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房地产测绘;技术应用;信息管理
一、应用于房地产领域的测绘新技术
房地产测绘主要是利用测量技术测算房产面积。随着CAD技术以及GIS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广泛应用,房地产测绘技术也日新月异,目前已经进入应用领域的测绘新技术有以下几种:
1、运用CAD制图直接绘算房产面积并进行现场点位测量复核的双作业模式。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房地产测绘技术,在进行房产设计及报审批阶段时就将房地产的设计图纸CAD版进行存档和分户计算面积,进而积累基础的房地产测绘电子版数据,并且在房地产施工阶段进行补充和校对,进而形成统一的规范。在进行房产备案及交易时,可以直接利用原有的资料进行现场测量复核之后,运用在房产转移登记的产权配图中,既减少了绘图配图的大量工作,也减少了不必要的现场测绘工作,也减少了配图工作的差错率,较高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基于GIS技术的多系统运用联合。计算机技术在房地产测绘领域应用已经相当成熟,早期仅仅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而后到使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面积分摊自动化计算,目前在房地产管理局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基于GIS技术层面的实现多功能计算的测绘管理软件,并且实现了结合计算功能的数据综合管理。这类软件基于AutoCAD基础上二次开发,同时加入对GIS系统的联动运用,结合已有的管理系统的功能,扩充房产测绘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是扩充房产面积计算功能。这类技术着眼于优先解决面积计算功能,基本是以房屋具有共同分摊的栋为基本单元,而不是以户室即产权单元为基本单元。并且较为合理的运用了GIS系统里的地籍资料,可以较好的实现基于GIS系统的数据查询和管理功能,既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正在产生的房地产测绘数据,又减少了对现有系统数据的影响,避免了庞大的计算冗余和数据调整。
二、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优化应用
随着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房产信息系统形成了以GIS空间数据为支撑的综合信息应用管理系统,房地产测绘信息的创建和更新可以非常直接的实现系统化管理。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仅承担存储和更新功能,在其优化应用中也逐步实现了信息数据传输和统计功能,并且提升了系统开发平台和结构模式、数据入库等方面的运用能力,为统计及房地产开发咨询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
1、采用子系统方式对房地产测绘信息进行分散管理。这样就可以将面积测算、测绘流程及测绘数据管理等分部工作进行分散,继而将成果文件作为数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属性字段直接存储,当需要打开测算数据的时候,直接从系统中取出读入到测算软件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测算软件实现数据的集中式存储,简化了作业人员的操作步骤,减少了差错率,也使得系统开发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测算软件的选择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2、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OA运用,提升信息数据的同步性和时效性。房地产测绘信息的流程管理主要涉及面积测算和配图的业务流程管理,包括测算软件数据上载、下载、变更等的流程管理,与一般的业务审批型OA区别不大,既可以独立开发,也可以单独引用。
三、基于GIS技术的房产测绘信息管理策略
1、基于GIS技术的系统开发平台与结构模式
通过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及子系统监理,可以将房地产信息进行平台管理。在GIS平台中体现房地产的位置、周围地理环境、建造年代、权属单位及空间分布特性。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完善的数据采集、处理,输出、建库、检索、分析等劝能。其中,数据采集手段包括了数字化、矢量化、GPS、电子平板测图、开放式数据转换等。数据处理包括编辑、自动拓扑处理、投影、变换、误差校正、图框生成等方面的几百个功能,数据输出既能够迸行常规的数据交换、打印,也能够进行版面编排、挂网、分色、印刷出高质最的图件,数据库可建立各种模型库,实现三库合一的分析功能。这个管理分析平台既包括矢量空间分析,也包括对遥感影像、DEM、网络等数据的常规分析和专业分析。
2、基于测量成果系统的CORS基站建设的在线监控。
