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国文学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2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育中英语文学阅读重视的深层根源
一、英美文学的特点
英美文学指的是英国、美国民众艺
(一)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历史非常久远,其演变过得也非常复杂,在此过程中英国文学受到文学体之外的如经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其内容遵守了相应的自身规律,经过了一系列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二战之后,英国文学一般的趋势为写实――实验――多维度。
(二)美国文学的特点
见,美国文字形成了和过去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其文学表现为多维度、平民化、爱自由等。在美国文学史上,可归纳为三次繁荣:第一次,19世纪前期所形成的民族文学;第二次,一战、二战之后,美国有近十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次,文学理论、批评非常活跃,主要有结构、后结构、女权、新历史主义等。
文学传诵一时批评需直面面对三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第一,文学伦理学、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第二,文学伦理学批评、道德批评问题(此内容是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关键性问题);第三,文学伦理学批评、审美关系。20世纪是一个品评的时期,文学品评沿着内在到外在研究的发展轨道,结构、解构、女性、新历史主、后殖民主义等等思想及理论,改变了相应的文学观,由基础上转变人们对于文学传统、文学和社会关系、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认识,开创了文学研究的新篇章。
二、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国语教科书字量字序识字教学
一、识字量
1.识字量的比较
笔者通过统计五套教科书的识字总量以及单册识字量,以发现其识字量的区别。
从识字总量的角度分析:《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最低,只有1743个,《新时代国语教科书》识字量最大,高达2451个,《新式国文教科书》、《国语常识课本》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总量较为接近,均在2000以上。由此可见,当时学者们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掌握两千多字即可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通过分析图1柱状图高矮的变化规律可知,《新式国文教科书》和《新法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倒“U”型排列,《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和《国语常识课本》的识字量呈波浪状排列,《复兴国语教科书》的识字量呈阶梯状增加。
2.识字量的发展取向
通过统计民国时期五套教科书的识字量,发现每套教科书中各册识字量的安排没有一致的规律性,而且识字量的确定也缺乏科学的参照标准。这既反映出教材编写者编写理念的不同,也反映出教学大纲对识字量要求的模糊性。
1961年语文教育家辛安亭曾做过一次统计:“从1904~1959年间的小学语文课本里选30种教科书,统计了一、二年级所教的生字数量。结果最多者两年共教1807字,最少者只教910字。教1100~1300字者统计有14种教科书,几乎占了30种的一半。可见过去一般课本两年只教1200字左右,平均每个学习日学不到三个字”[1]。这就是所谓识字教学的“三、五”观点。
综上所述,在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中识字总量较低,字量的排列没有明显的发展规律。这样较低的识字量将不足以满足儿童的学习欲望,也不能适应实际生活所提出的要求。
二、字序
研究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字序,是为了发现其排列规律及特点,从而分析五套教科书字序方面的异同点。通过整理排列五套教科书第一册和第二册的生字,结论如下。
1.字序的比较
(1)相同点
从字序上看,各套教材单册内的生字没有严格遵循笔画由简渐繁的顺序排列,主要依据在课文内容中出现的顺序。五套民国教科书在第一册前半部分均出现了笔画较多的合体字,但是比对册与册之间的生字,发现生字的排列符合有简渐繁的规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增强,笔画增加,生字的难度增大。
从生字的意义看,低年级呈现较多富有趣味的生字。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中选了紧贴儿童生活的事物作为识字、学习的素材,并配以直观的图画和简明的语句加以解释。
(2)不同点
通过分析表1可知:每一套教科书中第一册独体字的数量明显高于第二册,继而每套教科书第一册独体字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第二册,数量是第二册的两倍左右。因此独体字主要分布在低年级,在第一册中的数量最多。主要原因是独体字笔画少,易写;独体字构字能力较强,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尤其是对于有构字规律可循的独体字,易于学生触类旁通,所以独体字的学习较多放在低年级进行。
其次,从统计合体字数量出发,每一册中合体字的数量占大多数。在3500个现代常用字中,独体字只有280个,主要由于独体字本身数量就少,所以在民国时期的五套教科书中数量占少数。
通过观察上述图表,发现每套教科书中低年级独体字所占的平均比例不同。《新式国文教科书》与《新法国语教科书》第一册至第二册的独体字总量在一年级生字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两者有近三分之一的生字是独体字,这样在低年级学习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好稳固的基础。其余四套教科书中独体字的数量均在10%至15%之间,具备此数量的独体字已具备学习合体字的能力。
2.字序的发展取向
首先,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这五套教科书均是第一册中独体字数量最多,随着年龄增长,合体字数量增大,生字的难度递增。汉字中独体字大多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字的数量虽少,但它是学习汉字重要的基础部分。独体字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字形简单,笔画较少,易认;(2)一字一义较多,字词合一,词义反映的内容多为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易理解;(3)字音早在儿童言语中已出现,易读;(4)构字频率高,既能独立存在,又可做偏旁部首等部件构成合体字;(5)包含基本笔画和和笔顺规则,是写字的基础[2]。因此,先学这部分独体字可以为识字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起源。
其次,生字的编排注重时令性,有意识地把国语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例如《新式国文教科书》第一课则是看图学习生字“人”;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第一课呈现的是上学的图片和课文,与学生上学第一课的体验同步,因此在对应的阶段选取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感知教学,则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易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最后,注意儿童识字的心理特点。字序的编排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而选定生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选文的视野不再仅仅拘泥于个人、学校、家庭的小范围,而是放眼于整个民族、国家,甚至于整个世界,因此生字也渐渐有了明显的政治倾向。
