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成果推介

《汉语研究的当代观和全球观》刊发于《语言战略研究》202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5期转载,入选“上海市社联2021年度推介论文”。

汉语国际化由来已久,近年来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海内外华人及其华语互相交流空前繁荣,海外的汉语教学蓬勃发展,这一历史进程大大加快了。具体表现如下:海外华人社区分布及其民系结构大变化、海外华裔的语言种类结构同步变化、简体字渐趋流行、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大增、汉语方言呈萎缩状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海内外汉语有互相融合的倾向,特别是词汇在互相竞争中,渐渐趋同。

汉语研究必须具备当代观和全球观,才能适应国内外汉语急剧变化的现状。

游汝杰,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语言学科带头人,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语文学会会长等职。著作论文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

主要研究领域: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

吴晓明

《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

《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该文尝试探讨的问题是:(1)现代性如何开辟出世界历史并设定其基本架构,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不可避免的?(2)在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中,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何以同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联系,进而持续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如何不断推进着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并使这样的统一在不同阶段上得到历史性的实现?(4)作为中国道路的当代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世界历史具有怎样的意义,从而对于当今世界的历史性变局具有怎样的意义?

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科资深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本科生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曾获教育部“杰出教学奖”、“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兼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德国古典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等。

陈淳

《范式变化与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发展》

该文作者指出:“考古学文化”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关键概念,它的主要作用是用类型学和地层学方法对出土材料进行时空安排,将杂乱无章的物质文化整理得井然有序。但是它难以透物见人的缺陷,妨碍了将物质文化史进一步转化为通俗人类史的努力。

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名师。

主要研究领域: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农业起源研究、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等课题。

刘钊

《出土文献与〈山海经〉新证》

《出土文献与〈山海经〉新证》,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该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3期一整页摘要,并收入由宁镇疆、高晓军主编的《先秦古史研究论文写作:案例与方法》,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刘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旁及古代汉语、先秦史和商周考古。

周文

《平台经济发展再审视:垄断与数字税新挑战》

《平台经济发展再审视:垄断与数字税新挑战》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周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经济科学》、《经济纵横》、《理论与改革》、《改革与战略》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新兴经济体研究等。

姜华张涛甫

《传播结构变动中的新闻业及其未来走向》

《传播结构变动中的新闻业及其未来走向》(姜华、张涛甫)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社会科学”栏目。两位作者从着手准备到论文发表,前后历经两年多、四十余次修改。该文系四十年来新闻传播领域在这家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之一。

姜华

姜华,博士、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复旦出版社编辑。研究成果曾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思想史、媒介社会学。

张涛甫

张涛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第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闻传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大学》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学、政治传播、新闻实务。

王志强

《中华法的政治机理——基于秦汉与古罗马时期的比较视角》

《中华法的政治机理——基于秦汉与古罗马时期的比较视角》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是近年来比较法律史的重要成果。

王志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第三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法律史、欧洲法律史、比较法。

唐亚林

《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

《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刊发于政治学类顶级期刊《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2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使命型政党”是中国学者提出的具有原创价值的学术性概念及理论范式,由唐亚林教授于2010年最早提出。经过十年左右的积淀,此论文系统地对使命型政党新型理论范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双重建构。“使命型政党”概念及理论范式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并被“新华社高端智库课题组”写入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与探索——民主自由人权的中国实践》报告中,刊发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机关刊物《求是》2021年第24期。

主要研究领域: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非政府组织与公共治理、中国政府与政治。

任远

《人口流动过程中离婚风险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人口流动过程中离婚风险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刊发于《中国人口科学》2021年第2期。

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婚姻家庭发生着深刻变化,出现了离婚率上升、结婚率下降等现象,人口迁移流动是社会转型的一个侧面,也对迁移者的婚姻家庭产生影响。在“流迁中国”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人口迁移对婚姻解体所发生的影响和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口流动和不同流动人口群体离婚风险存在差异,城城流动人口的离婚风险高于乡城流动人口;近距离的市内跨县流动人口的离婚风险更高;婚前流动的离婚风险低于婚后流动;父母的流动经历对流动人口婚姻稳定性有负向影响。

研究提出,为了使迁移流动的过程能够更好支持人们的生活福利,需要支持迁移过程中的自由选择和个人成长,同时,需要帮助迁移者充分适应在迁移过程中所发生的家庭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构性变化,更加重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避免迁移对于婚姻家庭的破坏作用。

