国家庭观念变化法律知识中国历年离婚率数据是指在中国各个时期内,结婚的对夫妻之间因为各种原因而办理离婚登记的数量和人口比例。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演化,对于了解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家庭观念变化以及政策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离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婚姻状况的指标之一,它与结婚率、婚姻观念、家庭观念、https://www.jzcmfw.com/laws/10440088.html
5.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精选8篇)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57pjwch.html
6.欧美一些国家婚姻状况和婚姻观的变化(转)而在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社会群体中,上世纪70年代盛行的对婚姻的保守观念变得温和了,她们反而最有可能对离婚持开明的态度。研究人员认为,知识女性的态度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许多人目睹了父辈离婚给家人所造成的伤害,而且,在她们看来,贫困家庭的破裂是犯罪和小流氓行为增加的重要原因。https://www.douban.com/note/778443323/
7.数据告诉你,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农村“剩男”们的困境?女性独立意识崛起,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此外,“女性”也是在讨论“农村剩男”的话题中被高频提及的关键词。 与“女性”联系最紧密的几个前缀词中,除了“农村”和“男性”,网友们频繁提到的“吸引”、“牺牲”、“尊重”等关键词,也可以反映出今天婚恋观的变化、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49728
8.中国古代人婚恋观念的变迁,性文化从开放到禁锢的转变历程有哪些尤其是女性的性行为更加受到严格的控制和禁锢。女性被要求保持贞操,一旦婚前有性行为,就会被视为不贞洁,甚至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谴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人的婚恋观念和性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开始兴起,对婚姻和性的认识也有所改变。http://www.meishu.com/news/11/13/52276.html
9.婚姻观的时代变迁跨入新世纪,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在这样一个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的年代,房子依然是新一代年轻人结婚时的首选条件。 “要结婚,首先得有房子!”的确,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结婚日期就得重新计划。 “趋利务实”是时下年轻人的“婚姻准则”。在现代文明新风的影响下,当今的适龄男女变得更加理性而务实,既注重实际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15/10/358381_148378683.shtml
10.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二十六条释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越来越看重夫妻感情的维系,但是家庭仍然承担着生育和经济生活等诸多职能,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的主流婚姻观念仍然是夫妻一体主义,“夫妻不分你我,在财产问题上也不分彼此”的观念仍然比较普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法定夫妻财产制仍然是共同财产制的基本形态。https://wenji.64365.com/112459/
11.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婚姻恋爱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我们大踏步学习西方, 同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当我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科技的同时, 所附带的西方文化也被引进过来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产生了冲突, 其中典型的当属东西方青年的婚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