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地使用和理解表情,正成为新社交时代的必修课,不分年龄和职业。
文|燃财经朱晓宇侯燕婷杜晓玲林木郭一梦冯晓亭杨洁
编辑|杨洁
现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什么必不可少?回答可能是:手机、充电器、WiFi信号,以及表情包。
图/微博燃财经截图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做“聊天时千万别只发文字”。点击进去,里面全是网友的“社死”现场。当不带表情的文字出现在手机社交APP的聊天框里时,几乎等同于宣读一个人在社交上的死亡通知书。这样的对话基本意味着,聊天的双方之间感情等同于无,对话也通常坚持不了几个回合。
比对话时没有表情更可怕的,则是双方对表情的“理解”各不相同。大多数年轻人,相信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被上司发来的“微笑”惊到毛骨悚然,以及面对父母长辈的“再见”表情无言以对。当然,更尴尬的是,你敲完一大串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发过去“狗头”,结果收到了对方更加严肃认真的回答。
表情和表情包,无形中形成了新的社交“潜规则”。它既是在线社交的门槛,也是划分出不同社交群体的天然界线。当一个人上网聊天时,只有认可了对某些表情含义的诠释之后,才能跨过这道隐形的鸿沟,获得某一群体的身份认同。
不久前,某地“骨干教师培训”的一份“讨好”学生的课件在网上流传开来。在这份培训文档中,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表情和图片使用的“雷区”。诸如在老师们看来,“微笑”的表情表示鼓励,但在学生看来,就是尴尬而不失礼貌地尬笑。“再见”的表情,则是“没法跟你聊了”。聊天时的语言,也同样如此,两个字的“哈哈”是“滚”,三个字的“哈哈哈”是“无聊”,只有五个“哈”字以上,才表示开心。
表情,经历了从ASCII符号、颜文字、emoji表情、魔法表情、动态表情的演变过程,到现在,表情包大行其道。这是用语言无法诠释的“传神”交流,它充满视觉的冲击性,越来越图文兼具、声情并茂。
而精准地使用和理解表情,也正成为新社交时代的必修课,不分年龄和职业。
“表情包”也有生日派对
毛毛|24岁新媒体运营
给“表情包”举办生日派对,听起来是不是很离谱?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软萌小团子,就被它圈粉了。“长草颜团子”每上架一套表情包,我都会迅速下载。
我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擅表达的人,和朋友聊天时,我都会用“长草颜团子”的表情包来表达一些难以直言的情绪。说到底,我之所以这么喜欢一个表情包,是因为“长草颜团子”能够帮助我在网络上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它就是活在网络世界里的我。
在三里屯,有一个以“长草颜团子”为主打的夹娃娃店,每次去逛街,我都要去店里“抓团子”,现在已经陆续抓了十几个各式各样的长草颜团子,为了给它们安家,我还特地买了一个大书架。
我希望“长草颜团子”继续努力,成为中国的HelloKitty、熊本熊和LineFriends。
为了“乖巧宝宝”,打赏二话不说
SEVEN|26岁新媒体编辑
大概是两年前,我跟妹妹聊天时,她发了一个乖巧宝宝“嗯嗯”的表情包,我瞬间就感受到了一种“被击中”的感觉。从此,我爱上了乖巧宝宝系列表情包。
