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公示的《扬州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目录》中众多地名引起了人们好奇和兴趣,更拾起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自信,之前扬州发布报道的高邮“大淖河边”也成了历史地名,以前曾叫“大脑河”,是汪曾祺将“大脑”还原成了“大淖”。
汪曾祺将“大脑”还原成“大淖”
市地名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中所写的“大淖”,就是这个叫“大脑”的地方。这个地方离汪曾祺的故居不远,汪曾祺对此地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这地方跟人的大脑有什么关系呢?后来汪曾祺到了张家口坝上,才恍然大悟,“脑”应写作“淖”,系蒙古语有水的地方,元朝留下的叫法,硬是被高邮人喊走调了。对于此,汪曾祺自然很高兴,他在《〈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文中说:“大淖是有那么一个地方的。不过,我敢说,这个地方是由我给它正了名的。”现在,由于《大淖记事》的巨大影响,高邮已确实将“大脑”还原成“大淖”了。
《大淖记事》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81年第4期《北京文学》。小说通过书写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之女巧云出于自然率真的人性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展示了大淖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世态。该作品曾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汪曾祺在《大淖记事》的开头写道:“这地方的名字很奇怪,叫做大淖。全县没有几个人认得这个淖字。县境之内,也再没有别的叫做什么淖的地方。”作者描绘了一个如桃花源般美丽的世界——大淖。一片大水隔开了城市与乡下,这里远离现代文明,道德束缚形同虚设。大淖人虽然挣扎在贫困线上,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古朴、率真、自由、快乐,更顺乎人的自然本性。
新石器时代地名光芒闪耀
高邮市民政局地名科负责人表示,高邮境内有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龙虬庄、周邶墩就是其中著名代表,也是江淮文明的曙光。
龙虬庄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是江淮地区东部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发现文化遗迹和出土文化遗物最多的一次。1993年,龙虬庄遗址的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大遗址”。高邮龙虬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龙虬庄遗址发现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
周邶墩遗址距今近4000年,是属龙虬文化的遗址,它是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具有代表性的聚落遗址,也是高邮8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为了解江淮地区东部古代的序列以及与江南、淮北古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和扬州及高邮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100余件,其中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原始艺术品。
最浪漫的路名叫“琵琶路”
高邮许多历史地名中,最浪漫的当属琵琶路,最有行伍意味的当数卸甲、“陈总兵庄”。
卸甲西与高邮城区相连,东南与江都区接壤。相传唐代名将薛仁贵率军东征高丽(今朝鲜),沿途跋涉路径这里时天色将晚,人困马乏,于是号令三军卸下盔甲就地宿营。事后卸甲宿营之地就被人们叫做卸甲庄,延袭至今即为卸甲镇。境内的周邶墩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石器、陶器、冥器表明距今三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生活。
琵琶路西起琵琶闸,东至文游中路,因西起琵琶闸而得名。高邮坊间相传琵琶闸早先叫做琵琶洞。运河水自琵琶洞流入南边的护城河,因高低落差较大,流水发出的声响犹如琵琶“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琵琶路西起中山路,东至蝶园路一段曾叫做“城河路”。
秦家垛北宋词坛“婉约派”杰出代表秦观故里,秦氏族人聚居地,位于今三垛镇少游村。据《秦氏家谱》记载:秦氏原先的聚居地在三阳河畔的西夏(距此约800米),后因盗贼屡屡沿河入室抢劫,只得远离大河、向东迁移,在一处湿地挑泥积土,构筑房基,搭建房屋,栖息繁衍,成了一处住人的大垛子,又因垛子上家家户户都姓秦,遂被人民叫做秦家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