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egalScience

【中文关键词】法律除外条款;民法理念;效力位阶;民法典

【摘要】《民法总则》的编纂代表着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受我国多层级法律结构体系的影响,《民法总则》中设置了大量的法律除外条款,使其在补正、调整民事法律体系的同时,也为法律适用带来了难以防控的风险。法律除外条款指向条文不存在、指向条文的层级模糊抑或是指向条文与民法理念、法律位阶相背离,都是对民法体系本身的颠覆性破坏。法律除外条款是现代法治的共同经验,较之各国民法对于法律除外条款采取的谨慎、精准之态度,未来民法典对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应当以法律规范的客观确定性为逻辑前提,以法律位阶的合规性为效力指引,以民法基本理念与原理为检视标准,将法律除外条款最大程度限定于民法典体系内部,以实现民法体系的自足与完备为最终价值追求。

【全文】

一、民法总则法律除外条款的实证考察

法律除外条款作为一项立法技术,为各国所普遍采用。究其根本,乃在于其所具有的法律体系链接功能和法律适用补充功能。我国作为素来依赖体系思考的成文法国家,既追求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又向往法律的开放性,故此,法律除外条款成为了我国立法上惯用的标志性语言和标志性的立法技术,在《民法总则》中进行了大量的使用。[1]

鉴于其表述的不同,我们将《民法总则》中的法律除外条款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特别规定型除外条款。此类法律除外条款设置是对原有法律条文的细化说明或扩张解释。例如,第128条“法律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消费者等的民事权利保护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该类法律除外条款共19个,占比44.18%。第二,相反规定型除外条款。此类法律除外条款是指法律条文已做一般性规定,设置法律除外条款意在通过设置相反规定排除适用。例如,第89条“事业单位法人设理事会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理事会为其决策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产生”。此类法律除外条款主要有14个,占比32.55%。第三,兜底型除外条款。此类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立仅是出于法律开放性的考量,意图为法律的适用和变化提供充足的空间。例如,第10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非法人组织解散:(一)章程规定的存续期间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二)出资人或者设立人决定解散;(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此处第3款为兜底型除外条款的典型表述。经统计,《民法总则》中兜底型除外条款共10个,占比23.27%。

不同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对于法律除外条款的审慎应用态度和对法律条文精确性的追求,我国《民法总则》中多采用未明确指向的“法律另有规定除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的模糊表述。意在为法律实施后法律适用、法律解释、法律的变化留下必要的空间,但同时也为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潜藏着难以防控的法律风险——法律的错误制定和错误导向。[3]同时也使得本应以言语精准而著称的《民法总则》失去应有之义,给司法造成了无休止的负担。

(一)法律除外条款指向不明

《民法总则》颁布后,许多对《民法总则》条文释义性的著作纷纷出版,各版本的条文释义对法律除外条款的具体指向均竭尽全力予以阐释,但仍有许多法律除外条款,释义中并未对其特定指向予以说明,这不能归结为学者的懒惰,一些法律除外条款确实无法检索到所指向的法律规定,或许这些所谓的法律规定根本就不存在。经整理,《民法总则》中欠缺除外指向的法律除外条款主要为123条、第138条、第204条。

《民法总则》123条和138条的法律除外条款,尽管无法查实所指向的法律为何,释义者尚可以自己的理解填补“空白”,或许通过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为将来法律的特别规定预留空间,但《民法总则》204条的法律除外条款释义者甚至难以想象、难以假设。那么对该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究竟意在为以后的法律留足适用和变化的空间,还是仅仅是一种习惯性表述,犹如一个完整句子后加上一个句号?我们无从得知。

(二)法律除外条款层级模糊

我国现行法所采取的“法律另有规定除外”“法律另有规定,依照其规定”的高度概括性表述,看似实现了对特别规定予以全面吸收的效果,实则忽略了一个问题,此处的“法律”是广义上的法律范畴,还是狭义上的法律范畴?是普通意义上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规范,抑或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法典规范?对此,法律条文本身并未加以精确厘定,而学者们对于“法律”范畴未形成统一认识。

针对《民法总则》68条:“有下列原因之一并依法完成清算、注销登记的,法人终止:(一)法人解散;(二)法人被宣告破产;(三)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有学者认为《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22条关于企业法人视同歇业的规定属于此处的“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即将“法律”界定为广义的法律范畴。[5]第127条“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学者认定此处的“法律”包括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文化部、商务部《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化部《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中有关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规定,似乎也将“法律”的范畴界定为广义的法律。[6]而学者在解读第126条“民事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时强调:此处的法律仅指狭义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定等不得创设民事权利和利益。[7]

立法者对于法律除外条款中“法律”的范围界定,也处于模糊的状态。笔者查阅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发现其在对第71条“法人的清算程序和清算组职权,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没有规定的,参照适用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的释义中认为,现有对于法人的清算程序和清算组职权有规定的法律包括《事业单位管理登记暂行条例》第13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20条;《基金会管理条例》18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6条;《宗教事务条例》37条。[8]即将行政法规纳入到“法律”的范畴内,将“法律”界定为广义的法律范畴。但针对第123条“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一)作品;(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商标;(四)地理标志;(五)商业秘密;(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七)植物新品种;(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对“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的解读时则强调:知识产权的客体由法律规定为宜,所以删除了“行政法规”。则此处的“法律”显然被定义为狭义的法律范畴。[9]

