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记者/温柔实习生/姚筱楚整理
◎本文责编/郭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广东始终是一个精彩舞台。我们从100件载入史册的广东党史大事,回顾广东党组织的光辉历程,铭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重温广东人民的峥嵘岁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传播
广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影响广泛深入的地区之一。1912年,广州《民生日报》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这是国内最早的《共产党宣言》选译本。杨匏安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1919年其发表的《马克斯主义》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几乎同时问世。
2.中共广东支部创建
1921年春,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广东成为国内最早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六个地区之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后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正式成立。
3.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2年、1925年、1926年,三次全国劳动大会连续在广州召开。这促进了广东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中国工人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在广州召开
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召开,标志着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
5.海陆丰农民运动掀起
彭湃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在他的带领下,海陆丰掀起农民运动高潮。1923年,海丰县总农会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组织。1926年5月,广东全省66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成为大革命时期全国农民运动最有声势的地区之一。
6.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大会作出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历史性决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会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
7.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1924年6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开学。黄埔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产物和见证,大批共产党人投身其中,经历了大革命血与火的考验。
8.毛泽东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9.省港大罢工爆发
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此次大罢工历时16个月,有25万人参加,是反抗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政治大罢工,成为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0.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成立
1925年上半年,中共广东区委成立监察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纪律检查机构,为中共五大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积累了宝贵经验。
11.叶挺独立团建立
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在肇庆组建,1926年1月,改番号为第四军独立团,由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被称为“叶挺独立团”,成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规军队。在其后展开的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成为名副其实的先锋。
12.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在五卅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广东革命政府曾先后进行两次东征和一次南征,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13.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其后,根据中央的原定计划,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
14.汾水战役打响
南昌起义后,周恩来、贺龙、叶挺等挥师南下,于1927年9月下旬进入揭阳,在汾水一带与强敌展开一场持续3天的战斗,史称“汾水战役”。
15.血战三河坝
1927年9月18日,南昌起义军主力进入大埔县城;10月1日,三河坝战役正式打响。为掩护主力部队进军潮汕,朱德率3000余人固守三河坝。起义军血战三昼夜,于3日晚有序撤退,保存了革命火种。
16.流沙会议召开
1927年10月3日,由周恩来主持,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在普宁的流沙教堂举行军事决策会议,史称流沙会议。流沙会议打出了苏维埃旗帜,保存了一批革命领导干部和部分武装力量,为东江地区革命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7.茂芝会议召开
1927年10月6日,朱德在饶平的茂芝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作出“保持革命力量,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此后,这支队伍最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18.广东各地举行“秋收起义”
从1927年8月至11月之间,广东一共有30多个县(市)举行了秋收武装起义。广东的“秋收起义”形成了军民联合举义的局面,为后来广东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建立吹响了前奏曲。
19.海陆丰苏维埃成立
1927年11月,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诞生。苏维埃政府通过的《没收土地案》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
20.广州起义爆发
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杨殷等人领导下,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军一度占领广州绝大部分市区,并成立苏维埃政府。广州起义第一次开创了城乡配合、工农兵联合举行武装起义的先例,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号,第一次在中国的大城市中建立完全新型的革命政权。
21.双峰寨保卫战打响
1928年3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包围韶关仁化县的双峰寨,寨内700多名军民开展了震撼粤北的双峰寨保卫战。
22.周文雍、陈铁军就义(“刑场上的婚礼”)
1928年2月6日,不满23岁的周文雍和24岁的陈铁军,毅然走上广州红花岗刑场,在反革命的枪声中举行了“革命婚礼”,慷慨就义。
23.东江革命根据地创建
1930年5月,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梅州丰顺八乡山召开,选举产生了东江苏维埃政府,标志着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
24.红四军入粤与广东中央苏区形成
1929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朱德率领红四军从闽西进入东江,推动了东江土地革命和苏区发展。1930年底,中共闽粤赣特委、闽粤赣特区苏维埃政府筹委会和军委领导机关建立,标志着闽粤赣苏区正式形成,粤东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苏区一部分。
25.中央红色交通线建立
1930年秋冬间,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中共中央开辟了一条由上海—香港—汕头—潮安—大埔—永定,进入江西中央苏区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肩负着为中央苏区运送人员、物资、情报等重要任务,被誉为苏维埃的“血脉”。
26.水口战役打响
1932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与赣粤闽湘鄂南路“剿匪”总司令陈济棠部队在粤北南雄的水口激战三天两夜,击溃粤军10多个团。
27.红军长征突围粤北
广东是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后经过的第一个省份。1934年10月至11月间,红军经过南雄、仁化、乐昌、连县等县,连续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封锁线。
28.抗日救亡运动在广东兴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广东党组织在全省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抗日救亡运动,对国民党抗日将领、地方实力派、华侨及港澳同胞进行了广泛深入抗日统战工作。
29.广东党组织恢复重建
1936年9月,中断两年的广东党领导机关得以恢复,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193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成立。
30.迎击反共逆流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共广东省委组织各地开展迎击反共顽固派的斗争。
