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巧巧(右二)夫妇二人与内地来的朋友合影。记者张猛王珊摄
1959年,我是林芝县百巴镇百巴村的卫生委员。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汉族同志,不会说汉语,更别说有什么交往交流了。6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选拔一批本地年轻人到陕西的西藏公学(现西藏民族大学)读书。村里推荐了我,让我做好去内地学习的心理准备。
林芝之外的西藏,西藏之外的陕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想过。让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学习、生活,内心的忐忑可想而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走出去”的经历,我的人生从此变得不一样。这次人生经历,让我见识了更广的世界,结识了很多汉族朋友,还遇到了我的丈夫。我与汉族同学、朋友、恋人之间的民族团结故事,也从这里开始书写。
一个月后,我同来自全区各地的800名学员一起,在拉萨接受了3个月的短期汉语培训。培训结束时,老师对我们说:“到了内地,要与内地学生保持好民族团结,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向他们请教,努力学习,将来用所学知识建设西藏、发展西藏。”有了老师的鼓励,我们觉得遥远的内地不再遥远,只想着能立刻到内地,投入学习。
从拉萨出发后,我们坐了9天的汽车到了甘肃兰州,然后转乘火车到达陕西咸阳,正式进入西藏公学学习。我们这批学员大都没怎么上过学,藏汉双文盲。刚到学校时,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生病长疮,饮食不习惯,年龄也参差不齐,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都有。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首先加强了对我们的生活管理,要求教职员工全面关心学生,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对待我们。学校的汉族学生也特别热情,他们一句句教我们这些西藏来的学生说汉语,生活上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关心和帮助。几年下来,汉藏师生和谐相处、水乳交融,宛如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在学校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政策以及西藏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政治教育。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当时有一位老师开设的思想政治课,通过回忆对比的方法,开展“谁养活谁,为谁而学习”的大讨论,让我认清了自身,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水平,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4年的文化预科学习后,1964年,我转入了学校农科专业学习。
在一次办校报的过程中,我认识了高树明同学,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眉清目秀、高大帅气的小伙子。从相识,到相爱,到相惜,我们俩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两颗心紧紧靠在了一起。1967年,我和高树明同时毕业,在我的影响下,高树明对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陪着我回到我的家乡工作。
在林芝县(现巴宜区)面粉加工厂上班时,一天早上,我正在上班,听说旁边糌粑厂一名汉族工人5岁大的儿子浩浩掉到了水沟里。我立刻和大伙儿赶了过去,和众人合力把孩子救了上来。
到了拉萨医院,浩浩顺利接受了手术和后续治疗。一个月后,浩浩痊愈回到林芝县。一见到我,小家伙就跑过来紧紧抱住我,大声喊着:“阿妈!阿妈啦!”看到小家伙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样儿,我感到非常开心。
1994年,我和丈夫都已退休。退休后,我们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小果园,每天除草、施肥、剪枝,忙碌快乐。儿子经常带着孙子、孙女回来陪我们,我最喜欢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
我今年已经78岁了,虽然干不了什么重活,但是我可以把民族团结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教育引导他们珍惜民族团结,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祝福我们西藏的明天发展得更加美好!
记者张猛王珊整理
人物简介:
巧巧,女,藏族,林芝市巴宜区人,1942年10月出生。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选送进入西藏公学(现西藏民族大学)读书。毕业后,巧巧回到林芝,先后在波密县扎木镇、林芝县面粉加工厂、工布江达县农牧局、林芝地委办等单位工作。1994年7月,从林芝地委办科员岗位上退休,目前在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