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退费难”问题已成为行业的通病。在黑猫投诉平台查询可知,但凡有些体量的职业教育机构都或多或少地接到过退费投诉。
根据黑猫投诉显示,目前尚德机构累计有3.17万的投诉量,仅3月14日一天便有14起;达内教育也累计有2500多起投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职业教育机构退费难的现象并不鲜见,主要形成因素在于早前职业教育机构推出“保过班”“培训贷”一类的营销策略。
行业进入零和博弈阶段?
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仍有职业教育机构把“保过”作为营销噱头。另外,很多职业教育机构也都会主动帮助学生办理培训贷款。动辄数万元的培训费用可以分摊到2年至3年间偿还,每个月只需要还款千元左右,这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报名的门槛。
“‘保过班’与‘培训贷’对消费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熊丙奇指出,“这种营销手段促使更多机构采用同样的方式营销招生。”
但是,“保过班”并不代表消费者一定能够通过考试。事实上,每年的教师资格证、律师证、会计证等证书的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提供“保过班”的职业教育机构而言,报名学生越多,后续需要承担的退费总量也越大,加之经营规模扩大后房屋租赁成本、员工薪酬、经营硬性成本等因素影响,机构能否实现正向盈利,面临很大的挑战。
而因上述策略致使退费难的情况也在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生存空间。一位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消费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现在很多消费者在报培训班之前都会上网查下退费情况,如果有机构退费不及时的投诉,消费者报名时就会很犹豫。机构没新生的学费做资金补充,老生的学费就更没钱退,已经形成恶性循环。”
部分机构主动拉长退费周期
另外,上述从业人士表示,在漫长的退费流程中,可能会出现消费者嫌麻烦或者过了冲动期,有改变想法重新学习的可能性。这也是消费者与职业教育机构间的心理博弈过程。从财务方面来看,确实有企业存在通过延长退费周期,用以调节企业季度、年度财报周期内的业绩表现的情况。
熊丙奇表示,长远来看,职业教育行业要稳健发展,必须告别“保过班”与“培训贷”模式,不能再追求培训规模,而必须重视培训质量,并以这样的经营思路,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