31.百花洞战斗打响
1941年6月10日夜,日军长濑大队400余人倾巢而出,兵分两路突袭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中心百花洞村,抗日游击队英勇作战,重创日军。此战被日军称为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战”。
32.开展“秘密大营救”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大批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被困。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东江抗日游击队通力合作,成功营救出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300多人,连同国际友人及其他方面人士在内共800多人,被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33.开辟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战期间,广东各地党组织领导广东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建立起多支抗日游击队,被称为“华南抗日纵队”。华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抗日战场之一。
34.东江纵队北撤山东
1946年6月,东江纵队2583人在深圳大鹏湾起航,7月安全抵达山东烟台解放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严格执行停战协定、争取与维护和平的诚意。
35.广东战役打响
36.解放广州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949年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提出安定革命秩序、团结广大人民、努力恢复生产的三大任务。
37.阳江围歼战
1949年10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在阳江围歼残敌,共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
38.解放海南岛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部队发起海南岛战役。4月16日,渡海作战兵团主力强渡琼州海峡,到5月1日,海南全岛解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9.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视察广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八次视察广东,每次都带有很强的问题导向,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谈话、调研工作,提出不少重要论断。如1956年5月在广东较早提出利用外资的思想,1961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广东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都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40.肃清匪患清剿敌特
1949年10月到1953年9月,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广东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剿匪斗争,基本肃清了匪患。
41.整顿金融秩序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城市接管工作结束以后,华南分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即开始着手整顿金融市场,稳定物价。到1950年底,广东建立起新的货币制度,为经济秩序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42.各级人民政权建立
到1950年6月,广东建立从省到市县、直到基层的一整套政权机构。
43.南粤人民支持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广东各界民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援抗美援朝运动。
44.发展农垦事业
1951年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成立。1952年开始,华南垦殖局在海南、高雷和广西南部展开大规模的垦荒种植橡胶活动。到1955年,广东橡胶垦殖基地初具规模,保障了国家天然橡胶战略资源安全。
45.完成三大改造
1956年,广东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46.创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
1956年11月10日至1957年1月9日,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举办,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经中央批准,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于1957年4月在广州诞生。
47.大兴农田水利设施
1957年冬,广东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指示精神,掀起一场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
48.完成“一五”计划
到1957年,广东“一五”计划指标绝大部分超额完成,全省建立起基本工业体系。
49.中央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1961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在毛泽东主持下,讨论和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会议主要围绕人民公社体制、公共食堂、供给制等问题进行讨论。最后,集中讨论毛泽东关于做好调查研究的指示等问题。
50.掀起“小三线”建设热潮
1965年,广东正式上马“小三线”建设。1966年5月后,广东在全省掀起的“小三线”建设热潮,推动了山区工业的急速发展。
51.建设东深供水工程
1965年3月,历时一年建设的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一举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52.开展边境小额贸易活动
20世纪60年代初,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深圳(时称宝安县)、与澳门接壤的珠海(时称珠海县),积极有效地开展粤港澳边境小额贸易活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3.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0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3个经济特区。其间,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54.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55.江泽民视察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21—25日,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他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6.胡锦涛视察广东提出科学发展的要求
2003年4月,胡锦涛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他要求广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57.广东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中发〔1979〕50号文),同意两省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58.率先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4月,习仲勋代表广东省委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兴办“贸易合作区”。邓小平指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批准实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59.创办蛇口工业区
60.标本兼治解决偷渡外逃问题
1979年前后,面对严重的偷渡外逃问题,广东按照中央的指示,把反偷渡外逃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大力搞好堵截和收容工作。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61.推广“清远经验”
1978年下半年,清远国营企业率先在全国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1979年4月,清远开创国营工业企业承包先河。1979年8月,省委肯定并试点推广“清远经验”。此后,“清远经验”得以在全国推广。
62.率先推动价格改革
1979年,广东率先启动综合性价格改革。1992年4月,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大陆省份。经过10多年努力,广东率先实现了“价格闯关”。
63.从“三来一补”兴起到“珠江模式”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吸引港澳厂商到珠江三角洲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此后,东莞、顺德等地在发展“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过程中创造了高速经济发展模式,被誉为“珠江模式”。
64.开创“以桥养桥”“以路养路”基建新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借鉴先进经验,率先实行“以桥养桥、以路养路、过桥收费、收费还贷”的新型投资体制。
65.从“财政大包干”到“分税制”
从1980年开始,广东实行“财政大包干”新体制。1994年起,广东全面实施新税制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66.支持雇工经营
