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开河》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人生本是一场偶然,命运之舟从来不由自己掌舵,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如鹰雁在空,借气流滑行。」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梁衡先生新作《重阳》,本书是梁衡继《觅渡》和《洗尘》之后的又一文学力作。这部作品不仅延续了梁先生散文的一贯风格,更在恬淡悠远中透露出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情怀,堪称当代散文的璀璨明珠。

书名:重阳

作者:梁衡

ISBN:978-7-300-32515-6

定价:88.00

出版日期:2024-01-31

《开河》

文|梁衡

梁衡

上世纪60年代末,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想不到,还没有打开行李,就直接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

“凌汛”是北方河流解冻时的专用名词,我也是第一次听到。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冰封一冬之后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两种。慢慢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骤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开”。这时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的冰块走得慢一点,或者冰面还未化开,后面的冰急急赶来叠压上去,瞬间就会陡立起一座冰坝,横立河面,类似电视上说的堰塞湖。冰河泛滥,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冰排险了。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冲击河堤,危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我就是踏着黄河开裂的轰鸣声走向社会的。

虽然我在临河县已生活一年,但还未亲见过黄河。在中国地图上,黄河西出青海,东下甘肃,又北上宁夏、内蒙古,拐了一个大弯子,如一个绳套,被称为“河套”。在这里,黄河造就了一块八百里冲积平原。我这一年在河套生活劳作,虽未与黄河谋面,却一直饱吸着黄河母亲的乳汁。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野里一片“劈劈啪啪”庄稼的生长拔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喝着黄河水。河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还有一种别处都没有的“糜子米”,粒金黄,比小米大,味香甜,是当地人的主食,也是供牧区制作炒米的原料。在河套,无论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片刻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前几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普查农业遗产,在陕北佳县黄河河谷发现了1400年的古枣园,在山东黄泛区发现了6000亩的成片古桑园,可知我们的先民早就享受着黄河的养育之恩。沿黄河一带的农民说:“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

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个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在长长的大堤上,如一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落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

我的任务是带着二十多个民工和几个小毛驴车,每天在十公里长的河段上,来回巡视、备料,检查和修补隐患,特别要警惕河冰的变化,与指挥部保持不间断的联系。民工都是从各村抽来的,大家也是刚刚认识,都很亲热。河套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自流灌溉区之一,黄河水从上游的宁夏流过来,顺着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大小小的河道,让庄稼灌饱喝足后,再经排水网络流向下游。

因水过沙淤,每年冬春修整河道就成了当地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还没有机械施工的年代,全靠人工把泥沙一锹一锹地挑出去,俗称“挑渠”。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年轻人欢乐的聚会,类似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不过那是纯粹地唱歌游戏,这却是借走河工而欢聚。民工出发前,会往毛驴车上扔上几口袋糜子米,在铁锹把上挂几串咸菜疙瘩,富一点的生产队还会带上半扇猪肉。人们难得享受一次大干、海吃、打牌、摔跤、说笑话的集体生活。我现在参与的也属这类劳动,不过不是“挑渠”而是“护渠”,规模也小,人也少,民工的年纪也略大,气氛就安详了许多。

住下以后,我到堤上的工棚里看了炉灶、粮食等生活用品的安排,就出来和他们一起装土、拉车。这时一个他们叫王叔的中年汉子突然走上前来拦住我说:“头儿!这可不行。你是县里的干部,张张嘴,指指手就行,哪能真干活?”这一句话把我说懵了,我怎么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学生、一个在公社劳动的临时农民变成了“头儿”,成了干部?从此就可以只要张张嘴,不用动手干活了?真是受宠若惊,我还很不习惯这个新身份。就像京剧《法门寺》里的贾桂,站惯了不敢坐,我这双手动惯了,一时还停不下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人,莫非这一年的劳动就把我改造成另一个人?我一高兴也吹起牛来,我说:“这点活算什么,我在村里整担了一年的土,担杖(扁担)都记不清压断了几根。”他们看着我笑道:“除了衣服上有补丁,怎么看,也还是个学生娃哩。”大家嘻嘻哈哈,一会儿就混熟了。

因为是上堤第一天,为了庆祝,中午就在工棚里包饺子。当地盛产胡麻油,生胡麻油拌饺子馅特别香。一脸盆肉馅拌好后,王叔提出一把装满胡麻油的大铝壶,就像提水浇花一样,对着脸盆大大地转了三圈,看得我目瞪口呆。你要知道那是在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啊,城里每人一个月才供应三两油。但是生产队自家地里长胡麻,自家油坊里榨胡麻油,吃多吃少谁管得着?况且出工挑河就和当兵出征一样是要格外优待的。那年我在村里,春天派河工时,挑河人无肉不行。队长无奈,就发话杀了一头毛驴为大家壮行。今日我们在黄河大堤上吃开工宴,真有点梁山好汉初上山来喝聚义酒、大块吃肉的味道。这时大堤内外寒风过野,嘶嘶有声,而工棚内热气腾腾,笑声不断。我内心里觉得,这就是冥冥中给我办的一个劳动毕业典礼,也是身份改变,从此由学生转为干部的加冕宴。