学者与立法者对于“法律”范畴的不同解读,实质均源于法律除外条款过于模糊的表述。高度盖然式的法律除外条款,加之缺乏权威释义的有效释明,使得我们不但无法明确“法律存在哪些特别规定”,更因对于条文本身“法律”范畴的解读不同而产生了适用上的困扰。法律的本质所决定,法律条文的每一个文字,甚至是每一个符号都必须精确而严谨,《民法总则》中对法律除外条款的使用,似乎仅侧重其“兜底”的功能,而忽视了其作为法律语言和法律条文本应具有的精确性。

(三)法律除外条款理念分歧

《民法总则》法律除外条款所指向的法律规定是对民法总则条款的必要补充,尽管没有以条文的方式置于《民法总则》之内,也应当是《民法总则》的必要内容。因此,法律除外条款所指向的法律规定在理念上、价值取向上必须与《民法总则》保持一致,否则,大量使用法律除外条款必将对《民法总则》价值理念基础之上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制度体系造成颠覆性破坏。这就要求立法者在设计除外条款时对法律除外条款所指向的法律规定进行审慎分析与判断。

(四)法律除外条款位阶混乱

《民法总则》作为民商事法律规范的统帅,决定了其在民商事法律规范中的地位。然而,《民法总则》206个法律条文,竟然有43个条文,即占全部法条的20.87%为法律的除外条款。大量的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无非是借助法律除外条款囊括现有的所有特别规定,抑或是为未来的法律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然而,过分地仰仗、尊重单行法或行政法规的特别规定,势必混淆了《民法总则》与其他法规范的位阶,使得《民法总则》被迫去迁就、适应,甚至依赖特别规定,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法律地位。

另一个鲜明的例子是《民法总则》196条,该条规定:“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借助民法总则释义[17],我们查到关于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仅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中有规定。依此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属于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最高院此项司法解释于2008年9月1日施行,历经近十年的审判实践检验,《民法总则》应当予以合理的判断和吸收,而不应当再依赖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充其量应当是对法条的理解与适用的补充规定,而不应当作为《民法总则》法律除外条款所指向的法律。将法律除外条款指向法院的解释不仅无法在理论上自圆其说,而且严重损害了《民法总则》的应有地位。

《民法总则》采纳了潘德克吞编制体例,通过“提取公因式”的方式,对各分编的法律规范予以吸纳,从而在总则中制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抽象性规范,诚然具有有效防止“法律老化”,使得法律能够在社会变迁中保持活力的作用。[18]但这并不等同于需要借助法律除外条款的方式,对于现行特别法律规范予以无差别的囊括,无视法律位阶的“原则+例外”的笼统设定方式,会导致法律体系内部管控的失灵,从而成为法律规范冲突的根源。

二、大陆法系民法“法律除外条款”的比较分析

法律除外条款的正当使用能够建立法律体系的动态联系,同时也能够增强法律本身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大陆法系民法典均有“法律除外条款”技术性使用。通过对大陆法系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的实证考察,笔者发现,各民法典法律除外条款的使用态度均十分谨慎,且注重适用的准确性。

(一)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法律除外条款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中法律除外条款共48条,通常采用“法律另有规定除外”“除本法另有规定外”“法令另有规定除外”等类似的表述。经过反复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台湾地区“民法”法律除外条款的设计至少有三点值得借鉴的特质。

1.条文中明确指明除外的法条所在。如第557条规定:“经理权之限制,除第553条第3项,第554条第2项及第556条所规定外,不得以之对抗善意第三人。再如第881条之17规定:“最高限额抵押权,除第861条第2项、第869条第1项、第870条、第870条之一、第870条之二、第880条之规定外,准用关于普通抵押权之规定”。这样的除外条款共有13条,占全部法律除外条款的27.1%。

2.条文中虽未明确指明除外条款之所在,但权威释义对于法律除外条款所指向的法条有明确的列举和说明,借助权威释义完全可以寻找到法律除外条款指向条文之所在。这类条款有35条,占全部法律除外条款的72.9%。例如,第146条规定:“主权利因时效消减者,其效力及于从权利。但法律有特别规定者,不在此限”。权威释义将该“法律有特别规定者”解释[19]为本法第145条[20]和第880条[21]。即根据145条、880条与146条的链接,这一问题的全貌是,主权利因时效消灭,其效力及于从权利,但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担保物权不因债权时效消灭而失其效力。

综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设置法律除外条款有着较高的精确性和审慎性,多在条文中明确指明除外规定之所在,即便在条文中未对法律除外条款所指向的条款悉数列举,也基本上可以通过权威注释方式予以释明,这表明立法者设置除外条款之时对除外条款之指向及其正当性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外条款链接之法条多以法律为限,且多以本法为限。极少数需要援引法令的,也主要集中在行政权力必要介入的水利、农耕、基础设施方面,第823条、第824条对于共有物分割的限制援引法令的规定,目的在于避免因土地细分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法律除外条款的这一特质无不充分体现了民法的权威性,以及民法对私权的尊重。

(二)德国民法典法律除外条款

在对德国民法典除外条款的考察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法律除外条款都严谨到指向本法的具体法条,通常表述为“本法第XX条规定除外”。例如第581条第2款规定:“除土地用益租赁外,对用益租赁准用关于使用租赁的规定,但第582条至第584b条另有其他规定的除外[35]”。第343条第2款规定:“除第339条、第342条的情形之外,某人对自己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的情形,允诺给付违约金的,亦适用相同规定。”这样严谨的表述占典型法律除外条款的60%以上。除外条款的严谨适用不仅为法官检索和适用法律提供极大的便利,加强了法典内部各编章之间的联系,保障民法典的权威性及其内部体系的一致性。