1981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了肇庆高要农民陈志雄使用雇工扩大经营的做法,并就此展开讨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对于人们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理论制约,选择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开展经营起到了推动作用。
67.敲响全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敲响新中国历史上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第一槌”,拉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帷幕,对深圳乃至全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产生巨大影响。
68.成为经济第一大省
1989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81.39亿元,跃居全国首位,至今连续32年稳居第一。
69.成为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
1990年底,广东全省95%的宜林荒山种上了树,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的省份。
70.创办深圳证券交易所
1991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
71.追赶“亚洲四小龙”
1994年,广东以“亚洲四小龙”为参照,确定广东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
72.率先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深圳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八大体系。进入新世纪以后,广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体系较完备的省份之一。
73.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广东妥善解决了地方金融内外债支付风险,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74.举办深圳高交会
1999年10月,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75.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广东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做好病人救治和防疫工作,率先总结出一整套成功的防治措施,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76.首次提出十项民心工程
2003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在全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
77.实施“双转移”战略
2008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实施“双转移”战略。
78.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
2010年11月,由广州市主办,汕尾市、佛山市、东莞市协办的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79.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广东并多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视察广东,多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全国前列”“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等殷切期望,为广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80.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2年10月3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批复》下发。广东提出率先建设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过程最透明”的先行区。
81.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不断纠“四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8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4年6月,广东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2018年8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
83.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4月21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仪式在广州南沙区举行。广东自贸区涵盖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新区三个片区。
84.率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先后制定了《广东省商事登记条例》《广东省市场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
85.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015年5月,广东出台《广东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实施方案》,成为全国最早上报实施方案,并完成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衔接的省份。
86.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2月,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
87.加快推进万里碧道建设
2017年5月,《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广东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让广东河更美”大行动,高标准建设“万里碧道”工程。
88.开展“数字政府”改革
2017年12月,《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方案》出台,率先在全国部署“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89.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2018年以来,广东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三年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累计带动就业创业124.6万人次,为稳住就业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90.推进“1+1+9”工作部署
2018年6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了“1+1+9”重点任务。第一个“1”是指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政治保证;第二个“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发展主动力。“9”是“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等9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91.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2018年6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2019年7月,广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
9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8年6月,《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规划了2018—2020年的主题分别为“规范化建设”“组织力提升”“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93.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94.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7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
95.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019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5月,广东省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广东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迎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96.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继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之后,深圳再次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97.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98.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截至2020年底,广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
99.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和“十四五”良好开局
广东实现“十三五”的圆满收官,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
100.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广东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