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1、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演变及特征法律思想是一个民族法律文化的精神统御力量或精神价值传承统系法的起源法产生的标志:1、地区来划分国民2、“公共权利”的设立3、监狱、军队及强制机关的出现4、氏族名主选举制或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夏商夏商代的法律思想:“天讨”,“天罚”,“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特征:一是崇尚暴力,专讲刑杀,而不讲德教;二是笃信上帝,专事鬼神,而不注重人事。夏商处于国家形式的早期,其法律必然具有质朴性,初始性;其法律又是统治者维护专制制度,巩固权力的工具,故带有随意性和隐秘性;而当时“王权神授”的观念也为法律蒙上神权法色彩。西周时期法律思想:西周在继承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观念的基

2、础上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的神,而是天下共有的神,“天命”属于谁,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也是后世仁政理论和德主刑辅的宏观政策的直接渊源。特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法、司法都必须宽缓,审慎,执行刑罚更要慎重。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思想:春秋时期法律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夏商西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瓦解,随着宗法制的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瓦解,随着宗法制的破坏,维护宗法制度的礼治思想也开始动破坏,维护宗法制度的礼治思想也开始动摇。春秋时期发展了西周的摇。春秋时期发展了西周的“重德重德”传统传统,但对,但

3、对“天天”则敬而远之,强调立法应顺则敬而远之,强调立法应顺应民心。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中也应民心。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中也有衍生出了自己的法律思想有衍生出了自己的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即“怀德”又要“怀刑”,主张德主刑辅、以刑辅德。主张教化,反对不教而杀。重视“人治”,即指重视最高统治者个人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道家的法律思想:无为而治(全面否定仁义礼法,主张自由,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追求超然物外)法家的法律思想:法治。法家之法治,主张将法律公之于天下,又设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止血的稳定.墨家的法律思想:兼相爱,交相

4、利,兼爱非攻。秦代秦代的法律思想:法家的重刑主义理论是秦代的法制指导思想。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思想。以及全国统一法律。特征特征:轻罪重罚,律法网严密。极端专制、严刑峻法。汉代汉代的法律思想:汉代的法律思想:无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的指导思想。西汉时,后尊儒术取代了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实施无为而为而治是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汉初至文景时期是以黄老思想为主,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发展了汉初的经济。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言。汉代法律思想的特征是:法律思想的特征是:法学思想倾向道家且吸收儒家的“仁义”,公平执法,主张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法,批判

5、君权神授和天罚论,“一统纪,明法度”,“三纲五常说”“德主刑辅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思想:引礼入律的深化中,突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正统法律思想,又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规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根据形式的需要均进行过多次立法活动,其中成就突出、内容详备、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法典有以下几部:三国时期的曹魏新律,西晋的晋律,北朝的北魏律和北齐律。晋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颁行的全国法典,也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法典之一。东晋及南朝宋均沿用晋律。唐朝法律思想:法律思想:唐朝提出了“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在礼和刑的关系上,儒家主张的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成为了正统的法律思想核心。特征:特征:礼法

6、并用,德主刑辅。、立法要宽简、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强调执法严明宋代法律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立法基本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从法律上肯定“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政策,重在刑事和行政立法。第二个时期,在政治上,由以法律强化中央集权,变为以法律来适应传统商品经济的畸形。在思想上遂有由传统的“讳言财利”“向利益均重,利益相辅”思想的转变。第三个时期立法思想主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所谓“乾淳诸老既殆,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龂龂其间,随称鼎足。宋代法律思想特征:法律思想特征:法律思想的特征是:法学思想倾向道家且吸收儒家的“仁义”,公平执法,主张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法,批判君权神授和天罚论,“一统纪,明法度”,“三纲五常说”“德主刑辅说”。明代明代的法律思想:明代的法律思想:“明刊弼教”的立法指导原则,“重典治国”的司法指导思想。明代法律思想特征:明代法律思想特征:德礼为本,政刑为末,但他们在本质、目的上是一致的。明末清初明末清初法律思想:

THE END
1.百年风华千变万化100条法律法规的演进历程分析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法律法规就像是一盏照亮前行道路的灯塔,它们不仅仅是政府对公民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的工具,更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和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这些法律法规经过了不断的完善与调整,最终形成了《100条法律法规》这样一个系统性强、内容丰富的文本。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https://www.cehhoilbv.com/jun-lei-cai-pu/452584.html
2.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李洋桥 【摘要】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有着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历程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112/544921.shtml
3.中国法律史学科发展评价(20102011)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22崔永东;对中国传统司法观的理性分析[J];现代法学;2011年02期 23张伟仁;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下)[J];中外法学;2011年01期 24张中秋;中华法系道德文化精神及对未来大中国法的意义[J];法学;2011年05期 25程关松;现代法治文明元叙事中的社群主义修辞学[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FXZ201302005.htm
4.王今朝:坚守人民立场对我国法律法治建设的要求一、新中国法律发展简史 新中国的法律可以说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法律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法律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1928年10月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第二次代表大会即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经多次修改后于在1928年12月公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20/08/422990.html
5.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中国法律史学史 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 如果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实施的《大学堂章程》将有关法制史的课程列为法律科和政治科的必修科目为起点的话,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法制史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的发展历程。此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概念,并成为晚清法政学堂中编撰和讲授《中国古今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6.舒国滢:《法学的知识谱系(全三册)》法学院本书精装版于2020年9月出版后,曾获评《法治周末》2020年度“十大法治图书”、杜威法律公社2020年度“十大法治好书”。 【目录】 序 导论:如何看待作为一门学问的法学? 一、法学与自然科学 二、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律学的性质? 三、西方法学的中国/汉语表达:“翻译法学”与“斗争法学”生成的历史背景 http://fxy.cupl.edu.cn/info/1050/12798.htm
7.中国法治三十年——关于中国法治发展的“三步曲”构想(法律理论篇)中国的法治建设,远不是一场单纯发生在一国社会内部的、主要局限于法律层面的制度变革,而是一场与从初级工业化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从集中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转轨)相伴随的,且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艰难堀起过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总体性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部分。法律变革与经济发展、体制转轨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