随着乖巧宝宝IP越来越火,它的表情包开始收费,每套表情包收费1元。即使它开启了付费模式,每次出新表情包,我依然会毫不犹豫购买。甚至购买了付费表情包之后,我还继续给它的每个表情包打赏,1-10元不等。当我看到自己的头像出现在打赏列表里,就会觉得特别开心。
我去搜索了作者的故事,当时听说他的工作室就在广州TIT创意园,我特意跑去过这个工作室的办公区,心里想着,万一我能和作者来个“偶遇”呢。后来听说有位记者朋友采访过他,我甚至特地去找了这位记者,打听作者的具体情况。
作者超能根据《隐秘的角落》制作的表情图
我的社交短板,靠“斗图”补齐
李梦瑶|27岁程序员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甚至有点社交阻碍。我不爱说话,也不怎么会说话,一和别人说话我就犯怵,老是说错话,我也觉得自己说话总没有什么逻辑。
我突然意识到,表情包可以迅速拉近距离。此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收藏很多表情包。如果和人聊天时卡壳,没什么话题,或者感觉尴尬的时候,就会一直用表情包代替自己想说的话。有趣的是,对方时常也都会回应。聊着聊着,我就认识了很多“斗图好兄弟”。
现在,斗图已经成为了我最喜欢的社交方式。我加的所有聊天群里,都活跃着我的诸多表情包。
但后来我也突然发现,用斗图隐藏社交和说话的短板,其实是一种鸵鸟心态。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斗图是拉近距离的方式,相反有时候斗图是因为他们也在敷衍,不想和你聊天。“斗图好兄弟没有感情”这个形容是真的。当一个人开始给你甩表情包的时候,可能也是他想终止聊天的信号。
慢慢地,我也不再那么热衷于跟每个聊天的人斗图,开始有意识地能说话就不打字、能打字就不去用表情包来隐藏自己的尴尬。
斗图可以调节气氛,但是不应该成为掩盖社交短板的方式。现在,我依旧喜欢收藏表情包,但是只是会偶尔发有趣的图调节气氛,而不是热衷成为“斗图好兄弟”了。
“家族专用”表情包取代了“60秒语音”
奶酪|23岁新媒体运营
“合家亲”发来一条消息:“早晨好,今天是2020年11月21日,星期六,农历十月初七........”
每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工作群的消息,而是家族群里的天气预报,同时还要搭配上一个中老年人群专属的“早上好”表情包。
从来都是靠“60秒语音”占据家族群的长辈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学会使用表情包了,甚至比我收藏的表情还要多。
“最近北京冷了,你缺不缺衣服,有好好吃饭吗?今天一直在你姥姥家......”长辈们发来了几条将近60秒的语音,我却只回复了几个字:“好的,你们放心,我能照顾好自己。”其实这段语音我只听到了一半,并不太清楚后面到底说了些什么。
很庆幸,这些“专属于中老年人”的表情包帮助我学会怎么和家里人沟通,不是再敷衍的面对长辈的关心。
现在我有时候还会“嘲笑”他们找来的表情:“你看看又跟不上潮流了吧,这都是专属老年人的GIF。”但虽然嘴上这样说,我的手机里还是为他们保存着将近20个专属于他们的表情。
拯救过我的表情包,也曾让我陷入尴尬
小猪猪|29岁媒体从业者
虽然对方给了我网址,但是拖拖拉拉好像并不愉快。有一天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她就对我说:“感觉别人给你帮忙,好像很应该似的。”尽管我有点委屈,但是我想,可能是我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
不过,表情包虽好,也不是对谁都适用,尤其是对我妈不适用。因为习惯了跟朋友用表情包聊天和斗图,在跟我妈聊天的时候也避免不了如此,但我妈就认为说话就该说“人话”,不要用表情包。有一次她就反问我,“你不觉得用表情包聊天,显得不诚恳吗?”
