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日本的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与中国目前的情况何其相似。

人民币升值在外部压力下,稳步升值的预期被强化,资本流入加速,股票市值20天增加3万亿,甚至出现一天1万亿的空前巨额增长。流动性严重过剩。股票申购动辄冻结资金8000亿、1万亿。基金一天销售400亿,日开户数一天增加15万。银行信贷,包括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也有流向股市的迹象。房价上升,屡调不下,除了体制的问题,也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带来的无汇率风险的环境和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密切关系。

特别相似的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也面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面对扩大内需、推动混业经营、加速开放金融市场、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压力。

但是,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实力与当年日本经济实力还不能同日而语,中国付不起十年经济衰退的代价。

90年代以来的经济危机,都以资产价格泡沫为特征,投机性资本在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推动下的加速流动,是泡沫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要特别重视目前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中国经济正在面对发展过程中的、以资产泡沫导致经济危机的挑战。

就像癌症病人一样,越早发现,治愈的概率越高。因此,近期对于资本市场泡沫经济的警示,特别是在泡沫经济有形成迹象的初始阶段,重新研究日本的教训、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加深对泡沫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的认知,从而进行有效的和有序的管理,非常必要。

短期内,中国应该在三方面认真思考。

首先,适时适当提升利率。在人民币稳步升值的确定预期下,产生了资本流入无汇率风险的环境,促使资本无后顾之忧地流入。而5%甚至更高的升值水平,与美元和人民币之间3%的利差相比,事实上已经起不到阻止资本流入的作用。低利率对资本流入的遏制作用越来越低,提升利率对资产泡沫的遏制作用会比较明显。

其次,适时适当放大汇率浮动空间。在人民币一年之内累计升值5%以后,近期有加速升值的迹象。近期的加速升值,有利于加大汇率的浮动幅度,如果能适时适当放大汇率浮动空间,使汇率机制真正实现更大的弹性,更大的灵活性,而不是发出持续刚性单边升值的信号,某种意义上可以打破确定的升值预期,有利于推进市场需求决定的更灵活的汇率机制的形成,也给中国经济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和改革留下弹性空间。汇率更大程度的波动和相应的更市场化的汇率环境,增加资本流入的不确定性,有利于遏制非贸易性的投机资本的流入,有利于控制资产价格泡沫的积累。

第三,加强监管制度的建立,严格监管。日本银行的许多坏账,实际上是在泡沫经济形成过程中积累和加大的。银行在泡沫经济中不理性的信贷膨胀,对资产泡沫形成有助纣为虐之过,也对自身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应该严格控制、查处在资产价格不断上升时期违规违法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贷款的行为。日本教训显示,在资产价格膨胀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会和资产膨胀一样疯狂。中国如不采取果断的措施,不仅会把政府巨额注资、坏账剥离后脱胎换骨的银行拖入无底深渊,更严重的是会把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经济毁掉。

当然,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日本当年的情况也有许多不同。

第一,中国与日本银行的体制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相同。特别是日本银行改革是在升值造成资产泡沫破灭后被迫启动,中国的银行改革则是在汇率改革之前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历史坏账已经做了彻底的清算。中国银行需要避免的是,日本银行当年的泡沫经济造成了新的银行问题。

第二,金融自由化是趋势。与日本不同,中国没有仓促全面放开,坚持采取渐进方式。

第三,日本在泡沫经济形成过程中,放弃了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延误了改革时机。中国不同。刺激内需,调整内部储蓄—投资不平衡的矛盾,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的改革都已经是既定方针,也正在稳步推进。加速内部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避免危机的根本所在。

第四,从人均GDP的角度,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远不如日本当年。中国对经济危机的承受能力更加脆弱。中国泡沫经济破灭,可能不仅是经济衰退,还有可能出现社会稳定的问题。

