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产生的根本是什么?

【今之所谓良吏者,文察则以祸其民,强力则以厉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专己之残心。】

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二《盐铁论》。

“文察”是深文苛察,在写文书时非常苛刻,将百姓的罪证列举得非常全面深刻,所以立刻就会判以严苛的处罚。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所谓好的官吏,动用严苛的刑罚来祸害百姓,使用暴力强权来残害属下,忘记了法律所赖以产生的根本,专凭自己残酷的心意行事。

这句话的关键是“不本法之所由生”,就是忘记了法律所赖以产生的根本。法律产生的根本是什么?法律背后的精神是道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简单的说就是仁义。

《群书治要》讲求国家治理,是有理论上的渊源和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被后世奉为百代常行之法的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就是古圣先贤治国理政的大纲大法,用圣人之道治国,就能够达到平章百姓、协和万邦的圣人之治,人们把它称为圣贤政治。圣人之道是恒常不变的,是可供今人借鉴的治国理念。

圣人之道其实并不玄秘莫测,圣人之道就是人之道,用孟子的话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也就是仁义;用《易经》上的话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之所以借托于圣人,称之为圣人之道,因为唯有圣人才能够体悟天地之道,体悟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并且圣人浑然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所以能够“曲尽其情理”。

曲就是能够洞察到细微之处,并通过自身的表演,将天地之道委曲婉转地(即费尽周折地)表演出来。这种表演就成为典则,可以教化当世,并且为后世所效法。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参”也念作三,天地人谓之三才。为什么人并立于天地之间,可以和天地参?就是因为人能够辅助天地,能够化育万物。

墨子认为,圣人是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圣人所致力的对象,是人世间的事务,他是为教育人而来。《礼记》上说:“天地与人事,此四者,圣人之所乘也”,古人所说的天地与人事,这四者是圣人所凭借依托的东西。“圣人之所乘”是圣人藉由天地人事四事,而达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目标。

圣人既然以治天下为事,那么圣人之道也自然是治理天下之道。圣人之道不仅仅源于天地,也是效法天地,就像《管子》中所说的,“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所以圣人之道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其实圣人之道就在人们的日用云为之间,但是百姓却不知不觉,所以圣人之道显诸仁,藏诸用。他向天下显示的是仁道,衣被万物,天无私覆,仁覆万物,而潜藏功用,不使物知,这就叫“显诸仁,藏诸用”,也就是《论语》上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天地之道有“恒久而不已”的特点,只有坚持长久,不停止、不放弃,才能够产生效果。所以惟有各得所恒,才可皆长久。就是要长时熏修,效果才能够显现,从量变达到质变。故而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圣人之道需要长久奉行不怠,只有这样,才能止于至善,臻于治世。这种带有法度意义的圣人之道,具有历久弥新而恒常不变的价值。

圣人之道既然是仁义,那么在治国理政之中,也必须推行仁政,讲求仁义。《列子》中说,“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仁义是圣人设道设教的根本宗旨,能行仁义则能够王天下。《吕氏春秋》中说,“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古人把仁义做为治理国家、领导百姓的准绳和原则,这是人道的必然之理。

后人说,“唯仁与义尽人之道”,人道其实就是仁义,就是从仁、义两个方面对人道进行了规定。推行仁义,就需要在位者能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种与民共之的仁义情怀,是达到君民各安其位,天下大治的根本。

仁义既然是在位者治国理政应当奉行的准则,故而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也要体现出仁义的精神,所以仁义是“法之所由生”。仁义是治国之本,无本不立。就像林信敬在《群书治要·序》中所说的,“仁义是道之所立”,道立在哪里?其实就是立于仁义之道。唯有立于仁义之本,才能治国不用刑罚就能够使民迁善,弃恶从善,转恶为善。

所以制定和实施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良好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是以惩罚为目的。如果忘记了制定法律背后的仁义实质,而以残酷之心行事,就违背了制定法律的初衷。

《盐铁论》中对刑罚与道德教化的关系,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刑法对于治国而言,就像马鞭对于驾车一样,好的御手不能没有马鞭就去赶车,而是拿着马鞭却不轻易使用。圣人藉助刑法来实现教化,教化成功了,刑罚就可以搁置不用,这就是《尚书》上所说的“刑期于无刑”。为什么要设立刑法?目的是警戒和震慑,但警戒和震慑的最终目的,是期望人们不要触犯法律,这就叫“刑期于无刑”。

