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冬病夏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特色技术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药物贴敷、药物注射、埋线、刮痧、拔罐、针刺等,或者药物内服、夏季养生膏方、督灸、脐灸、热敏灸、中药熏蒸等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三伏天的穴位贴敷(即三伏贴),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著,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同时可配合辨证施治的中药内服等治疗措施,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

冬病夏治之——“三伏贴”

三伏贴又叫“冬病夏治三伏贴”是治疗慢性病的传统中医特色疗法,滕州市中医医院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50余年,药物配方为名老中医几十年经验方,治疗患者20余万人次,疗效明显,是滕州地区开展最早、最正宗的“三伏贴”。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的代表性治疗措施,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选择夏季三伏时节,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外用一些药物,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疗“冬病”,防止疾病的目的,同时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的完满体现。

三伏贴的适宜疾病

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肺间质疾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体虚易感冒等;鼻炎、过敏性鼻炎、咽炎等;免疫力低下、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

三伏贴禁用人群

1、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皮肤感染等皮肤疾患,或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

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

3、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或哮喘发作期。

4、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5、孕妇及2岁以下的婴幼儿。

6、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初伏:7月12日——7月13日(阴历六月十九、二十)

中伏:7月22日——7月23日(阴历六月二十九、闰六月初一)

闰中伏:8月01日——8月02日(阴历闰六月初十、十一)

末伏:8月11日——8月12日(闰六月二十、二十一)

冬病夏治之——督灸

督灸,就是在督脉上施以灸法,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督脉行于人体的后正中线,为阳脉之海,总督人身诸阳。灸督脉可以温阳益气、益肺健脾、补肾散寒、通经活络、活血逐淤,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气血更加充实,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过敏状态,具有治病、强身双重功效。

“督灸”主要适用于三类人群:

一、治已病:主要治疗冬季常见慢性病,如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各种慢性咳嗽、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月经不调,以及颈肩腰腿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治未病:重点调治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疲倦、头痛、颈肩腰背酸痛等,对于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发作性疾病病史的亚健康人群,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强身健体:通过“督脉灸”来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畏寒怕冷、容易感冒、手脚冰冷等症状,对夏季已做过“三伏贴”的患者,有巩固和增强疗效的作用。

督灸对女性尤为有效,因为生理原因,大多数女性往往阳气不足,易患寒性疾病,如手脚冰凉,痛经等等,这些都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脏腑,以至于寒邪凝滞导致疼痛。督灸就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补充阳气,祛除寒邪,缓解疼痛。

冬病夏治之——脐灸疗法

脐灸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简称脐疗。脐疗是指将药物作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熨、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脐疗可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100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可用于养生保健。概括来说,其功用如下:

1.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脐居中焦,位于大腹中央,为经络和气化的总枢,脐疗可增强脾胃的机能,使清阳得升,浊阴下降,故临床上对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纳呆等病症有较好疗效。

2.调理冲任,温补下元

3.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之要道,脐居中主枢,可转运阴阳之气,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临床上可治疗小便不通、腹水、水肿、黄疸等病症。

4.通经活络,理气活血

脐通全身经脉,脐疗可使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临床上可治疗痹症及诸痛证。

5.敛汗安神,固精止带

脐疗能收敛人的精、气、神、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惊悸、失眠、带下等。

6.扶正祛邪,养生延年

脐为先天之命蒂,又为后天之气舍,具补脾肾、益精气之功,为保健要穴。脐疗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有祛病保健、益寿延年之功。临床上可用于虚劳诸疾和预防保健。

THE END
1.保健养生知识入夜的时候,人体分泌的升血糖、升血压的激素开始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能让大家安静地进入睡眠。如果长期不正常睡眠,升血糖、升血压的因素占优势,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病就来了。另外,平时,保证吃饭定时定量,作息规律,适当运动就可以了。 很多朋友都问,还有没有别的注意事项,其实养生就是顺应自然,不需太多拘束。我遇到过https://www.meipian.cn/2ktzehax
2.阳气不到就是病!养生治病首先要扶阳南方+中医有句名言“阳气不到就是病”,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养生治病首先要扶阳,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 01 什么是阳气? 我们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那究竟什么是阳气? 人体的阳气充斥于全身,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1/03/c8261833.html
3.中医最常用的几种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吃什么中医如何养生呢针灸科教授刘炳权几年来每天用山楂煮一大杯水当茶,饭后喝。“山楂可降血压、软化血管,老年人如有高血压、血管硬化,可每天喝一杯,没病可预防。” 养脊柱:练抖抖操 10多年前,由于工作非常忙,没时间走路,内科主任医师陈意教授就想出了一套养生动作:两脚分开同肩宽,两只手像小鸟挥舞翅膀一样开始抖。 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149952.html
4.王东丨冬病夏治,真正的硬核武器是“麦粒灸”,适合真正难搞的“病当时的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关,如唐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指出:“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艾灸养生名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实就是用疤痕灸的方法,在足三里不断的施灸,使足三里常常保持在化脓状态,从而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升发气血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http://www.yufuguoyi.com/detail/10500
5.阳气对保健愈病至关重要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人的长生和寿夭。另外,人身阳气有升降出入的特性,有推动,防御,温煦,固摄和气化等五大作用。如果阳气不足了,这些作用就衰弱,身体就生病。的确,阳气对养生保健和防病愈病至关重要。http://jizhu.com/news/328.html
6.“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百病之本阳气不足于抵抗邪气(邪气为阴,正为属阳),外邪因而客入机体,耗伤阳气,久之阳益虚而阴愈盛,聚痰血等阴物而成形,发为大病。因此,治疗任何的阳气不足导致的病,必需扶阳气以化阴寒。 温补阳气当贯穿治疗始终, 对于防病养生者扶阳养生方案是养生的基础方案。https://www.douban.com/note/699748041/
7.一招《易筋经》将感冒阻止在起始阶段中医(包括以道家、佛家为主的传统养生技术)则于西医完全不同,是从天人相应为出发点,认为感冒是外感病邪(包括伤寒、中风、瘟病等)所至,而且起病之初病邪在表,即太阳病,完全可以用中药(根据表现症状的不同而选用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之力推动将病邪从皮肤随汗液排出体外,而达到病除的目的。所以,中医不论病https://www.jianshu.com/p/c667e70ae9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