广西测绘局将广西现有的传统大地测量成果和现代空间定位框架动态基准成果集成一体,搭建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稳定可靠、快速便捷的测绘基准成果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成果服务,逐步改变传统大地测量成果被动式的服务模式。基于GIS技术和关系型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WEBSERVICE以及B/S网络服务模式开发广西大地测量基准成果管理系统,有针对性地建立了电力、铁路、气象等多种数据库,对广西大地测量基准成果进行安全、高效的管理,同时实现多种形式的大地测量基准成果地理位置的在线信息查询服务。开发完善的用户管理模块,基于网络数据包截取技术实现对CORS用户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采用网页编程技术自主实现了CORS基准站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控和显示。
四、房地产测绘管理及实施
房产测绘是根据房产产权确权的需要,用测量的手段,以权属为核心,权属单元界限为基础,房产的平面位置、形状、面积为重点,绘制成房产图,并以房屋和房屋用地调查表补充配合图面信息显示的专业测绘。
由于房产测绘成果的审核为形式性审核,并不对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尤其是共用面积及共用面积分摊的测量和计算进行实质性审核。形式性审核并不意味着测绘单位可以在测算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或弄虚作假,测绘单位必须对其提供的测绘成果负完全的质量责任和法律责任。形式性审核可以避免测绘单位既收取测绘费用又不对测绘成果负责,而且总把测绘成果出错的责任归结给审核部门的体制,还可以集中审核部门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对房产测绘成果的检查。审核部门要对每季度对通过审核的用于房地产权属登记的测绘成果资料进行抽检,有时进行突击检查或根据业主的举报进行检查,根据《房产测绘成果质量评定标准》进行评分,同时对每个测绘单位建立作业项目管理数据库,实时统计、记录抽检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并向社会公布各测绘单位的抽检情况和信用状况。
五、结束语
随着房地产测绘各种新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已经逐步监理了完善的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并且运用于不同的测绘及工程领域。而在房地产测绘工程的实际使用中,需要对目前的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运用,灵活运用其子系统,就能够有效的解决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系统差异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平.基于GIS技术的房产测绘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05(5).
[2]王峰.WebService在空间数据互操作中的研究测绘与空间[J].地理信息,2005(04)
[3]冯静浅.议房产测绘市场化[J],河北企业,2008-07-20.
关键词:地籍测量;GPS技术;控制网;坐标系;控制测量;精度分析
由于GPS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给地籍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GPS技术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观测、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使得GPS技术在国内各城市地籍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针对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城市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在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地形测量,权属调查是在现场核实宗地的土地使用者、土地用途等,并通过本宗地和相邻宗地使用者的现场指界,标定宗地界址,丈量宗地界址比边长,绘制宗地草图和填写地籍调查表,在此基础上,依据权属调查资料开展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两大部分,测绘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形状、位置、地类等,绘制地籍图,量算面积。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登记土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
地籍管理从最初单一的税收地籍发展到产权地籍,再到现在的多用途地籍,其内涵不断丰富。在此过程中,测绘手段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测绘仪器从最初的原始工具到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等。现在GPS技术正在不断得到应用。
2工作目的及依据
为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使用者和他项权利者的合法权益,我市自2007年3月起在全市行政区内开展了GPS控制测量工作。本次地籍测量工作技术依据《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7,CJJ73-97);《城市测量规范》(1999,CJJ8-99);《地籍测绘规范》(1994,CH5002-9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及《东莞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文件汇编》的有关规定。
