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春、赵正斌、许小波、谢春林、舒文向短篇小说奖获奖者颁奖
高晓声是已故常州籍著名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乡土小说领域杰出的书写者。为更好地让高晓声的文学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挖掘和发现新时代新乡土文学书写的优秀作品,充实乡村振兴文化内涵,常州于2021年设立高晓声文学奖。2022年征集评选了首届高晓声文学奖。
吴义勤在讲话中对获奖作家表示祝贺。他表示,“高晓声文学奖”意义重大,评委专业权威,评审的过程,既是对评审年度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一次思想艺术大检阅,也是对文学价值、文学规律和审美精神的弘扬。最终获奖的作家和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水平,是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发展成就的一次特别总结与展示。中国作协正在推进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希望各位作家积极踊跃投身其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思想精湛、艺术精深、勇攀文学高峰的新经典之作。
陈志良致欢迎词,他表示,首届“高晓声文学奖”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第二届获奖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坚韧不拔、团结奋进、欣欣向荣的中国,以文学力量激发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昂扬斗志和坚定信念。他希望,能够通过高晓声文学奖的征集评选,激励更多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投身于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火热实践中,发掘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品质的优秀作品,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贡献更多的文学力量、常州力量。
文学艺术的“根”在人民,细腻动人的故事来自于始终做生活的在场者。获奖作品中既有西北乡村的辽阔,也有南方渔村的变迁,既有城乡融合的碰撞,也有农民夏收的传统,还有返乡创业的故事。活动现场,陈彦、马金莲、孙频、徐则臣代表获奖作家发表感言。
“在这样的一个新时代的乡土巨变的时刻,我们的创作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进行文学创作。”颁奖现场陈彦表示,高晓声先生的小说,以轻快幽默苦涩的笔调塑造人物,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让他读后产生一种感觉,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中国作家永不落幕的主题。他说,“新时代新乡土文学下的作者需要进场,需要在场,需要去观察思考,从而写出自己的这种新想法。”
徐则臣常常将描摹的笔触对准大运河,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北上》就是以运河为主角的,这次的获奖作品《宋骑鹅和他的女人》也是写运河的故事。“我从1997年开始写,一直写到现在有20多年,运河的故事是写不完的,每一滴水都是故事。”徐则臣说,运河故事的写作难度在于,要讲出不同时代下的运河故事,在每个故事中呈现出不同时代应给予的运河认知,以契合时代的方式讲述运河故事。
长篇小说奖(2部)
《星空与半棵树》在融合多种创作方法的艺术尝试中,为中国乡土小说的表现手法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作为一部集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生态主义和荒诞主义为一炉的悲喜剧,作家敢于在历史的、审美的和人性的义项中大胆地开掘主题的内涵,从形而下的具象描写到形而上的抽象哲思,让作品在历史的变局中彰显出人性的审美力量,又以独特的风景画面给乡土小说创作增添了新颖的描写手法。“新乡土小说”的“新”,并非就是近距离题材的“新”,更重要的是作家在处理乡土题材时的价值观念和创作方法上的创新。就此而言,陈彦的《星空与半棵树》成为一种范例。