我白天在河堤上和民工们厮混在一起,晚上就回到自己住的林间小屋里,静悄悄地好像退回到另一个世界。这林子是一大片与河堤平行的灌木,专为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而栽。树是北方沙地一种永远长不大的“老头杨”。护林员姓李,一个五十多岁的朴实农民。他的任务是每年春天把这些灌木贴着地皮砍一次,叫“平茬”,促使它们根系发达,平时则看护好林子,防止牲畜啃食。这是黄河的一条绿腰带。这个林间小屋里热炕、炉灶等生活用具应有尽有,老李在这里白天煮饭、干活、看林子,晚上回村里去和老婆孩子一起挤热炕头。他临走时问我:“你晚上一个人住在这片林子里怕不怕?”我说:“不怕。”心想,说怕又有什么用?他说:“我把这条大黄狗给你留下。你现在就喂它一块骨头,先建立一下感情。”在这个半农半牧区,吃肉是平常事,我一进到这个小院就发现半人高的矮墙头上摆满了一圈完整的羊头骨,如果是哪个画家来了一定会选一个回去当艺术品。我接过黄狗摸摸它的头,算是我俩击掌为友了。

后半夜一钩弯月挂在天边,四周静极了,风起沙扬,打在窗户纸上沙沙作响,大黄狗不时地汪汪几声。微风抚过林梢掀起隐隐的波涛,我这个小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突然想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一个人过夜,而且还是在万里黄河边的旷野上。大约这就是在预示一个人将要独立走向社会。上大学之前我从没有离开过家,在大学里条件有限,一间宿舍上下铺八个人,再后来就是来到农村劳动,四人睡一条土炕。而今天,脱离了家庭,离开了集体,像被母亲推出了怀抱,说你已长大,快快出门而去吧。我感到几分孤单,又有一点兴奋。人生本是一场偶然,命运之舟从来不由自己掌舵,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如鹰雁在空,借气流滑行。我从北京来到塞外,从学校来到生产队,再从生产队来到黄河边,被一双无形的手推过一程又一程。

我辗转难眠,就去想那些类似今夜光景的诗篇。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不好,太凄苦了。我虽分配塞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又想起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现在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的味道。你看:堤外漠漠层林,堤上车马工棚。千万里大河东去,枕戈静待凌汛……那么,凌汛过后的我又将漂向何处呢?

一天,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在农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方用水牛,中原多用黄牛,而河套地区则基本用马。那马儿只要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它去吃草追风。尤其冬春之际,地里还没有什么农活,更是无拘无束。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而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我一时为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心底暗暗涌出一首小诗《河边马》: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我激动地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掬起一把黄河水泼在自己的脸上,一丝丝的凉意,一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

《当代》2023年第1期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重阳》是当代散文名家梁衡先生继《觅渡》和《洗尘》之后的又一部语言优美、意味隽永的散文集。

梁先生写散文,既有读万卷书的深厚积淀,也有行万里路的细致考察。《重阳》全书分为“梦回塞上”“人文森林”“履痕处处”“大情大理”“为艺为文”五个部分,书中有政治历史的咀嚼,有山川风景的感怀,有人生社会的思考。情感真挚热烈,语言流畅动人。全书体现了梁先生散文的一贯风格,说大事、大情、大理,在恬淡、悠远中透露出一种至情至性、悲天悯人的情怀。

