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多选题

1.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直接为公共政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ABCD)A.亚当·斯密B.克劳塞维茨

C.卡尔·马克思D.马克斯·韦伯

E.托克维尔

2.“三论”(指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ABC)A.系统性B.动态性

C.最优化D.可比性

E.理性化

3.决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决策活动,这种活动可区分为哪三个层次(ABC)A.个人的B.群体性

C.组织的D.国家的

E.社会的

4.从管理的角度看,研究领域可分为下列哪几个系统(CDE)A.科学系统B.信息系统

C.技术系统D.社会技术系统

E.社会系统

5.公共政策系统属于社会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ABC)A.政策主体系统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督系统D.政策咨询系统

E.政策评估系统

6.下列哪些组织属于强制性公共组织(ABDE)A.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检察院

C.经济仲裁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E.国务院

7.在当代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政治体制中,直接决策者可分为(ABC)A.个人决策B.团体决策

C.组织决策D.利益集团决策

E.垄断机构决策

8.以拥有公共权力的强制性大小为标准,公共组织可划分为下列哪些类型(ABC)A.强制型公共组织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

C.非强制型公共组织D.官方设立的公共组织

E.官方资助的公共组织

9.对政策系统的研究,从研究者来说,下列哪些突出的问题应予以重视(ABCD)

A.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B.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C.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相对性

D.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E.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外部的环境

10.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BDE)。

A.选民

B.立法机关

C.利益集团

D.行政机关

E.领袖人物

11.国家权力作为公共权力所具有的基本职能是(AE)A.政治统治B.抵抗侵略

C.制定政策D.发展生产

E.社会管理

12.美国总统决策包括下列哪几种类型(ABCDE)A.立法倡议B.立法否决

C.委托立法D.外交决策

E.防务决策

13.在下列政策系统内,表现为政策的塔形结构的有(ABC)

A.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B.战略——策略——战术

C.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D.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

E.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

14.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ABCDE)A.行政法规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部门规章D.地方性规章

A.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5.下列哪些政策属于社会政策(CDE)A.农业政策B.外交政策

C.劳动政策D.人口政策

E.宗教政策

16.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BCDE)

A、利益集体

B、立法机关

C、行政机关

D、执政党

E、某些领袖人物

17.我国的立法机关指的是(AE)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D、最高人民法院

E、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8.决策子系统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是(DE)

A、高效性

B、客观性

C、全面性

D、权威性

E、主导性

19.评估子系统由下列哪几大要素组成(ABCDE)

A、评估人员

B、评估对象

C、评估目的

D、评估标准

E、评估方法

20.国家的组织机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结构及其效力范围,表现在(ABC)

A、国家的纵向结构规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

B、国家的横向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C、不同规格的国家机构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在权威方面是有差别的

D、国家的横向结构规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

E、国家的纵向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21.综合西方学者观点,结合我国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运行经过哪些环节(ABCDE)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监控

D、政策评估

E、政策终结

22.政策监控过程包括(ABCD)

A、监督

B、控制

C、调整

D、修正

E、评估

23.通常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主要有(ABCDE)

A、政治领袖

B、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C、民意代表和大众传媒

D、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E、政府部门本身

24.公共政策分析通常包括(ABCD)

A、政策问题分析

B、政策方案分析

C、政策执行分析

D、政策结果分析

E、理论模型分析

25.多角度分析通常从下列哪些角度进行分析(BCE)

A、伦理角度

B、个人角度

C、组织角度

D、理论角度

E、技术角度

26.头脑风暴法在政策问题分析中通常包含下列哪些阶段(ABCD)

THE END
1.法的实施的基本形式有哪些法的实施的基本形式有:法的执行、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监督。法的实施又称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守法、制法、司法、监督。 法律依据: 《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https://mip.findlaw.cn/ask/question_jx_872660.html
2.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效力吗王芳芳律师精选解答民法中的欺诈,一般是指行为人故意欺骗他人,使对方陷入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的行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具体而言:第一,欺诈系由民事https://m.64365.com/tuwen/aaannie/
3.江西警察学院法律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这一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之重要主张“宪法构成日常立法的法律基础”的重大发展。这一表述在宪法实施的主体、方式、对象、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体系性、原创性重构,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近代以来宪法实施理论的新方案,为新时代中国宪法实施模式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根本方向遵循。 https://flx.jxga.edu.cn/news-show-218.html
4.[经济法]第三章经济法的地位及其实施从部门法维度看经济法地位经济法的实施,是指经济法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遵守、运用和实现。 经济法律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就是为了实施,否则无意义。 实施包括:经济法的遵守和执行两方面。 (二)经济法实施的手段 经济法实施的基本途径是通过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确定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 https://blog.csdn.net/robur/article/details/1769435
5.《法理学冲刺背诵手册》第十三章:法与社会(2)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法律调整的领域。在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和推广应用的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大量新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规范的调整。(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有关的传统法律概念和原则的变化。(4)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了法律调整机制,为立法和执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对法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如互联网法院的设立http://fashuo.tianrenedu.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