《河山传》用曲笔的批判现实主义“春秋笔法”,隐喻地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发展的真实历史景观。作品描绘了四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与大城市交集碰撞的复杂图景,乡下人和城里人由此而产生出来的人性之间的融和与摩擦,成为小说最重要的稀有题材,所以,《河山传》就是一部用农民视角去书写他们自身悲喜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自己鲜明的价值观代入了小说之中——尽管你可以不相信天是蓝的,但你应该相信人性的微光可以照亮世界。
中篇小说奖(3部)
《母亲和她的第一个连手》叙述语言朴实流畅而富有韵致。小说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西北乡间两个中年女性的友谊从开始到终结的故事。没有惊险的情节,没有动人心魄的悬念,通篇呈现的只是西北乡村的日常琐事,只是邻里交往的惯常行为,却有着耐人寻味的内涵。小说巧妙地以一个七岁孩子的视角,打量两个成年女性的交往,把“人情”的复杂、“人性”的幽暗以一种天真无邪的口吻表现出来,别有意味。
《落日珊瑚》记述了一位归乡青年创业过程中对家乡小镇的重新了解和再度认知,归来者与家乡的深在联系,是通过南方茂盛的植物花卉和婆婆舅舅兄长们在地而松散的生活完成的,同时也是通过对外来者的解救和对话而完成的,那个被关锁在海边灯塔上的艺术家何尝不是归来者精神的自己?放了他也许就是放过自己或者释放过去。这是一部通过南方的海、植物和故人完成的救赎之诗,也是通过自然而安放自我灵魂的艺术。小说丰茂而神秘,提供给我们一种乡野生活方式的珍贵启示。
《五湖四海》以历史为经、人性为纬,织就了一幅改革开放时代的“船民上岸图”。这中间,既有对那个烈火烹油的伟大时代的深情告白,又有对不可言说的幽微人性的敏锐体察。在这篇进行曲风格的小说中,王安忆以不同寻常的极简笔调描写了一路高歌的物质生活与亘古不变的人性定律的相互拉拽和推搡,家长里短中暗藏机锋,花团锦簇下道尽苍凉。“五湖四海”,是命运之舟驰骋搏杀的赛道,更是人性之箭无远弗届的靶场,王安忆用这四个字,唤起了我们对那个巨浪奔涌、泥沙俱下时代的追忆。
短篇小说奖(5部)
《麦田望不到边》以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夏收劳动纪录片拍摄过程,造出乡村个体现实生活与理想追求的参差,映射普通乡民的人心之变。一次偶然的机遇,农民杨本丁获得扮演自己的机会,却也因戏而变。小官村的麦田望不到边,萌动贲张的欲望同样漫无边际。“马永善”带着苏北农民的朴素与纯粹、现实与虚拟、生活与理想,一跃而出,扎进欲望的浪潮中,丰富了新时代农民复杂幽微的心灵维度。小说以少有的农事场景,组织其特征鲜明的乡土叙述,写出了苏北平原乡村个体情感欲望的压抑与勃发。
《桑田绿》以温馨细腻的笔触,徐徐铺叙黄河故道边小村落的山乡巨变,叙事简洁平实、情感细腻充盈。黄河故道边的小村落里,日常生活变动不居,深处洪流中的人也应时而变。恒久不变的却是那村落中常青的桑树林,以及平凡人间的亲情与友情。《桑田绿》语言朴素,在昔日老友相见的嘘寒问暖间,经天纬地地写出了寻常百姓平凡人生的情感故事,一幕幕展开的旧忆夹杂着变动的时代内容,叙录出黄河故道边传统古村落的沧海桑田。
《风动芰荷》文如其名,语言同样闪出别样的诗意与光泽。小说情节淡化,节奏舒缓,叙述从容不迫,却又充满着品咂人生复杂变化的厚重与睿智。在琐碎生活的尘世背景下,日常生活的平淡朴素与懵懂少年的明媚、失落以及忧伤,连同那流淌而过的悠悠岁月、漫漫时光,同时在这片充满地域风情的土地上孕育、幻化,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斑斓多彩、浓淡相宜的风俗画卷,成就了小说诗意灵动的艺术品格与情感氛围。
徐则臣擅以细腻朴素的语言、意料之外的情节,摄取并打捞那些静谧地尘封在茫茫岁月中的运河故事,为那些终年奔波在运河上的跑船人著篇立传,冷静克制的文字,不失机巧,却又无处不在道说隐匿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人性威光。《宋骑鹅和他的女人》以扎实细腻的笔法,深入体察运河人家日常生活细微处的幽微情感,侦破俗世奇案中“老实人”宋骑鹅的生活真相,叙录了一个好人在人世间的隐忍与坚守。笔下虽是运河上的平凡故事,着眼却兼具本土性与世界性。
于短篇小说里见出“大优雅”,这是朱山坡的写作标识。《日出日落》以孩童的视角、寓言的笔法写小镇故事,从芜杂琐碎的生命经验中重返质朴与天真,能在寻常之事中见出奇异的新质。小说中,业已衰落的矿业小镇与高考落榜的小镇青年,同时游离在世界的边缘,却又阴差阳错地身居中心。这种边缘与中心的辩证,重新定义了弥漫在尘世生活里的定见与常识,折射着作者的田园诗心与乡村本位,也映照出落寞而又自守的乡村青年在岁月变迁中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