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粉丝文化”与青少年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研究报告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2019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信》中指出,“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文化娱乐产业蓬勃兴起,社交媒体迅速普及,公众媒介渠道不断拓宽。同时,与之伴生的各类网络空间乱象屡有发生,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清朗有序网络空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一、涉青少年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纠纷的基本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从年龄看,39岁以下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9.1%,其中10至29岁网民群体占比高达41.5%。从职业看,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达26.0%。

(二)侵权时多使用“饭圈”网络语言

(三)侵权行为传播快速广泛

(四)逃避诉讼特征明显

(五)法律意识淡薄且存在侥幸心理

通过对涉诉青少年提出的抗辩理由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涉诉青少年往往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且大多存在侥幸心理。一是认为网上侵权难被追究。即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中,即便自己言论不当,但只要躲在海量信息背后,就很难被察觉和追究责任。二是主张“饭圈”文化已形成共识,应放宽法律评价标准。部分青少年强调饭圈言论的特殊性,认为明星是公众人物,应对饭圈的贬损性评价高度容忍,不应在法律上过多苛责。三是主张“转发无责”。部分青少年主张其发布的侵权言论并非原创,而是从其他媒体或个人发布的信息转载而来,因此自己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四是主张“法不责众”。部分青少年主张其发布的言论内容在网络上已广泛传播,不应追究涉案被告的个人责任。

我院在这些案件的裁判中,坚决亮明司法态度,不仅判决被告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还认定被告因打赏所获款项构成违法所得,全部收缴以示惩戒,成为全国首例。

三、青少年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部分青少年存在价值观隐忧

青少年精力旺盛、热情高涨,渴求社会对自我的高度认同。但囿于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心理发展等阶段特点,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往往难以获得与自我预期一致的社会话语权。互联网的开放、互动、平等,为青少年提供了个性表达的空间。但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导致部分青少年话语责任缺失,加之互联网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不良信息可能对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自我意识塑造和道德养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

其中部分未能及时得到适当引导的群体,则成为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欺辱霸凌的共同行为者。很多时候,青少年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2019年5月31日联合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我国未成年人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8.89%。其中,暴力辱骂以“网络嘲笑和讽刺”及“辱骂或者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居多,分别为74.71%和77.01%;其次为“恶意图片或者动态图”和“语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吓”,分别占比53.87%和45.49%。未成年人遭遇暴力辱骂信息的最主要场景是社交软件、网络社区、微博和直播平台。

(二)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培育不足

随着互联网空间的发展,青少年已经成为重要网络用户群体。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及腾讯公司2018年5月31日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当代青少年网民的触网年龄愈发提前,约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触网年龄在6至10岁,且八成以上都具备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接近半数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都能控制在两小时以内,24%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达到2至4小时。

二是引领能力不足。在对青少年用网教育问题上,家庭和学校多采用简单限制使用的方式。但由于青少年在熟悉新兴产品、使用新兴技术、掌握网络生态发展规律上具有其他年龄群体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以堵代疏的简单方式成效并不显著。

三是网络空间秩序仍需完善,维护公序良俗的网络行为仍需引导。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协同体系尚不完善,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仍需不断加强,依法治网能力有待持续提升。

(三)部分公众人物未承担社会责任,缺乏对大众的正向引领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流量逐步成为衡量公众认可度的一项可量化的指标,成为判断人、事、物的市场价值、市场影响力乃至市场潜力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流量即影响力,流量即曝光度,流量即利益。

在流量利益的驱使下,个别明星或其团队不排除有过度包装“人设”、故意炒作话题等行为,一定程度上缺乏作为社会公众人物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缺乏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正向引领。

(四)社交平台缺乏与时俱进的网络言论管理机制

四、青少年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的治理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新时代青少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时代使命。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我院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强化依法治网

二是优化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完善网络侵权纠纷的身份识别、强化有效送达、创新网上执行等方式,让侵权者无处遁形,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通过加强诉源治理与多元调解工作,发挥示范性裁判的引导、教育、预防功能,促进纠纷源头解决。

