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PPT复盘笔记丨周鸿祎·洞悉极致产品背后的爆品思维
你好,这里是「PP酱」。
读书笔记一直是「PP酱」以及有态度的「Keynote研究所」所希望赋予PPT更有深度、价值性的产品形态,这将会是一个系列产品;
以下内容是「Keynote研究所」人生哥复盘的读书笔记:
书籍:极致产品作者:周鸿祎
虽然这本书周鸿祎讲的是如何做出一款好产品,但我更多读到的是在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无论作为产品经理还是创业者,都必须保持一颗敬畏用户的心,你的产品可以不够优秀,但你可以让每件小事儿都做的更有爱,用户懒得做的、不爱做的,你都帮他想到了,做到前面,对用户来说这就是惊喜。
一款好产品,反映的是人性的最根本需求,本质的需求是人类本能欲望,在圣经中提到:人类有七宗罪:淫欲、懒惰、贪婪、饕餮、傲慢、暴怒和妒忌。一款好的产品要围绕这七项欲望核心入手,唯有洞悉人性,才能从本质上发现他们的核心诉求。
做产品归根结底,就是研究如何满足人性的最根本需求,有时是赤裸裸的,有时则是经过包装,隐藏在用户行为之中,你需要一点点去发掘。
发现用户的需求后,你还应该具备辨别能力,也就是说如何去分辨“强需求”和“弱需求”,如果产品成本不高,用户会使用,但是没有它,用户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弱需求”,而反之,则是“强需求”,如人每天都要补充大量的水分,那么喝水就是“强需求”,你只有在用户的强需求上进行发力,才能获得用户的青睐。
你的产品一定要针对用户的某个高频痛点,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可以覆盖全龄人群,切勿在设计阶段就试图做到全部,找到真实的高频用户痛点尤为重要。
像白痴一样去思考,像专家一样去行动。
绝大多数的用户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接受你的说服教育,你要学会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能提供什么?这是很多创始人在思考的问题,但反观大部分创业者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其实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产品。
一个产品如果有很多功能点,有很多种发展方向时,就很容易出现焦点不突出的问题,你要学会站在用户角度去取舍:
(1)站在用户群体的角度去取舍,将产品对准特定群体;
(2)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对功能进行取舍,掌握孕育出“尖刀”功能的能力。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但并不是每个产品经理都能拥有同理心:
(1)隔岸观火,近距离的去观察用户体验是不是够好;
(2)精神分裂,去换位思考洞察用户心理。
产品是否能够获得市场认可,完全取决于用户体验,如果不考虑体验问题,最终也必将失去用户,从细节开始并贯穿每一个细节,如你看到的未来汽车,解决的问题就是电动车的充电问题,其他品牌为汽车充电需要3个小时,甚至是更多,而蔚来汽车仅仅需要10分钟就可以完成,以换电池替代充电,这本就是一个用户体验上的提升,你不能去假设用户真的需要,而是要站在用户角度切身去感受,如果用户对一款产品的预期是100分,而你的产品则仅仅能达到80分,这对用户来说本身就有一种失落感,无形中会让你的产品丧失很多竞争力。
在调研产品的需求之外,也同时要考虑用户的情绪。
以顺丰的蜂巢为例,顺丰本身提供的就是到家服务,而这只是从顺丰自身角度来看,站在用户角度,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快递场景是:快递白天到了,而作为一名上班族是无法在家中等待快递员的到来的,这也成为无数用户的不满的地方,但并不是针对顺丰或是其他快递,所以顺丰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蜂巢”产品,也就是在小区放置一批快递柜,家中无人时,可以让快递员把快递放在“蜂巢”,等下班回家后再取不迟。所以,用户对使用的产品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任何谩骂、抱怨甚至是攻击都可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都可以成为你改善产品的关键点。
和软件相比,硬件往往有着比软件更高的成本消耗,智能硬件更是如此,但80%的智能硬件都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硬件,而是过于强调互联网化的服务,除了徒增成本外,用户会不会为你买单是重点。
真正的智能硬件,必须要存在一个云端的人工智能,以硬件驱动服务,以云端的智能计算完成服务决策,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智能体系,而非单一的智能硬件就能解决的。
智能硬件不该免费
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会优先采用补贴政策,智能硬件的市场到底适不适用“免费规则”,周鸿祎的回答是:智能硬件不可免费!