《晏子》中记载,齐景公问晏子,“明王之教民何若?”圣明的君主是怎样来教导人民的?晏子回答说,“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首先要使教育、法令明确,告诉人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君主要率先垂范,先之以行。

“养民不苛,而防之以刑”,对待人民不是苛虐,而是用刑罚防止他们作奸犯科。

“所求于下者,不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下从其教也”,要求臣民做到的,在上位的人必须首先做到,禁止人民不做的,自己也一定不去违反,这样属下才能够服从领导者的教诲。

“称事以任民,中听以禁邪,不穷之以劳,不害之以罚。上以爱民为法,下以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违也。”衡量事情的轻重来任用民众,司法公正,这样才能够禁止邪恶。不让民众非常的劳苦,也不能够用刑罚来残害百姓。上面的人以爱民为原则,下面的人就会以相亲相爱为道义,这是圣明的君主教导民众的方法。

领导者要有爱民之心,即使百姓犯了错误,也要给他教育,让他回头,不能把法律做为惩罚百姓的工具,不能以惩罚百姓为乐事。

THE END
1.法律是什么时间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中国法律的产生时间是( ) A、尧舜时代 B、夏朝 C、商朝 D、周朝 答案:A 法的产生规律 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https://edu.iask.sina.com.cn/jy/3jnauBMSDtB.html
2.法律是怎么产生的律师普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https://www.110ask.com/tuwen/6693235485102284336.html
3.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法律规范的分类:①按照法律规范的强弱程度分: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②按照法律规范的确定性程度分:确定性规范、委托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国家制定形成的是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通常是习惯法.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4.罗马法上的侵权行为法当然,如果能有一个名称,能把世界所有的法律的产生、施行和发展统括起来,不管它叫罗马法或是希腊法或是中国法或人类法,对法律的发展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罗马法行吗?罗马法学者们能不将任何法律制度都要向罗马法上扯吗?果真能如此,则法律之幸,人类之幸。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76.html
5.中小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法律风险?主要的防范对策有哪些?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来源,可以分为企业外部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所谓企业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包括立法不完备,法律变迁,执法不公正,竞争对手或合同相对人的人为因素及不可抗力等。由于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https://www.64365.com/zs/633327.aspx
6.追偿权的法律性质及产生依据是什么保证人的追偿权在法律上属于一种债权请求权,我国《民法典》规定“保证人履行债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由此可见,追偿权的产生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法律作出这样规定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华律网小编认为关键是要弄清追偿权的性质及其产生基础,只要弄清这个问题,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追偿https://mip.66law.cn/laws/226586.aspx
7.走进法治天地①法律的产生和本质 产生: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②法治的含义和意义 含义: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https://www.meipian.cn/27ju23ns
8.道德信仰法律,原来是这样产生的政绩“吹”到这里,我也该稍事歇息,听说我们的部落渐渐都改制成为了国家,听说国家的管理也是沿用了我的东西,回我的老坟之前,我再嘱咐几句:道德能做到的事,尽量不要用宗教,宗教能做到的事,尽量不要用法律,法律能做到的事,尽量不要用政治。好了,唠唠叨叨,不成体系,老叟走矣!https://www.jianshu.com/p/d9076378278b
9.浅析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及其法域属性和价值取向内容摘要:由于传统法律部门无法调整和解决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法律关系,所以经济法作为一个新的法律部门应运而生。不同历史时期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有其不同的特殊性,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始终相辅相成,经济法律规范的制定基本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指导。经济法是适应国民经济运行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法https://m.qz48.com/h-nd-414.html
10.www.gzlawyer.org/mobile/detail.jsp?id=ebecc39d44c748ffbd7079d(1)《购售电合同》法律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政策法律环境因素和社会市场环境因素,购售电合同是买卖合同,必需遵守《合同法》的一般规定和《合同法分则》中关于买卖合同一章的特殊规定,同时,还应该执行当前仍然有效的国务院部门规章,遵守国家对《购售电合同》的监管。但《合同法》关于买卖合同的特殊规定不明确,有https://www.gzlawyer.org/mobile/detail.jsp?id=ebecc39d44c748ffbd7079d419d3f4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