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庆祝辉煌六十载幸福一甲子的美好日子里,拉萨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及浓郁传统特色的名城;这座欣欣向荣、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新城;这座慈悲为怀、充满温馨的家园,显得格外浪漫、格外迷人。我们一家三代“德吉”也无不欢欣鼓舞,全家人常常沉浸在感恩惜福,礼赞生命的盘点中。因为,我们是拉萨人,是幸福的拉萨人。
幸福的我——【德吉措姆】
一九六零年八月,我在去陕西咸阳西藏公学(现在的西藏民族学院)的路上遇到了几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说出来也许有点儿好笑,可当年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好笑。那是我们坐汽车到西宁后,边休整边准备坐火车去学校期间的事。
发新衣服啰!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口音,年龄参差不齐的同学们奔走相告,兴奋不已。我们这些同学特别是农牧区来的同学,肯定从来没有穿过这么崭新的、汉式的衣服,穿在身上又干净又方便。不少同学把爬满了虱子的氆氇衣换成统一的校服后,人也显得很精神,很健康。
我们换上新校服,在一个大操场集合等老师讲话。老师来了,先让我们全体原地坐下,然后把我从队伍里叫到他跟前。让我背对大家张开双脚双臂,脑袋略向右肩倾斜站着。我莫名其妙地摆好姿势等着。老师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我今天先教你们认一个汉字,就是这位同学站着的姿势,念“女”,就是女同学的女。你们现在还不会念没关系。只要看到这个样子的字,女同学就可以上厕所了,旁边一定是男厕所。”就这样,我学会了平生第一个汉字“女”。从此同学们每到一地找厕所再也不用找老师问了。
◎1966年,作者母亲与她的五个儿女在龙王潭一角。
◎1964年作者参加全国普通话比赛时与陕西代表团合影。
◎1961年作者与同学在陕西合影。
我们终于来到盼望已久的陕西省咸阳市。记得那天是个酷暑难耐的日子,耳朵里全是从未听见过的知了声,人们忙着吃西瓜,吃冰棍儿。先半年到校的同学们在校门口敲锣打鼓欢迎我们。
我们是西藏公学成立以来的第二批学员。那年先后和我一起入校的约有两千七百多名来自西藏各地的学员,几乎全是西藏平叛改革时的翻身农牧民子女。虽然这批学员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但思想进步、遵纪守法、勤劳朴实。由于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来到内地读书,因此,同学之间年龄悬殊较大,大的三十多岁,小的才十几岁,但是彼此间能够平等团结、互助友爱。我当时就是班上年龄最小、最受班主任和大哥哥大姐姐们呵护的小同学。刚入校不久,我就戴上了红领巾,当上了少先队中队长,16岁便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作者(前排右四)参加全国妇女第九次代表大会。
四年以后,当我们的文化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正赶上西藏急需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适应形势需要,学校让我们直接转入专业学习。记得当时开设的专业有农业、林业、畜牧兽医、会计、师范、卫生、邮电等,我被分配学习师范专业。学师范、当教师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心愿,现在终于实现了,由衷的喜悦和自豪之感溢于言表,难以掩饰。
一九六七年八月,终于结束学业,毕业回到西藏,我从容地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先后教过小学、教过中学。虽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也教过不少学生。我喜欢教书,因为教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身学习提高的过程。我喜欢学生,跟他们在一起,感觉年经,感觉快乐。可惜没过几年,学校让我从事中学和大学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后来调区党委宣传部当教育处长。(当时宣传部设立了教育处,后撤消。)所以,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使我终生受益,收获颇丰。简单地说,一是这么多年一直跟随老师、教授、专家(他们多为老西藏)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好思想、好传统、好作风。二是学校的学习风气浓厚,因此,促使我多看书、多学习,有时候还写点儿小说什么的。总之,那时候在学校工作,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一九八四年,我从西藏农牧学院调到区党委宣传部,一九八六年,组织上又任命我爱人洛桑顿珠同志到山南地区担任行署专员、地委副书记,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我们一家人商量后,一致赞成我主动提出调山南工作。经组织批准,我到山南地委宣传部任部长。就这样,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落户到了山南。后来,女儿从泽当东辉中学考上了西藏大学,儿子也在地区考进公安。一九九零年我先于爱人调回拉萨工作,安排我担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这个岗位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经受了锻炼,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来担任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零零一年九月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召开了,新一届区党委领导班子选举产生了,我也当选为区党委常委,进了领导班子。我深感荣誉和责任同在,信任和期望同在,惟有努力工作,克己奉公,才对得起组织的培养教育。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我总爱对人说,到区党委工作,这是国家的民族政策,妇女政策的光辉照到了我身上,我一定不辜负妇女姐妹的期望。五年后党委换届,我被安排到了自治区政协工作,直到二零一一年元月退休。
现在对我来说,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很优秀、儿女很孝敬,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为社会贡献着力量,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更幸福的呢?此时此刻,作为长辈、作为母亲,我想对年轻的朋友们和我的孩子们说,你们是多么幸福、多么快乐的一代呀!请好好珍惜吧!好好创造未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吧!