(三)日本民法典法律除外条款

在日本民法典中,“法律除外条款”共17条,多指向法律,且侧重指向本法。指向本法的,共有11条,占全部法律除外条款的64.7%。严谨地表述为“除本节规定外”[36]或“第XX条规定不在此限。”例如第592条规定:“借用人已经不能用与出借人借出之物相同的种类、品质及数量的物返还时,需以该物当时的价格偿还。但第四百零二条第二项规定的情形,不在此限”。除外条款指向法律的有3条,常表述为“依法律之规定的,不在此限”[37],占比17.6%;除外条款指向法令的有3条,占比17.6%。指向法令3个的法律除外条款中,2条[38]是关于外国人或无居所人权利能力或居所认定的规定,1条[39]是关于期间计算方法的规定,均是应当由行政权力进行细化规定的程序较为繁琐的内容。

在指向本法的11个条款中,均明确指明除外条款在本法中的具体“节”或具体“条”,在指向法律及法令的6个条款中未明确指明除外条款之所在。如第264条“本节的规定,于数人有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场合准用之。但法令有特别规定时,不在此限”。我妻荣教授在《新订物权法》中对该条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立作有特别的解释:“民法上有关共有的规定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因此,特别法中有关财产权的共有规定,特别是在承认持份权的处分自由、分割请求自由等方面,产生不相适宜的情形较多。因此,特别法中针对各种财产权的共有设定了特别规定,目的在于修正这些不相适宜之处。”[40]可见,日本的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并非为兜底性设计,亦非为未来法律留有空间,而是一种增强法律适应性,避免法条规定冲突的表述方式,其存在具有必要性。

综上,日本民法典对于每一条除外条款的设置,表述中每一个字句的选择都经过了严谨的考察和斟酌。大多在条文中明确列明除外的具体法条,以期实现民法典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未指明除外条款的法条,立法者亦经过认真考虑与设计绝不盲目使用除外条款。再者,其指向范围大多以法律为限,且多限定在本法范围之内,少数指引至法令范畴的除外条款,亦是设定在外国人权利能力、无居所人居所认定及期日计算等视为极其必要的场合。日本民法典的上述特征,无不体现了其对“精致民法典”的追求。

(四)意大利民法典法律除外条款

意大利民法典法律除外条款亦具有表述明确、严谨的特质。意大利民法典中法律除外条款共55条,将除外情形指向本法具体法条的有23条,占全部法律除外条款的41.8%。例如第634条规定:“遗嘱处分,附以不能条件及违反强行规范、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的条件,视为未附条件。但第626条所定的情形,不在此限。”可以说,凡除外条款指向本法的,均明确指出具体法条之所在,绝不笼统使用“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的表述。有32个条文指向法律,其表述通常为“于特别法律被规定者,不在此限。”例如第83条规定:“在国内被承认的教派牧师面前举行仪式的婚姻,依下节的规定调整。但关于此种婚姻,于特别的法律被规定者,不在此限。”该种表述占全部法律除外条款的58.2%。

(五)法国民法典法律除外条款

法国民法典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民法典,在民法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使用法律除外条款十分审慎与严谨。法国民法典条文共2283条,法律除外条款仅有24条,其中20个除外条款指向本法,表述为“除本节另有规定外”或者“第XX编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占全部除外条款的83.3%。例如,第304条“除本节之各项规定外,分居之后果受上述第三章对离婚后果所定的相同规则约束。”与意大利民法典一样,凡除外条款指向本法的,均明确指出民法典中的具体“条”或具体“编、章”。其余除外条款,其中3条将指向法律,占全部除外条款的12.5%。例如,第1834条“本章之规定适用于所有公司,依据公司的形式或标的,法律另有规定者除外”。仅1条除外条款指向条例,占全部除外条款的4.1%,即民法典第544条:“所有权是指,以完全绝对的方式,享有与处分物的权利,但法律或条例禁止的适用除外。”

经过对上述五部民法典法律除外条款使用情况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民法典对于除外条款的使用均秉承着严谨审慎的立法态度,绝大多数除外条款指向本法,并在条文中明确指明本法中的具体方位,鲜有除外条款指向行政法规性质的条例、法令,且除非公权力必要介入的场合,不会随意指向条例或法令。另外,除外条款所指向的法律或法令、条例,是现实存在的,而不是未来可能存在的,或立法者想象中可能存在的,除外条款的使用是民法规则法律语言完整而精准表达,而不是无特定意义的兜底条款的常态习惯性表述。

三、民法总则法律除外条款立法技术的论证

制定民法典是现代法治的共同经验,法律除外条款是实现现代法治的有效工具。法律除外条款的合理使用,一方面能够解决我国当前民事法律体系内部的冲突和混乱问题,将已有的立法成果整合成为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能够克服成文法的“时滞性”缺陷,实现法律制度确定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未来民法典对于法律除外条款的使用应当遵循法律的固有规则与民法的基本理念,以保护民事权利为法律技术的架构基点,以实现民法体系的自足与完备为最终价值追求。

(一)民法总则法律除外条款立法技术之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经验法则证明:民法典的制定,囿于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限制,必然存在其固有局限。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完全视而不见,那么它们就会发展成严重的操作困难。[41]立法技术作为法律制度的有益补充,能够帮助成文法更好适应其所被赋予的特定角色,从而帮助实现法律对于人的行为的价值指引功能。

1.基于法律条文本身之必要。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和社会变化的多样性,致使人类无法实现对于事物的绝对认知,更无法穷尽事物的一般情形。法律调整事实的无限性与法律条文数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立法中必须设立不确定法律概念的逻辑前提。由此,法律条文本身所包含的一般规范存在之外,必然伴随着例外情形的身影。哈特将其称为法律规则的“空缺结构”,即无论是由判例还是由立法来传递一般的行为标准,只要通过“一般”的词语来传递这种信息,就必然存在着法律规则的“空缺结构”。因为,缘于表述立法规则的普通语言只能与以权威性范例同样的不确定的方式指引行为。[42]