这些不同集中了一个最大的不同——中国已经意识到日本金融危机的原因,并已经开始着手规避资产泡沫可能积累的风险。如果不犯日本当年的错误,中国可能创造应对近代以资产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最新模式,建立成功防范以资产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新的金融体系,中国经济可能会创造持续快速发展的更大奇迹。(左晓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THE END
1.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在分析过程中我总结出了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即由广场协议的签订——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失调)——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破灭。 第三章对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日本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经济和日本泡沫经济形成过程中的相似之处,并从中得出日本房地产泡沫的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7903-1012267505.htm
2.日本房地产泡沫: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没有告诉你的故事说起东京地产,“泡沫破灭”“一蹶不振”,是经常用到的词汇。东京的房地产价格指数,从1990年左右的顶峰时期到现在,下降了约7成。“日本经济‘失去了20年’”,也被认为与房地产泡沫破灭有关。然而,2013年以来东京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反弹,房产成为众多投资者竞相追逐的热门资产,而东京也频频被机构投资者列为亚太区*https://www.kan3721.com/news/show-35446.html
3.楼市泡沫破灭后的日本是怎么样的本的房地产泡沫还是破灭了,泡沫破灭后就较少有人流动了。没有赢家,只是持有贷款房产的多跳楼而已。 只要看下日本泡沫破裂后是房价跌幅大,日元贬值的幅度大,你说老百姓能买得起房子了吗? 1 日本房产泡沫破裂后为何能社会稳定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的施压下,日元被迫大幅度*,给日本对外出 https://www.jiwu.com/news/2539025.html
4.楼市前车之鉴:美国日本房地产泡沫危机回顾::全景财经新闻频道曹建海在《向高房价宣战》一书中呼吁,应该在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中看到教训,他认为,"中国正在重蹈日本地产泡沫破灭覆辙。"重创之后的日本经过漫长的20年,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谢国忠认为中国的企业部门正在重复日本20年前的老路,越来越像"影子银行系统"了。通过银行筹资、商业票据或公司债券市场等渠道融资进入土地市场,使土地https://www.p5w.net/news/cjxw/201004/t2905881.htm
5.买最贵的房子还是黄金?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带给中国的思考从支出分项看,泡沫破灭前后家庭消费占GDP比例有所下降。投资驱动力失灵,家庭消费持续低迷,均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力挽狂澜——却也无力回天 日本央行错误的货币政策戳破了泡沫,而救市方式欠佳延缓了经济恢复进程。日本政府的决策错误体现在两个方面。 错误一:央行突然收紧银根造成经济“硬着陆”。股票和房产价格的持续过http://m.zhubaojie.com/index.php/faxian/news/view/1/18595
6.陈英楠:日本三井不动产何以穿越房地产周期?第十七期三井不动产的业务模式经历了从“租赁→销售+租赁→销售+租赁+管理”三个过程。三井不动产以租赁起家,1960-1975年发展销售业务成为领先房地产企业,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经历巨额亏损、资产规模缩减后,2000年左右通过业务模式转型改变资产结构,重资产特征越发明显,企业主动降低杠杆,最终资产负债表得以修复并健康扩张。 https://hfri.phbs.pku.edu.cn/2023/seventeenth_1218/2332.html
7.关于20多年前的日本地产泡沫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空前的房地产泡沫产生了。 只要是泡沫,必然会破灭。从1990年秋季开始,房地产泡沫自东京开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1991年,东京、大阪、京都等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下降了15%~20%。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全面崩溃。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统计,截至2000年3月,东京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11460994/
8.日本经济转型中的资产泡沫原因及启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经济转型与资产泡沫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特别在政策失误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资产泡沫。上世纪70年代,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日本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型时期。为应对日元快速升值带来的“升值型不景气”,日本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而导致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回溯日本经济转型过程中资产泡沫产生和破灭的http://www.sass.cn/109006/23306.aspx
9.李迅雷:人口负增长时代,地产金融及细分行业将迎来大变局日本在房地产泡沫破灭前,直接融资占比约25%,房地产泡沫破灭后这一比重迅速提升,目前已超过50%。美国直接融资比重则更高,自1995年以来保持在85%左右浮动。因此,我国未来的直接融资比重将提升,相对看好非银金融行业,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行业。 在房地产及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银行业面临调整压力的背景下,资本市场改https://www.dahecube.com/article.html?artid=135788
10.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日本启示”系列专题(一),溯日本地产兴衰,寻4泡沫的破灭与复苏:多端抛售与安倍经济学18 4.1破灭的四部曲:房企、银行、投资客+房产税,多端抛售18 4.2安倍经济学下的房地产复苏19 5日本(90年代)VS中国(2021):“量价齐跌”VS“量跌价稳”21 5.1相同点:老龄化率等楼市基本面指标有相似之处21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19/814302003700604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