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税源建设的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3.02湖北

作者信息

宋尚彬(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郭健(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一、地方税源建设现状分析

(一)地方税源规模

地方税源规模最终反映为地方税收收入规模,因此,本文考察了2008—2021年地方税收收入规模现状。从图1可见,地方税收收入绝对规模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率以下降趋势为主。地方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2016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下降。地方税收收入变动源于税源变化。从图1可见,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率总体呈现下降态势,说明税源规模增速在下滑,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速。从相对规模看,2015年以前地方税收收入增速明显超过GDP增速,之后绝大多数年份地方税收收入增速小于GDP增速。总结而言,近年来受经济增速下滑、疫情影响,叠加大规模减税降费和取消地方主体税种等税制改革,虽然地方税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收入增长率基本呈现下降态势,地方税收收入在全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有所减少。

此外,本文从重点税源企业角度考察地方税源变化情况。从图2可见,2009—2021年我国重点税源企业户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增长幅度较小,2021年约为10.74万户。重点税源企业营业收入不断增加,变动趋势与地方税收收入基本保持一致,为地方税收收入奠定了广阔的税源基础。重点税源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说明重点税源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降低。得益于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在营业收入利润率逐年降低的情况下,重点税源企业利润增长仍然较为明显。尤其是2015年以后,虽然重点税源企业户数没有明显增长,但其利润总体保持增长态势。综合看,地方税源规模不断扩张,但增速有所放缓。

(二)地方税源结构

1.地方税收税种结构

2.地方税源产业结构

3.地方税源地区结构

(三)地方税源的征管

二、新形势下地方税源建设的困境

(一)减税降费背景下地方税源建设面临挑战

自2008年以来,我国减税降费大致经历结构性减税、大规模普惠性减税降费和组合式减税降费三个阶段(庞凤喜等,2022)。减税降费从税源存量和增量两方面给地方税源建设带来挑战。

1.在税源存量上,减税降费直接缩减了地方政府课税税源,使地方税收收入减少

减税降费政策一般会以降低税(费)率、缩减税(费)基、退税(费)、缓税(费)等形式实施,减税降费力度的持续增大会将大量企业、个人等纳税人纳入减税降费范围,导致原先需要缴纳税费的纳税人无须缴纳,或以更小的基数缴纳税费,造成纳税人范围变小或纳税人税基变窄等,从而使地方政府课税税源减少。比如:从2018年10月1日开始,个人取得的工资适用5000元/月的基本减除费用和新的税率表;从2019年1月1日起,新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纳税人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支出均可按规定税前扣除。两步税改因素叠加,累计有9900万人的工薪所得无须再缴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减税使纳税人范围变小。再如,对满足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等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使企业所得税税基变窄。

2.在税源增量上,减税降费将新兴市场主体排除在课税范围以外,未能形成有效地方税源

吸引、培育新兴市场主体是地方税源建设的重要手段。市场主体在初始成长阶段往往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弱,在减税降费背景下,随着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减税范围的持续扩大,地方政府培育的大量市场主体未能被列入课税范围,也就不能带来税收收入。据统计,2016—2022年我国以各种形式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2.8万亿元。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地方税收收入增速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地方主体税种与税权缺失使地方缺少稳定税源

1.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导致地方政府缺乏稳定税源

2.地方税权缺失导致地方禀赋优势难以转化为有效税源

税权是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管理权等在内的税收权力。在我国当前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仅对少许税种(如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拥有确定征收标准(如在调整范围内确定税率、减税)的权力。地方税权的缺失不利于地方税源建设。一是各地方禀赋优势差异巨大,统一的征税对象和征收标准忽略了地区资源、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等的差异,容易造成税收收入潜力较大的税源适用低税率或者不属于征税对象的现象;二是地方税收收入主要用于为地方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受益原则看,只有当地方政府拥有税权时,才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挖掘税源潜能,根据地域产业特色制定税收激励政策,而税权缺失也就意味着地方政府税源建设积极性的降低。

(三)数字经济发展导致地方税源流失并加剧税收收入与税源背离

1.数字经济税源更加隐蔽,税收征管难度加大,导致税源流失

2.数字经济发展导致税收收入与税源背离日益加剧,税收收入在地区之间的横向分配失衡更为严重

(四)产业结构转型使地方传统税源减少

1.产业结构转型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地方税源减少

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下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对传统行业税源带来冲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并对不同产业实行分类施策,这些都将不同程度地对传统行业税源带来冲击。“双碳”目标要求严格落实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遏制属于高耗能高排放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项目盲目发展。部分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发展长期严重依赖钢铁、煤炭等资源,此类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条件薄弱,新兴税源一时难以兴起,去产能及对产能的控制易造成此类地区传统税源短期内大幅缩减。

THE END
1.公司公告2) 税金及附加变动较大,主要是本年将上年同期计入管理费用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在本项目列报所致。 3) 资产减值损失变动较大,主要是本年计提对深圳市华融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医疗网络有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所致; 4)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变动较大,主要是公司本年处置所持有的金融资产http://basic.10jqka.com.cn/api/stockph/pubInfo/14015901/
2.关于现行房产税制度改革必要性及若干重点问题的探析【中文摘要】我国房产税制度改革不仅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利于减轻购房者负担、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完善分税制财政的管理,而且能逐步引导房地产市场有序、可持续发展,因此,房产税制度改革实施具有必要性。本文将通过结合现行房产税制度改革试点中的征收合法性、征收对象范围、差别化税率、计税依据、评估机制、https://www.gzlawyer.org/info/cbaa43719886453ebf48dfc302ee3948
3.政策改革范文12篇(全文)中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出台已有近25年之久,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这一条例并未发生重大修改 (仅于2008年废止《城市房产税暂行条例》并将其征税对象纳入《条例》) , 可见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现实情况, 对房价的影响程度也随之逐渐削弱。下文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af9sxt35.html
4.税源管理科工作总结(精选8篇)今年以来,我市房地产行业受全国经济下行影响,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为了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保持税收的可持续发展,分局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今年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团队化管理,集中力量突破工地增值税清算、房产土地信息清理等难点工作;二是积极下户调查,收集项目资料,规范流程管理;三是建立各个环节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x711li2.html
5.中国税制(简版)(含税种分配税制变化等等)税收方面,目前中国税制有18个税种,即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和环境保护税。除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代征外,税务部门征收管理其他16个税种。 http://m.kuaijitoutiao.com/article/292697
6.2024工作年度考核总结(汇总16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工作需要,我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重点学习了党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效地提高了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了党性,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勤政廉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业务上我认真学习了税收征管法和房产税,http://www.liumishu.cn/zongjie/130018.html
7::我国物业税立法问题研究1950年4月颁布《印花税暂行条例》(试行),同年12月正式公布《印花税暂行条例》。1951年8月,政务院又颁布了《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将房产税和地产税合并为城市房地产税。这段时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百业待兴,加上房地产本身在当时并非自由交换的商品,因此即使对房地产交易征税,税收对社会经济产生http://iolaw.cssn.cn/zxzp/200902/t20090217_46017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