为了适应她的习惯,每次想给她发表情包的时候我都忍住了。我妈也提醒了我,不是所有人都爱表情包。通过这件事,我也在衡量跟长辈聊天过程中该不该用表情包、用什么表情包,以及用多少比较妥当。
一位媒体前辈就提过表情包用错场合对他造成的困扰,特别是以女性为主的甲方公关,给他发送“拥抱”、“亲吻”的表情包,让他这位已婚男士感觉非常不适,更不知道对这种表情包做出何种回复。
猜表情是道“送命题”
李达|28岁新媒体运营
工作中最怕什么?领导发给你一个表情。
这是领导突然想起来了问问你什么时候能完成,还是他在指责你进度太慢?越想越可怕,可怕到让人想发一个“害怕”的表情包给他的程度。
当然很大的可能,就是他想表示对你的亲切。我和家族群里一位40多岁的高管级别的亲戚请教过,他表示“微笑”和“呵呵”是他最喜欢的表情,平易近人,他最喜欢和年轻人发了。说完还给我发了一个“调皮”。
当时我在心里对他呵呵了一下。
这个难题,最后是被公司自制的表情包解决了。公司新产品推出时,设计了一个动漫形象作为logo。在老板的一声令下后,设计同事制作了一整套该形象IP为主的表情包,“加油”、“谢谢老板”、“真棒”、“保证完成任务”之类的,不一而足,还贴心地有销售版和研发版等。
公司行政同事印了一套IP台历给我们一人发了一本,并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提升我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互动感。大家在聊天时尽量使用这个表情包。对外也最好用,因为这表示我们的企业品牌,会加强用户对我们的认同感。每个入职的新同事,也都会领到一个带着这个IP的桌面和下载到表情包。
这真是太好了。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领导和同事发过来的表情包,我们互相不能理解的问题了。我还遇到过更加接地气的公司,鼓励我们用老板的头像做成表情包,比如“给你点赞”之类的,让员工使用。但不能否认,这确实是个提升企业认同感的办法。
尤其是当工作群里逢年过节发了红包之后,一口气滑下来几十个整齐划一的“谢谢”表情包,震撼之余,还真的有些感动。
聊天没有表情包,我宁可闭麦
马文静|23岁学生
一图胜千言,我的社交离不开表情包。
“文静、内向、不爱说话”是我给大家留的印象。从读书起我就一直是班里的“隐形人”,印象最深是有次大一时候组织去烧烤,数人头拼车回学校我都能被漏掉,因为没有同学记得我也来参加了活动。
本科毕业后,我选择了继续读研。原因也并不全是我还想在深造,还有部分原因是我不愿逃离象牙塔。其实我也不想成为一座孤岛,可是社交给我压力很大,与陌生人交流我就会手心冒汗,不知该怎么回话,可能我就是网上所说的“社恐”本人了。
“人前独自美丽,网上八面玲珑。”这是朋友对我的评价。
读研后,社交比大学时更广泛了。还没开学的时候,导师便将我拉入了同门群里;寒暄之后,同门便将我拉入了各种没有导师的大群小群里。加的群太多了,为了避免冷场,我就会在“装备库”里翻找合适的表情包。
用表情包“破冰”这招屡试不爽,因为一个表情包,比文字更能生动形象地传递我想要表达的情感,比起“大家好”这冷冰冰的三个字,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字沟通中的情感局限。
或许是表情包给同门带来的假象,他们都觉得我个性“活泼开朗”。开学第一次线下聚会的时候,他们都会上前和我主动聊天,可是我并没有他们所认为那么热情,仅是微笑点头做以回应,随即又在群里连发几个表情包带动了聊天气氛。
上周我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出发前,导师告诉我们可以和在场的研究生交朋友,也可以找会场上自己感兴趣的poster作者聊天。甚至还打趣道:“你们还没脱单的小朋友在会上看到有中意的也可以告诉我,我不介意给你们牵个线。”
参加会议之前我也想过可以尝试突破下自己,会上都是同一行业的研究人员,多交流对我日后的研究也有益处。可是到会场之后看到那么多人,我的小心脏不自觉砰砰砰打起鼓。
看着同门们在休息时候轻车熟路与同行或各位教授谈笑风生,其实我内心十分羡慕,很想加入到他们交谈中。可事实上我一直坐在角落位置,连茶歇的小蛋糕也不敢吃,更别提主动与人发起对话。
线上冲浪运动员,线下社交隐形人。有时候想想我也觉得自己挺可笑的,没了表情包“助威”,连天都不会聊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毛毛、SEVEN、李梦瑶、奶酪、小猪猪、李达、马文静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