三、识字教学法
1.识字教学法的比较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五套教科书均主要采用随文分散识字法。在《新式国文教科书》中的识字教学方面,其生字的安排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即改古代“分进合击”的教学方法为“齐头并进”,此书前十课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然后从第十一课起采用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从而体现了“小学语文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改革思路。后四套教科书均采用的是随文分散识字的教学方法,把汉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别和运用,从而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特点,寓识字于教学之中。
从教学的步骤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新法国语教科书》以及《复兴国语教科书》在教学的步骤上具有相似性,均从教学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义以及笔顺,最后练习书写。《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在教学上较注重文字、挂图以及句篇相配合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创设一种语言环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因此其方法是学生先看图,再读句子,然后学习从句子中提取的生字,讲解字义。《初级小学国语课本》较注重生字的发音和含义的教学,而书写时的笔顺以及字形的讲解上均未涉及。
从各自的特点来看,《新式国文教科书》是唯一一本在教授书中提出要注意学生的执笔法、姿势以及笔顺,其他教授书在教授法的注意事项中没有明确指出。《新式国文教科书》和《初级小学国语常识课本》采用了教师辅导和自学辅导两种方式进行生字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五套教科书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生字的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
2.识字教学法的发展取向
之后,随着的发展,小学的国语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3年实行“新学制”而制定的《课程标准纲要》其变化主要有:一是废除小学读经科;二是改文言文为语体文,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三是注重儿童文学及日常用语,以增进儿童读书的兴趣和学习汉文的实用性。小学国语科教学的改革反映在识字教学方面的变化最大,如采用分散识字方法,边识字边阅读,识字、阅读并进,每课的识字量减少[3]。
在教科书的编纂形式上,《新式国文教科书》采用先集中识字,逐步过渡到随文分散识字;而其余四套教科书均以随文分散识字为主,改变了过去集中识字的传统方法,由过去的一两年识两三千字拉长为五六年识两三千字。
在识字教学的步骤上,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均较注重生字音形义统一的教学。从教师教读字音入手,然后讲解字形,理解字义,再反复进行音形义的整合,以至巩固为止。
四、民国识字教学的启示
通过思考民国时期识字教学的问题,旨在为现代的识字研究指明方向。
1.识字量的启示
第一,课程标准的研究者要严格界定其数量。明朗的识字数量,有利于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并行多种识字教学法。由于汉字本身的复杂性,要想提高识字量,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第三,研究者们要探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才能实现高效教学。其中两头小、中间大的识字量分配是有一定依据的。从现代来讲,小学生新入学,要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并且语文课首先要讲解拼音教学,因此不宜安排过重的识字任务;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小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养成,识字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比一年级有所提高,此时正处于识字时期,每学期识700~800个字不成问题。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则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初步的读写训练上,识字数量可以稍减下来。
2.字序的启示
在民国教科书中,其生字的排列顺序主要依据课文的内容,所学汉字并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存在于篇章语段之中,即字从文。这样的编排,使单册生字的出现难以按照由易到难排列。
第一,低年级遵循“文从字”的原则,中高年级遵循“字从文”的原则。因为低年级是以识字为重点,所以课文的选编应围绕所学生字;从中年级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欣赏文质兼美课文的能力。
第二,按笔画的繁简确定生字的前后顺序。因为从整个辨认汉字过程来看,儿童首先辨认的是字形的大致轮廓,然后才是组成部分。如果字体轮廓简单,如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则儿童学起来就较为容易。
第三,生字的编排应注重时令性。在民国时期编排的教科书中,已经开始注意到生字编排要注重时令性,如《复兴国语课本》,这样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促进学生们的感知,有利于提高生字的教学效率。
3.识字教学法的启示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林指出:“自1922年实行新学制以后,有30多年我们摒弃了传统的识字教学经验,盲目模仿外国,走了一段弯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识字基础打不好,读写能力不高,这个历史教训,应引以为鉴”[4]。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小学国语教科书,大多数的识字量减少,每课书随课文学习三五个生字,即传统的分散识字。这种方法主要是识字进度太慢,影响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掌握和使用,同时波及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
第一,识字法宜应百花齐放。识字的具体方法不宜整齐划一。例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并行,但要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识字教学要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加强字的音、形、义的联系等。
第二,识字教学应符合语文教学之规律。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识字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因此识字教学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齐头并进,加强识字同学习语言的联系。
第三,识字教学要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识字与认识事物的联系,将有助于在规律的指导下,实现识字方法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进一步提高识字效率。
