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研究的当代观和全球观》刊发于《语言战略研究》202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5期转载,入选“上海市社联2021年度推介论文”。
汉语国际化由来已久,近年来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海内外华人及其华语互相交流空前繁荣,海外的汉语教学蓬勃发展,这一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具体表现如下:海外华人社区分布及其民系结构大变化、海外华裔的语言种类结构同步变化、简体字渐趋流行、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大增、汉语方言呈萎缩状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海内外汉语有互相融合的倾向,特别是词汇在互相竞争中,渐渐趋同。
汉语研究必须具备当代观和全球观,才能适应国内外汉语急剧变化的现状。
游汝杰,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语言学科带头人,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语文学会会长等职。著作论文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
主要研究领域: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
吴晓明
《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
《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该文尝试探讨的问题是:(1)现代性如何开辟出世界历史并设定其基本架构,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不可避免的?(2)在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中,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何以同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联系,进而持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如何不断推进着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并使这样的统一在不同阶段上得到历史性的实现?(4)作为中国道路的当代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具有怎样的意义,从而对于当今世界的历史性变局具有怎样的意义?
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科资深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本科生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曾获教育部“杰出教学奖”、“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兼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等。
陈淳
《范式变化与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发展》
该文作者指出:“考古学文化”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概念,它的主要作用是用类型学和地层学方法对出土材料进行时空安排,将杂乱无章的物质文化整理得井然有序。但是它难以透物见人的缺陷,妨碍了将物质文化史进一步转化为通俗人类史的努力。
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名师。
主要研究领域: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农业起源研究、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等课题。
刘钊
《出土文献与〈山海经〉新证》
《出土文献与〈山海经〉新证》,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该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3期一整页摘要,并收入由宁镇疆、高晓军主编的《先秦古史研究论文写作:案例与方法》,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刘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旁及古代汉语、先秦史和商周考古。
周文
《平台经济发展再审视:垄断与数字税新挑战》
《平台经济发展再审视:垄断与数字税新挑战》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周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经济科学》、《经济纵横》、《理论与改革》、《改革与战略》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新兴经济体研究等。
姜华张涛甫
《传播结构变动中的新闻业及其未来走向》
《传播结构变动中的新闻业及其未来走向》(姜华、张涛甫)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社会科学”栏目。两位作者从着手准备到论文发表,前后历经两年多、四十余次修改。该文系四十年来新闻传播领域在这家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之一。
姜华
姜华,博士、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复旦出版社编辑。研究成果曾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思想史、媒介社会学。
张涛甫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第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大学》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学、政治传播、新闻实务。
王志强
《中华法的政治机理——基于秦汉与古罗马时期的比较视角》
《中华法的政治机理——基于秦汉与古罗马时期的比较视角》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是近年来比较法律史的重要成果。
王志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第三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法律史、欧洲法律史、比较法。
唐亚林
《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
《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刊发于政治学类顶级期刊《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2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使命型政党”是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原创价值的学术性概念及理论范式,由唐亚林教授于2010年最早提出。经过十年左右的积淀,此论文系统地对使命型政党新型理论范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双重建构。“使命型政党”概念及理论范式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并被“新华社高端智库课题组”写入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与探索——民主自由人权的中国实践》报告中,刊发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机关刊物《求是》2021年第24期。
主要研究领域: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治理、中国政府与政治。
任远
《人口流动过程中离婚风险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人口流动过程中离婚风险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刊发于《中国人口科学》2021年第2期。
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婚姻家庭发生着深刻变化,出现了离婚率上升、结婚率下降等现象,人口迁移流动是社会转型的一个侧面,也对迁移者的婚姻家庭产生影响。在“流迁中国”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人口迁移对婚姻解体所发生的影响和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口流动和不同流动人口群体离婚风险存在差异,城城流动人口的离婚风险高于乡城流动人口;近距离的市内跨县流动人口的离婚风险更高;婚前流动的离婚风险低于婚后流动;父母的流动经历对流动人口婚姻稳定性有负向影响。
研究提出,为了使迁移流动的过程能够更好支持人们的生活福利,需要支持迁移过程中的自由选择和个人成长,同时,需要帮助迁移者充分适应在迁移过程中所发生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构性变化,更加重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避免迁移对于婚姻家庭的破坏作用。
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资源环境专委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主要研究领域:人口与发展、老龄化研究、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和区域发展、城市发展和治理、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等。
高帆
《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视域下的中国减贫“奇迹”》
《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视域下的中国减贫“奇迹”》刊发于《学术月刊》2020年第9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2期等全文转载,并入选“上海市社联2021年度推介论文”。
高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20年获“刘诗白经济学奖”。现任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价格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城乡关系研究、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