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古代律令典籍蕴含人权思想及保障的历史事实国内

中新网长沙11月21日电(付敬懿)“中华律令典籍中并没有出现‘人权’概念,但几乎所有的条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仁爱价值、人权理念,并有一整套技术手段保障其实现。”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晓林20日表示,这些思想、价值、理念及其制度表达影响深远,不仅被后世立法所沿袭,还对东亚国家的法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与示范。

当日,“中华典籍中的人权理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与联合国国际机构代表参会研讨,从典籍中寻迹,为世界人权思想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滋养。

提起古代律法,很多人会想到“严刑峻法”一词。刘晓林认为,以往对于中国古代法尤其是古代司法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华法律文化中丰富的权益保障因子,进一步将中国古代法视为法治现代化过程中一概否定的现象。

刘晓林说,以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为例,唐代《狱官令》与《断狱律》互为表里,较为全面地展现唐代诉讼与审批流程,其中立法者对于狱囚衣食、医疗、卫生、休假、殡葬等方面的细致规定及对于司法官吏以审讯为中心的各项职权的严格限制,都体现了狱囚的权益及其保障。

清光绪年间刑部提牢主事赵舒翘所著《提牢备考》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监狱学著作”,搜集整理了清建政以来有关监狱管理的条例、章程及重要狱务的处理方法等。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斌通表示,《提牢备考》其中对矜恤囚犯着墨尤多,强调对老、幼、女囚及病囚应加关怀体贴等,闪耀着人权保障的耀眼光辉。

“《历代刑法志》详细描述了历朝历代关于刑法的理念及实施,其中隐含大量关于人权保障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江必新指出,历朝历代崇尚慎刑、严格治刑、审慎定刑、宽宥有刑、人道施刑,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靠德政教化社会,这些对于今天的司法制度改良都有诸多启示意义。

“明德慎罚”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戴军表示,“明德慎罚”理念崇尚弘扬道德,谴责和反对奢靡荒淫、逸豫无度、贪残暴虐,将德作为选官任职的基本标准,讲究德罚并举、大恶必除,敬典以德、不滥施刑罚,几千年的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有着中国本土特色的人权思想。

尽管传统中国没有明确提出“人权”概念,但其文化模式下的人权实践,通过独特的文化路径实现了对人权的保障。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官箴法律文化以“民本”思想和“德治”理念为核心,倡导“礼治为本以德法相济”“法贵简约以吏治清明”“慎用刑罚以益国利民”,充分展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法律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价值,体了传统民本思想在法律领域的深刻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柴荣表示,苏轼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将民本思想贯穿于其官箴法律理念与施政实践中,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权内涵,还构成了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完)

THE END
1.民法典与古籍律典纠缠于时空的法律变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法律始终是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早的原始部落法规到现代国家立法体系,每一代人都在不断地为自己时代的需求而创造新的法律制度。在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其法律体系也经历了无数次改革和完善。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https://www.fikyjuyw.cn/nong-ye-zong-he/403771.html
2.美国学者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现代意义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美国学者也注意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逐渐演变成了一套更加完善和系统化的地方法规体系。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创新的精髓,也展示了这一传统在不同朝代背景下的适应性与韧性。例如,他们可能会分析秦朝立法的大规模改革,以及汉朝之后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地方政府机构及其职能。 https://www.nhdoodvjp.cn/wen-hua/661061.html
3.法律维护治安的历史演变与变迁找律师法律在维护治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历史演变历经千年。古代法律以刑罚为主,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随着社会发展,法律逐渐完善,现代法律更加注重人权保护和社会公正。法律不断适应治安形势变化,通过制定更严格的治安法规http://www.kanfawang.com/post/2054.html
4.古代中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呢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法律体系的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隋唐时期的律法编纂,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经历了多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和对社会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需要制定出更为完备、公正的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周礼》、《仪礼》等书籍中就已经出https://www.39et.cn/zhong-guo-li-shi/414879.html
5.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司法上重视族内的感情忽视法律制度,族长本人享有一定的司法权力,族内的制度协助国家的统治。并且宗族制度往往与国家推行的孝道为基础,推行国家统治,维系国家稳定。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实质上是一种宗族政治,通过规范宗族内部不同等级的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为封建政府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宗族制度在维系国家政权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6.中国法制史课程作业(精选6篇)从制定大清现行刑律开始,清政府分别制定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商律草案等实体法,又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律草案等程序法以及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随着修律过程中这些新的法典法规的出现,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传统格局开始被打破,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传统的中华法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典的“诸法合体,以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27z4kyn.html
7.中国侵权行为法的100年历史和新世纪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唐以前,以秦代的侵权行为法作为标志,中国古代侵权行为法体系在这一时期已经建立起来了。第二阶段,是唐代的侵权行为法律制度的确立。《唐律》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典范,在当时的世界各国立法当中,独领风骚,成为当时最先进https://china.findlaw.cn/info/minshang/minfa/minshizeren/qqmshzr/308460_6.html
8.宪法学习(一)举例:中国现行宪法对于宪法地位和法律效力的规定(见下)。在我国,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不仅在法律规范范畴居于最高地位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而且在整个社会规范范畴也居于最高地位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现行宪法序言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https://www.jianshu.com/p/d9f2cfa2bde3
9.全国2007年4月自考05677法理学试题答案(江苏自考)29.按照行为模式的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 C ) A.调控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B.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C.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 D.确定性规则与非确定性规则 30.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法”字的含义的是( D ) A.平之如水 B.法,刑也 C.公平 D.保障权利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http://www.jszikao.org/daan/2013/0508/1195.html
10.2020年法考客观题试题(卷一回忆版单选部分)根据解释主体和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释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也叫法定解释、有权解释,其解释结果具有普遍约束力,包括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是指没有法律解释权的机关、团体、组织或个人对法律作出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通常被区分为两种:(1)学理解释。它是指由学者或其http://www.dujiaoshou.com/fakao/zhenti/202111088296.html
11.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共四卷)含答案华图教育D. 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0.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担任下列哪一职务的人员,应由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予以任免?() A. 国家副主席B. 国家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C.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D. 国务院副总理 11.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https://www.huatu.com/a/wflwd/sikao/2007/0131/6456.html
12.中国古代法学的死亡与再生——关于中国法学近代化的一点思考关于世界主要国家法学近代化的过程、标志、特点以及内在规律等问题,笔者将有专论涉及,故本文重点对中国的法学近代化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 笔者认为,中国的法学近代化不仅与原生性国家如英、法、德等国不同,也与印度和日本等派生性国家有巨大的差别,呈现出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这种特殊的形态,笔者称之https://www.gwy10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017
13.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学了刑法和民法之后,许多人都不免有这样的感慨:中国的刑法体系如此的发达完善,而民法却让人抓不住脉搏,完全不象刑法那样体系完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发达的成文法国家,中国古代的法典沿革清晰、一脉相承,无论是《吕刑》还是《法经》或《唐律疏议》、《宋刑统》等,都可以说是刑法典。在汗牛充栋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14.从《金瓶梅》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某些特点从《金瓶梅》中的这些描写可见,在当时,即使是纯粹的民事案件,官府在审理过程中也可以对当事人要抓就抓、要打就打,这与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和手段并无不同。法制史家们指出:“中国古代在诸法合体的结构形式中,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在中国的主要法典中却基本用刑事手段调整民事https://www.meipian.cn/3fek8crj
15.法学法学(law science),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