第四,识字教学对学生之心理发展意义重大。从识字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来讲,识记繁多复杂的汉字,将有助于学生由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同时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字的差异以及启发学生理解地识记字的音、形、义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识字教学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也有重要意义。
总之,透视民国时期识字发展规律,将为现代识字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重温经典,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辛安亭.论语文教学及其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2]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7).
1.英美文学所具有的特点
1.1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文学的历史悠久,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大繁荣了,自文艺复兴后,英国文学经过发展相继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英美文学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不同时代掀起了一股股文学思潮。在每一股文学思潮的背后,都有一大批的文学追捧者和拥护者,当然每个时期也有批判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于英国文学来说,这些思潮都不影响英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反而进一本文由收集整理步推进了其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英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是许多学者争先学习模仿和研究的对象。英国文化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写实了,也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更加注重实践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英国文学目前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全球化的影响下,英国文化更加发展完全。
1.2美国文学的特点
对于一个民族历史并不悠久的国家来说,美国文学的成长是短期的、多元集合的。美国是在二战后许多移民的迁入才逐渐的壮大发展的,对于美国来说,它的文化具有模仿他国的现象。不可否认,美国的移民政策为其争取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口,美国这个新生代国家因此汇集了不同种类、不同肤色和不同国度的人民。当然,随着这些不同地方的人来到这里,带来了他们各自地区的思想文化、民风习俗以及科学技术,其中许多不同的文化思想在这里得到大融合、大碰撞,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
美国文学深受其它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繁荣的英国。在19世纪以前,美国由于自身特殊的国情,对于文化的接受都是从别的国家“移植”过来的。但是随着民族的融合,思想的交流和发展,在20世纪之后美国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文化,这个文化是建立在多民族融合的基础上的,这也是由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所决定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历的文化斗争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名族文化,即多种文化的汇合。
也正是由于美国文化的特色,使得美国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很快的壮大并对一些其它的国家造成“唯马首是瞻”的影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逆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全球化逐渐的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现如今美国文学又逐渐的多元化起来,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所在。
2.1语言文化的差异
对于英美两国来说,他们一般都采用的是英语(美国北部有少数印第安人除外),但是即使是同样的英语也有不同之处。随着各自民族的发展变化,一些合成词和新生词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行成的特殊词汇的衍伸,导致了英语在两种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特点,我们一般情况下会把这两种语言区分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对于这两种英语来说,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发音和词义时有发生,尽管他们本来是“本家”的,都是由原始的英语衍伸而来的。语言差异是造成英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2.2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1引言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自古就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文因景生,优美的景观刺激并产生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景因文名,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将旅游资源特色化,丰富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增强了旅游资源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基于这种密切的关系,对于文学和旅游的结合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说,文学旅游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相对来说,对于文学旅游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还很少。但是,对于之前的研究成果还尚未有人进行归纳,为此笔者对国内外文学旅游研究进行了综述。
2文学旅游的定义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触动人的灵魂深处。作品中描述的优美景色,使得人们总想亲眼见目睹。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总牵动着读者的心灵,人们想去故事的发生地寻找人物的踪影,想更多地了解关于他们的一切。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人想去亲身经历,在现实中重温那份感动。因而,那些与文学作品直接联系的地方就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被旅游业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学旅游资源。由于“重文”的心理,人们往往因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而引发对作者本人的兴趣。人们想去了解现实中的作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培养出了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所以,作家故居、纪念馆、宗祠墓地、以及诗人作家行踪所至而留下的诗文、石刻碑记,也成了吸引游客前往的文学旅游资源。
