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通史复习实用手册12中国近代现代史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

时代特征

一、阶段特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种思想传播。

1.政治:军阀混战,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中共成立并同国民党合作,兴起国民革命。

2.经济:“实业救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3.文化:“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二、中外对比

西方(世界)

中国

政治

一战削弱欧洲列强;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俄国十月革命,共产国际成立

北洋政府统治,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经济

资本主义稳定繁荣;苏俄新经济政策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曲折发展

文化

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

考点整合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⑴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北京政府,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⑵1913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竞选获胜后遇刺;国民党掀起“二次革命”。

⑶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1916年,被“护国运动”推翻。

2.军阀混战时期(1916-1928)

⑴袁世凯死后,直系、皖系、奉系军阀争夺北京政府控制权,地方军阀也加入混战。

⑵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先后领导“护法运动”、国民大革命等,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⑶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占领北京,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二、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1919)

1.原因:⑴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⑵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

⑶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激发振兴实业热情。

⑷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⑸人民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2.概况:⑴进口减少,出口增多;新设厂矿增多,资本增多。

⑵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民族工业——化学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⑵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⑶民族资本力量比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4.影响: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

⑵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三、新文化运动(1915年起)

1.背景: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掀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之后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纷纷加入。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重要基地。

3.主要内容

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德先生”和“赛先生”。

⑵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打倒孔家店”;鲁迅——《狂人日记》。

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文化通俗化。

4.评价

⑴进步性: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民众觉醒,推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⑵局限性: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四、“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1919年)

⑴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收回山东权益等合理要求。

⑵过程:①1919.5.4,北京学生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②6月,上海工人罢工,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⑶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斗争初步胜利。

⑷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⑵意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3.中国共产党成立

⑴早期党组织:1920夏起,共产国际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在北京,其它。

⑵中共一大:1921.7,上海→嘉兴。制定最高纲领—推翻资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标志着中共诞生。

⑶中共二大:1922.7,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反军阀。(最低纲领)

⑷工人运动:1922-1923,中共领导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大罢工)等。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1924-1927)

1.背景:⑴必要性: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⑵可能性:国民党最具革命性,为维护民主共和不懈努力;有一定武装。

⑶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促成。

2.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⑴内容:①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独立自由;国内民族平等。

②民权: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改善工农生活。

⑵评价: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⑶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和目标;三大政策则阐明了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依靠的力量。

⑷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思想

①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思想: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3.过程:⑴形成: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开始;创办黄埔军校。

⑵发展:1925.3,孙中山逝世;1926.7,成立汪精卫为首的广州国民政府;建立国民革命军

⑶高潮:1926.7,北伐,革命中心扩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武汉。

⑷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4.意义:⑴功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⑵教训: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六、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⑴服饰:近代西装传入,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缠足;中山装、改良旗袍等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⑵饮食:西餐、葡萄酒、咖啡、汽水、卷烟传入,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

⑶居室建筑:洋房在通商口岸出现,南方城市出现中西合璧的建筑。

2.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⑴婚姻:清末民初,出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新式婚礼等。

⑵丧葬:礼仪趋简化。城市受西方影响较大,农村多保留传统葬礼。

⑶日常礼仪: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等。

3.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⑴交通: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之后,中国铁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轮船、航空也有所发展。

⑵邮电: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⑶报业:新文化运动后,通俗报刊增多,读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⑷电影: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涌现张石川、郑正秋等著名导演。

4.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⑴经济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社会生活变化提供物质基础。

⑵思想观念:民主平等思想传播,冲击旧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⑶外来文化影响:门户开放,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西方文化的影响加深。

⑷法令法规:政府推行改革,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广和提倡。

联系分析

1.山东问题的由来和解决

⑴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并取得在山东筑路权、采矿权。

⑵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夺取德国在山东权益,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⑶1919年,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原来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中国拒绝签约。

