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网络有偿删帖已呈蔓延之势,特别是在微博得到普及后,网络删帖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百度删帖事件”后,各色“网络危机公关公司”并未消停,甚至报价还水涨船高。
有专家表示,有偿删帖是否违法,目前仍难有定论,对网络公关公司的定性仍属灰色地带。
文、表/本报记者王丹阳实习生杨惠琪、冯军福
整日盯在电脑前,不到30岁的周恒(化名)是一家大型网络公关公司的售前专员。他所在的公司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多地运营。
删帖费预付四成
该公司自称与几千家网站和几千名论坛版主有合作关系,除了为客户提供新闻发布、论坛发帖等常规服务,还提供一项隐秘的业务——有偿删帖。删帖范围包括门户网站、论坛社区、视频网站、微博等,“有钱就能解决一切”。
周恒称自己只是“小鱼小虾”,大部分删帖费都得交给删帖公司和网站的部门负责人。他能提供的服务也不仅仅是删帖,如果客户愿意多付钱,他还能找人优化搜索结果的排名。
不同公司开价可差4倍
3·15前后生意最火爆
记者佯装客户,分别向三家删帖公司发去“订单”,要求删除在国内某知名论坛上一条关于刑事纠纷的帖子,三家公司分别报价2000元、10000元、2700元。
第一家公司告诉记者,尽管百度被揭露有偿删帖,但他们与“合作媒体”关系稳定,不受影响。一般48小时内可以删除,并可免费删除网页快照,“性价比很高”。删帖价格依网站和内容而定,一般论坛、贴吧删帖较为便宜,但要想删除门户网站上的新闻稿,则至少需要上万元。
第二家公司较为谨慎,表示该论坛最近严查删帖,“有些棘手”。之前,该论坛就连“正常渠道”的订单都不接,即便收了,要价也非常高,而且只承诺一周以内删除。他评估认为记者提及的网帖影响力不大,建议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后再作处理。
第三家删帖公司向记者坦言,“网站编辑就是靠这个赚钱的”。网站工作人员独立操作,风险不大,“即使被发现了,部门的人相互之间都认识,好说话”。
论坛删帖最频繁,也最廉价。由于论坛版块多、发帖量大,管理员将删帖权下放给由网友担任的版主。一位百度贴吧的前吧主告诉记者,删帖很简单,只需按“删除键”。“有一次,两家同行企业在贴吧里互相诋毁,其中一家公司联系上我,直接问我500元够不够。”他回忆说。
公关行内资深从业者林德(化名)告诉记者,这是个自媒体时代,尤其是在出现微博后,企业的负面消息传播越来越快,删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他介绍说,删帖公司不能保证将负面消息完全清理干净,一般只能删除60%左右,剩下的负面消息则靠正面消息来“覆盖”。“删帖公司和网站工作人员说白了就是金钱关系,对网站工作人员来说,本身工资不高,很乐意通过删帖多赚上几千元。”林德说。
林德分析,有偿删帖现象存在已久,而每年3·15前后是删帖生意的高峰期。有企业事先知道在被曝光的“黑名单”上,会斟酌好届时是否回应、如何回应。
员工中饱私囊涉犯罪
企业应正面回应质疑
此外,网络公司也会出于人情删除“关系帖”,这是业内潜规则,被认为“无可厚非”,但员工若为中饱私囊而私下“接活”,则违反了公司的内部章程,情况严重的,还会有牢狱之灾。
他认为,一般刚起步的公关公司才承接有偿删帖业务,借以迅速积累资本;待公司发展壮大后,会转向正规的企业品牌营销。
一位从事公关行业多年的人士表示,一家有良知的企业在面对问题时,应首先通过官方平台作出回应,公开接受公众的质疑;刻意去删帖,有违企业的社会责任。但国内网络消息五花八门,也的确对企业造成了不小伤害。“有些小企业被负面消息整得比较惨,也是迫于无奈才去找删帖公司合作的。”
在他看来,日后删帖操作会越来越规范。“明确哪些帖子能删,哪些帖子不能删。不能删的帖子,看能否修改标题和内容,而不是把删帖作为唯一的方法。”
他认为,公关公司应摈弃“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念,放弃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删帖业务。
广东达生律师事务所律师钟伟认为,在公开发表言论的平台上,网站删除不触犯法律的正常发帖,侵犯了网友的言论自由权。删帖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获取利益的,属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行为,工作人员与公关公司涉嫌共同犯罪。
三鹿曾重金聘删帖公司
受访者:魏武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职业删帖现象由来已久,大约在2007年~2008年,人们开始大规模使用搜索引擎,并将其作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它就已产生。
此前,网络删帖闹出动静最大的,是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当时三鹿公司还没有倒闭,想通过危机公关的手段来消除不良影响,把不利于其公司形象的信息从网上删掉,报价据说是300万元。后来,事件在网上被人曝光,删帖尚未开展就遭遇“腰斩”。
网络公关公司处于灰色地带,要完成删帖这项任务,就需要拉拢像网站的内部员工下水,这损害网站的利益,这也是百度把自己的员工告上法庭的原因,但它没办法告公关公司。
有偿删帖的所得对百度而言,只是蝇头小利,但对个体员工来说则利润不菲,所以他们才铤而走险,置公司的利益不顾。
那些危机公关公司处于灰色地带,法律并没有禁止它们存在,而给其颁发营业执照又不现实。归根结底,这是企业在市场中所开展的一场关乎利益的博弈之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