法律规范与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本身都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此为调整人类行为的法律规范之所需,也为法律的生命力之所在;同时,法律规则与语言文字亦具有“开放性”特质,基于语言文字并非绝对精确周密的示意工具,加之立法者在起草法规时无法实现对于法律调整事实的绝对认知,故而在某些所谓的“边缘地带”,法律规则的适用具有不确定性。为克服法律条文本身之不周延特性,例外情形应当在立法中尽可能得到体现,以实现法律的普遍使用和有效实现,立法技术中的“法律除外条款”由此成为了这一规则的载体。[43]较之法律规则本身的不周延性,判例法国家尚可通过法官造法的方式予以弥补,对我国这样的成文法国家,采用法律除外条款的立法技术似乎成为了补充法律条文的首选。

2.基于我国独特法律体系之必要。外国法的借鉴固然有其独特意义,基于本国国情和特色的考量则是选择立法技术的关键。《民法总则》中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有其存在的本土原因和时代背景。首先,取决于我国多层级的“行星”构造法律体系。我国立法机构经过30年的努力,颁布了诸多内容和形式均已自成体系的单行法,于单行法之外,亦有大量的由行政法规、法律规章以及司法解释构成的“小行星”环绕四周,加之我国民商合一的法律体制,商法单行法需在民法典外组建商法体系,作为民法特别法存在。[44]这种独特的法律结构体系一方面代表我国民事领域立法已形成相对成熟,能够独立运作的规则体系;另一方面也给民法典的编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将大量的法律规范纳入到法律体系中,以实现逻辑、体例上的一致,是法典化之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民法总则》作为统领民商事法律的规范,无疑承担起囊括各级法律规范,统一民商事法律体系的重任。而法律除外条款的确能够建立起一般法同特别法的沟通渠道,从而形成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民法体系,故受立法者青睐。

再者,取决于我们国家民事立法的体例结构。从民法典设置的体例来说,民法总则所规定的内容,通常来说,需要具有一般性、概况性的特点。此种模式也是借鉴了德国法民法总则中高度抽象的大法律行为模式。[45]民法总则的设置优点是将私法上的共同事项加以归纳,具有合理化的作用,可以避免重复或大量采纳准用性规定。但这种抽象规定也存在缺点,就是必须创设例外,正所谓“利之所在,弊亦随之。”[46]囿于篇幅的考量,立法者无法将所有例外规则一一写进民法典之中,而无论是业已存在的例外规则,抑或是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新问题作出的新规范,都迫切需要民法典中设定例外规定予以吸纳。在此基础上,必须采取法律除外条款的立法技术,通过以此设置法律的除外情形,来不断的修正、调整成文法所具有的局限性。

3.基于法律除外条款功能之必要。潘德克吞的编制体例模式决定了法律规范往往分处于民法典各地,需要立法技术上的补缀接合,以实现适用上的和谐与精准。法律除外条款因具有法律链接功能和法律补充功能,成为立法者实现法律体系化和周延化的必备工具。首先,法律除外条款具有法律链接功能。“任何法律规范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任何具体规范都是‘整个法律秩序’的一部分。”[47]法律规范内部的协调统一性,决定了法律规范之间并非彼此相互平行,而是存在着价值意义上的脉络关联,此为法律规范自身所形成的内部体系,是法律体系之根本。法律规范只有被置于整体脉络之中,与其他具有相同法律价值的法律规范相联系,才能考察出其真实的法律价值评价。但是,法律规范间的内部联系需要通过“使人知”的方式,方能使其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故将具有相同法律价值评价的法律规范进行筛选、整合,从而形成的有联系、有规律的整体,此为法律规范的外部体系。法律除外条款作为外部体系中各法律规范之间的连接渠道,体现出其卓越的法律链接功能。抽象规范的统领作用,加之法律除外条款指引功能之技术补充,此为构建互联互用的动态化法律体系的有效路径。

再者,法律除外条款具有法律补充功能。[48]罗斯科·庞德的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真理:即法律虽以稳定性为前提,而应对社会进步进行不断调整变化则是法律具有生命力的关键。诚然,法律的稳定性是法律存在的前提,但是稳定性本身并不是法律发挥效用的生命力所在,应对社会变化而时时更新,针对社会事实而时时检证,则是促使法律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现代民法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运用制度(系统)去降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建立具有一般性的预期,是现代民法要实现的首要目标。[49]各国民法对于法律除外条款的普遍使用亦是基于法律的此种特性,“原则+例外”的立法模式的本质是基于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考量,更是对法律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变化性的深刻诠释。《民法总则》居于我国民法典中的地位,要求其需具有一般化的原则,但针对社会的时时变化,法律的时时调整,则需要通过创设例外的方式予以补充,此为法律除外条款这一立法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法律补充功能之所在。

(二)民法总则法律除外条款立法技术之应然性

无论是我国多层次法律体系的感召,抑或是法律条文本身对于开放性的迫切需要,均给予了法律除外条款充足的生存空间。然而,缺乏对于法律条文的时时检视与对法律精确性的孜孜以求,法律除外条款的滥用使得法律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饱尝“苦果”。故此,法律除外条款作为立法辅助技术,必须有其应有的适用准则,方能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不确定的法律本身就因其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不可知”,使得人们对法律的意旨“不可测”,而对法律无所适从。法律初衷在于通过具体、规范的法律条文为人们提供明确的指引,以实现对秩序价值的维护,和对自由价值的追求。如果仅因采取了模糊性的法律除外条款这一立法技术,而无法实现法律语言的精准,导致法律确定性的初衷不能实现,致使人们无法按照对于法律结果的预期来设计自己的行为,选择自己的行为模式,实现对经济、政治和生活目的的把控,那么这样的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不仅是与法律的本质要求相背离,更是与法律对人类自由价值的尊重和保护理念的悖反。

