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价格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2期
——兼析2023年以来我国牛肉价格下行的原因
张秀青
内容提要:肉牛养殖是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2023年以来,由于牛肉市场价格持续下行,我国肉牛产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将表现出产能增速放缓、区域集中和规模化水平提升以及下游渠道升级等趋势,但创新升级、降本增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应该理性认识,坚持市场导向,适当政策扶持,引导牛肉产业升级提效。
关键词:肉牛产业;牛肉市场;牛肉价格
一、2023年以来我国牛肉价格波动特点及产业供需分析
(一)2023年以来我国牛肉价格变动特点及趋势判断
对于我国肉牛产业来讲,2023年是个分水岭。2023年之前,由于我国牛肉需求旺盛且供给提升缓慢,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国内牛肉市场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进入2023年,这种上涨势头戛然而止,开始掉头下行。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3年7月14日,全国牛肉大宗价和平均批发价分别为50元/公斤和71.28元/公斤,较2023年初分别下降24.2%和8.3%。与之相比,2021年、2022年,全国牛肉大宗价和平均批发价基本稳定在66元/公斤和77元/公斤左右。为了提振国内牛肉市场,2023年7月27日,国家开展年内首次冻牛羊肉收储1800吨,10月10日。国家再次启动牛羊肉收储5400吨,同期国内猪肉价格上涨,7月末开始国内牛肉价格相继上涨,10月份之后又转而下跌至今。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4年2月,全国牛肉大宗价和平均批发价分别为65.8元/公斤和77.8元/公斤,较7月低点上涨31.6%和9.1%,但仍低于2023年初的18.5%和10.3%。总体看,国内牛肉价格回升势头还相对较弱、上涨动力不强(如图1)。
图1我国牛肉市场价格走势
注:灰色部分为2023年至今的情况
(二)透析牛肉价格波动背后反映的肉牛产业供需失衡问题
1.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短期难有起色
2011-2022年,我国牛肉人均消费年均增速达4%以上,牛肉供给不足几乎成为市场共识。但是,进入2023年,这个市场共识突然被打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乏力波及牛肉市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有6个月的CPI同比为0或负值,有7个月的CPI环比为负值,消费呈现疲软态势。再加上牛肉价格较高且60%以上依赖户外消费,牛肉消费比较低迷。2023年,牛肉消费量为1026万吨,同比增长3.9%,低于2020-2022年年均增长5.6%水平①。另据调研,2023年1-6月份,某商业集团旗下超市牛肉销量1700吨,销售金额1.0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2.7%和19.8%。超市管理人员反映,牛肉促销打折到每斤19.9元,仍然卖不动,这在以前很难想象。
2.国内外价差驱动牛肉进口激增,库存挤压较多
由于国内畜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不高,肉牛养殖成本较高,国内市场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且国内供需缺口又较大,这使得我国牛肉进口快速增长。根据海关数据,2011-2022年,我国牛肉进口量由2.02万吨提高至268万吨,年均增速高达59.4%,进口依存度由0.3%提高到25.1%。2023年,我国牛肉进口量再创新高,达到273万吨,同比增长1.8%,增幅显著收窄;牛肉平均进口价格从每千克5.49美元降至4.86美元,累计降幅11.5%。进口牛肉价格基本是国际市场价格1/3-1/2,与国内活牛价格持平,即使加上运费、关税、增值税,进口牛肉价格依然优势显著。
此外,新冠疫情期间,一些贸易商突击囤货,甚至不惜用杠杆资金大量进口,2022年7月和8月的单月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7万吨。但是,当时国内新冠疫情形势并未根本扭转,部分地区港口作业人员短缺、高速封闭,牛肉物流阻滞,只能入库冷冻贮藏。进入2023年,疫情虽已经过去,但消费仍然乏力。2022年上半年冷藏的牛肉已经临期(通常冷冻牛肉储存期为18个月左右),贸易商不惜亏本抛货,加速市场价格下行。这是多年来未有的现象,市场行情起伏,行业竞争加剧,牛肉贸易商稳赚不赔的时代过去了。
3.国内牛肉产能提升、出栏集中
由于投资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繁育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2023年之前,我国牛肉产量一直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因此,一些国内企业斥巨资进军肉牛养殖行业,甚至通过大量进口母牛在国内繁育以期快速增加国内供给。
