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料,被低估的养生食材!这几种“治病高手”家中请必备调味品食用油大蒜素氨基酸调料养生花椒辣椒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中,调味品占据其四。

厨房内的瓶瓶罐罐可以说是中国菜的“血液”,没有它们,食材终究只是装在盘中的一块肉或几片菜罢了,一盘盘地上桌,调料的滋味已经完全融进了菜里,只需拿起筷子便可享受美味。

我国调味料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虽然在每天膳食中,调味品的摄入量微乎其微,但对健康依然有重要的影响,今天就伴随着历史的脚步,给大家讲讲这些让生活变得有滋味的调味品营养价值究竟几何。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三大调味品

盐丨梅丨酒

盐——多吃高血压

梅——生津止渴、开胃解郁

酒——去腥增香

“油盐酱醋”之首

动物油脂的使用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

秦汉前,需要“油”的菜肴基本都用的是“动物油脂”,基本只有官宦之家才能吃得上有“油”的菜。直到隋唐,大豆被发现可以生产出植物油,“油”的成本急转直下,一下亲民不少。

△古法榨油△

脂肪——调节激素分泌,保护脑神经

△不同食用油中各脂肪酸组分所占比例(%)△

植物甾醇、酚类化合物——预防心血管疾病

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2018年全国范围的每天食用油平均值为26.30g,每天植物油的食用量为24.38g,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量25~30g(相当于普通瓷勺2-3勺)。

不分家的酱与醋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一句天天挂在老百姓嘴边的话。酱醋放在一起,一是说明了这两种调料对百姓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二来的就是这两种调味品都是液态并发酵而成。

汉代以前,酱醋是不分家的,都称为“酱”,是“醢”和“醯”的总称。而早期的酱油也非豆酱而多为肉酱。汉代以后,酱油和食醋才逐渐分开。

厨房里的“氨基酸”之源

△传统酱油酿缸△

在酱油的众多营养成分里,最重要的要数氨基酸了,酱油里氦基酸的含量高低直接反映了酱油质量的好与坏。酱油里含有着18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这些物质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健康水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有许多人认为酱油含有太多的盐,对健康无益。

其实酱油的钠含量只有约800mg/15克(产品标签上的1份,大致一次的用量),换算成盐含量大约是13.5%。盐含量的确是不低,但是食用盐的盐含量,可是99%以上啊!

如果在吃盐量不变的前提下,拿酱油替代食用盐,多少还能额外捞到一点风味物质和营养素呢。

促消化、降血压血糖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许多制曲酿醋的方法,其时并已能酿造具有独特风味的陈醋。唐代时《新修本草》中载有米醋、麦醋、杂果醋等外,药物学家还特制加有药物的药醋,用于治病。

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并含有少量的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B1、B2等营养物质。

在烹调菜肴时加入食醋,能够杀菌、消毒、解腥;有机酸会兴奋大脑神经中枢,促进消化;促进钙、铁等矿物质的消化吸收;软化血管,对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帮助。

驰誉中外的有山西太原一带的老陈醋,江苏镇江的香醋,四川阆中用多种中药制成的保宁醋等。

古代的辣味调料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无辣不欢,但是要知道,现在享受的川菜,在古代可完全不是这个味道的。

中国古代,辛辣的调料十分多,重要的有花椒、葱姜蒜,然而最为直接的辣椒是在明代传入中国的。

花椒——散寒解毒

辣椒——维生素丰富

葱姜蒜——去寒去腥、温脾健胃

调味品就像是中国菜的血液一样,是印在食材的每一丝每一毫之间的。

但不管怎么说,过量食用还是不可以的,特别是盐,无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无论吃饭还是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

THE END
1.保健养生知识入夜的时候,人体分泌的升血糖、升血压的激素开始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能让大家安静地进入睡眠。如果长期不正常睡眠,升血糖、升血压的因素占优势,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病就来了。另外,平时,保证吃饭定时定量,作息规律,适当运动就可以了。 很多朋友都问,还有没有别的注意事项,其实养生就是顺应自然,不需太多拘束。我遇到过https://www.meipian.cn/2ktzehax
2.阳气不到就是病!养生治病首先要扶阳南方+中医有句名言“阳气不到就是病”,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养生治病首先要扶阳,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 01 什么是阳气? 我们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那究竟什么是阳气? 人体的阳气充斥于全身,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1/03/c8261833.html
3.中医最常用的几种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吃什么中医如何养生呢针灸科教授刘炳权几年来每天用山楂煮一大杯水当茶,饭后喝。“山楂可降血压、软化血管,老年人如有高血压、血管硬化,可每天喝一杯,没病可预防。” 养脊柱:练抖抖操 10多年前,由于工作非常忙,没时间走路,内科主任医师陈意教授就想出了一套养生动作:两脚分开同肩宽,两只手像小鸟挥舞翅膀一样开始抖。 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149952.html
4.王东丨冬病夏治,真正的硬核武器是“麦粒灸”,适合真正难搞的“病当时的医家认为,化脓灸与疾病的疗效直接相关,如唐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指出:“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艾灸养生名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实就是用疤痕灸的方法,在足三里不断的施灸,使足三里常常保持在化脓状态,从而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升发气血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http://www.yufuguoyi.com/detail/10500
5.阳气对保健愈病至关重要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人的长生和寿夭。另外,人身阳气有升降出入的特性,有推动,防御,温煦,固摄和气化等五大作用。如果阳气不足了,这些作用就衰弱,身体就生病。的确,阳气对养生保健和防病愈病至关重要。http://jizhu.com/news/328.html
6.“阳气不足,阴邪内生”是百病之本阳气不足于抵抗邪气(邪气为阴,正为属阳),外邪因而客入机体,耗伤阳气,久之阳益虚而阴愈盛,聚痰血等阴物而成形,发为大病。因此,治疗任何的阳气不足导致的病,必需扶阳气以化阴寒。 温补阳气当贯穿治疗始终, 对于防病养生者扶阳养生方案是养生的基础方案。https://www.douban.com/note/699748041/
7.一招《易筋经》将感冒阻止在起始阶段中医(包括以道家、佛家为主的传统养生技术)则于西医完全不同,是从天人相应为出发点,认为感冒是外感病邪(包括伤寒、中风、瘟病等)所至,而且起病之初病邪在表,即太阳病,完全可以用中药(根据表现症状的不同而选用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之力推动将病邪从皮肤随汗液排出体外,而达到病除的目的。所以,中医不论病https://www.jianshu.com/p/c667e70ae9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