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铁路人来自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山丹马场综合维修工区。工区位于兰新高铁山丹马场站,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含氧量的77%,冰雪期长达9个月。但正是这群人,在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祁连山腹地,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高铁安全的赞歌。
一、走进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铁站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决定派霍去病“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远征河西走廊。年仅19岁的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大败匈奴。这位英勇年轻的将军跨马望着这里丰美的水草,随即决定在这里创建军马场。两千年后,随着兰新高铁的开通运营,山丹马场站在这里“落户”。2021年12月开办客运业务,站房海拔高度超过31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铁站。
站在山丹马场站前广场,仰望蓝天白云,远眺祁连雪山,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感受着高原的辽阔与壮美。车站的站房设计别具一格,仿佛一匹骏马昂首奋蹄,寓意着这里曾是古代军马场的历史传承。走进站房,宽敞明亮的大厅让人眼前一亮,各种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山丹马场综合维修工区负责山丹马场站内及区间73公里的工务、电务、供电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管理的祁连山隧道群中,最高的大梁隧道海拔3608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高铁第一高隧”。
工区宿舍就在车站旁边,是一栋两层的小楼。走进宿舍,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墙上挂着“高原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标语,彰显着铁路人的坚韧与担当。宿舍里,床铺整洁,设施完备,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间,让职工们在高原上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二、高寒缺氧下的坚守
高寒、高原、高海拔是山丹马场综合维修工区职工必须克服的三道难关。班组职工常说这里的一年只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他们也被趣称为“一年四季穿棉袄的人”。
艰苦的自然环境给设备检修带来极大挑战。遇到极寒天气时,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39摄氏度。机器设备被冻得开不了机,职工们就把设备电池揣在怀里“加热”。由于高铁的“天窗”作业都在夜间,每次作业前除了要穿上厚厚的棉袄,工区工长陈永红还会认真检查医用吸氧器、制氧机的使用状态和应急药品的配备,以防职工作业中身体不适。
在祁连山隧道群中,由于隧道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职工们每次进入隧道作业都是一次身心的考验。他们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还要在黑暗、潮湿、狭小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隧道内的作业平台空间有限,职工们只能弯着腰、弓着背进行作业,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三、风雪夜中的奋斗
为了保障兰新高铁的安全畅通,夜间“天窗”作业是工区职工的常态。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便披上厚厚的棉衣,戴上安全帽和手套,准备开始新一轮的作业。
在作业现场,职工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负责拆卸旧零件,有的负责安装新设备,还有的负责检查线路和信号设备。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忙碌而有序。
在祁连山深处的元山隧道内,一次棘轮更换作业正在进行。由于隧道内空间狭小,作业平台无法直接到达棘轮的安装位置,职工们只能依靠绳索和滑轮将百斤重的棘轮缓缓吊起,再一点点地移动到安装位置。在陈永红的指挥下,大家齐心协力、喊着号子,终于将棘轮顺利送达安装位置。
“拉,拉,拉,使劲儿!”在隧道内回荡的喊声中,职工们的汗水与雪花交织在一起,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坚毅与自豪。
作业完成后,职工们还要对线路和设备进行再次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当他们走出隧道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虽然身体疲惫不堪,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坚守中的温情与成长
在工区这个大家庭里,职工们不仅有着共同的职责和使命,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亲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在这里,他们彼此关心、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每个人都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职工李佳龙说。他是今年和王文通一起分到工区的新人,虽然刚到不久,但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工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工区里的老职工们总是耐心地教导新职工们如何更好地适应高原环境、如何更好地进行作业操作。在生活中,他们也总是关心着新职工们的饮食起居和身心健康。每当有新职工生病或者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纷纷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
在工区的日子里,职工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工作,更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生活。他们在这里收获了成长和进步,也收获了友谊和爱情。有的职工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共同组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有的职工在这里晋升为了班组长或者技术骨干,成为了工区里的佼佼者。
五、兰新高铁的十年发展之路
兰新高铁与古代丝绸之路在西北的线路基本平行。2014年12月26日,随着D2701次列车从兰州西站缓缓驶出,标志着兰新高铁全线贯通运营。这条全长1776公里的高铁线路,东起甘肃兰州,西至新疆乌鲁木齐,途经青海西宁,穿越河西走廊,连接张掖、嘉峪关等地,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在山丹马场段,盛夏时山丹县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列车飞驰在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海之间风光旖旎。入秋后这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延绵不绝的祁连山被白雪覆盖,忙碌的牧民、成群的牛羊,奏响祁连牧歌。
到2024年,兰新高铁开通运营将满10周年。在这10年里,兰新高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开通运营到现在的平稳运行,从最初的时速250公里到现在的时速300公里以上,兰新高铁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中。
在这10年里,山丹马场综合维修工区的职工们也见证了兰新高铁的成长和发展。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这条高铁线路的安全畅通保驾护航。每当看到一列列高铁列车从他们的身边呼啸而过时,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六、走进工区职工的日常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祁连山的雪峰上,山丹马场综合维修工区的职工们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天。他们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安全帽和手套,准备开始今天的作业。
在工区宿舍里,职工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早餐。他们有的吃着馒头和咸菜,有的喝着牛奶和吃着鸡蛋。虽然早餐简单朴素,但大家却吃得津津有味、有说有笑。
早餐过后,职工们便开始整理作业工具和材料。他们仔细检查着每一个工具是否完好无损、每一个材料是否合格达标。在确认无误后,他们便乘坐着轨道作业车前往作业地点。
在作业现场,职工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他们有的负责拆卸旧零件、有的负责安装新设备、还有的负责检查线路和信号设备。在昏暗的灯光下和狭小的空间里,他们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作业。
在作业过程中,职工们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和极寒天气带来的挑战,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专注。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高铁列车的安全畅通和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业完成后,职工们还要对线路和设备进行再次检查确认。他们仔细检查着每一个螺栓是否紧固到位、每一个设备是否运行正常。在确认无误后,他们才放心地离开作业现场返回工区。
回到工区后,职工们并没有立即休息或下班回家。他们还要对当天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他们分析着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着如何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反思中,他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着。
七、致敬高原上的守护者
在祁连山腹地的高原上,山丹马场综合维修工区的职工们用他们的坚韧和担当书写着高铁安全的赞歌。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高寒缺氧,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兰新高铁的安全畅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