特别是近几年,国内肉牛养殖企业从新冠疫情恐慌中恢复过来,2021年4月,国家又出台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②,国内企业养殖肉牛的热情持续加温,大量从国外进口母牛。根据海关数据,2021年、2022年,我国进口活牛分别10.7万吨和10万吨,较2020年均增长近40%,以成年母牛平均350公斤/头计算,两年折合进口活牛超过60万头。同期,我国肉牛存栏量再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20-2022年,我国肉牛存栏量从7685.1万头增至10216万头③,年均增幅达到9.95%,显著高于近10年来4%的年均增幅。在前两年养殖规模扩大的情况下,2023年,大量肉牛相继出栏上市,牛肉产量达到历史新高753万吨,同比增长4.8%,高于2020-2022年年均增长3.4%的水平。同期,因奶牛产奶效率提升而遭淘汰的一大批奶牛也转做肉用,国产牛肉产量进一步增加,且上市量集中。
综合来看,2023年以来,我国牛肉市场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阶段性供需失衡。从需求端看,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市场复苏乏力,国内经济疲弱,居民消费不及预期,是此次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从供给端看,一方面,牛肉进口量激增且疫情期间积压的库存集中出货,另一方面,我国牛肉产能提升较快且出栏较为集中。这也预示着国内肉牛产业将迎来一轮大调整。
二、未来两三年我国牛肉市场环境及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经过2023年的市场震荡,我国肉牛养殖场(户)、贸易商、屠宰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都经受了考验,被动增强了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这也酝酿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产业链调整,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将成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2024年牛肉市场价格还将弱势运行
从消费端看,国内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恢复势头仍待观察。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数据,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但是,人均消费1220元,同比增长40.6%,比2019年同期增长31.7%。2024年2月的CPI同比为0.7%,在经历连续4个月的同比负值后回正。可见,我国消费需求有起色。作为以户外消费为主的畜产品,牛肉消费的景气水平也又好转。据某大型商超提供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在肉类销售量下降10%的情况下,牛肉销售量却增长5%,但其中80%的冷冻牛肉为进口。可见,在国内消费有所复苏的情况下,国内餐饮企业和消费者更偏向选择价格便宜的进口牛肉,国产牛肉销售压力仍然较大。综合供需双方的情况,2024年,国内牛肉价格回升的势头还较弱,但上涨动能正在蓄势之中。
(二)养殖成本高企使得产能增速放缓
不同于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草原和饲草料资源丰富的国家,我国肉牛养殖以小规模专人看管的围栏或舍饲为主,养殖成本较高(刘强林和王菲,2015;张相伦等,2019)。近年来,随着人工、土地、物料等价格的提升,肉牛养殖成本不断抬升,比较效益不断下降。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2年,中国散养肉牛的产值、总成本和净利润分别为18027.83元/头、13726.27元/头和4301.56元/头,2011-2022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17%、7.96%和8.87%。然而,近几年,散养肉牛的养殖成本增长快于产值提升,净收益开始下降。2019-2022年,中国散养肉牛的产值、总成本和净利润年均增速分别为4.62%、5.45%和2.16%,与2011年以来的年均增速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净利润增速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从成本利润率的波动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我国散养肉牛的成本利润率先从2011年的28.57%提升至2019年的35.58%,2021年降为26.81%,2022年也仅回升至31.34%。
图22009年以来我国散养肉牛的成本收益变动情况
在肉牛养殖的总成本中,物质和服务费用占9成以上,包括精粗饲料、仔畜费、水电煤、防疫等费用。在肉牛产值增幅下降的情况下,肉牛养殖的饲料成本大幅攀升。2011-2022年,我国散养肉牛的精饲料成本和青粗饲料成本年均增速分别为8.49%和7.46%,而2019-2022年增幅进一步上升,分别为12.88%和10.98%。这直接推高了肉牛养殖的总成本,抬高了行业入门和经营门槛。2022年6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肉牛养殖成本也相应下降,然而成本降幅明显小于牛肉市场价格降幅,许多养殖场(户)亏损,很多难以坚持的母牛养殖场(户)和肉牛育肥户纷纷退出,“咬牙”坚持的养殖场(户)也谨慎补栏。根据经验,农产品成本的变动经常表现为“涨的快、跌的慢”“涨的多、跌的少”,对价格形成刚性的支撑。未来1-2年内,由于市场价格难有大幅回升,肉牛存栏增幅也将受到抑制,产能提升速度将放缓。通过此轮价格波动,我国牛肉产业必须转型升级,某些养殖场(户)“将饲料往牛圈一撒,吃一半浪费一半”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通过适度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才是正途。