3国外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关于文学旅游的研究,国外学者大都将其置于遗产旅游的范畴内讨论,如YanivPoria,RichardButler,DavidAirey(2001)指出文学遗产旅游作为一种遗产旅游类型,是建立在遗迹或吸引物的文学价值上,并且游客对于文学的观念具有相当的共同性的旅游活动[1]。Herbert(2001)也认为文学旅游地就是遗产旅游景观的一部分,有关遗产的重要理论也适用于文学旅游地[2]。
(1)国外学者主要采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作业、问卷调查与对象访谈等手段,对文学旅游者、文学旅游地、文学旅游真实性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Herbert(1996)将文学旅游地分为与作家有关,如作家生活过的地方、与作家有关的戏剧性事件的发生地;与作品的场景有关;与情感价值、怀旧、记忆、象征等有关,其内涵比某一特定的作家或作品更宽泛、更深刻[4]。ClareFawcett,PatriciaCormack(2001)则对文学旅游地的真实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在爱德华王子岛的3个文学旅游地,真实性以现代主义者、理性主义者、折中主义者的3种解释形式体现出来[5]。
4国内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兆康,刘德艳在1993年就对文学旅游的定义和特点作了表述,认为文学旅游是指以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为依托,利用其知名度和各地区、各阶层的人对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和各自的审美趣味,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再现文学作品中原本运用语言所创造的人物、场景、情节等,使游人置身其中,通过审美作用,得到全方位的物质、文化享受的物质活动[6]。但之后很少有人再对此定义进行界定。王中军(2005)从宏观的层面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认为文学旅游资源既包括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旅游景观[7]。总之,国内对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表述基本停留在描述层面,判别性较低,难以将文学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区分开。
4.2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国内在阐述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系统的的研究主要有肖洪根(1998)从文学旅游景观产品的产生、消费与促销3个角度阐述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8]。杨秀玲,王军华(2005)对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要以实景、虚景相结合的形式,对文学艺术资源进行开发[9]。余靖华等(2009)对文学旅游的开发驱动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根据资源的文学旅游附加值与其他旅游附加值的高低对比将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从属跟进模式、互重并行模式、主题聚合模式以及文化提升模式[3]。喻学才(1996)提出文学名著模拟景观制作中不必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性,而重在营造文学氛围[10]。另外,万津津(2009)也强调开发文学旅游资源应重视保护真实性[11]。贾鸿雁,王金池(2009)认为兼顾旅游客体和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符合文学资源亦真亦幻的特点,适宜作为文学资源旅游开发的基础[12]。
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大都以文学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而张维亚(2007)以南京夫子庙李香君故居和王谢古居为例,则从文化遗产角度探讨了文学旅游景点的开发[1]。之后,张维亚等(2008)又指出文学遗产旅游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项空白。并指出南京民国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要把握4个特性:文学性、原真性、体验性、地方性[13]。另外,王强,刘飒(2009)也研究了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研究及开发途径[14]。
国内在讨论文学旅游与其他理论的结合时,围绕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结合的最多。陶少华(2006)从理论高度探讨了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的结合方式,并探讨了将体验引入文学旅游后的产品开发思路[15]。楚艳平(2007)通过分析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内在结合的可能性,进一步探讨了在体验经济的理念下如何将文学旅游资源开发成体验型文学旅游产品[16]。而庄志民(2003)将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相结合进行了个案研究,对以“醉翁亭”为主干的滁州市旅游产品做了创意设计[17]。另外,王芳(2008)探讨了文化创意与名著文化旅游的融合,提出了名著文化旅游创意的概念[18]。
4.4具体的文学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对具体的文学遗产的开发研究,我国研究最多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1989年,喻学才,陈钢对三国旅游线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影响三国旅游线深度开发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19]。之后,沈伯俊(2003)依据体验旅游理论分析了“三国文化”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牛青(2008)则以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主线,设计了一条以人物为主线的三国特色旅游线路[21]。另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其他文学遗产地简单地进行过探讨。
5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旅游需求更加趋向于对景区景观的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因而,文学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加上旅游研究在其他分支方面的逐渐完善,势必文学旅游的研究会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旅游的现实开发中,文学旅游都面临着很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维亚.文学旅游地的遗产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7,22(3):40~44.
