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勿平勿巧求美求思——读梁衡《觅渡》散文集有感
日期:2019-05-23
梁衡是一位惨淡经营的散文大家,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散文名家,他的散文形神兼备,写出“境界”。品读梁衡散文,是一段美的历程,更是智的启迪。“勿平勿巧,求美求新”是梁衡为文所追求的目标。
游山赏水悟文化
山水与文化自古有着不解之缘。山水孕育文化,文化滋润山水。山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因山水而厚重。山水游记是梁衡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的记者生涯让他能够和自然山水亲密接触,涓涓文字里流淌出山水之美,如临其境,让人心向之往之,即使不能亲身前往,亦能饱尝神游之福。足不出户,思之千里万里,不出国门,亦能周游世界。天下美景尽收眼底,文化之思却在笔端激荡。梁衡笔下的每一处山水,都是一种风景,亦是一种文化思索。
《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作者笔下的天星桥,让你步步惊心,顾盼频频,回味无穷。“整个景区前半部以山石之奇为主,后半部以水秀之美为主,而渗透在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绿色的风。”最后水与石都作了树的铺垫。树,抱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作者之所以对天星桥的树极尽赞美,是因为,树尽显生命之热烈。“这种生命的力量和美感充盈在这条不大的山谷之中,令你流连忘返,回肠荡气。”写石、写水、写尽生命。
梁衡说:“呜呼,真正的名山尽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梁衡的散文,往往有意识的描写山水之美,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极度热爱,又与文化巧妙结合,深度思考,天衣无缝,无雕琢痕迹。大自然给予他人杰地灵,他奉献给读者美的陶冶和文化的启迪。
穿越千年品人格
梁衡把人物散文的目标设定为:发现并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与大自然雄浑博大、深奥无穷一样,人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课题。人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决不亚于自然世界。人是另外一个宇宙。”——《我写<觅渡>》
《觅渡》中,瞿秋白以一介书生之躯,担负领导党进行军事斗争的重任;以病弱之躯慷慨就义;临死之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在梁衡笔下,瞿秋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可是秋白没有这样做。就像一个美女偏不肯去演戏,像一个高个儿男子偏不肯去打球。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无获,甚至被人误会。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秋白的不朽,在于他不断的思考、怀疑、彷徨和追求,在于他在即将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把他仅仅36岁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一层。
《跨越百年的美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理性的伟人——居里夫人。当她还是一个小学生时候,就已显示出她是上帝的优宠,漂亮的外貌使她尽得周围人的喜欢。在法国留学期间,走廊里站满了喜欢她的追求者,她本可以和其他女孩一样,凭借外表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居里夫人之所以成为世界瞩目,在于她有美好的人格:穷根究底的精神,让她对事物的本源充满了探求欲望;生命中坚定、刚毅的信念,对远大目标的执著追求,让她能够精修细研;看淡浮名,明了价值,让她能够不为伟绩所带来的盛名所累。“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名垂宇宙的杰出人物。他的叙述描写,使这些人物些跨越时空而面目鲜活,以评带传又让他所写的人物,展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格,给人以启迪和鼓舞。梁衡散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能与我们思接千载,每一个人物都是人格至上的一尺标竿。
先方后圆知哲理
《桑氏老人》,这个不断为自己的申冤的老人,喊冤喊到身心交瘁,住进医院,以手指心。这位可歌可敬的抗争老人,用生命向我们阐释:“人之于世,诚搏一气也,气壮则身存事成,气馁则人亡事败。”
梁衡哲理散文给人一种惊人的美,而“真正惊人的美,会有一颗期求极高的心灵。”美与理的高度契合,恰恰又是散文的最高境界。
《觅渡》散文集,在山水人物事件背后,传达出的是对人生社会和文化的感悟,更是一份责任与情怀。觅渡,觅渡,渡何处?人生就像从此岸到彼岸的旅程,何处过渡,怎样过渡?梁衡的散文,是静夜里的一盏明灯,为平淡而迷茫的人生指引方向;梁衡的散文,是和风中的莆苇,柔美却尽显生命的韧性与张力。品读梁衡散文,体味一种人生,感悟一种哲思,品味一种崇高,留存内心一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