3地籍基础控制网的建立
地籍测量主要任务是测绘地籍图和测定界址点坐标,为了保证测量成果达到预期精度要求,应根据测区的范围、特征、测图比例尺及其他因素,建立相应的地籍基础控制网。
3.1坐标系选择
平面坐标系: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的1980年城市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23°45′西安80椭球;
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2GPS控制测量
(1)现场踏勘选点
测区附近有三个控制点(三等GPS点):经实地踏勘,控制点保存完好,可以利用。待测GPS点位尽量选埋在通视条件良好、易于保存、交通便利、便于架设仪器的地方;视场周围15°上无高大障碍物;尽量远离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周边无大面积水域,点位标示按规范要求设置,并作点之记。
(2)技术设计
内业设计:根据工程要求,在测区内布设GPS四等控制网,并加密一、二级导线点,以满足测量需要(本工程对高程不做要求)。
根据控制点数量、分布和测区的形状,设计GPS网,使网型合理,边长符合规范要求,点位分布均匀、密度适当,且控制面积足够大,能很好地控制整个测区。
布网方式采用边连式或网连接以保证整体控制网的精度和稳定性,保证整体控制网的强度。共布设GPS控制点5个,分别是GPS1、GPS2、GPS3、GPS4、GPS5。
技术指标:根据规范要求四等GPS控制网必须满足下表的规定
使用美国产ASHTECH静态GPS接收机三台套进行控制测量,GPS接收机标称精度:平面5mm+1ppm,高程:10mm+2ppm,方位角:
(4)外业施测
(5)数据后处理及精度分析
采用仪器随机软件Solution2.6进行星历预报、数据下载、基线解算、坐标转换、控制网平差,报告成果输出等处理。
不难看出GPS控制网中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符合限差要求。
其次对GPS网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目的在于全面检核GPS网内部符合精度,并提供各点WGS-84坐标及各基线向量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及点位和边长精度信息。
其基线向量改正数Vx、Vy、Vz绝对值均应满足下式要求:
Vx≤3σ、Vy≤3σ、Vz≤3σ,当超限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式。
(6)质量控制及成果验证
采用ISO9001质量保证模式进行质量控制,重点抓住三个环节,即事先指导、中间检查和辅导、最终产品检验和总结。
基础控制做完之后,我们用SOKKIASET21002秒电子全站仪对控制网里互相通视的GPS点进行检查,如下表:
以上统计满足现行《GPS规范》的要求,精度完全达到GPS四等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4结语
总之,GPS技术运用于地籍测量,同传统方法相比,不仅在降低作业的强度方面,而且在测量速度、精度方面都得到了认可。实践证明,随着GPS技术应用研究不断深入,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高秀娟,GPS测绘新技术与工程测量的内在联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籍测量工程,应用探讨
一.前言
1.概念
地籍,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指将地块作为基础、将土地权属作为核心,在国家的监管状况下用文件、数据以及图表的多种形式将土地数量、权属、质量、位置和作用等信息表现出来。地籍测绘则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衍生的一项测绘技术,是关系到土地和土地附属物权利的一项政府活动,其归根到底,是一种法定行为。而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数字化测绘来完成大量涉及城镇地籍测绘活动的一项技术。
2.地籍土地权属调查
(一)土地权属调查解决的问题
调查土地权属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宗地的划分、权属的规定,核心目标便是宗地。所以,调查宗地时,通常情况下是通过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来采取调查活动的。在进行调查之前,要分发测量、指界通知报告。当界址位置完成了最后的认定,就可以设置与之对应的界址标志,这个界址位置不但需要美观,而且要具备牢固的特点。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碎部测量
(一)图根测量
在比较广阔的区域可以通过PTK技术来设置图根控制网,通常情况下,在GPS网的布设过程中,可以利用GPSRTK进行观测,得出点位的相对误差,然而其误差一般是难以满足相邻界址点间的误差数在5cm的范围内。所以,在图根网的布设过程中,对于街道以及建筑物比较集中的区域,要通过全站仪来布设,并将图根导线设置成为结点网,通过这样就能相当程度上杜绝相邻两条单导线之间出现误差,引起结合部界址边超限问题的出现。
(二)数据采集的具体方法
