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删帖事件揭网络公关黑幕是否违法未有定论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网络有偿删帖已呈蔓延之势,特别是在微博得到普及后,网络删帖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百度删帖事件”后,各色“网络危机公关公司”并未消停,甚至报价还水涨船高。

有专家表示,有偿删帖是否违法,目前仍难有定论,对网络公关公司的定性仍属灰色地带。

文、表/本报记者王丹阳实习生杨惠琪、冯军福

整日盯在电脑前,不到30岁的周恒(化名)是一家大型网络公关公司的售前专员。他所在的公司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多地运营。

删帖费预付四成

该公司自称与几千家网站和几千名论坛版主有合作关系,除了为客户提供新闻发布、论坛发帖等常规服务,还提供一项隐秘的业务——有偿删帖。删帖范围包括门户网站、论坛社区、视频网站、微博等,“有钱就能解决一切”。

周恒称自己只是“小鱼小虾”,大部分删帖费都得交给删帖公司和网站的部门负责人。他能提供的服务也不仅仅是删帖,如果客户愿意多付钱,他还能找人优化搜索结果的排名。

不同公司开价可差4倍

3·15前后生意最火爆

记者佯装客户,分别向三家删帖公司发去“订单”,要求删除在国内某知名论坛上一条关于刑事纠纷的帖子,三家公司分别报价2000元、10000元、2700元。

第一家公司告诉记者,尽管百度被揭露有偿删帖,但他们与“合作媒体”关系稳定,不受影响。一般48小时内可以删除,并可免费删除网页快照,“性价比很高”。删帖价格依网站和内容而定,一般论坛、贴吧删帖较为便宜,但要想删除门户网站上的新闻稿,则至少需要上万元。

第二家公司较为谨慎,表示该论坛最近严查删帖,“有些棘手”。之前,该论坛就连“正常渠道”的订单都不接,即便收了,要价也非常高,而且只承诺一周以内删除。他评估认为记者提及的网帖影响力不大,建议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后再作处理。

第三家删帖公司向记者坦言,“网站编辑就是靠这个赚钱的”。网站工作人员独立操作,风险不大,“即使被发现了,部门的人相互之间都认识,好说话”。

论坛删帖最频繁,也最廉价。由于论坛版块多、发帖量大,管理员将删帖权下放给由网友担任的版主。一位百度贴吧的前吧主告诉记者,删帖很简单,只需按“删除键”。“有一次,两家同行企业在贴吧里互相诋毁,其中一家公司联系上我,直接问我500元够不够。”他回忆说。

公关行内资深从业者林德(化名)告诉记者,这是个自媒体时代,尤其是在出现微博后,企业的负面消息传播越来越快,删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他介绍说,删帖公司不能保证将负面消息完全清理干净,一般只能删除60%左右,剩下的负面消息则靠正面消息来“覆盖”。“删帖公司和网站工作人员说白了就是金钱关系,对网站工作人员来说,本身工资不高,很乐意通过删帖多赚上几千元。”林德说。

林德分析,有偿删帖现象存在已久,而每年3·15前后是删帖生意的高峰期。有企业事先知道在被曝光的“黑名单”上,会斟酌好届时是否回应、如何回应。

员工中饱私囊涉犯罪

企业应正面回应质疑

此外,网络公司也会出于人情删除“关系帖”,这是业内潜规则,被认为“无可厚非”,但员工若为中饱私囊而私下“接活”,则违反了公司的内部章程,情况严重的,还会有牢狱之灾。

他认为,一般刚起步的公关公司才承接有偿删帖业务,借以迅速积累资本;待公司发展壮大后,会转向正规的企业品牌营销。

一位从事公关行业多年的人士表示,一家有良知的企业在面对问题时,应首先通过官方平台作出回应,公开接受公众的质疑;刻意去删帖,有违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国内网络消息五花八门,也的确对企业造成了不小伤害。“有些小企业被负面消息整得比较惨,也是迫于无奈才去找删帖公司合作的。”

在他看来,日后删帖操作会越来越规范。“明确哪些帖子能删,哪些帖子不能删。不能删的帖子,看能否修改标题和内容,而不是把删帖作为唯一的方法。”

他认为,公关公司应摈弃“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放弃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删帖业务。

广东达生律师事务所律师钟伟认为,在公开发表言论的平台上,网站删除不触犯法律的正常发帖,侵犯了网友的言论自由权。删帖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利益的,属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行为,工作人员与公关公司涉嫌共同犯罪。

三鹿曾重金聘删帖公司

受访者:魏武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职业删帖现象由来已久,大约在2007年~2008年,人们开始大规模使用搜索引擎,并将其作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它就已产生。

此前,网络删帖闹出动静最大的,是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当时三鹿公司还没有倒闭,想通过危机公关的手段来消除不良影响,把不利于其公司形象的信息从网上删掉,报价据说是300万元。后来,事件在网上被人曝光,删帖尚未开展就遭遇“腰斩”。