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资源环境专委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主要研究领域:人口与发展、老龄化研究、人口迁移流动、城镇化和区域发展、城市发展和治理、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等。

高帆

《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视域下的中国减贫“奇迹”》

《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视域下的中国减贫“奇迹”》刊发于《学术月刊》2020年第9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2期等全文转载,并入选“上海市社联2021年度推介论文”。

高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20年获“刘诗白经济学奖”。现任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价格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城乡关系研究、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THE END
1.儒家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爱民意蕴法律儒家化学说由瞿同祖先生提出,意为儒家思想进入中国古代法律之中甚至成为法律本身,使得中国古代法律具备了“礼法合一”的伦理法特征,该过程自西汉始,以“春秋决狱”为标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代以《唐律疏议》的颁行为标志正式完成,儒法合流的中华法系也随之形成。儒家民本思想通过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影响http://zbyyfy.sdcourt.gov.cn/dyzy/372897/372830/31051331/index.html
2.法律进步与变迁民法典目录对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民法典》是对现行民法典目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调整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部新立的法律不仅为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传统习惯的处理尤为重要。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61844.html
3.民法典全面内容中国新时代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民法典作为国家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保障法律,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对现有法律进行整合、优化的结果,也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预见。在这一背景下,民法典的内容具有深远意义,它将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huo-dong/455808.html
4.祥刑:传统中国的良法善刑乡贤文化文化纵横天下无讼。“期于无刑”“天下无讼”是古代制刑的目的,更是用刑的终极追求,通过择良吏清官,敬慎用刑、中正用刑、慈祥仁恕用刑,以期达到刑清化洽、人心安定的社会效果,从而实现祥刑所追求的良法善刑的“大治”目标。 总而言之,传统中国祥刑观强调刑事法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惩罚,而在于社会的有效治理,在于“以民为本https://scsqw.cn/whzh/xxwh/content_165777
5.《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一编法律的本体第一章法律的概念第一节法律的定义一、法与法律1.法:应然法,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法则或人类普遍理性要求2.法律:实然法,法律只是法的表现形式二、对法律不同的界说(一)法律命令说:1.主权者下达的以制裁为后盾的普遍命令;2.专制主义(二)法律规则说:1.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结合形成的规则体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6.你不懂中国之:中国古代独特之民事审判机制例如《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作为法源的习惯》、《清代民事审判:性质及意义——日美两国学者之间的争论》等煌煌巨著,言必有据,考据精微,都明确指出中国古代没有习惯法渊源,一言以蔽之,“听讼”—https://zhuanlan.zhihu.com/p/668805567
7.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 图为清代光绪年间四川省南部县的一份状式,右下角为官代书戳记 徐忠明 现在,有人一听到中国的法治状况不好,就说是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似乎以前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法律意识。其实,这有些“厚污古人”—— 人们常说:中国人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到了今天,也一样。有人一听到中国的法治http://www.northnews.cn/p/1460234.html
8.司法考试法制史授课讲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5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2、《大中刑律统类》 (1)亦称《大中刑法统类》,宣宗时颁行,开创了《刑统》这种刑事法律汇编的编纂体例; (2)特点是,将与刑律有关的敕、令、格、式等均附在律文之后,从而便于查找使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对于五代和宋朝立法技术有重大影响。 http://www.yuloo.com/news/122960.html
9.法制史学习笔记(个人向)Part.1法制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法典编撰保持“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特点,但在法律体系上,则是诸法并存,民刑有分的,即法律体系是由刑法、民事法、行政管理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组成的。 【家族本位,伦理法制】 中国古代是沿着由家到国的途径进入文明社会的,故宗法血缘对社会乃至国家的诸多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影响。 https://blog.csdn.net/ozawacai/article/details/140022166
10.河南衙署法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关于河南传统衙署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考量,应该符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体特点。从中华法系的高度,归结为引礼入法、礼法合治。如从具体角度阐发,则包括古代刑事立法发达、立法诸法合体历代承袭、皇帝及地方行政长官干预司法、司法过程中法律纸面化、伦常精神胜于法理精神、义务本位取代权利本位、家国本位而非个人http://www.hafxw.cn/magazineInfo/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