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绪利是《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导则》的主编,《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主审,以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等主要起草人和有关法规制定的参与者,是从事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监理、检测和路面等领域研究的资深学者和实践者。
△周绪利:监理行业只有自我革命,发展才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周绪利认为,公路作为公益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它与其他领域有所差别之处,或许使其在工程监理上先行一步。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不仅在情理之中、法理之中,也有深远的文化源头。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将助推工程监理光明的发展未来。
△没有甘肃中山桥(原称“黄河铁桥”)的年代,羊皮筏子是渡河的主要交通工具。今天乘坐羊皮筏子,已经成了旅游的项目。图片为中山桥纪念馆历史资料翻拍。
话题一:关于监理历史、文化研究
记者:当前,监理回归高端、全过程咨询、智慧监理等呼声高涨,行业内在一些地区不断推进;同时,在某些行业、某些地方、某些人中,取消监理、代替监理、弱化监理甚至“监理完了”等声音也不时响起。回首走过的岁月,静下心来看一看公路工程监理的“前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揭示公路工程监理的“前世今生”,探讨发展前进的方向,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周绪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前行?需要明确目标和方向。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亮过去的足迹,映射未来的前程。以史为鉴,可以鉴古知今、鉴故知新。
记者:我们知道,您不仅对监理工作有着长期指导,也有深厚的感情,更有深入的研究。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挖掘监理文化源头,有趣的东西一定很多。
周绪利: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辉煌灿烂、博大精深。通过浩如烟海的典籍看过去,趣味无穷,但要一戒望文生义、二戒断章取义、三戒视而不见,否则就会出纰漏、闹笑话。
比如,大家经常使用外来语“上帝”。《尚书吕刑》曰:“上帝监民,罔有馨香。”《诗经皇矣》云:“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这里说的“上帝”指黄帝、昊天上帝、上世帝王、至上神。1595年,利玛窦在其译作《交友论》首次使用“上帝”,特指造物主。
再如,《诗经汾沮洳》云:“美无度,殊异乎公路。”不要一看,就以为是“呵,公路啊”。尽管《诗经》多处讲的是道路的“路”,有一首诗就叫《遵大路》。但此处公路的“路”应是今“辂”字,指一种车辆。因此,“公路”是一种官名,掌管王室车驾的。古文特别是先秦文字,有很多“通假字”,实际上是在后来的演化中出现了差异、变通。《吕氏春秋》讲述了孔子的学生子夏在晋国,纠正把“己亥”(计算日期的)认作“三豕”的故事,读成“晋师三豕渡河”两者差别就大了。于是,后来有了成语“三豕涉河”。
又如,《论语》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我们看到“权量”时往往一带而过,实际上“权,秤也;量,斗斛”,即度量衡,也就是要严谨计量,这可以涉及我们目前进行的试验检测开展的前提条件。
还如,新中国成立之初,交通部编印了《公路监理制度》;1961年,江苏省交通厅印发《监理制度》。但这与公路工程监理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指交通及车辆监理,我们不能望文生义。
△《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首次提及“监理工程者”雍少宁/摄
周绪利:这么尖锐、犀利的问题!确实需要好好分析分析。
有关研究发现,日本自明治维新初大力修建铁路,设立专门机构铁道挂。1870年4月至1872年10月,他们修建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浜樱木町铁路,用外国人技师为“督工”。后来,铁道挂改称“铁道局”。1892年,铁道局下设庶务课、监理课、工务课、运输科和计理科,其中监理课负责国铁及私铁的工程设计、业务监察等事务。
记者:“监”自古就有,且已具备监看、监察、监视、监督、监理之意。
周绪利:没错。我国很早就设有三监、监国。除甲骨文外,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出现“監”字,如史盬簋、天亡簋、雁监甗、颂鼎(簋、壶)、善鼎、邓孟壶等。专家认为,西周最早的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天亡簋中就有。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句,其中也有“上帝”字样,是武王祭祀时尊称先王的。
按照古人的解释,监为“视也、察也”。单独使用的话,如今含义众多。据查,除《尚书》特别是《吕刑》多处使用“监”字外,《诗经》8处出现“监”字。如《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宾之初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大雅》“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烝民》“天监有周,昭假于下”,《敬之》“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殷武》“天命降监,下民有严”。在这些地方,“监”字的意思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