法律语言的精确性,法律内容的可预测性,是一部法典本身的价值所在,更凝结了人们对它的期望。“就法律本身的状况而言,人们期其最具精确性,同时,在适用中则当最具统一性。因为一部普适的国家制定法将会取替各不相同的习惯法,所以,制定法的司法辖权应予为精确之厘定规范。”[52]未来民法典对于法律除外条款的使用更应当以此为参照,时时检证,以法律除外条款的确定性为设立原则,以增强法律的可预测性为设立基础,以对人类自由的维护为终极目标。

其次,确定性是民法典体系化之需要。民法典的制定是在传统民法的基础上,响应时代新变化,对民商事法律领域的完整规范进行整理汇编,把多年累积的实务和学说加以体系化,实现去芜存菁而继往开来的过程。民法典的体系化功能的发挥在于发掘法律规范的内在逻辑关联,通过精确的统摄性概念,把法律规范分门别类的予以区分,其核心在于用语的精确化。换言之,民法典用语的精确化,能够带动整个民事法规的系统化。[53]但基于立法理念的不同,我国民法典对于法律除外条款的使用忽视了其应有的精确化指引功能,更多的是看中其对现有法律规范笼统囊括的“兜底”功能,其实质是忽视了法律体系内部的自治性,过度夸大了法律规范的独立性的结果。法律规范并非完全独立存在于法律体系之中,法律规范之间的价值趋同,是其存在内部联系的关键,使得其与相隔很远的法律规范也因价值的一致性而产生了内在的联系,即法律规范之间的动态耦合性。故此法律规范间实质并不需要所谓的“兜底”性法律除外条款对其进行笼统囊括,相反,更需要明确的法律除外条款予以补缀缝合,从而实现法律规范真正意义上的互通、结合。

最后,确定性是对法律精准适用之追求。“奉自治理念为圭臬的法典,不以管制民众行为为目的,毋宁旨在为法官提供尽量精确高效的裁判技术。”[57]故此,民法典的落脚点应当在于以体系化的法律制度为法官适用法律解决纠纷提供明确、精确的指引,立法技术的使用也仅应当成为实现精确指引的辅助工具。以“法律另有规定除外”“法律另有规定,依照其规定”的法律除外条款的使用,会导致以下后果:

法律的确定性是法律能够实现精准适用的前提。法律的读者是以法官队伍为首的法律工作者,法律的意义在于通过一般性规则的制定从而成为法官应对千变万化的案件纠纷的裁判利器,法律规定的精准、明确是法官在司法适用中实现高效的保证。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基本国情,以域外的法律为借鉴,在《民法总则》中采取了“原则+例外”的立法模式。但却忽视了,高度盖然性原则性规范应当同明确具体的例外情形相契合,而不能采取高度盖然性的原则性规范的同时,辅之以更为抽象性的例外规定,这无疑是对法律精准性的彻底违背,这样的法律条文,在司法适用中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指引作用,反而会因其立法理念的错漏而成为无休止的纠纷之源。我们效仿德国立法模式在《民法总则》中建立起高度盖然性抽象性的法律规范,继而通过设置法律除外条款的方式力图缓解法律的不周延性特质,却亦忽视了对德国法律的严谨的态度以及时时考察调整、予以补足方式的借鉴。此类既未指明法律除外情形,也未对法律除外情形予以时时考察补正的笼统适用方式,必将使得法律本身无法达到精确适用的基本要求,也不能使得民法典成为法官据以解决纠纷的法律利器。

2.民法典法律除外条款理念之吻合性。民者、人也,民众也。[58]主体的特定性决定了民法的核心价值,即对于人基于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权利予以充分肯定和保护的法律规范。换言之,民法以保护私权为己任,民法赋予了人们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的力量与自由。民法的权利本位性,决定了其自治法的基本性格。民法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基于人们的自治而创设,各主体通过法律行为,达成彼此间的生活目的。严格意义上,各主体遵从自治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非不能解决纠纷而诉诸于公权力帮助,公权力不应当介入。其自治法的基本性格应然之义在于此,有学者因此将被法律确认的行使权利的自由空间定为权利主体的“独立王国”。[59]纵使法律疆域再辽阔,对于权利主体的私权,公权力都应当绝对意义的回避。

成文法并非仅为规制守法者行为的法,更应当是衡量和评判立法者和司法者行为的标尺。成文法制定的本质源于对于公权力行使的不信任,需要将此不信任物化为具体规定,以实现对于立法者和司法者权力滥用的限制。民法作为成文法的典型规范,其设立理念也同成文法相契合,加之民法本身的权利本位性,更突显出民法的基本理念就在于保护私权自由,限制公权力滥用。这是民法的理念所在,如果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宛若给行政权力的不当介入提供了“绿色通道”,反使民法的精神内核被侵蚀,那么这样的立法技术显然应当为立法者所抛弃。

本文所列举之例仅为法律除外条款产生的众多理念、原理冲突之一隅,此例说明法律除外条款的滥用所导致的理念与原理的冲突后果极其严重,故此,未来民法典应当以价值理念以及民法固有原理之吻合性检视法律除外条款之恰当性,实现法律规范合理配置的最终价值追求。

