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课题组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钱明辉、应芷安、潘菲
界面新闻/界面智库:崔宇、毛盾、王玉
202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界面新闻/界面智库等联合启动了“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旨在科学评估不同区域“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水平,发现各地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和“堵点”,为各地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参考。课题组撰写的《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已于11月9日在南京举办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布。
为了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爱才友好度”,除了选取“人才服务特色度”二级指标进行评估外,课题组还对“人才政策透明度”进行了考察,人才政策透明度的评估主要基于两个维度,一是城市是否设立官方的人才公众号或小程序,二是在官方人才公众号或小程序内是否公开县域人才政策。
具体来看,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人才政策透明度”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东部地区城市在人才政策公开透明方面表现突出,96.0%的城市已经建立了独立的人才公众号,用于发布本地的人才政策和活动信息。但仍有少数城市如舟山等尚未设立专门的人才公众号,而是通过“舟山发布”等综合性政府公众号宣传和展示人才政策。此外,尽管一些地方的人才发展集团等运营的公众号会发布人才活动信息,但其内容大多局限于招聘领域,对于全方位宣传和推广多样化的人才政策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第二,中部地区有21.2%的城市、西部地区有30.3%的城市尚未建立专门的人才公众号,这些城市主要是中小城市,如六安、铜陵、遂宁、泸州、广元、六盘水等。在中部地区,未设立人才公众号的城市中有一半位于安徽省;而在西部地区,四川省的城市占据了较大比例。
对于县域层面,市级城市需要同县域城市做好人才政策的宣传对接工作,如宜宾市建立了一个集成的人才小程序,这个小程序能够让用户清晰地查询市县两级的人才政策。同时,小程序还设置了人才画像功能,帮助各类人才与各项政策实现精准匹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政策的可见度和覆盖度。此外,市级城市应当积极构建县域人才政策评估体系,对下辖县域的人才政策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指导和评估。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从而对各地人才政策内容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以增强区域内人才政策的协同效应。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人才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将更加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平台。除了利用公众号或小程序,进行智能化的内容推送和互动,提高政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外,还应定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和意见征集,让人才政策更加精准地满足不同人才的需求,实现政策的个性化定制和差异化实施。
此外,打造跨区域的人才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旨在打破地域信息壁垒,为人才提供一个既直观又高效的政策对比与申请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帮助人才根据个人发展需求做出最优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