网络公关公司处于灰色地带,要完成删帖这项任务,就需要拉拢像网站的内部员工下水,这损害网站的利益,这也是百度把自己的员工告上法庭的原因,但它没办法告公关公司。

有偿删帖的所得对百度而言,只是蝇头小利,但对个体员工来说则利润不菲,所以他们才铤而走险,置公司的利益不顾。

那些危机公关公司处于灰色地带,法律并没有禁止它们存在,而给其颁发营业执照又不现实。归根结底,这是企业在市场中所开展的一场关乎利益的博弈之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一面发帖一面删帖,正反都要钱“对愿意合作的企业,网站发正面报道,对不愿意合作的企业,发负面报道要挟”“一面发帖、一面删帖,正反都要钱”……“钱”字当头,这是网络敲诈、有偿删帖的共性。 随着一系列涉嫌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案件的查处,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逐渐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https://www.icswb.com/h/163/20150202/1296_m.html
2.有偿删贴网络敲诈横行专家探讨司法解决之道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认为,2014年以来,用法律手段打击“有偿删帖”“网络公关公司”以及“新闻敲诈”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这些案例对打击“有偿删发帖”及“网络新闻敲诈”起到很好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打击此类犯罪活动。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金鸿浩认为,网络新媒体不仅仅是新闻产业的衍生与发展,更是百https://www.cac.gov.cn/2015-01/22/c_1114092256.htm
3.有偿发帖删帖的刑法可规制性及建议微慑信息网由法条可以看出,对于网络非法经营罪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方式: 一是删帖型的非法经营罪,这时法条侧重点在删除,即对于删除的信息的真实性再说不论,主要行为人实施了有偿删帖行为就可以成立非法经营罪。 二是发帖型的非法经营罪,此时成立本罪的前提是行为人必须明知发布的信息是虚假的,并有偿为其发布。 http://vulsee.com/archives/vulsee_2017/1103_3441.html
4.网信办将公布一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案例三是,网站、社交网络账号或公关公司以传播负面信息为要挟,向企业或个人以广告费、合作费、赞助费等为名,索取财物的行为; 四是,网站以合作为名,将地方频道外包给公司或个人,收取承包费,为网络敲诈、有偿删帖提供平台的行为; 五是,以网络维权、监督、揭黑为名,开设非法网站或社交网络账号,集纳负面信息,通过发帖、https://m.yicai.com/news/4066107.html
5.南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举报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的公告按照国家网信办和省网信办统一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网力度,全力铲除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等网络公害,南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特向公众公开举报邮箱和电话,欢迎广大群众积极举报,提供案件线索,并注意留存证据,提供较详细的信息。 举报重点围绕以下六方面: http://f2.01ny.cn/ad/wlqz.html
6.6家有偿删帖非法网络公关公司被查处曝有偿删帖内幕经对口碑公司总裁杨某、法人代表李某审查,公司2007年成立以来,除了为近50家大客户提供舆情监测、正面品牌维护外,很重要一项业务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每年公司营业额7000多万元。 口碑公司公关部和社会媒体化部负责联系各大媒体网站,分别负责新闻和论坛中有关负面信息删帖业务;监测部在网上监测到公司客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2013_12_05_190598.shtml
7.中外法学过刊尽管多数规模较大的网络媒体都有内部的言论审查,攻击性的言论会被删除,如果必要的话该网站还会将发表此评论的人屏蔽,但是用假名发帖的人还是会使用一些暴力性或充满憎恨的言语。尽管博客通常都会知道以假名发表评论的人的真实身份,但还是会有一些以假名发表评论的人可能因为无法追查这些人的真实身份而得不到相关审查。http://journal.pkulaw.cn/OldIssue/Detail/159670
8.有偿删帖电子刷单……起底“网络水军”的生意经警方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宋某某的背后藏着一个网络水军团伙,他们分工明确,专门在网上干着有偿删帖的勾当。团伙内部还有详细的价格表,虽然看似是明码标价,但实则价格有高有低,价格表上明确写着看人下菜,没有固定。 “网络水军”系团伙 有明确分工宋某某有多名下线,其中一名被他称为徒弟,主要负责帮他联系其他下线,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3163821144437009743
9.明星“花钱删帖”“水军控评”那些事经常关注娱乐圈消息的朋友们应该对“网络水军”这个名词不陌生,它特指那些在互联网上组织和实施有偿发布,有偿删帖的网络写手。他们的客户群体多数为流量明星,甚至还有政府官员、知名企业等。他们利用网络水军删除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帖子,然后再发布美化自己的信息或者诋毁他人的信息,以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 https://lawyers.66law.cn/s2b09b03641b9a_i84676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