3.民法总则法律除外条款位阶之恰当性。法的位阶是实现法律体系错落相致的根本,也是维系法律体系内部和谐与稳定的基石。《民法总则》对于法律除外条款的使用恰恰忽视了对法的位阶遵循,由此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混乱。笔者认为,法的位阶规则并非仅仅体现于法的适用过程,抑或是法律规范的冲突解决过程,更应当在法的制定过程中予以严格遵循。

我国现有的立法观念似乎忽视了制定法律需要遵循的法律位阶的本质要求,采取了“向下看”的立法理念。具体体现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对上位法的基础性规定往往采取无视的态度,或因下位法诸多规定抑或是存在争议问题无法解决,索性设置法律除外条款予以笼统囊括;或因下位法的规定较为具体,而不设定前瞻性规则,仅将规制任务通过法律除外条款方式转嫁给其他法律。这样的立法理念,毋宁说是对法律位阶没有做到起码的遵从,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立法态度。民法典是统领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基础法律规范,法律的制定过程应当严格遵循法律位阶的要求,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更应当奉“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为圭臬,采取向上看的态度,以此设置下位法的特别规定,这是法律体系的本来面貌。如若一意孤行,仍而以下位法的规定为指引,必将使得作为上位法的民法典法律规范本身丧失了作为一般性规定的作用和作为统帅性规定的权威。

其次,法的适用对于位阶的信守。法律因位阶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法律效力。《立法法》78条、第79条、第80条、第83条明确规定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即“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民法典关于法律除外条款的设置也应当遵循以上规则,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从上到下依次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之间的应然状态应当是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即法律应当是宪法的具体化,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乃至司法解释则应当是前一规范层级的具体化,这才是法律体系内严格遵循位阶规则的理想化模式。[67]

结语

[责任编辑:满洪杰]

【注释】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未来民法典‘法律除外条款’的正当化研究”(CLS(2016)D7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新彦(1958-),女,吉林延吉人,法学博士,国家2011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法学;吴晓晨(1990-),女,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法学。

[1]参见马新彦:《民法总则代理立法研究》,载《法学家》2016年第5期。

[3]参见马新彦:《民法总则代理立法研究》,载《法学家》2016年第5期。

[4]李适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387页。

[5]参见张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30页。

[6]参见张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1页。

[7]参见张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48页。

[8]参见李适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页。

[9]参见李适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387页。

[10]参见蔡立东:《行政审批与权利转让合同的效力》,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11]马新彦:《论民法对合同行政审批的立法态度》,载《中国法学》2016年第6期。

[12][美]罗斯科·庞德:《法的新路径》,李立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

[13]参见李适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页。

[14]参见张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1页。

[15]参见王利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283页。

[16]参见张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0页。

[17]参见张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释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22页;[美]罗斯科·庞德:《法的新路径》,李立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03页。

[18]参见梁慧星:《民法总则的时代意义》,载《海南人大》2017年第5期。

[19]参见:《民事法规》,高点法学研究中心编,高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57页。

[20]第145条:以抵押权、质权或留置权担保之请求权,虽经时效消减,债权人仍得就其抵押物、质物或留置物取偿。

[21]第880条:以抵押权担保之债权,其请求权已因时效而消减,如抵押权人于消减时效完成后,五年间不实行其抵押权者,其抵押权消减。

[22]参见:《民事法规》,高点法学研究中心编,高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352页。

[23]第1009条为因夫妻一方破产而当然适用分别财产制的情形;第1010条为因夫妻一方申请而适用分别财产制的情形;第1011条为因债权人申请使得夫妻双方改用分别财产制的情形。

[24]参见:《民事法规》,高点法学研究中心编,高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412页。

[25]第1165条:被继承人之遗嘱,定有分割遗产之方法,或托他人代定者,从其所定。遗嘱禁止遗产之分割者,其禁止之效力以十年为限。

[26]第1166条:胎儿为继承人时,非保留其应继份,他继承人不得分割遗产。胎儿关于遗产之分割,以其母为代理人。

[27]台湾地区“税捐稽征法”第24条:纳税义务人欠缴应纳税捐者,税捐稽征机关得就纳税义务人相当于应缴税捐数额之财产,通知有关机关,不得为移转或设定他项权利;其为营利事业者,并得通知主管机关,限制其减资或注销之登记。

[28]第781条水流地所有人之自由用水权的规定;第784条水流权变更规定;第785条堰之设置与利用规定;第786条线管安设权的规定;第802条关于无主动产之先占的规定;第823条共有物分割请求及限制规定;第824条以不动产为共有物的分割方法的限定以及第850-1关于农育权的规定。

[29]参见:《民事法规》,高点法学研究中心编,高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年版,第241页。

[30]第775条:土地所有人不得妨阻由邻地自然流至之水。自然流至之水为邻地所必需者,土地所有人因其土地利用之必要,不得妨阻其全部。

[31]台湾地区“水利法施行细则”第25条:依民法第781条规定得自由使用其水者,以本法第42条第1项规定所列各款为限,免为水权登记,逾越其范围者,仍应申请水权登记。台湾地区“水利法”第43条:左列用水免为水权登记:一、家用及牲畜饮料。二、在私有土地内挖塘。三、在私有土地内凿井汲水,其出水量每分钟在一百公升以下者。四、用人力、兽力或其它简易方法引水。

[32]参见Gmür,Rudolf,DasschweizerischeZivilgesetzbuch,verglichenmitdemdeutschenBürgerlichenGesetzbuch,1965,28.