(二)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养成,培育健康用网文化

文化存异,文明求同。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学校应当切实担负起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的重要责任。

一是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成为青少年的情感认同。

三是增强青少年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青少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强化法治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加强青少年美学教育,提升青少年的鉴赏水平、辨别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互联网时代纷繁的大众文化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审美取向。

(三)加强网络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空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乱象的治理不仅需要司法的力量,还涉及互联网监管部门、互联网平台、网络用户等多种主体,有关各方必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一是加强法律保障。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保障青少年网络权益,为青少年搭建健康、多元、安全的网络环境。

三是督促企业履责。互联网平台应当坚持依法办网,完善网络用户信息审核和内容发布机制,加大对营销号、僵尸号、网络水军等用户的监测和审查力度,妥善运用删除、屏蔽、列入黑名单等管理机制和新技术手段,督促网络用户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对不当言论及时予以干预和制止。

四是加强青少年自律。青少年作为主要网络用户应当坚持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辨别网络信息,理智发表网络言论,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

(四)鼓励高质量文艺创造,满足精神需求

一是文化产品创作者、生产者、传播者应以创作、生产、传播有价值、有意义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主要追求,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元、品质优秀、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

三是媒体应当坚持正确舆论方向,积极传播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的高质量文艺作品,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THE END
1.坚持问题导向有效防范未成年人犯罪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有的规定过于简单、分散或不够科学;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缺乏有效协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惩防信息共享不畅,甚至出现责任推诿等问题。二是预防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但是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传统、教育内容单一等现实问题。三是治理效果有http://legalinfo.moj.gov.cn/sfbzfpffzll/202411/t20241129_510408.html
2.陈文清:提升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治理水平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27日在少年法庭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新时代新征程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提升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治理水平。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1/id/8223148.shtml
3.青少年法律意识调查报告.docx因此,调查青少年法律意识的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青少年法律意识的状况:调查方法、状况分析以及对策建议。 一、调查方法 调查青少年法律意识的状况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以数据为支撑,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办法。因此,在进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调查时,必须制定出详细的研究方案,明确问题的范围,选取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503/6141032153005123.shtm
4.社会调查报告11篇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平时对于法律方面报以无所谓态度的是少数,但是大部分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多数同学都只报以一般关心,同时他们的总体法律意识也只是一般。重视程度不够,总体意识不强,这就是当代大学生对于法律意识最重要的问题。 https://www.wenshubang.com/diaochabaogao/3710511.html
5.2017师院附中申报省级规划课题尤其在校生犯罪数量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一无所知,法制观念淡薄,缺少起码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危险因素。其基本原因就是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力,法制观念没有内化积淀到他们的人格中去。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偏面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的思潮,严重偏离教育方针,至今依然阻碍着中小学法制教育的https://fz.xync.edu.cn/info/1086/2467.htm
6.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状调研报告8篇(全文)各级各部门长期以来重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它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点,从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高度,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作了有益尝试,维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增强了青少年法制观念, 基本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格局。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nhvn8zs.html
7.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成长路上的隐患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当下,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上的一些阴暗面、不良文化等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青少年法治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要解决问题,就需要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对此,我们请到长期从事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就当前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进行了梳理和归纳。https://www.fx361.com/page/2019/0910/9995272.shtml
8.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精选9篇)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随着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先后制定了青少年法规,建立起少年司法制度,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研究分工日益精细,学科分类日益繁多;同时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错以及相互兼跨的边缘学科都相继出现的科学发展总趋势之下,青少年法学乃从刑法学中分离出来,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1sb4ug0.html
9.某校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开展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该(3)此次研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访少年法庭的王庭长,见到庭长后,你准备提哪些问题?请列一个提纲。 ___ (4)经过采访调查,你们发现法律意识淡薄、家庭教育不当、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等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请你根据调查结果,就我国如何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___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1cc1488cf7c5fda3b049049daab622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