⑷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日中会外签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赎回胶济铁路。会议签订《九国公约》,重申机会均等原则,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局面。

2.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也称资产阶级革命,它是由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现民主自由的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城南校区: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40号金山校区:新华南路金山南区江南校区:金龙街道高山社区

THE END
1.从80后到00后: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的代际差异与社会影响—新京报众所周知,新世代年轻人对婚恋的态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他们将婚姻视为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在当今社会,年轻人对于婚姻和生育的谨慎态度已不是新鲜话题,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是经常被提及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研发现,影响年轻人婚恋观念的多重因素,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到微观的新闻报道,都可能在年轻人心中激起波澜。不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22410572129645.html
2.现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试婚幸福女性在婚姻中逐渐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和生活方式。 五、现代婚姻观念变迁的反思 尽管现代婚姻观念的变迁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我们也应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现代婚姻观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虽然尊重了个体的选择,但也可能导致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增加。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PK01AR0528IIGF.html
3.当代社会中的婚恋文化和婚姻观念变化.docx当代社会中的婚恋文化和婚姻观念变化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婚姻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探讨当代社会中婚恋文化和婚姻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一、婚恋文化的变化1.结婚年龄推迟以前,结婚年龄普遍较早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02571500.html
4.历年离婚率数据揭示中国家庭观念变化法律知识中国历年离婚率数据是指在中国各个时期内,结婚的对夫妻之间因为各种原因而办理离婚登记的数量和人口比例。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演化,对于了解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家庭观念变化以及政策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离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婚姻状况的指标之一,它与结婚率、婚姻观念、家庭观念、https://www.jzcmfw.com/laws/10440088.html
5.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精选8篇)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57pjwch.html
6.欧美一些国家婚姻状况和婚姻观的变化(转)而在受教育程度最低的社会群体中,上世纪70年代盛行的对婚姻的保守观念变得温和了,她们反而最有可能对离婚持开明的态度。研究人员认为,知识女性的态度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许多人目睹了父辈离婚给家人所造成的伤害,而且,在她们看来,贫困家庭的破裂是犯罪和小流氓行为增加的重要原因。https://www.douban.com/note/778443323/
7.数据告诉你,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农村“剩男”们的困境?女性独立意识崛起,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此外,“女性”也是在讨论“农村剩男”的话题中被高频提及的关键词。 与“女性”联系最紧密的几个前缀词中,除了“农村”和“男性”,网友们频繁提到的“吸引”、“牺牲”、“尊重”等关键词,也可以反映出今天婚恋观的变化、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49728
8.中国古代人婚恋观念的变迁,性文化从开放到禁锢的转变历程有哪些尤其是女性的性行为更加受到严格的控制和禁锢。女性被要求保持贞操,一旦婚前有性行为,就会被视为不贞洁,甚至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谴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人的婚恋观念和性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开始兴起,对婚姻和性的认识也有所改变。http://www.meishu.com/news/11/13/52276.html
9.婚姻观的时代变迁跨入新世纪,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在这样一个大胆、热烈追求爱情的年代,房子依然是新一代年轻人结婚时的首选条件。 “要结婚,首先得有房子!”的确,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结婚日期就得重新计划。 “趋利务实”是时下年轻人的“婚姻准则”。在现代文明新风的影响下,当今的适龄男女变得更加理性而务实,既注重实际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915/10/358381_148378683.shtml
10.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二十六条释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越来越看重夫妻感情的维系,但是家庭仍然承担着生育和经济生活等诸多职能,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的主流婚姻观念仍然是夫妻一体主义,“夫妻不分你我,在财产问题上也不分彼此”的观念仍然比较普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法定夫妻财产制仍然是共同财产制的基本形态。https://wenji.64365.com/112459/
11.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婚姻恋爱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我们大踏步学习西方, 同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当我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科技的同时, 所附带的西方文化也被引进过来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产生了冲突, 其中典型的当属东西方青年的婚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