◎1995年作者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上作主旨发言。
◎作者一家人在山南工作期间。
幸福的女儿——德吉桑姆
德吉桑姆这个名字,是我们夫妻俩冥思苦想给孩子取的名。这事要搁在解放前,那一定是做父母的捧着哈达和礼金,请求老爷或活佛赐名。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人平等了,自己能心安理得地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感觉真是开心自在。
藏族人一听德吉桑姆这个名字,第一感觉一定是,该女子既漂亮又善良。没错,我们女儿是名副其实的。首先,“德吉”二字充分体现了幸福时代的呼唤,正如我母亲当年抱着她刚出生的孙女说:“如今生活这么幸福,不叫‘德吉’还叫什么呢?”。其次,我这个当妈的名字也是“德吉”开头,幸福生活应该代代延续,祝福永远。“桑姆”二字,是从我们夫妻二人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的。一是体现我们婚姻生活的幸福结晶,二是组成“桑姆”这个词的内容很美妙。翻成汉语是“淑女”之意,用通俗的话说是温和善良之女。
德吉桑姆虽然年轻,但思想成熟、作风扎实、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她穿戴打扮时尚又得体。她的超前意识、保健意识、消费观念和对电子网络的熟悉运用等等。对我也有许多启示和帮助,值得我学习呢。跟她这样的年轻人在一起,我们老年人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活力。如今我们家族中的小字辈们也这样称赞她:“姐姐是我们心中的偶像!”
幸福的孙女——德吉龙珍
◎2006年作者与孙女、孙子。
德吉龙珍是个漂亮的小女孩,她高挑的身材、清秀的脸蛋儿、高鼻梁上挂着一对又细又黑的眉毛,像是描画的弯月亮。红红的小嘴一张一合,说话时像林中小鸟晨啼的声音,清脆悦耳。在学校,她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在家里,她是家人喜欢的好孩子。对弟弟妹妹们十分爱护和谦让。特别是对她的表弟洛桑俊美更是关心有加,处处表现出当姐姐的风度。当然,她表弟也是讨人喜欢的乖孩子,长得一表人才,学习好、尊敬老师、喜欢姐姐。
◎三代“德吉”在北京。
德吉龙珍性格开朗、能歌善舞。家里来客人,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她总是笑脸相迎,倒酥油茶、端糖果等。她妈妈的同学和朋友,她都认识,也成了她的朋友。亲朋好友聚会吃饭,只要她在场,无论人多人少,无论上酒店还是在家里,她都会像一只彩蝶那样闪烁在人群中,唱歌跳舞让大家度过愉快的时光。
她也是一个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小女孩。看见谁欺负小朋友、欺负弱者或虐待小动物的时候,她会反对会阻止。电视上见到伤心的事,她会落泪难过。当汶川、玉树等地发生大地震时,她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回到家里自制爱心捐款纸箱,组织家人捐款,谁不积极就批评谁。2008年拉萨发生“3·14”事件后,她代表全区小学生跟着大人们到医院看望慰问受伤人员,回到家里马上给家人制定了八条纪律,贴在墙上叫我们天天看,并规定包括保姆在内必须遵守。记得第一条就是不许说破坏民族团结的话。第二条是不许做破坏祖国统一的事情。第三条是不许说脏话、骂人的话……她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也能努力做到,尽管她还是个孩子。这样阳光、这样可爱的小女孩,我相信将来她的人生,一定会更精彩、更美好!
我们祖孙三代“德吉”,作为拉萨人,感到无比的自豪。虽然拉萨城市不大,也不很富裕,但总能让我们感觉很温馨、很享福、很快乐!不是吗?拉萨“吉曲”(幸福水)河水惊涛拍岸的美妙韵味,不正为拉萨人的幸福安康而欢呼歌唱吗?再看那圣城四周八瓣莲花般的群山,披着翠绿的衣裳,头顶洁白的哈达,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不正为幸福拉萨的辉煌未来而祝福喝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