(三)产区不断集中和规模化水平提升
图32004年以来我国肉牛主要产区产量比重变动情况
表1我国肉牛养殖不同规模场(户)年出栏数占比变动情况
(四)屠宰加工和消费渠道不断完善升级
当前,在市场行情下行通道中,养殖端进入屠宰加工及后续环节的路径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常,养殖场(户)通过基地、合作社、经纪人等途径进入屠宰加工企业,然后进入后续分销、零售环节。当前,由于养殖效益不高,一些养殖(场)户为了绕开肉牛经纪人从中压级压价,自行联系个体屠宰企业进行屠宰,再自行联系销路或者直播带货,以赚取相对更高的收益。根据对养殖户的调研,2022年,卖出一头活牛可获利润5000元左右;由于2023年要出栏的牛基本是2021年价格高点购入育肥的,2023年卖出一头活牛的利润几乎消失,仅可以打平成本,大量的中小规模户因中间商压价甚至每头活牛亏损2000-3000元不等。然而,在直接出售活牛亏损的情况下,自行屠宰出售牛肉可盈利2100元/头(如表2)。总体看,我国的肉牛屠宰和加工企业以小规模为主,现代化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占比较低,但也形成了“屠宰加工企业带动养殖场(户)”的产业链发展示范模式,比如河北福成模式,实现了从饲料生产、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到肉制品销售的全产业链运营。随着我国肉牛产业链的不断调整升级,这类集团化养殖企业通过控制屠宰和加工环节,从而实现向上向下延伸至全产业链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表22022年与2023年国内牛产业各环节价格对比
进入终端消费环节,顺应科技革命浪潮以及适应消费新风尚,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刺激,牛肉消费模式不断优化升级。一是,养殖企业或牧场直营销售终端(站、点)增多,形成国产牛肉闭环直供新模式,这是国内企业全产业链发展、降本提效的必然方向;二是,电商、代购、直播等现代零售渠道的消费比例明显提升。澳大利亚肉畜协会(MLA)预测①,2020-2022年,我国牛肉电商渠道销售量增长高达22.3%,传统渠道仅为3.4%。三是,预制菜市场规模不断扩张,降低了牛肉的烹饪难度(张秀青、谢兰兰,2022)。这些都将提升国产牛肉消费的水平,从而扩大牛肉消费总量。
三、推进肉牛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牛肉产业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坚持市场导向,适当政策扶持,引导牛肉产业渡过难关、升级提效。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持续推进国内牛肉产业转型升级
从长远来看,我国牛肉供需仍存缺口,应坚持落实《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以增产保供为目标,加快转变肉牛生产方式,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资金投入,鼓励牛肉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支持牛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包括肉牛品种改良、饲料效率提升、屠宰和加工技术进步等,以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利用技术创新降低环境影响,比如,“种养结合”的养殖新模式,将畜禽产生的粪便给农作物施肥,既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符合生态绿色理念(曹兵海、李俊雅等,2023)。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分布,优化牛肉产业的地域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避免过度集中或分散,进一步优化整合繁育、饲养、运销、加工、屠宰等环节,促进“运活畜”向“运肉”转变,布局下游食品销售网络,建立现代化肉牛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有机、多样化产品的需求。
(二)培育并提升屠宰加工龙头企业竞争力
支持肉牛养殖的优势产区、养殖大县发展现代屠宰加工业,推进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集群式发展。推进屠宰标准化创建,支持企业建设高标准屠宰车间及先进的屠宰加工设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企业开发新的屠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减少浪费,提高动物福利。鼓励企业建立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担保方式,解决肉牛屠宰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鼓励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成立龙头屠宰加工企业联盟,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行业挑战。