THE END
1.读梁衡作品读后感篇二读梁衡作品读后感 哎呀,说起读梁衡的作品,那可真是让我心情复杂得像一团乱麻! 一开始接触他的文章,我觉得有点懵,这写的都是啥呀?可当我耐着性子多读几遍,嘿,还真就被吸引进去了!他的文字就像一条条灵动的小鱼,在我的脑海里游来游去,让我忍不住跟着它们的节奏一起摇摆。 梁衡写的历史故事,那叫一https://wenku.baidu.com/view/d1a4e05256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32.html
2.陕西籍作家陈彦贾平凹获第二届高晓声文学奖本报讯 (赵梓希)11月30日,“新山乡巨变文学创作·高晓声文学之约”活动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现场进行了第二届高晓声文学奖颁奖。10部反映新时代乡土文学面貌的优秀作品分获短篇、中篇及长篇小说奖。 其中,陕西籍作家陈彦的《星空与半棵树》和贾平凹的《河山传》获长篇小说奖。马金莲《母亲和她的第一个连手》https://szb.snkjb.com/sxkjb/20241203/html/page_06_content_003.htm
3.觅渡(修订版)梁衡著.pdf全文免费觅渡(修订版)梁衡著.pdf 1117页内容提供方:jinqs2008 大小:2.92 MB 字数:约32.12万字 发布时间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忽又重听走西口 三十年的草原 四十年的歌 人生没有返程票 书与人的随想 享受人生是为序。 2004年2月12日 大情大理 觅渡,觅渡,渡何 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 馆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07/7011144134002012.shtm
4.梁衡:这篇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促成了一间书院的诞生草地·百家谭常州城里觅渡缘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契合,那么一个人与一座城呢? 如果让我在故乡之外再举出一座交往最多的城市,那就是常州了。常州人待客时常说一句话:“常州,常州,常回来走走。”而我自第一次去常州做客之后,常来常往不觉已30年。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795792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常州城里那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https://mzujuan.xkw.com/10q19223164.html
6.文章作法之一《文章的意象》(梁衡)60年间它尘封着一个生命的密码,等待有缘人来解。我来了,这是缘分。如果没有这桥,不成文章;有桥不名觅渡,也不成文章;没有碰见觅渡桥小学的孩子,没有这篇文章;碰见,我不问话,也没有这篇文章。这是天意,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得于这一瞬间。后来,因为这段缘分,我与常州来往30年,还被聘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26560073842775
7.重阳常州城里觅渡缘 好诗只须要一首 文章为美而写(《天边物语》后记)——关于《天边物语》的审美絮语 我们捧起了100个太阳 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西北文学的使命——接受首届“西北文学奖”答谢辞 文章的三层、五诀 展开全部 载入中 下载豆瓣阅读 App https://read.douban.com/ebook/458452170
8.梁衡2019年12月9日,梁衡的《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获第1届方志敏文学奖散文类大奖。 2021年1月,梁衡的散文 《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 2023年4月13日,梁衡的《风沙行》获得2022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词条图册 参考资料 1、无转发: https://www.cnprose.net/newsinfo/5938167.html
9.觅渡觅渡免费阅读免费小说全文作者梁衡作品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七年前梁衡出版了散文集《觅渡》,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至今广受好评。本书是《觅渡》觅渡,觅渡,渡何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https://www.qimao.com/shuku/1801740/
10.第三届丰子恺散文奖颁奖组委会邀请了国内知名的作家、评论家、文学报刊主编、散文研究专家和出版界人士等担任评委,并设立了初评委员会及终评委员会,最终评出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1名、丰子恺散文奖5名、丰子恺散文奖评委奖10名和丰子恺散文奖提名奖20名。著名作家梁衡以《常州城里觅渡缘》获得丰子恺散文奖特别奖。 https://m.gmw.cn/2021-04/12/content_1302225302.htm
11.这本书专为美而写读梁衡《天边物语》——中国青年网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曾广为转载,并入选中学课本,2005年6月秋白就义70周年时又被刻在碑上立于纪念馆院中。梁衡来到常州,找到秋白的母校——觅渡桥小学,找到清嘉庆年间就有的觅渡桥,找到桥下的瞿家祠堂亦是秋白的故居,秋白当年就是踏过这座桥走上革命道路的。“念天地之悠悠,感时代之变迁”,中国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book.youth.cn/zx/202203/t20220303_13495408.htm
12.觅渡,觅渡,渡何处?》及课文解读02 :《觅渡,觅渡,渡何处?》及课文解读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https://www.zxxk.com/soft/29338490.html
13.梁衡他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在他所有的散文里,可能是最深的一篇了,但是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从平民百姓到高级教授,都有。有一个搞煤炭的老乡到梁衡这里,拿了一本书回去看,再见到梁衡时,第一句话就是说到瞿秋白。“一个有思想深度和美学价值的文章,在不同的读者层次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触动,即使一下https://www.meipian.cn/38r0mdy8
14.梁衡:觅渡觅渡梁衡先生是著名的散文家,有很多名篇入选了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本。七年前梁衡出版了散文集《觅渡》,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至今广受好评。本书是《觅渡》的长级版,收录了梁衡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评论与写作体会。全书分为“伟人如山”“青史如镜”“山川如我”“人生之美”“域外之风”“为文之道”六个https://h5.youzan.com/v2/goods/3ey01o6me71mn
15.翟秋白作品梁衡简介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觅渡。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文章。 梁衡先生曾三临常州拜谒秋白纪念馆。并于1996年挥就写下了《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 书名,觅渡。作者,梁衡。ISBN,9787300053752。页数,346。https://www.360docs.net/doc/ff664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