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法律文化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诞生于华夏大地上的文化观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是适合中国国情与民情的文化范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必须——

探寻法律文化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应当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淬炼凝结,立足中国视角,回望过去、面向未来,不断赓续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崇尚的义利诚信、天人合一、爱国守法等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崇高价值,应当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不断融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的法律制度,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法律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从本土的法律文化中汲取智慧。探寻我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脉络与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数千载文明在法治建设领域的集中展现,中华法系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凝练与概括。中华法系所展现的完善的法律制度、精深的法律思想和高超的法律艺术,在世界法律文明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例如,形成了礼教中心、家庭本位的法律原则,缔造出完备系统的成文法典,构建了传承有序的法律文化等。中华法系内在根本的逻辑构造,在于社会秩序的构建和民生福祉的追求,例如形成“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德治思想,“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等等,这些观念无不彰显了中华法系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中华法系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成果与结晶,是先人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的历程,其呈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影响及于东亚乃至世界。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有助于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新境界。

中华法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优势基因和强大力量。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瑰宝,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关涉世界本原、人际关系、生态和谐、社会进步、和平发展等的永恒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根植于国人内心,是中华民族凝聚历史共识、形成时代共识的思想基础,也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最能体现中华法系特色和亮点的成果,应首推我国古代法典之冠——《唐律疏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唐代作为中华法律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确立了“德本刑用”的先进法律理念,遵从“一准乎礼”的法律原则,获得了“得古今之平”的高度赞誉。《唐律疏议》作为唐代法律文化的结晶,具有系统完备的十二篇的篇章体例,内涵丰富的治法原则以及先进的法律制度。《唐律疏议》是中国封建法典集大成之作,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深刻影响了后世王朝的法律活动。同时,《唐律疏议》的影响辐射至周边国家,对东亚诸国法治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的实现要求人民信仰和遵守法律,这就对法律的制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从“有法可依”转化为“科学立法”,因此立法工作者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只有法律符合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的客观规律,体现社会良善价值时,才能获得良好的实施,才能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从而推进全民共同守法,保障法治化进程平稳推进。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与赓续

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探寻中华法系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只有将对中国传统法律秩序的理解和阐释置于具体的时代语境之下,才能更好地启发我们审视传统法律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话语体系。

时至今日,古今一体、新旧贯通的中华法律文明被弘扬与传承。从形式意义而言,古代许多法律制度在现代社会已难寻其踪。但从内在逻辑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人的社会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得以不断展现。“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是中华民族探索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伟大成就。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应当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淬炼凝结,立足中国视角,回望过去、面向未来,不断赓续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适应法治现代化的历程,伴随着改革的步伐向前迈进。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改革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法治现代化源源不竭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引。中国法律的发展汇聚着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总结的思想与智慧,体现为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唯物史观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把握历史发展脉络、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论证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体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核心的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石。人民群众作为法治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法治成果的最终检验者和受益者。创造性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应当在“以人民为中心”法治理念引领下,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德法合治的治理模式、民惟邦本的恤民思想、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和严于治吏的政务传统。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首先应当形成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认同的形成,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助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必须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立足中国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诞生于华夏大地上的文化观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是适合中国国情与民情的文化范式。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总抓手,稳定发展向心力。把握新时代中国法治文明建设的风向标,对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去芜存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框架中开启历史新纪元。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标志与基石,是评判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必将行稳致远,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西北政法大学基层社会法律治理研究团队”成果)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

THE END
1.法律进步与变迁民法典目录对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民法典》是对现行民法典目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调整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部新立的法律不仅为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传统习惯的处理尤为重要。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61844.html
2.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法治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法治文明立场,营造积极、平等、开放的文化环境,包容、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不同的法治文化,是真正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自信的体现。 坚持守正创新,创造中华法治文化新辉煌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传统法律文化领域的守正就是守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中华民族文化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CH7PLN0550TYQ0.html
3.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一、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共同的法的理念,略不相同到逐步会通的法律思想 所谓理念,是人们对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对其应然状态作出的概括。法的理念就是人们对法应该是什么作出的概括。我国古代关于法的理念集中体现在"法"字的形成与理解。中国字是象形文字,以其形表其义。法字古文为"E"。此字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4.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养亲”。传统的恤刑理念在此得以鲜明体现。总之,在中国传统法律发展史中,这些理念、思想、策略及其制度成果,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应作用,为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作出过贡献。今天,我们应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0日 11版)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173460731037977&wfr=spider&for=pc
5.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文章但在以上所有立法者中,最有权威,影响最大,且被后世广泛奉为法律之神“狱神”者,惟有皋陶。皋陶的文化成就,事实上早已突破了单纯的法律范畴,反映出的是人们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对道德与法治文明的追求。皋陶直接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立法模式,塑造了中国法的形象,最终成为最经典的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符号和法治文明的象征。http://www.mzyfz.com/html/1996/2024-08-28/content-1629975.html
6.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笔记)5、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法律 第一,德主刑辅,注重教化 第二,摆脱神判,重视证据 第三,宽仁慎刑,爱惜人命。主要表现在: (1) 矜恤老幼妇残 (2) 限制刑讯 (3) 控制死刑的决定权 (4) 疑罪唯轻,律法断罪 (5) 则天行刑、顺天行赦 6、中国传统法律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反思 https://m.douban.com/note/76316568/
7.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价值及对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一)“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西周时期,周公认为,“天命糜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对人间君主亦无亲疏之别,天命只授予有德者,这是西周法律思想上的一大进步,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统治者,使得后继者崇尚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21852665.html
8.国际法律观察▎第17期《国际法律观察》月刊家长制、严刑峻法、政治权威优先于法律、停滞不前的帝国等特 征,鸦片战争后在与欧美国家接触、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之中,1840 年以后的中国被迫在“冲击—回应 ”模式之下开始了新的历史变革;而络德睦的《法 律东方主义》则是试图为中国法律传统进行温和、理性的辩护,甚至还提出了“东方法律主义 ”来适度代替法律东方http://www.szlawyers.com/info/37e912b52ee845dc98c9c2a7bc83f383
9.“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始于西汉,遂于唐代,以《唐律疏议》的颁行作为标志,自此礼法合一,凡事“一准乎礼”,儒家经义完成了对成文法的彻底改造。礼作为中国传统法的灵魂,它特有的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色。继汉代之后,“忠、孝、节、义”等儒家道德观转化为现实的法律制度,并不断法典化,极大地影响了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10.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精选6篇)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摘要: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从春秋孔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vnx0puw.html
11.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2.效力待定合同研究《合同法》颁布以前,《民法通则》中未采用效力待定的概念,有关立法将效力待定的合同归入无效的范畴(如经济合同法第七条),但随着1999年10月1日合同法的实施,效力待定合同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说法,可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的形势下,固有的法律传统已显现出其僵化保守的一面,法律开始向鼓励和保证交易的方向发https://www.lawtime.cn/info/hetong/htxl/xlddht/2008102734041.html
13.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篇(全文)“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 而铸造民族精神, 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 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而2000年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 发表了宣言, 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c7k7l8r.html