[2]DavidHerbert.Literaryplace,tourismandtheheritageexperienc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2):312~333.
[3]余靖华,李江风.刍议文学旅游附加值的资源载入及开发模式[J].理论与实践,2009(1):82~84.
[4]DavidHerbert.ArtisticandliteraryplacesinFranceastouristattraction[J].TourismManagement,1996(2):77~85.
[5]ClareFawcett,PatriciaCormack.Guardingauthenticityatliterarytourismsite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3):27~28.
[6]兆康,刘德艳.论文学旅游[J].旅游学刊,1993,22(3):43~46.
[7]王中军.试论我国文学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1):30~32.
[8]肖洪根.再论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华侨大学学报,1998(3):115~119.
[9]杨秀玲,王军华.试论我国文学艺术旅游资源的开发[J]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23~25.
[10]喻学才.论文学名著型模拟景观的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3):62~63.
[11]万津津.文学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策略[J].企业经济,2009(1):138~140.
[12]贾鸿雁,王金池.从建构主义真实性看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J].旅游学刊,2009,24(5):26~30.
[13]张维亚,赵步阳.民国文学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商业经济.2008,(9):109~110.
[14]王强,刘飒.文学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研究及开发途径[J].中国资产评估.2009(2):13~15.
[15]陶少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学旅游发展策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351~354.
[16]楚艳平.体验经济视野下的文学旅游产品开发设计[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7]庄志民.关于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的发散型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
[18]王芳.名著文化旅游创意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9]喻学才,陈钢.关于“三国旅游线”开发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1989,4(4):44~47.
[20]沈伯俊.开发“三国文化之旅”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3,(2):111~113.
[21]牛青,石应文.以人物为主题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研究[J].中国商界,2008(9):259~260.
AStudyReviewonliteraturetourism
WangYang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素养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但是以往的语文学科教育对语文素养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有失偏颇,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或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生命意识的培养、生命价值的树立。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大多是远离自己经验的书本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科学世界的内容,应试式的教育充斥于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难以体会到生命的律动、尊严与价值,阅读与写作就成了学生语文学习中难以摆脱的噩梦,不能承受之重,这种现象着实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一、亲近自然,生命意识在闲暇教育中萌芽滋养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把有限的课堂学习转化为更广阔的学习,让学生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发现生命的可贵,进而引发对环境和生存等问题的思考。闲暇教育则是语文个性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育的拓展延伸,是生命意识培养与渗透的关键所在。
二、感受欢乐,生命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渗透
让课堂成为孩子生命的狂欢场域,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应充盈思考的乐趣,体现生命课堂的不懈追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或者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知识就是力量,教材编写也以知识立意,教者重视现成知识的灌输,学生成为单纯知识接受的容器,获得一些静态的固有知识,缺乏对生命的应有思考;或者过分注重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强调科学化,以大量题海战术的训练代替了学生独特的个体感悟,丢弃了语文中活生生的生活元素,语文学习成为纯粹的痛苦折磨,而不是快乐的阅读、积极的思考,学生个体生命得不到应有尊重,生命意识淡漠,产生一些心理障碍,甚至人格扭曲,无视自己或他人生命的现象也就会越来越多。
三、理性思考,生命意识在阅读经典中充盈丰厚