(1)产品的服务和体验需要利润来保障。
(2)资本和渠道需要利润支撑。
(3)高端人才需要利润吸引。
在消费者心中,每一类产品都有它的领军品牌,这是一种常识性判断。
你只有专注和聚焦在某一垂直细分领域,将其做深、做精,才能有机会脱颖而出。正如你看到的大疆无人机,仅仅是将目光聚焦在了自身擅长的飞行领域,并且把产品做到了极致,这对用户来说,本就是不俗的体验,而如果你什么都想做,就很难将产品聚焦在某一个点上,当然产品也未必能够极致。
优秀的产品经理从来不会想着去做到面面俱到,而是尽力去将产品最好,没有什么东西是极尽完美的,比如城市里的涂鸦,你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视觉产物出来,市政也许会把它认定是视觉垃圾,第二天就会被摸出。而当你呈现给大众的是一幅优美的作品时,很有可能它会摇身一变,成为这个城市的旅游符号。抓住用户的一个闪光点,用户就能原谅你的很多缺点。
产品可以不够优秀,但一定要有一颗粗糙的的心去接受用户的非议,用厚脸皮去听取用户的评价。
被用户批评并不丢人,能否在批评中找到问题所在才是重点。罗永浩说,我要重新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个人电脑,尽管现在很多人感觉并没有什么惊喜,但对他来说,这本就是一次“试错”的尝试,用厚脸皮的态度从用户那里得到反馈,也许未来真的重新定了个人电脑也不是没有可能。
(1)兼听则明——把你从用户那里得到的反馈快速弥补和优化,和你的用户进行深度交流。
(2)偏听则暗——用户提供的是需求,不能完全被用户牵着鼻子走,也要树立自己的产品观。
这是一个年轻人常常会有的心态,不及时调整自己很有可能与成功无缘,我们纵观历史会发现,大部分的创业者独立出来创业都是被逼的,把自身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当然资源也会随之聚集在你的身边,你的创业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少有在职场平平庸庸的人还可以独立创业成功的案例,便是如此。
抱着“为自己工作”的心态,承认并接受“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才能将手中的事情做好,争取把小事做成大事,并从中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获得更高的物质报酬,对个人来说,这就是成就感。
如何打磨出经验世人的产品?
(1)忘我,做产品的旁观者。
放空自己才能装进新东西。从来没有不适合的产品经理,区别只在于你有没有同理心。
(2)克服,成功的幻觉。
永远不要翘起尾巴对世界说你成功了,你离成功还很远。
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就有机会在一个创业公司成为一名灵魂人物,同时具备创业的可能性。如果你能够做出一款几千万人都喜欢的产品,进而影响几千万人的生活和工作,这比挣几千万元的价值还要大,如果关于创业还没有什么好的思路,不妨先成为灵魂人物。
保持孩童时期的好奇心,才有可能做出创新型的产品,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持之以恒,不要害怕重复,勤能补拙是良训。从优秀到卓越需要“10000小时”的磨砺。
你需要时刻保持创新精神,既而去发现用户的本源诉求。
先进入一家企业,了解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再去考虑独立创业,想要做到不迷茫,做事的时候就不应该设定脱离实际的宏大目标。
第一份工作,并不代表任何人的身价,也不代表任何人一辈子的职业,但一定是年轻人步入社会非常重要的一课,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一个小目标,先完成了再说。
创业阶层固化只是短期现象,格局总会被人打破,无论是创业型企业还是巨头企业,想要打破格局或是守住格局,就要具备创新能力,优先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体现责任感,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微创新为用户提供更有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用户体验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技术上的创新。
因为出行,所以成就了滴滴打车。
因为吃饭困难,所以成就了饿了么。
需求永远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生成,你要做的是获得精准洞悉的能力。
商业模式就像金字塔,地基越牢靠,就越容易实现盈利。针对用户需求确立商业模式,确立了商业模式再去以产品创新的角度把护城河加深,提高你的竞争壁垒。
微创新从用户需求出发、提升用户体验的一个思路,而非闭门造车地研发某种跨时代的技术,这种技术如果找不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场景,其实就是没有意义的。
真正的好产品是一个有爱、有温度的连接器,至于更否被看成是独角兽,这一点都不重要。一个创业者如果每天都在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上市,那么他也注定很难将全部精力放在产品创新和打磨上,又如何能做出影响世界的产品呢?
只有无畏的人才能让好奇心肆意挥洒,也只有无畏的人才能探索未知的世界。
(1)不端架子;
(2)实事求是;
(3)不走寻常路,保持探索精神。
这三点可以充分验证,什么是创业者精神。
如何让员工学会更加贴近用户,研发出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是创业者在设计组织架构时的首要考量。你要有如下的考量:
(1)设定激励机制来捆绑核心人员;
(2)保持理想主义,坚信可以成功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3)解决新老交替问题,留出部分利益分给未来与你一起打天下的人。
也许你没创过业就根本体会不到创业的艰难,每个成功的创业者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艰辛和失败,说他是九死一生并不为过,而你需要的是时刻保持乐观心态并重新站立起来。
成功并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借鉴,真正能够总结的是一个人在成功路上曾经犯下多少错误。
历史不能重复,错误说得再多也是为了复盘。创业不要死盯着对手,一定要盯着用户需求。
无论做什么,都不要轻言放弃。
你是否能通过这本书,真正读懂周鸿祎么?
一个曾经颠覆了传统互联网安全行业,开创了中国互联网新格局的“教父”。在“大安全”时代,他正领导360集团向安全企业转变,为用户、企业以及政府单位提供从信息、金融、车联网、物联网到工业互联网多层级的安全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