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文化构成和哲学基础中国法律文化概论电子教案重点和难点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上一页下一页思考题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是什么?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是哪两方面,其各有什么不同内涵?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什么?上一页下一页第一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一、单向“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所谓单向“集体本位,即从维护某一特定形态的社会整体秩序和安宁的立场出发,来塑造和设计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或:法律规范的社会功能在于通过对个人行为的制约来维护某种社会团体
2、如:国家的利益与秩序简而言之,即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国家不为个人利益承担责任。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二、作用积极作用造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内涵,以及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消极作用压制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提高,阻遏人的创新精神的发挥,使社会进步失去前进的动力。因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其对社会发展施以越来越大的阻力。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三、评价评价1忽视个人的价值,用制约个人权利的方法来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其受益者只能是统治阶级,而广大劳动人民在沉重的义务压迫下失去应有的权利和利益。评价2在强调维护社会总体利益的招牌下,忽视
3、和压制劳动者的个性、个人价值、个人权利和自由,从而必然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他们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最终迟滞整个社会的发展。上一页下一页第二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一、两大文化基因及其内涵一两大文化基因儒家学术礼植根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其要义在于肯定和谐宁静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制社会。法家学术法植根于西北的游牧文化,其要义在于肯定超血缘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对人民的强力统治。商鞅变法确立军功授爵制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二儒法学术的不同内涵礼宗法家族的旗帜,要求维护“亲亲、“尊尊的宗法家族秩序,用调和与感化的办法来处理人际关系。思想基础性善论法提倡“国家本位,要求维护专制王权和国
4、法的绝对权威,用赏罚特别是严酷的刑罚来驱使人民就范。思想基础性恶论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三儒法学术的对立与融合对立春秋末及战国中前时期,伴随着宗法奴隶主贵族的没落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礼与“法处于壁垒森严的对立中。如商鞅变法曾将许多旧贵族处死。融合战国末期,两种文化开始融合,其先行者是荀子“先礼后法,西汉中期以后进一步交融。如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及“三纲。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二、儒家的基本法律主张一为国以礼1、正名顺言,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论语子路:“名不正那么言不顺,言不顺那么事不成,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刑罚不中,刑罚不中那么民无所措手足。
5、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2、以礼指导法,以亲亲为大,礼先而法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入刑3、“礼、“德为治国之本,反对苛政及严刑峻法孔子:“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二为政以德1、以宽养民,用“富民、“裕民之法预防犯罪孟子:“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孔子:“子统治者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2、以教化为主,以教化为先,以德去刑孔子:“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不教而诛谓之虐。3、宽猛并举,宽猛
6、相济,以宽为本子产:“有德者能以宽服人,其次莫假设猛。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三、法家的基本法律主张及作为一基本法律主张1、“刑无等级商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商君书赏刑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2、“法不阿贵韩非:“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3、“一断于法商鞅:“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
7、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4、“重刑轻罪商鞅:“禁奸止过,莫假设重刑。商君书赏刑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二法家“法无情的作为商鞅曾将秦孝公的太子驷秦惠文王的老师公子虔傅和公孙贾师治罪劓刑、黥刑,将“乱化之民流徙边地,并一次在渭水边处死700多触犯新法的贵族。韩昭侯在食宫睡觉,以“越职之罪惩罚给他盖衣的典冠管理国君冠冕的官,以“失职罪名将典衣管理国君衣服治罪。韩非:“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那么死,不当那么罪。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秦昭王罚民“赀二甲罚交两副铠甲以止擅为己祷。称:法令没有威信是乱亡之道。还拒绝开放禁苑,不让百姓进苑采食以度
8、饥荒。称:有功受赏,有罪受诛。让百姓入苑,就是有功和无功一起受赏,这是乱亡之道,故“夫生而乱,不如死而治。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四、儒法在法律主张上的接近点和不同点一在法律作用上的认识接近法律是君主统治的重要工具。君主要维护统治必须采用法律手段。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二在法律施行上的严重分歧1、在法律运用的程度上儒家:相对温和德主刑辅、先教后刑法家:严刑峻法重刑轻罪、株连无辜2、在法律运用的方法上儒家:法律是灵活的,不是死板的,使用时必须考虑到对象、环境等诸多因素,要灵活掌握执法的尺度,执法的力度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表达亲情。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
9、化构成法家:法律是无情的,是僵硬的毫无感情的规矩、度量、秤斗、绳墨,是冷冰冰的标准,使用时不受任何人和任何事的支配,如不受执法者与受刑人的感情、才能、功过、社会环境等影响表达国法无情,依法办事。慎到:“不急法之内,不缓法之外。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构成三在实现终极目标的共同认识儒家以德去刑,胜残去杀,达到“无讼境界。法家以刑去刑,以杀去杀,刑去事成。上一页下一页第三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一、概念解析基础“人本主义。特点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使人成为区别于禽兽的伦理意义上的“人,也即宗法家族体系中的“人。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二、“人本主义内涵一“人非自然界中的其
10、他动物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荀子:“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二“人之为人是因其履行了宗法伦理男性在家族中的角色变化子弟兄夫父男性在家族中的伦理要求孝恭友敬慈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三“人之为人得以实现的途径1、道德教化君主施行仁政,对民应先富而后教。庶民感恩戴德,诚心接受君主教化。2、刑罚惩处对不服从教化而犯法者处以刑罚。对罪大恶极违犯天伦者更可理所当然地处以暴刑甚至族诛。上一页下一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四、“人本主义的表达等级性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亲疏、长幼、尊卑、男女、君臣、上下的差异性精神随处可见。尤其尊其尊、忠其长,更导致法律成为公开的等级法。矛盾性在法律制度上,一方面带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