(三)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良种补贴”“疫苗补贴”“基础母牛扩群补贴”等政策。同时,坚持市场导向,以扶持养殖场(户)为抓手,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不搞强刺激,以防干预过度造成“牛周期”。针对当前牛肉价格仍然弱势运行,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适当补贴,减少养殖亏损。国家完善财政和金融扶持措施,探索建立肉牛目标价格/收入保险制度,引导鼓励养殖户购买“政策保险+商业保险”双重保障。通过涉农政策性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方式,适时推出“活体抵押贷”,防止牛价下跌带来的亏损恐慌、非正常减产甚至停产。
(四)加强牛肉市场监测预警
为了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肉牛销售价格低廉——经济损失惨重”的循环再次发生,应加强牛肉市场信息化体系建设,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到肉牛全产业链管理,强化国内外市场监测预警技术团队建设,定期发布市场供求、贸易、价格变动、品质要求、产业动态等信息,引导生产预期,保证国内市场供给稳定,价格平稳运行。严格管控自媒体平台的误导性报道行为,配合国家宏观管理部门进行预期管理。
参考文献:
[1]杜鹰,张秀青,梁腾坚.国家食物安全与农业新发展格局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22(09):4-10.
[2]谢兰兰,张秀青,张学彪.大食物观视角下稳定我国牛肉全球供应链问题的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23(06):21-25.
[3]郭丝露,梁月静.每年200万吨走私肉行销遍及全国挡不住的走私牛肉[N].南方周末,2014-12-11.
[4]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
[5]刘强林,王菲,任晓璇,孟庆翔.美国肉牛产业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5,51(S1):6-9.
[6]张相伦,崔秀梅,游伟,赵红波,魏晨,靳青,万发春.澳大利亚2018年肉牛产业发展分析与借鉴[J].中国牛业科学,2019,45(04):72-73+75.
[7]任继周.中国牛羊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21.
[8]张秀青,谢兰兰.国际牛羊肉市场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风险点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02):79-83.
[9]曹兵海,李俊雅,王之盛,郭爱珍,陈昭辉,孙宝忠,曹建民.2023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23,59(03):323-329.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预警救济技术咨询”项目。
①该数据为笔者计算所得。其中人均消费量=(产量+进口量-出口量)/总人口数,人均户内消费量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③2020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22年的数据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
①这里的区域划分以养殖业发展条件和水平为基础,与行政区划有所差别。根据行政区划,河北、山东不属于中原,内蒙古不属于东北,湖南不属于西南。
TheWarningSignalsintheBeefMarketForeshadowAdjustmentsandUpgradesintheBeefCattleIndustryChain
—AnalyzingthereasonsbehindthedeclineinChina'sbeefpricessince2023.
ZhangXiuqing
ChinaCenterforInternationalEconomicExchanges(CCIEE)
ExecutiveSummary:BeefcattlefarmingisoneofthekeyindustriesforincreasingtheincomeoffarmersinChina.Since2023,duetothecontinuousdeclineinbeefmarketprices,China'sbeefcattleindustryhasreachedacriticalmomentfor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Inthecurrentandfutureperiod,thedevelopmentofChina'sbeefcattleindustrywillshowtrendssuchasaslowdowninproductioncapacitygrowth,regionalconcentration,enhancedlevelofscalability,andupgradingofdownstreamchannels.However,thereisstillalongwaytogointermsofinnovation,costreduction,andefficiencyenhancement.Therefore,itisnecessarytohavearationalunderstanding,adheretomarketorientation,provideappropriatepolicysupport,andguidetheupgradingandefficiencyimprovementofthebeef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