在采集数据时,可以通过测界址点的方式来测量全站仪对房屋拐角、围墙拐点、阳台角等地物。而对其他地物的测量通常情况下是采用测量地形点的方式来进行。在采点时,通常都是把性质各异的点制作成与之对应的地物代码,以便于技术人员加深记忆。在进行实地打点测量时,通常对地物进行依次测量,这样就能让相同地物的数据经过内业转换,从而实现自动联线,进而避免过多的散点,不利于编图的进行。
(三)内业数据处理
当天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及时将数据录入电脑。然而因为在进行采点时,使用的仪器以及型号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录入时,数据格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在电脑编辑时,只有将数据装换成SCS格式、成为可连线的数据文件之后,再绘制成地籍图。此时绘成的地籍图就能将街道、房屋等地物按照打点的顺序连成曲线,作业人员从折线出发,结合自身的记忆,就能轻易完成地籍图的绘测。
(四)外业调绘
2.外业测量精度的控制方法
四.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实地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1.街坊的划分
在作业时,需要以街坊为单位来调查地籍,并绘制对应的地籍图,管理地籍绘制的成果以及地籍调查表。在调查某个街坊的地籍图信息时,最好由同一个工作人员来进行,在对分界线的设置方面,不要设置在围墙内部,而应该寻找宽敞的地方。
2.界址线的设定
在测绘地籍中,界址线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所以,只有设定了合理的界址线,才能促进地籍测绘效率的提高。对于初始测绘来说,之前很多宗地界址线都设置在围墙内部,引起了相当麻烦,因此需要尽量杜绝这类事情,对界址点进行精确设置。
3.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绘制
测绘图的完成并不代表工作的完成,还需要增加包括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等内容。在实际作业时,应该在初始地籍图上做统一的绘制,因此可以独立形成一个文件,然后制作成为街坊线图块文件,并将图块设置到相应街坊的地籍图中去。
五.结束语
伴随着地籍测量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工作在此过程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数字化测绘技术在为地籍测量单位各阶段提供测绘数据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地籍测量单位降低成本,从而为广大百姓带来切实的实惠。因此,我们更加要重视数字化测绘技术,加强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改革与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和规范整个地籍测量测绘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地籍测量测绘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要严格依照《测绘法》对有关数字化测绘的技术与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要求。
[1]尚永福现代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经天纬地——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十九次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选编2005-06-30中国会议
[2]胡志刚;花向红;韩红超;李振海GPS-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测绘信息与工程2007-10-05期刊
【关键词】竣工验收;测量
一、引言
竣工验收测量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一项具体工作,主要核实建设工程竣工后各项指标是否按规划审批的要求施工。批后管理的一项重要程序,竣工验收测量的成果报告更是规划竣工验收审核的重要依据,竣工测量成果的质量,不仅影响测绘部门掌握现状地理信息的正确性,而且涉及到规划管理部门对规划的审批监督管理,因此,竣工测量成果的质量是关系到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实施、落实的一项重要测绘工作。
二、竣工测量的内容
竣工测量的内容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地形测量和竣工要素测量。
1、地形现状图测量是对该工和及周围已经变化了的地形、地物,采用数字全站仪重新进行数据采集。根据外业采集的数据,利用CASS等内外业一体化软件进行编辑,生成满足要求的图件数据。
2、竣工要素测量是对筑物的长度、宽度、高度、面积、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进行实地测量,同时在地形图上标注建筑物与规划控制条件地物的距离、建筑物与界址线、规划红线等的关系。
三、技术要求
1、测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比例尺
2、坐标高程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采用92厦门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图幅分幅及编号:按厦门市现行规定执行。
4、测量要求:
主要采用《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等技术标准执行。
四、外业数据的采集及测算
竣工测量外业数据的采集及测算包括控制测量、现状数字化测图、数据测算三个方面。
1、控制测量:为确保测量精度,每一宗地的周边必须布设不少于三个固定点的城市二级以上(含二级)导线控制点;导线可布成结点网或附合路线,按照规范要求埋石,在城市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可以刻石代替,精度要求按规范相应规定。一、二级导线点高程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也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定,高差应对向观测,仪器高、觇标高量至0.001m。精度要求按规范相应规定。
内业平差前应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200%的检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同时应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备份。成果取位:角度的各项改正计算和方位角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取至0.001m。高程取位:三角高程取至0.01m。
2、数字化测图:(1)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按照1:500数字化地形图的要求详尽测绘表示。地上、地下停车泊位应逐个测绘表示。成图软件采用城市测绘与管理系统软件UDSMS编辑。
(2)范围:除了建设用地范围外,还应包括与建设用地范围线相邻的地物、地貌,具体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a)相邻的是街道的,将相邻的街道施测完整。
b)相邻的是巷道的,施测相邻的巷道及靠巷道一侧建筑物的轮廓线。
c)相邻的是建筑物,则施测相邻一侧建筑物的轮廓线。
d)上述情况除外的,测至建设用地范围线外30米;当有斜坡、人工坎等地貌存在,测至其顶部即可。
e)分期建设的项目,测至主体建筑外轮廓线外30—50米。
(3)注意事项:
a)主要地物点在一、二级导线及图根布设时,应尽量考虑直接引测。
b)宗地内所有地物、道路,有宗地界址作用的围墙、人工坎等及邻宗主体建筑,一律按一级界址点精度要求准确测定和详尽表示,且必须从所布设的控制点上直接引测。
d)立尺点应保证与图式符号的定位点或定位线严格一致。为了减少棱镜常数对细部点的误差影响,应根据棱镜规格不同在全站仪加常数设置中考虑加入棱镜改正常数。亦可采用特制小棱镜或免棱镜全站仪施测,以保证点位精度。
e)高程注记应均匀分布、合理选注,要求注至0.01m。
f)为保证精度,每天上午、下午第一测站作业前必须检测仪器2C和i角一次,并重新设置于仪器内。
3、数据测算
(1)建筑面积测算:建筑面积测算,目的是为了反映建设项目的布局与规划设计是否相符合,了解建设工程是否存在违规的问题,是城市管理时的重要依据。面积测算的内容主要依照《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规定执行。
房屋建筑面积测量按照房产测绘“双线图”的形式,详细测绘体现房屋分层平面布局、单元户型结构、楼梯、公共过道、公建设施用房、设备用房、管理用房、核心筒、停车泊位等内容,并形成分层平面图。
边长量距应使用经检定合格的钢卷尺、手持式测距仪等工具,边长取位至0.01米。
底层骑楼的面积、层高小于2.20米(含2.20米)、架空绿化、消防通道面积均应将面积数在备注栏单列并准确描述。
(2)建筑高度测算
a)平屋面建筑高度:有挑檐屋面的自室外出入口地坪标高算至檐口顶;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出入口地坪标高算至女儿墙顶;坡屋面建筑高度:屋面坡度小于45度(含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坡度大于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屋脊顶;屋面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下内,且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1/8的,不计入建筑高度。但当建筑物位于建筑保护区、建筑控制区和有净空要求的控制区时,上述突出部位应计算建筑高度。
b)建筑高度测量要求:使用手持式测距仪逐层测出各层层高,将汇总高度与全站仪测量高度比较,误差在±(0.03*层)m以内;各栋建筑主要室外出入口地坪高程及室内1层地坪高程均要实测,标注于总平面图上。当建筑物位于建筑保护区、建筑控制区和有净空要求的控制区时,其建筑屋顶标高应采用全站仪实测表示;因地形、地貌影响,个别建筑室内地坪高程不一致,在总平面图上应合理标注,详尽表示。
(3)建筑间距测算
a)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裙楼部分以裙楼的外墙面为准,裙楼的外墙面和主体楼的外墙面与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应分别标注,如果相邻建筑物两侧间距不一致的应分别标注。
b)建筑间距量算采用1:500数字地形图成果为依据,结合该项目规划总平布置图,按CAD分层、颜色设置及样示要求,准确标注于竣工总平面图上。
(4)建筑退让红线距离测算
a)建筑退让红线距离指建筑物的外墙面与红线的垂直距离。如果两侧退让距离不一致的必须分别标注;裙楼的外墙面和主体楼的外墙面退让红线的距离应分别标注。
b)将项目用地红线图上用地折点坐标,展绘至竣工平面图上,按要求标注出建筑角点或外墙面至红线垂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