[33]例如第134条规定:法律行为违反法律上的禁止时,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4]例如第343条第2款规定:除第339条、第342条的情形之外,某人对自己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的情形,允诺给付违约金的,亦适用相同规定。第339条:如果债务人与债权人约定,在债务人不能履行或者不能以适当方式履行债务时,须支付一定金额作为违约金,那么在债务人迟延时,罚其支付违约金。以不作为为给付标的的,在有违反行为时,罚付违约金。第342条:约定以支付金钱之外的其他给付作为违约金时,适用第339条至第341条的规定,债权人要求支付违约金的,其损害赔偿请求权即告消灭。

[35]本条明确指出除外的范围为本法第582条至第584b条之规定,对法条内容进行填补。即对于用益租赁合同一般适用使用租赁的规定,仅在附属物的维持(第582条)、按估定价值承担附属物(第582a条)、附属物情形的处分限制(第583a条)、租赁终止期间(第584条)及使用租赁法上某些终止权的排除(第584a条)方面,适用第四目用益租赁合同中的特别规定。

[36]例如第341条规定:不动产质权,除本节规定外,准用下章(抵押权)的规定。

[37]例如第36条:外国法人,除国家、国家的行政区划及商事公司外,不认许其成立。但依法律或条约被许可的,不在此限。

[38]第2条:外国人,除于法令或条约有禁止的场合外,享有私权。第23条:在日本没有住所的人,不论其为日本人或外国人,以在日本的居所视为住所。但按法令及其他定准据法的法律,应依其住所的法律场合,不在此限。

[39]第138条:期间的计算方法,除于法令、裁判上命令或法律行为有特别规定场合外,依本章的规定。

[40]我妻荣:《新订物权法》,有泉亨补订,罗丽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47页。

[41]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8页。

[42][美]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转引自刘平:《法治与法治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5页。

[43]参见刘平:《法治与法治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6页。

[44]参见杨立新:《〈民法总则〉规定的民法特别法链接条款》,载《法学家》2017年第5期。

[45]参见薛军:《民法总则:背景、问题与展望》,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46]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47][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65页。

[48]法律必须是稳定的,但不可一成不变。

[49]顾祝轩:《民法系统论思维-从法律体系转向法律系统》,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77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71页。

[51]刘平:《法治与法治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6页。

[52][德]弗里德尼希卡尔·冯·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中国版本图书馆2001年版,第16页。

[53]参见苏永钦:《从动态法规范体系的角度看公私法的调和——以民法典转介条款和宪法的整合机制为中心》,载《月旦民商法杂志》2003年第3期。

[54]学者阿瑟(Esser)倾向于判例法和“问题思考”,提出“开放的体系概念”,认为早期法典化理念主张的是“封闭的体系”。参见Esser,GrundsatzundNorm,S.44,239,7.转引自龙卫球:《民法基础与超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55]龙卫球:《民法基础与超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56]阳帆:《从中国实际出发看民法法典化的利弊》,载《江苏商论》2014年第14期。

[57]朱庆育:《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页。

[58]参见章礼强:《民法本位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59]参见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的转换》,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60]龙卫球:《民法基础与超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61]参见董彪、李建华:《我国民法典总则中法律行为构成要素的立法设计——以权利本位为视角》,载《当代法学》2015年第5期。

[62]参见顾建亚:《法律位阶划分标准探新》,载《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3]《合同法》第94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64]参见杨立新:《〈民法总则〉规定的民法特别法链接条款》,载《法学家》2017年第5期。

[65]参见刘志刚:《法律规范的冲突解决规则》,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66]《民法总则》第10条: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

[67]参见刘平:《法治与法治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期刊名称】《法学论坛》【期刊年份】2018年【期号】3

Sponsors:InstituteofLawandInstituteofInternationalLaw,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