生命过程中不仅有成功与欢乐,也会有失败与苦痛。面对坎坷挫折,是一蹶不振、消极颓废,甚至脆弱到轻易放弃生命?还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活出生命的尊严与韧性?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会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与感悟,让思想变得丰盈,让生命意识的境界得到提升和超越。
1.1英美文学的发展
3结束语
参考文献:
亨利朗费罗(1807-1882)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在本土广为传诵,在欧洲备受赞赏,先后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他的作品植根于美国本土和美国历史的现实,对美国文化和美国文学都有重大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学科研究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文化的因素,成为研究背景中的重中之重。翻译研究,作为人类跨文化研究的主力军,当然不能例外。翻译传递的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层面的的形式转换,而是异质文化的传递与沟通,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不同文化的融合程度。西方的翻译理论与翻译,按文字记载,有将近两千多年历史,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情。而翻译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学术界,一直徘徊于语言学的边缘,最终赢得其独立地位,则是近十年的事情。
因此,目前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的字面的研究,而是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研究翻译问题。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把目光聚焦于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跳出了传统的译文与原文间字面忠实与否的问题,而主要考虑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以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从而揭开翻译研究的新篇章。此文化角度的着眼点,对英诗汉译研究领域来讲,不啻是崭新和有启发性的。
《人生礼赞》的汉译本,若以清末董恂版本为起始,百年来有众多版本,可谓异彩纷呈。本文拟从翻译研究的文化传递角度入手,从黄克孙的“衍译法”说起,以创造性翻译方法为切入点,详细介绍朗氏《人生礼赞》走入教材的汉译本的特点,指出创造性翻译方法在英诗汉译领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英诗汉译中的衍译与创造性翻译
民国时期的新疆乡镇造产
“篾兒干”考——兼论蒙古古代狩猎文化
宁夏盐池县旧志(光绪)《花马池志迹》考略
近代回族报刊对回族妇女的抗战动员与宣传——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为例
在京藏族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粤东畲族招兵节研究——兼论南岭走廊民族文化互动特征
社区发展与居民参与——关于银川市C、J小区的调查
从内涵界定理解传统文化的全球化
改革开放后西北回族聚居区的商品贸易服务网络——以甘肃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为例
产业价值链在县域产业发展中的特色效应显示——兼论民族县域特色资源价值实现
游牧人口定居:改善牧区发展环境的引擎——以甘南牧区为例
银川市域经济发展中的第四产业选择——基于区域禀赋和政策机遇
中亚东干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互证与互补
中亚东干文学中的自然主题及其成因
东干作家白掌柜的简论
多民族和多语言国家中的母语确认
双语教育模式下的跨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矛盾与调适
《古兰经韵译》及其注释
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之间
公共知识:“文化族群”/“国家民族”与公民
族群与国家:文化的想象与公民的认同
跨国民族流动与国家认同构建——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箐脚村苗族为例
巴尔虎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
变迁与调适:青海哈萨克族生产生活八十年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综述
新疆东乡族基础教育双“瓶颈”问题研究——以霍城县老城村为例
武陵山区民族教育五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黔西南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若干问题调查与分析——以兴义市市区、安龙县城区与坡岗村为考察点
东干文学中的“乡庄”世界及其文化意蕴探析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
中亚东干讽刺文学与俄罗斯讽刺文学传统
东干文学与伊斯兰文化
由重叠共识到和解共生——塔里格·拉玛丹论西方穆斯林的未来
人口人类学若干理论问题——基于与民族人口学的比较分析
论过山瑶的挂灯仪式——来自广西河口的人类学调查
蒙古与大理关系新探——以“斡腹之谋”为视角
中国古代女神婚姻的特点及成因
关于元朝的国号、年代与疆域问题
对高句丽“回葬”习俗的质疑
中国“民族考古学”理论研究述评
《突厥语大辞典》写本的流传
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
藏传佛教寺院僧人养老模式研究——以塔尔寺为例
民族共生关系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甘肃汉藏杂居村庄民族关系现状——以舟曲县嗄麦诺村为个案
自治区自治条例出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法治视域下的宗教事务管理探析
民族自治地方变通执行与停止执行法律问题探析
中国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污染转移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