Address:15ShatanBeijie,DongchengDistrict,Beijing100720

THE END
1.民法典解读个人权利的保护与保障民法典解读个人权利的保护与保障 一、合法性原则 在民法典中,个人权利的保护始终坚持合法性的原则。任何对个人的侵犯都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并且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在处理个人权益时,首先要检查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要求,这是确保所有行为都是合理合规的基础。https://www.gntpr.com/ke-pu-wen-zhang/78655.html
2.《民法典》·第802条之“合理使用期限”理解适用《民法典》·第802条之“合理使用期限”理解适用 《民法典》第八百零二条 因承包人的原因致使建设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内造成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的,承包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民法典》中,使用“合理期限”一词的地方比较多,比如:第三百零六条一款、第三百八十四条一款(二)项、第四百八十一条二款(二)项、第https://www.meipian.cn/4ynlp2hw
3.民法典合同编解读802解读: 本条规定了承包人因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导致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承包人在合理使用期限内对工程质量负责,超过期限后不再承担责任。合理使用期限可根据合同约定或技术标准判断。保修期和缺陷责任期是不同的概念,期限届满后承包人的责任也有所不同。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4046199
4.《民法典》第802条工地有人受伤,责任谁来承担《民法典》第802条 工地有人受伤,责任谁来承担一分钟读懂民法典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电工干翻黑老大团伙,以一敌百致9死48伤,吓得老大向阿sir求救 宝仲说史 1905跟贴 打开APP 俄罗斯为何宁愿死磕欧洲,也不去东方呢?护林员的工作告诉你原因 洋过探世界 2612跟贴 打开APP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女护工总https://m.163.com/v/video/VXIGKGD46.html
5.关于《婚姻家庭编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现实意义之思考民法典其二,对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条规定的离婚经济帮助条件和形式作了进一步细化。将“离婚时一方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仍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离婚经济帮助的判断标准,将一定期限的房屋无偿使用权、房屋租金、居住权等作为帮助的方式。征求意见稿将民法典较为原则性的规定进一步细化,将为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4-14/doc-inaruzss4575584.shtml
6.第802条建设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内致人损害赔偿责任应由承包人欢迎收听蜻蜓FM民法典·中文版·2020版专辑下的音频节目第802条|建设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内致人损害赔偿责任应由承包人承担,主播:。在这里“第802条|建设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内致人损害赔偿责任应由承包人承担”免费在线听,而且您可以下载蜻蜓FM,该音频节目对应民法典·https://www.qingting.fm/channels/421624/programs/19392895
7.最高法发布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夫妻以共同财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并均登记为股东,双方对该部分共同财产的归属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离婚时,一方请求按照企业登记的持股比例分割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并依照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处理。 第十条【夫妻一方放弃继承的效力】 https://www.nwccw.gov.cn/2024/04/07/99678206.html
8.《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司法解释(二)(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建议在《征求意见稿》第二条第二款中增加债权人撤销权适用的限制条件,即夫妻一方不能证明离婚协议中约定有关财产和债务处理的合理性。 审慎对待同居关系。《征求意见稿》第三条对同居关系解除时析产和经济补偿进行了规定,但模糊了同居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的界限。建议对同居析产的处理采取审慎态度,以民法典物权编和http://e.mzyfz.com/paper/2218/paper_59433_12209.html
9.民法典宣传最高法出台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附全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民法典统一正确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民法典总则编司法解释为指导各级人民法院贯彻实施好民法典,充分发挥总则编在民法典中统领全局的作用,依法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TAyMDIxNg==&mid=2653719391&idx=1&sn=3d390eb31a84fa6b92bd0489eeb5ace6&chksm=f032ae7e42f0531443d282a77293b07b96f5c5f344aa5c2eb9ea2780aee338d8c0aaf9db469c&scene=27
10.《民法典》第八十四条法条解读《民法典》第八十四条法条解读 【法条原文】 第八十四条:营利法人的控股出资人、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法人的利益;利用关联关系造成法人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法条解读】 本条是关于法人的控股出资人等关联人员不得利用关联关系损害法人利益的规定。https://www.imlaw.cn/article-detail/54974/
11.民法典119条的内容是什么?综上所述,《民法典》里面有大量的条文阐述民事法律活动的效力,按照《民法典》119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双方当事人要遵守,合同对双方具备法律约束力。这里的依法成立,其实就是说双方签署合同的时候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同签署主体合法,合同内容和条款合法。看https://mip.64365.com/zs/845902.aspx
12.民法典与司法解释关联对照及重点条文解读同时,为了便于广大法律实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准确理解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司法政策的精神实质,本书将对民法典、司法解释中新增加条文、有实质性修改的条文以及实践中经常用到但较难掌握的条文进行深入、权威和有针对性的解读。 图书目录 "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基本规定 ★第1条? 立法目的和根据 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96392
13.权威观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处理(涉无效情形损失范围在处理时,应注意区分合同无效的原因以及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清发包人与承包人的责任,妥善处理双方纠纷。(4)其他人身财产损失。主要是《民法典》第802条规定的损失,即因承包人的原因致使建设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内造成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的,发包人有权要求承包人承担赔偿责任。https://www.360doc.cn/article/34435378_1067620956.html
14.民法典注释577:适用违约责任应当把握的24条通用规则.doc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民法典注释577:适用违约责任应当把握的24条通用规则 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 【条文主旨】 ? 本条是关于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承担方式的规定。 ? 本条是对违约责任的一般性规定、总括性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09/5043012214004303.shtm
15.最高法关于“可得利益损失”损害赔偿的20条裁判意见《民法典》关于可得利益损失的规定 《民法典》第584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251639.html
16.《民法典》规定,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中关于肖像使用条款的依据《汾西矿业集团公司“三违”人员强制学习培训办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基层公司(厂)每月至少确定两名“三违”行为人员送驻汾西矿业或公司学习班强制培训。 B. 《民法》体现了“国家本位”的立法原则 C. 《民法》采取“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原则 D. 《民法》采用德国民法典的法典编纂方式 查看完整https://www.shuashuati.com/ti/59edf4201fa647e0896bb23b5299ec8b.html?fm=bdbds0800bae5b409262701dfe9c161ca3490
17.从法条变化看民法典对建筑行业的深远影响法治宣传新闻中心从条文的分布来看,民法典中对建筑领域的规制不仅体现在合同编第二分编第十八章对建设工程合同的专章规定,在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第一分编通则、第二分编第十七章承揽合同、侵权责任编第三章责任主体以及第十章建筑物和物件损害责任当中也有相关规定。例如,民法典建设工程合同专章第808条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http://www.ahjsfzxh.com/fzxc-1032.html
18.民法典第1208条:条文释义及相关资料链接汇总第一千二百零八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和本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无论是《民法典》还是原《侵权责任法》,都没有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等基本法律问题作出规定,而是援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的规定。但是,本条与原《侵权责任法》第48条的区别在于:本条明确了就机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78704666_1071478834.shtml
19.民法典学习之二十五:民法典合同编合同解除规则的理解与适用如果不可抗力并未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仅仅导致继续履行合同明显对自身不合适,则适用第533条的情势变更规则。后者在近期比较常见,例如《最高院关于疫情指导意见(二)》第2条、第6条,以及由于疫情导致的一系列房屋租赁纠纷等相关案件。 预期违约的规则同样是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之一,规定在《民法典》第528条。https://www.douban.com/note/791622167/
20.2023年重大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盘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公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行政执法事项清单(2022年版)》。其中,涉及数据安全的行政执法事项共计15条,主要要求了相关行政处罚的标准和规定。 国家邮政局:严厉打击泄露、买卖个人信息等行为 2月6日,国家邮政局召开局长办公会,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邮政局2023年重点工作和2023年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七件实https://www.eet-china.com/mp/a273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